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複習課評課稿(通用19篇)

稿件5.81K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複習課評課稿 篇1

非常高興能坐在這兒與大家一同分享、交流,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中考物理複習研討”,既然是中考複習研討,我們的討論如果僅僅圍繞着一節課的得失,可能今天的研討的效果會有些折扣,既然是中考複習研討,我們的立足點必須放在中考這個大的背景下來展開,如何實現中考複習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其落腳點又必須迴歸課堂,又必須要在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中來展開、實現,又繞不開課堂。因此今天接着閆老師的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個想法。

一、如何觀課、議課:“三看一回頭”

1、看三維目標是否有機融合;

2、看教學結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3、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否有效

一回頭:反思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課程目標的最優化

二、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教學目標一節課的重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靈魂和方向,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課堂教學知識可以分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而隱性知識則是冰山下的絕大部分,是方法和情感知識。教學中必須由知識目標逐步地向方法目標和情感目標過渡,知識是工具、是載體,而方法和情感則具有教化作用。本節課,閆老師僅僅圍繞“歐姆定律”這個核心進行設計,教學目標定爲準確,精心的設計,突破知識本位的侷限,讓學生親歷多種學習活動過程(回憶再現、重現實驗過程、智能平臺訓練、溫故知新等),讓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提升能力。

三、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合理、有效、科學。

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教學內容組織不當,學生要得到有效的發展,將是十分十分困難的。爲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課堂教學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

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應環環相扣、由淺入深、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和人文性爲一體;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簡潔明快、體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祥”“略”得當、體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重點突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結構設計是科學、合理、有效的。

四、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改變學習狀態和內心體驗,從“受逼”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爲“想探究”和自主學來提升智慧。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體驗和感受的機會。物理學中流行着這樣的一句話“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整個課堂教學中,閆老師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五、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過“一節成功的課是常態的課、是有遺憾的課、是值得改善的課。

問題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高效的教學,應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之中,透過活動讓他們在經歷智力的探險從而提升智慧。問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有了問題學生要想辦法去解決,就要思考,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思考解決對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困惑,這就要尋求幫助。可能會向課本資源求助,這樣就形成了生本互動,也可能向同伴求助,這樣就形成了生生互動,還可能向教師求助,這樣就形成了師生互動。這樣,在學生求助的過程中就形成了生本、生生、師生的立體互動,這樣的課堂是積極的主動的、也肯定是生動的、高效的。

1、上課伊始,教師透過一個問題“添加條件編題目”的創設,爲學生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自由發揮,設計的非常好,如果能以此進行深處挖掘或以此爲契機對學生不斷地進行追問、質疑問難,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質疑問難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辦法,這樣,不僅僅能對一些基本知識點進行回顧、喚醒,更能形成知識的整合。可惜的是,上課教師僅僅把它當作一種課堂匯入使用,使其教育教學的價值大打折扣。

2、課堂教學中對已有經驗的簡單再現和低水平重複不可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只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裏活動,使學生的智力活動處於適度的緊張狀態,纔有可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在開始的複習中,教師對重點的實驗進行了再現,但是這種再現只是一種簡單的重複,作爲中考複習來說,如果只是新課的機械的簡單的重複,是不能激發出學生真正的學習熱情的,複習的效果是差強人意的。在這個重現的過程中,如果能抓住學生的一些疑難和問題,對學生進行追問,可能會更好。比如在進行“電壓不變、探究電流與電阻關係”實驗的重複中,就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爲什麼在這個實驗中可以保持電壓表兩端的電壓不變,現在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了嗎?”相信有很多同學對這個問題還是似是而非的,這個在新授課教學中無法解決的難題,就可以放在這兒進行解決,並可以以此爲生長點進行拓展,比如滑動變阻器在這個實驗中的主要作用是什麼?比較一下滑動變阻器在其他兩個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關係、伏安法側電阻)中主要作用有何不同等等。

3、教師必須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探究興趣且具有思維含量的有效問題。這種問題應該是遞進式的,問題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甚至是超出教師預想的,這樣的預設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得課堂充滿活力。精心設定探究問題總是讓學生心動是第一步,善擇時機、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引導學生嘴動、針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評價,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生成新的問題,引導學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精妙所在。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是需要時間的,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思維、組織語言、形成較爲完整的答案的時間和機會,要給學生一個完整陳述自己觀點的空間,不可隨意地打斷或中斷學生的發言,要能讓學生完成地進行思維的陳述和解釋。

