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精選10篇)

稿件1.32W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透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精選10篇)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1

對化學平衡這節課,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看,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網絡資源的輔助性和必要性在這節課上得到了體現。但是要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處理較好的一些突發事件。在用Excel做速率隨時間變化的座標圖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情況,比如,有的組只取了一個點來做圖;有的組沒有從零點開始找點,有的組只找了起始點和變化點,從這點可以看出來,有些學生對如何選取點來做圖還不清楚,也就是說他們對數學中的函數圖像還根本沒有理解。有的組只做了正反應隨時間變化的圖像,那說明有的學生還沒有理解可逆反應中存在着兩個速率。有的組把速率和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做到了一起,那說明有的學生還沒有理解速率隨時間變化的含義,事實上,還是在數學上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不夠理解。對於這些突發事件的處理上王老師採取先找到一張做的比較準確的圖像,帶大家一起來分析如何找點做圖像和圖像的含義。在大家對準確的圖像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後,再找出一些有問題的圖像讓大家一起來分析問題所在。一方面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學們對做圖的理解和記憶。

接下來談談這節課上出現的問題。課件上出現的問題。蔗糖溶解實驗課件中,應該是不斷向水中加入蔗糖,直到從宏觀上看到加入的蔗糖不再溶解爲止。由於時間關係,這點做的不夠完整、準確。在蔗糖溶解的微觀過程,開始溶解時和溶解一段時間後的課件中,小球逐漸減少的過程是不斷重複的,這樣容易給學生造成錯誤的印象,應該到最後畫面停止,然後放個重來一次的按扭,讓學生理解開始溶解時和溶解一段時間後,蔗糖的溶解速率都是大於結晶速率,所以加入的蔗糖最後都溶解了。

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的應變能力不夠。整節課有點前鬆後緊。在上課前應該預計到學生做圖用的時間應該較多,而當時沒有采取一定的變通措施。比如可以由原來的每個人做一個圖像變爲兩個人做一張圖像;或者課前做一定的準備,在做第二張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的時候,可以由老師提供一個做好的c-t圖來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因爲在做速率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的時候,學生已經瞭解到了怎樣用excel做圖了,已經實踐過了。

還有一點,大家在課後分析和討論時產生了爭議,就是在討論和分析蓄水池進水和出水平衡的時間分配問題上。有的老師覺得課開頭的引入加上這個內容相當於這節課有兩個引入,而這個內容用時過多,所以致使這節課後邊的內容較爲緊張;我認爲,開場白是這節課的引入,那麼化學平衡本身就是比較抽象的內容,所以讓學生上來對化學平衡感興趣是非常必要的。那對於蓄水池進水-出水問題,那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動態平衡,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這裏多花點時間讓他們更好的理解什麼是動態平衡。而使課的後面出現較爲緊張的原因我自己覺得主要應該是在做圖的過程中。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2

化學平衡一直以來是高考化學的一個難重點,實施新課改以後,教科書上關於化學平衡的相關考點和知識點,已經減少了許多,例如:等效平衡、幾種影響化學以後因素的V-t圖等等,看似不需要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點。但是往往與之相互矛盾的是:習題冊和課後練習上的題目需要應用到這些知識點進行解題,這就給上課老師出了一個難題:這些知識點該不該講,如果該講,應該怎麼講,講到什麼程度度最好?

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並學以致用。化學平衡一直以來,都是比較難的,知識點講深,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很多概念以及知識點會混淆,且效率不是很高。往往一個班最多有20%到30%的學生能理解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把知識點講淺,學生就出現上課聽得懂,下課卻不會做題的現象。爲解決這個問題,我積極參與聽課,與其他教師交流探討,設計了一節關於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課。化學平衡屬理論知識,相對比較枯燥,而且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較高,傳統的課堂模式可能不合乎這塊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三個實驗視頻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得到平衡移動的方向,從而總結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而後進行探究,並作對照分析:v正將如何變化?v逆將如何變化?面對這樣的改變,平衡將如何應對?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動了?實驗探究後得出結論並繪製以上全過程的v — t圖,進而推廣到減小生成物的濃度、減小反應物的濃度、增大生成物的濃度時平衡移動的情況。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3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與教學效果上都達到了預期效果,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內容適當,課堂教學探究性的問題和環節比較多,在提出問題→科學猜想→實驗驗證→得出規律→反思提高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研究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影響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實驗:氯化鐵與硫化鉀溶液的反應,創新使用點滴板實驗,控制變量的試驗方法得以充分體現。除了書中提及的改變不同反應物的濃度之外,還特意從學生的思維和質疑出發,用KCl固體(無關生成物)加入到原平衡體系中,透過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討論,讓學生真正理解改變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影響的原因。

在自我反思和與聽課教師的交流中,我也發現課堂中的一些問題與不足。1、在教學過程中,我的面部表情比較單一,講授知識和組織活動過程中音調變化不明顯,沒有抑揚頓挫之感。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4

作爲原理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不斷循環進行歸納、演繹等邏輯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這節課,由於學生已經掌握平衡常數的概念、意義,在此基礎之上我的設計思路是讓學生透過感性認識獲知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平衡常數角度分析溫度爲什麼能影響化學平衡,歸納總結溫度對平衡的影響;然後讓學生理性分析預測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根據所提供的試劑設計實驗,提出實驗方案——討論評價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獲得資訊——驗證預測,從而使學生親身體驗完整的探究性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方法與能力。最後本節課教師給學生點出外界條件改變引起的化學平衡的移動有兩種情況,新的平衡狀態一種是平衡常數改變,另一種是平衡常數不變的,這樣爲部分學生將來在研究有些題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礎。最後透過學生解決問題來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識。

