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孔乙己》評課稿

稿件1.04W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透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中國近代史上思想文化轉型期的炎涼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應該說,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課文,但如何上出新意呢?錢夢龍先生說過:“會讀”才能”會教”,教讀的根本問題在於教會學生讀文章,而要真正教會學生讀文章,首先是須有一位會讀文章的語文教師,聽了楊老師這一節示範課後,評課小組經過座談、交流和總結,對其評價結果如下:

《孔乙己》評課稿

一、巧妙而有效的解讀切口

這篇文章佈局精巧獨特,它沒有像一般小說那樣以一箇中心情節貫穿始終,而是充分體現出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的特點。小說透過多處細膩而深刻的人物描寫和場景描寫,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徘徊於新舊秩序之間的沒落社會的最底層知識分子,他既沒有勇氣也沒有力量,更沒有機會投身到變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發展、社會轉型中的邊緣人、落伍者和犧牲品。因此,楊老師緊緊抓住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這一點,巧妙地利用另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人——范進來引入課文,這樣的匯入既起到搭橋鋪路、巧設契機、自然而然引入課題的作用,又能開宗明義,突出課文主題,爲下一步的教學巧作鋪設,從而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課堂。

二、真切而深刻的文字體驗

在長期的小說文體教學中一直存在着一種弊端,老師們在的教學中,多重主題形象的思想性解讀而輕敘事技法的藝術性剖析,在對魯迅小說的教學中尤爲突出,從而造成了學生不愛上,老師不好上的尷尬情形。許多老師在《孔乙己》的教學中,多流於程式化的作品慨括,透過簡單的情節介紹,生硬得出小說批判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對舊知識分子的毒害這一主題。換句話說,老師們關注的是往住只是情節這一“主幹”,而容易忽視小說的場景描寫的人物刻畫這一姿態萬千、豐富多彩的“枝”和“葉”。然而小說的中心主題總是透過血肉豐滿的人物刻畫來展現的,如何界定孔乙己僵化保守、清高迂腐、好喝懶做、自命不凡、孤芳自賞、偷偷摸摸、死要面子,卻又熱情善良、講信譽的形象;小說又是如何透過人物與場景的刻畫來展現主題的呢?這就必須帶着學生進入文字,用心去體驗與感悟。而**老師的教學正好彌補了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存在的這一缺憾。楊老師在教學中並沒有過多停留於小說的情節麼復講述,而有意淡化故事情節的講解。但這種淡化並非簡單化處理,而是在學生透過預習已熟知小說情節的基礎上,讓學生簡要複述,在複述中敏銳抓住小說中重要的情節和人物特徵,轉而重點分析人物形象。且**老師在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解讀時,並沒有刻意要學生按部就班,跟着自己預設的框架或節奏走,而是有意讓學生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從自己關注的點對文章進行詮釋,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自主參與。在讓學生自主參與的同時,楊老師還及時對學生進行訂正與點撥。最後再透過楊老師巧妙的引導,對同學們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得出讓學生馴服的結論。可以說,這一堂課是有放有收的開

放式課堂組織中,在學生的積極自主參與中圓滿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活潑而高效的教學進程

老師這一堂課,準確地理解了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的目的和宗旨。很多老師用多媒體教學普遍存在着單純追求形象、動感、色彩和音效的炫麗,而忽視語文的學科特點。實際上,片面追求課件的形象性,生動性,課上似乎熱熱鬧鬧,其實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弱化了語文知識的獲得與語文能力的培養。楊老師在上課時,除了提供孔乙己的.圖文音像這些豐富而有必要的感性資料外,更多的是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及時迴歸文字,透過適當的畫面音效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透過快速閱讀、小組討論、自由發言、師生互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開放形式,自己找出課文對孔乙己的各方面描寫,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點,探究作者是怎樣應用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的,使學生得到相應知識的激活和儲備,不至於課堂轟轟烈烈,而課後卻空空洞洞,真正落實好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務。正是運用了這種開放、輕鬆、高效的教學手段,楊老師讓學生深入而有效的挖掘了文字,加深了對小說的體驗與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了審美樂趣。

可以說,楊老師在此次教學示範中,切入有效、構思精巧、組織嚴密、收放自如、輕鬆有序、活潑高效,真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參與式教學的特點,符合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的要求,教學效果很好,教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