4、錯失精彩生成的良機。在重現“電流與電阻關係”的實驗中,學生給出了“導體的電阻與電流成反比”的結論,教師不知道是由於緊張還是疏忽,對這個問題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就過去了,非常的可惜。這明顯是一個科學性的錯誤,如果能及時地抓住、審時度勢地及時對課堂進行調整和適度的改變,以此爲時機進行生成,就可以將“電阻”的相關問題進行復習和整合。再最後的“練一練、我能行”版塊塊中,教師精心設計了三道題目,非常好的三道題目,既有知識性、趣味性,又有人文性和應用性,但是教師在處理的時候只是當作題目來處理,將習題的許多教育功能喪失掉了,使這部分的教學顯得單薄,讓人感覺只是爲了完成固有的教學設計程序。

複習課評課稿 篇2

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來創設學習情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充分發揮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路,透過“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這一系列活動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分析現象後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使其真切地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結合科學發展的現實向學生說明隨着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物質的瞭解也會更加細緻,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嚮往,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

亮點一:教師能夠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本章實知識點,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增進了理解和記憶能力。

亮點二:利用中考題讓學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識點的題型。

亮點三:板書清晰,結合多媒體教學,與學生的互動較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不足之處:

1、有點緊張,語言不夠清晰、簡潔。

2、多媒體的使用要恰當:注意課件,板書,視頻之間的平衡。不要過渡依賴多媒體,忽視實驗的重要性。

本次化學教學活動對我的啓發:教師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後都要善於思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點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

增加對學生的瞭解,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接收學生在學習化學上存在的疑問等有效資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能增加師生的感情,令課堂氣氛愉快,促進師生互動,增大教學效果。

提高化學用語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多留意教學上的細節方面,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化學基礎。

複習課評課稿 篇3

11月25日,我有幸聽了曾小豆名師工作室成員張**老師的一堂複習課。張老師展示的是《圓的基本性質複習課》。

課上,張老師以“轉”和“折”兩個角度引出圓的旋轉不變性和軸對稱性。並以圓的旋轉性爲出發點將弦與圓周角的問題拋出,讓學生思考多種求解方法,從而簡單的複習圓心角、弧、弦心距、圓周角、弦等知識點的聯繫以及垂徑定理的運用。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基本性質的瞭解和認識。

本節課,張老師設計的綜合型較強的圓與動點問題,是本節課的亮點所在,在給定的條件下,老師先讓學生嘗試性的出題,然後學生自己解決,課堂效果較好,學生樂學其中。最後老師出手,將難題拋出,學生獨立思考並分析解決。整堂課,思路清晰,內容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另外,張老師的將圓的知識結構化,問題設計又充分體現着綜合性,結合富有新意的板書,使人印象深刻。

複習課評課稿 篇4

在xx市外國語開放週期間,有幸聽了戚xx老師的一節平行四邊形動點問題的拓展課,這一節課的問題設計環環相扣,體現出老教師紮實的數學功底、精湛的上課藝術,思路清晰,層層遞進,結構嚴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師生互動配合默契,使學生成爲一節課的中心,是一節認真學習示範課。

戚老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在複習課匯入部分開門見山,讓學生處理平行四邊形在直角座標系中,平行四邊形的邊角關係。接着,戚老師在此基礎上添加兩個動點,讓學生判斷新的四個頂點是否能夠成平行四邊形。學生透過作圖深刻體會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從邊、角、對角線方面來考慮,透過分類,將符合條件的平行四邊形逐一找出。

接下來,戚老師設定了t爲何值時,△APQ能構成等腰三角形,讓全體學生建立信心,讓全體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展現自我,又能體會小試牛刀愉悅心情。最後一個環節,戚老師將軸對稱性的知識點進一步延伸,加大了動點的難度。藉助幾何畫板,學生基本上完成。

戚老師這樣複習形式讓全體學生有的放矢,一下子就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戚老師始終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自我操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及時的總結梳理,整理知識結構,使這堂課生色不少。

複習課評課稿 篇5

上課開始吳策老師以電吹風機引入本節課,介紹電學是物理中考中的重點,務必要做到人人過關。

顯然這節複習課吳策老師做了精心的準備:

1、教師對教材和中考研究的比較全面,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大綱和課改精神有一定的領悟。

2、對學生情況也把握得比較準確,小組成員分配也考慮到了課堂合作的有效性,每組學生從學生性別、性格、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等各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組員分配。

3、問題的設定也考慮到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這節課由於事先對學生做了足夠了解,民主地進行了很好的小組成員分配,所以課堂學生參與度很強,課堂氣氛熱烈,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我。討論問題時平時不怎麼發言的學生也好像靈光附體,積極踊躍爲小組出力。

複習內容由一個點展開,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階梯式上升。原本複習電功率,學生討論完燈泡亮度的影響物理量後,教師又讓學生觀察燈炮結構,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當學生提出與燈泡相關的其它的知識,教師又收放自如地及時引導,對不善發言的學生設定簡單問題鼓勵其積極發言。講例題時每組選派代表讓學生上黑板對線路圖進行連接,由底下在坐的學生評價,讓學生做這堂課的主角,枯燥乏味的複習課由於讓學生參與其中,整堂課火花不斷。當下課鈴聲響起時竟然有學生髮出“這節課咋這麼短”。這堂課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組合作,從課堂氣氛可以看出每個學生在這堂課都有所收穫,對於該知識點的脈絡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得益於課前準備工作充分,所以課中小組合作才取得可喜的收效。

複習課評課稿 篇6

一、注重方法的指導

1、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初三畢業班的學生馬上就要迎來自己人中的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試,對解題方法的指導是初三畢業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解題能力的提高也是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必須要提高的能力。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如:要求學生“請用史實說明絲綢之路的作用”,第一個學生在回答時說透過絲綢之路使我國的絲綢、陶器、鐵器、漆器等商品運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則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物品運到中國。在漢代的城市街頭,就能看到古羅馬魔術藝人的表演;唐代流行的馬球遊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李老師說這題是用史實來說明作用,這位同學回答的答案中“史實”有了但是絲綢之路的“作用”呢則沒有答到,正確的答案應是“史實”加“作用”給我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做了很好的榜樣。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知識點在上新課的時候老師們都講過了,學生們對所複習的內容已經缺乏了新鮮的感覺,如何讓學生們在複習課上有新的感覺,如何把複習課上出新意來、上得有好的效果,是上覆習課的一大難題。李老師對課的基本知識點做出了較好的處理,如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李老師在上課時問學生“仁”“德”“禮”這是對誰的要求,學生答是對統治者;“有教無類”是對誰的要求,學生答是對教師;“溫故而知新”是對誰的要求,答是對學生的要求。李老師不是簡單的說“仁”“德”“禮”是政治方面的思想,其他是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而是透過這種提問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如果說複習是炒飯的話,李老師的複習課則是“蛋炒飯”。

二、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李老師在上覆習課時,注重前後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透過這種聯繫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更加的系統化。如在講述孟子的“仁政”時問,古代的衆多君王中誰對這一思想運用的較好,同學們答是唐太宗李世民;李老師又說同現在的什麼思想相似,同學們答是“民生”思想。在講“法治”時問,這一思想受到古代哪位君王的喜愛,同學們答是秦始皇。在講“兼愛”“非攻”時問這一思想同現在的什麼思想相同,同學們答是“和諧”“熱愛和平”的思想。

三、注重知識的對比,掌握知識的準確度

李老師在講孔子的“禮”時問學生,這個“禮”是不是指禮貌,學生答不是。李老師說我們現在的“禮”主要指禮貌,但孔子所講的“禮”主要指的是禮儀制度,是上尊下卑統治秩序。韓非子的“法治”也不同於現在的“法治”,現在的“法治”是依法治國,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項政策。而韓非子提倡的“法治”則是指君主應憑藉權力和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李老師透過這種對比,而達到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準確性。

人無完人,課無完課,上課是主觀性很強的一件事,對同一內容每個人的看法和觀點也不一樣。李老師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太好的一點就是這節課的考點是a級要求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複習這節不是很多內容的考點上所花的時間多了一點。總的來說李老師的這節課過程上是完整的,教學過程注重創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很有效果的,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一節不可多得的好的複習課。

複習課評課稿 篇7

這節課的教學中, 鄭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並在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幫助下,獨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

在形式上,儘量採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獨立動手實踐等形式,使每個學生儘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透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關實際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一切都爲以後學習函數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驅動式教學。 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寬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時間、交流、反思等活動,並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於直接告知結論。此外,對於學習興趣等問題,應多創設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大膽猜想、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去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鄭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餘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而且基於學生的數學實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進一步萌發了探究的慾望,教師透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層層遞進,有剃度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難點。同時,教學採用了計算、討論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分析實際問題的各種數量關係,進而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篇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

複習課評課稿 篇8

Excel的教學內容是高中資訊技術會考和高考重點之一,難度不高但學生很容易在操作過程中因爲操作不規範或誤操作導致失分,在excel複習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規範操作和對各種命令按鈕熟悉。

本節課教師針對高二學生已經經過會考複習,但又因爲每週課時較少的具體情況,制定複習計劃,總共分爲三個課時。以思維導圖爲線索,梳理了知識點,給每個學生髮了一份學案。整節課預想透過由簡到難的層次,步步推進,讓學生透過問題的解決逐個複習知識點。個人認爲思路較爲清晰,題目設定也能涵蓋所有知識點和考點。但遺憾的是,教師對學生不熟悉,並長期執教高三複習課,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導致學生在第一個最簡單的任務上就出現很多問題,未能很好完成,耽誤了教學時間。教師雖然發現問題,但爲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沒有很好的調整節奏,致使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同時機房控制軟件實效,導致教師在演示操作的過程中,只能透過投影,部分學生沒有認真聽講。所以鄭老師認爲教師應該要加強課堂應變能力,對課堂生成的各種情況要有足夠的耐心去解決,否則很難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甚至使學生對複習內容和自身的能力產生懷疑。

另外教師在上課時的提問方式,提問頻率,師生互動方面還有待加強,急切的希望完成教學目標,不顧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只能使課堂走入困境。

複習課評課稿 篇9

一、課堂教學回顧

薛老師執教的高三文科複習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首先從一個引例出發,讓學生嘗試作圖和驗證,得出知識要點,繼而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直線方程和軌跡等問題。例題只有一個,但小題很多,題題遞進,環環相扣,在此環節上教師以學生訓練爲主,教師講授和引導爲輔,共同完成本節課的整體教學內容。

二、課堂特色分析

我聽了薛老師的這節課認爲本節課設計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操作,讓學生從中去體驗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整體看來這節課的優點很多,很值得我去學習。

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一個“滲透”——德育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把德育教育與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情懷聯繫在一起,藉助古今中外數學史不惜把數學課上成政治課,卻成爲一堂蹩腳的課。其實,透過數學問題的發生和解決過程的教學,培養與鍛鍊學生知難而進的堅強意志,敗而不餒的心理素質,一絲不苟的學習品質,勤于思考的良好學風,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也是是德育教育,更是數學本質上的德育教育。本課薛老師把這種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力求“潤物細無聲”。當學生解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能給予耐心的引導。但,在課堂上,處理第(3)小題第二問時,有一名男生利用圓的定義很巧妙地給出了軌跡方程,薛老師可能沒有很好地把握表揚的機會,而是詢問學生有否最後算出答案,顯得有些匆促。

(二)堅持兩個“原則”

1、例題設計注重分層教學,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題目母體來源於學生現有教輔書《全品》,卻在原題基礎上進行了分層遞進的改編,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指向,充分尊重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進行學習創造了條件。

2、教學過程授人以漁,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原則。

讓學生深刻經歷:透過作圖和求解基本例題回憶知識結構——透過嘗試深化知識內容——透過遞進擴展知識聯繫,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結果。

(三)落實三個“容量”——知識量、活動量和思維量

本節課所選內容以解析幾何爲平臺,卻可以集函數性質、圖像、方程、不等式於一體,例題只有一題,但以此展開的小題卻逐層遞進和推進,容量大,難度高。可喜的是,薛老師透過合理運用現代技術和整合例題,成功地豐富了知識量;加強探索與過程教學,有效地落實了思維量;突出學生板演與探究教學,巧妙地增加了活動量,值得借鑑。

(四)實現四個“轉變”——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教師角色從傳授到指導;學習理念從封閉到開放;學習形式從單一到多元。

本課初步實現了“四個轉變”是由於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策略,爲學生提供開放性的學習內容、開放性的教育資源和開放性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向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嘗試和探究、合作和交流、歸納和總結,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促使學生思維空間的充分開放。

(五)培養五種“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與提問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從引入開始,充分放手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研究問題得以逐個深入,難點得以一個個突破,能力得以一點點培養。事實上,解析幾何複習課,重在數形結合,重在幾何性質,重在靜動結合,課堂貴在“生動”,所謂“生動”,是指“生”出“動”。要樹立生本意識,立足學生“可動”;設定問題探究,引領學生“會動”;課前充分預設,不怕學生“亂動”;及時表揚肯定,激勵學生“願動”。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認爲這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一、老師講的還是太多。聽說杜郎口中學要求老師每節課講課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否則是不合格的。一堂課,就只有40分鐘,老師講多了,學生自然就參與少了。這樣的後果就會導致學生具體體驗時間不夠,同時規範操作和演練也不夠。

第二、在學生回答引入題時,假設直線方程時,學生沒有考慮到斜率是否存在的情況,這時,老師沒有及時進行補充和糾正。一個很明顯的後果就是導致在(2)問的板演中,學生解答出錯。

第三,學生板演時沒有很好地結合圖像進行解題,這時,老師應該要適時引導學生作好草圖。凸顯解題時要從宏觀到微觀,從直覺到精確,從定性到定量分析。

第四,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好的整合了例題,以一題可以掃遍所有的直線與圓的有關知識點,這是一種複習習慣和策略。教師在這個點上應該要向學生強調,引導學生今後複習也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整合和提升,做到既“重複”,又“學習”,這纔是複習。

第五,本節課還有一個線索,就是前面的題目基本上能借助幾何性質進行解題,而最後一問必須採用解析幾何的思路,就是用代數的方法解題,這實際上要求老師要進行總結,告訴學生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解題時,先考慮幾何性質,再借助代數方法解決,這不僅是一般的解題思路,也爲後面的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埋下伏筆。

總之,這是一堂原生態的高三複習課,讓我獲益匪淺。以上僅是一家之言,在此權當拋磚引玉,謝謝大家!

複習課評課稿 篇10

整理複習是在學生已學知識基礎上的再提高、再昇華的過程,是把學生已獲得的“線條”知識,經過整理形成“網絡”,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髮現知識上的缺陷,及時給予補救。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已基本掌握,所以整理複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包老師抓住複習課的特殊性,課前安排學生對《圖形與變換》進行回憶整理。這樣就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學生才能系統地掌握知識結構。於是就形成了本節課的第一大亮點

1)突出學生自主梳理的過程。

“看一遍不如講一遍,講一遍不如做一遍”。傳統複習課中總是由老師梳理知識,學生僅僅做了聽客和陪襯。本節複習課則讓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人人蔘與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2)體會關係,構建知識結構網絡。

本節課的第二大亮點是幫助學生體會平移、旋轉、放大、縮小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包老師設計的由三角形旋轉、圓平移、得到了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清楚體會到軸對稱圖形可以透過今天覆習的幾種變換方式組建。學生更深一層次地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理清知識結構,形成整體的認識,並能綜合運用。

3)注重開放,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第三大亮點是包老師組織學生完成一題多解的開放性習題,把圓透過平移,組成軸對稱圖形。包老師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展示。讓學生自主發現操作時可以把圓平移也可以把直線平移,方法不唯一,只要圓心和線段的中心在一直線上。練習中學生可以及時地瞭解自己有沒有達到學習要求,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特別強化訓練,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學生知識點。

4)捕捉錯誤,促進反思。

本節課的第四大亮點是包老師讓學生的錯誤成爲課堂教學資源,課堂上出現的錯誤,如果我們能正確對待,恰當地運用,就能成爲我們教學時的重要資源。在練習一的交流反饋時,包老師沒有因公開課而回避學生的錯誤,而是捕捉學生中的典型錯誤呈現給大家,透過對錯誤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學生也能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之中,爲其他學生提供了借鑑。

總之本節課是在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一堂原生態的複習課,整個教學流程設計較合理,利於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再加上課件的恰當運用,使得本節課更趨完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着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

複習課評課稿 篇11

這學期,我們聽了兩堂初三英語複習課,其中徐秋妍老師上的一堂複習課讓我印象深刻。

徐老師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提高課堂效益,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等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主動地發言、質疑。在本節課中教師既有講解,又有思維方法的引導和解題技巧的歸納,既有評學生的解題中的不足,也評學生答題中的閃光點,既有總體性評價也有個性化評價,即有老師的“講”,也有學生的“講”,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與學生進行了真實而有效的互動,關注個性差異,體現人文關懷。徐老師的教學設計不僅把語法講解與語篇練習進行了有機結合,而且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大膽創新。

從徐老師的盡心設計的環節看:引導學生透過圖片和標題猜測生詞的含義;指導指導學生對全文快速閱讀,瞭解文章的大意,強調了語篇的重要性。有效設計了課堂練習,它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設計的練習題,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進行大容量、快節奏訓練,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識,並鼓勵學生巧用關聯詞,增加書面表達的色彩和觀賞性,從而在中考作文中獲得高分。

複習是知識的再現、鞏固與提高。複習課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補缺,鞏固提高。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概括,揭示有關規律;幫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識間的聯繫,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力求讓學生在比較中鑑別,在運用中突破,理解中記憶,使每個學生透過複習課的教學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提高

複習課評課稿 篇12

《稱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新教材。這是一個有趣味的故事,課文洋溢着時代氣息,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蘇肖華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讀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所帶來的效果。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蘇肖華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刺蝟”和“小獾”對話的特點,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從而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二、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蘇老師能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握時機,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匯入時說:“今天,老師給同學們介紹兩個新朋友,你們想認識它嗎?”指名看圖說出動物的名稱並認讀詞語。在這裏老師以小夥伴的身份出現,匯入自然,符合低年級兒童喜歡小動物的特點,有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們來看看小刺蝟和小獾之間發生什麼事,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請大家開啟書來聽讀,瞭解課文的大意,這樣過渡語言樸素,自然得體。

三、自主識字、生生互動

新字的學習,老師先讓學生在自由讀課文時圈畫出來,然後老師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書中的樹葉阿姨,也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接着出示帶生字的句子選讀、齊讀、帶音節讀,脫拼音讀,採用自學、同位互相讀、正音,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讀音,最後用遊戲的方法檢查識字的效果,摘蘋果的遊戲形象地體現自主識字、生生互動的結果。

四、以生爲本、朗讀感悟。

在以學生爲本的新課改中,提出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稱讚》一課的執教中,如:蘇老師釋題後就給學生的讀書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還採用聽讀、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選擇讀、分角色讀、扮演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展讀理解

蘇老師精心設計了展示讀這一教學環節,很有創造性,她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這樣不但能展示學生的個性,而且能爲突破重點而鋪路,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讀感悟

在品讀的教學環節中,蘇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句子,然後重點指導朗讀。如“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抓住稱讚的話,老師透過範讀,特別注意讀好“真”“一個比一個”“香極”這些重點詞,讀好語氣,讀出感情,再讓學生評議,找出輕讀重讀的字詞,在這裏巧妙地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動作示意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讓學生評價,老師在評價中稱讚和表揚學生,給學生帶來了好心情,師生起到互動的作用,也爲培養學生的朗讀開了綠燈。這一步教學環節很紮實,切實體現爲培養朗讀能力而設計。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接着,蘇老師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找出兩隻小動物其它稱讚的話,蘇老師又抓住了小刺蝟和小獾對話的其它句子,培養學生從朗讀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爲什麼還要稱讚他呢?蘇老師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又如“小刺蝟走到小獾身邊,拿起板凳仔細地看了看”,她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設問你懂得了什麼?應該怎樣讀?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經會做椅子了”,這裏引導學生明白從粗糙板凳到會做椅子,這一過程,是被小刺蝟稱讚後,小獾纔有這麼大的成就,這是來之不易的。又如“謝謝你,你的稱讚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勞!”這就是好心情帶來的奇效和價值。小刺蝟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蘇老師根據課文對話鮮明、有利於培養朗讀的優勢,抓住讀好對話訓練爲突破口,採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品讀和評評議議,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3、悟讀延伸

蘇老師承着品讀感悟的學習熱情,透過質疑引導知識延伸,情感得到昇華。如“假如小刺蝟一開始不是稱讚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會有什麼結果呢?”這一質疑,學生思維又一次激發,思維探索縱橫發展,學生躍躍欲試,爭相各抒己見,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五、實踐活動、拓展思維

蘇老師爲學生設計了實踐平臺:自己選一個家人,發現他的優點,誇誇他的優點。讓學生以讀引讀,以讀引說,理出了人間的真情美,懂得了從平淡中見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維,培養了語言,提倡了學習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六、提出一點小建議

1、課件出示的生字“liu”字的聲調標錯第一聲,課前檢查不夠認真。

2、個別讀的形式比較多,齊讀多,面不夠廣。

複習課評課稿 篇13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匯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衆數,中位數,總體,匯入開門見山,並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數據

複習課評課稿 篇14

這週週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說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複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爲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製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爲今天將的是什麼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裏爲什麼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後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開啟書第45頁第3題)這裏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於“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裏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裏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溫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纔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爲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麼?”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麼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於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着說或搶着做時,老師偶爾採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於中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小學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臺,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複習課評課稿 篇15

王老師的課堂一直以細緻嚴謹受到的讚賞,今天有機會在聽取了一節議論文的複習課,更能夠身臨其境的被感動。

(一)強調複習議論文知識點的重要性

現在的議論文閱讀所選文章以課外爲主,內容側重於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對學生進行人格、思想、品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題型以主觀題占主導地位,也有部分開放性試題,並有擴大的趨勢。閱讀議論文,首先要有議論文的概念,即瞭解議論文的有關知識,把握其文體特徵。

(二)由學生介紹自己平時積累的議論文知識

先由學生髮言,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後由王老師用課件加以明確。

1、議論文的要素:指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只有準確地把握文章的論點,才能瞭解文章中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議論文一般只有一箇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並不難。分論點是用採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係,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從,哪是綱哪是目。

(2)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它是被論點統率.爲論點服務的。常用的論據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爲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爲流傳的諺語、名言、警句等。

(3)論證: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繫的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論證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2、議論文的結構:一般來說,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也叫引論)——分析問題(也叫本論)——解決問題(也叫結論)。可以分兩大類:一是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叫“縱式”;一是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叫“橫式”。

3、議論文的語言:有如下特點——準確性、概括性、生動性。

(三)、教給學生關於議論文的解題思路和技巧

請幾個學生介紹自己以往做議論文閱讀題的方法,王老師從中點拔。

1、找準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論點;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現在篇末;有些文章則是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也有些文章對論點的表述不很集中,這就要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除了以上分析論點在文章中的位置來找論點外,還可以用以下方法:

①分析文章內容,有助於找出論點。

②分析論據有助於找到論點。因爲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

③分析題目有助於找到論點。注意區別: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題。但它裏邊包含着論點,以它爲線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論點。

2、分析論據:分清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找出此論據是用來證明什麼觀點的。

3、明確論證方法:辨別文章使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中的哪些方法。其中,舉例論證比較好辨別。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4、分析文章的結構: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開頭提出了什麼問題,是從幾個方面分析論證的,其中着重論述的是哪個方面,再進一步研究這麼安排的道理。

5、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關鍵性詞語。議論文的語言往往概括性強,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

6、閱讀議論文,同樣涉及到語音、詞語、句意的理解等基礎知識,這就要在平時做一個有心人,隨時積累詞語,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領悟。考題上出現此類內容,要從文章內容上,尤其是從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7、要從整體上把握。答題要在通讀了全文之後再動手,有時甚至需要讀兩遍,才能真正讀懂。只有讀懂了。答題纔會準確。

(四)、檢測學生對對議論文知識掌握的程度

爲了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王老師事前印發練習,在課堂發下去,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小組討論交流意見。

本節課經過王老師精心的備課,不斷地研究,反覆的琢磨,並且經過進一個月的學生訓練,才集中展示出學生的學習成果。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樹立了今後不斷學習進步的榜樣。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閱讀理解較差,尤其是議論文閱讀,不知如何下手,不知怎樣答題,沒有規律可遵循,有些孩子學習基礎較差,更不知如何進行議論文閱讀,所以在做議論文語段時,很多同學都丟了很多分。那麼相對那些較好的學生來說,也會丟分,不會尋找較複雜文章的中心論點,稍有難度就會失分,論點找不準,全篇文章的理解就會偏差,以下的習題就更會丟分。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的方法很重要。依據學生的學情我進行了如此教學設計。

二、課堂反思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首先進行議論文知識點的回顧,目的是讓學生重新理順議論文的知識點,以便以下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果然,學生很快的進入了學習環境中,狀態進行了充分的調整。

其次,“中考連接”的環節非常重要,學生能根據充分的預習,能很快的從近幾年中考題中找到議論文的中考命題方向,知道中考議論文的考試類型,這樣學生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並接做到了知識的整體整合。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有法可依。

同時,在方法指導的環節中,學生能聯繫以往的閱讀訓練,經過教師的指導,自然而然的歸納出每一個題型的答題技巧,透過學生的自我整理,加深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爲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字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三、教學效果

從課後習題的檢測中,得到這樣的資訊,學生的錯誤率降低了,答題的準確率提高了。這說明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明顯的,得到了實效,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教學目標。雖然,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容量過大,有些環節略顯倉促,學生還是有不確定的內容,所以,課後還需要加強反饋,有方法,還要有跟蹤訓練,這很重要。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處於引導地位以後,學生才能大膽表述,勇於思考,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整體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就應該不斷的反思才能進步。

複習課評課稿 篇16

聽方衆老師的課,無論是在教學設計思路上,還是在課堂教學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從本節課看,這節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方老師課前認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學過程有條理性,基本上達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方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對一元一次方程進行了複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了這章知識的三大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應用,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的”的教學模式。而且每個知識點後面都附加了針對性強,有梯度的練習題,還抽學生自己講解,效果真的不錯。

我自己認爲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是非常完整的,過程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始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應該說是一節成功的公開課。

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一直以來,我們都有感覺應用題是學生的薄弱環節,所以教師是否應對應用題應做一定的分析,幫助學生尋找其中的等量關係?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時候,先複習回顧等式的性質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設計有本末倒置的感覺。

3、對於方程的解的檢驗,在剛接觸一元一次方程的這個時候,我個人覺得應該寫出它的過程。待學生熟練後可以省略。

4、是否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像第一個應用題,教師給出的答案太快了,學生根本沒足夠時間去考慮。

5、能不能適當地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從而使得課堂的氣氛更好。

複習課評課稿 篇17

這次優質課活動中,我聽了麻曉菊老師設計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是一堂實效性強的、結構完整的複習課。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以練爲主。練習的設計具有啓發性和思維的價值。練習題也非常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練習到拔高練習,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性,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這節課中,麻老師結合已學知識內容設計練習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讓學生根據兩條資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說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後,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瞭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着力實現師生的民主與平等關係,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以小組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爲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爲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在複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溫習補救,使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

3、體現了以練爲主。

整節課練習形式多樣,題型設計科學性,知識對比訓練紮實,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爲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繫。麻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增加優化訓練,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課評課稿 篇18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能參加此次複習課研討會,聆聽了今天這兩節複習課,我想談以下我的幾點感受。

一、感謝

感謝教研室領導給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學習、提高的平臺,感謝兩位執教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他們精彩的研討課,讓我們耳目一新,並從中有所收穫,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二、感受

聆聽了兩位執教老師的複習課,我感受頗深,就胡老師的《文言文複習》讓我體會到“教師的一招一式,都閃耀着智慧的光芒。”一堂課的時間很有限,可是胡老師卻擴充了它的內涵:字詞的掌握,句子的翻譯,文言文的背誦積累,鞏固練習和應用都在這一堂課內得以加深印象。課堂真實有效,問題設計直接而又緊貼教材,板書簡介而具有概括力。胡老師的樸實、自然的教學藝術;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認爲古詩文的複習是個枯燥的“雞肋”環節,聆聽了這節課我對文言文複習複習課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爲下一步我們教研組對如何上好文言文指定了方向。

聆聽了郝老師的《試卷研評課》讓我想到了《學會生存》中的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找獲得知識的方法。”郝老師的這堂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首先郝老師做到了針對性。郝老師就試卷做了深入剖析,提煉出試卷中的重難點,有針對的進行的講評,做到有重點有突出。另外郝老師在課堂中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領。例如:修辭方法的拓展與應用、縮寫方法的技巧、習作方法的指導等環節處處體現郝老師“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答案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中的想象畫面環節,郝老師引導學生先自己談談讀了這句話,你看到了什麼?然後再談談你的方法,師進行總結方法,再讓用學到的方法自己談談再讀這句話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整個教學過程郝老師都注重教學方法的引導,關注學習策略的形成,學習過程也是由淺入深,層層剝筍。爲了鞏固學習方法的掌握,把學習能力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郝老師在修辭方法的掌握、縮句的技巧等環節還舉一反三,出示習題,當堂進行專項訓練,達到觸類旁通學習效果,從而讓學生實現從不會到清楚,從學會到會學,從明白到鞏固的發展過程。

三、感悟

透過聆聽這兩節課,讓我感悟最深的是一節短短40分鐘的複習課,怎樣讓學生去學習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這就需要教師對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剖析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與互動生成,做到胸有成竹、遊刃有餘,只有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深入理解與把握,纔有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以上是我的幾點淺顯的認識,願和各位領導、老師共同研討提高,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領導、老師能批評指正。

複習課評課稿 篇19

張老師《一次函數》一課,展示了一個優秀數學老師的風采,使我從中受益匪淺,我認爲這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這節課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和對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探索怎樣恰當用新理念進行教學。張老師的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既有充分利用學案導學,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特色有四:

1、學案設計合理,體現了學案的導學性。

課堂中的每個環節,無論是例題、練習題、習題的處理,張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善於啓發學生,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爲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使學生學習得輕鬆、愉快。教師個人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語言語調好,注意了與學生的溝通,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2、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張老師從一開始上課就提出以“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很自然匯入新課。在整節課中也是圍繞這個思想展開教學的。而所謂數形結合思想就是在研究問題時把數和形結合起來考慮,或者把問題的數量關係轉化爲圖形的性質,或者把圖形的性質轉化爲數量關係,從而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起到優化解題途徑的目的。一次函數的教學不能單純的研究函數的式子,必須與函數的圖像緊密聯繫,使數與形結合起來。張老師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導學生畫出圖像,從圖形上找出解題的思路。爲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

3、針對初四複習課的特點,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學生在解決一次函數的定義問題時,往往忽視了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殊形式,張老師在教學中強調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關係,並透過實例來說明,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繫。

在鞏固一次函數的定義時以例題y=(m—2)xm2—5m+7+m—4爲例,讓學生探討當這個函數分別是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時應滿足的條件,把學的各種函數綜合在一起,及綜合複習了各函數,又把各函數區別開,相信學生再解決函數的定義問題時就不會混淆在一起。

這節課雖然複習的是一次函數,但透過y=kx+b這個一般形式,來研究當y=0,y>0,y<0時,x的取值,把函數與方程與不等式緊密聯繫在一起。

張老師在注重知識點間的聯繫的同時,還注重了對知識點的延伸拓展。例如y=±x+b,y=± x+b,y=±x +b這些特殊的一次函數研究連線夾角的關係,總結出規律,便於學生直接利用規律解題。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正比例函數與反比例函數關係不清”,引導學生養成考慮問題要全面的好習慣。同時,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對例題,習題回顧反思,引導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及時總結,提煉出一般規律,從而來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習慣。

總之,從張老師的這節課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爲自己以後的教學指引了方向。如果這節課若能更靈活地使用課件,體現課件的實效性,那麼課堂將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