就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對於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是透過教師爲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的,本節課更加註重了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透過預測、設計實驗、實施實驗方案、獲得感性認識,與理性分析相結合,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科學實驗探究能力。

在課的結束時透過合理設計習題,既鞏固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讓學生知道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體驗學習化學的價值。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5

回顧《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和化學平衡常數》的教學過程,反思其教學效果,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教學設計反思

在教學中,透過演示實驗、圖像和大量生動形象的事例,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其中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學習難度較大,因此重難點知識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設定難易適當的問題,儘量做到內容簡單化,達到淺顯易懂的教學效果。教師透過化學平衡常數概念、意義的講解,引導學生從平衡常數角度分析外界條件如何影響化學平衡,並能利用平衡常數來判斷反應進行的方向。

二、教學過程反思

教學過程中,首先是從化學平衡的概念和特徵的複習引入到化學平衡的移動,透過演示實驗與圖像分析把化學平衡移動的實質清晰地呈現出來,而且可以分不同情況加以分析,從本質上剖析和認識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透過學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應爲引溫度爲什麼能影響化學平衡,歸納總結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然後讓學生理性分析預測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方法與能力。教學中,爲了加深學生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教師先透過編設習題引導學生自我練習,讓學生對概念產生感性認識,再提出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外界條件是如何影響化學平衡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點出外界條件改變引起的化學平衡的移動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衡常數改變;另一種是平衡常數不變。最後,教師透過對幾個高考圖像的講解指導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效果反思

在教學中,教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應的限度,自然地進入化學平衡常數概念、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平衡常數角度分析師充分利用實驗、繪圖和大量生動形象的事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與應用,提高認知度。但是在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一些不足。教師利用實驗、繪圖和高考圖像進行講解時,自以爲是地認爲講解得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從而一筆帶過。從課後學生反饋的資訊發現,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並不是馬上就接受,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存在問題,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在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精心地篩選課上例題及課後練習,課堂上多讓學生講,自己只是在旁邊提醒、引導、點評,努力實現學生課堂和課後自我突破,否則不能啓發學生的思維,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6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熱力學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化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定知識臺階,透過類比、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爲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並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概念,並強調在可逆

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透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後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承前啓後的關鍵課。化學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徵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7

《化學平衡》處於化學反應原理模組第二章的第三節,其它三節依次爲:化學反應速率、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先速率後平衡的順序體現了科學家研究化學反應快慢、利用化學反應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從動力學的角度研究反應速率,再從熱力學的角度研究反應的限度,因此反應限度的研究是科學研究的非常關鍵一步。

1.學生的認識發展分析

學生在高一必修階段,透過化學反應速率和反應限度的學習對可逆反應形成了初步感性認識。在選修階段,透過對化學平衡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初步意識到有些反應在一定溫度下是不能完全發生的,存在反應限度。透過對數據指標的分析,使學生形成對反應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認識,能夠定量計算化學反應限度(K)。平衡常數是反應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現,對於某一個具體反應來說,平衡常數與反應限度確實是一一對應的關係,這使學生從定性到定量的認識一個反應在一定條件(溫度)下的平衡常數只有一個,但是平衡轉化率可以有多種,對應不同的平衡狀態。

2.學生認識障礙點分析

學生認識障礙點主要在於“化學平衡狀態”及“化學反應限度”兩個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學生對平衡問題的典型錯誤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標誌問題。第二,不能將反應限度看成化學反應進行程度的量化指標,不能從定性和定量角度認識平衡狀態與反應限度的關係,因此學生認爲“化學平衡常數”比較難於理解。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8

根據化學平衡狀態的特點以及條件對反應速率及化學平衡狀態的影響,用數學上座標軸的方法表示條件對反應速率、轉化率、產率以及各物質的濃度、百分含量等相互關係的圖像,稱爲化學平衡圖像。

①看圖像,認清座標系,搞清縱、橫座標所代表的意義,並與勒夏特列原理掛鉤。所謂看圖像,是指:一看軸(即橫座標和縱座標的意義),二看點(即起點、折點、交點和終點),三看線(即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四看輔助線(如等溫線、等壓線、平衡線等),五看量的變化(如溫度、濃度、壓強、轉化率、產率、百分含量等的變化趨勢)等,這是解題的基礎。

③看清速率的變化及變化量的大小關係,注意圖像的走向是否符合給定的反應,在條件與變化之間搭橋;也可以根據座標的數據,判斷反應物或生成物在方程式中的係數,或據此求反應速率。

④看清起點、拐點、終點,注意圖像是否經過“原點”,即是否有“0”項,尤其是特殊點的意義,看清曲線的變化趨勢。

⑤先拐先平。例如,在轉化率-時間圖上,先出現拐點的曲線先達到平衡,此時逆向推理可得該變化的溫度高、濃度大、壓強高。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9

化學平衡的影響條件及其規律在本章的知識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在學習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本節內容,系統性較好,有利於啓發學生思考,便於學生接受。正是利用這種優勢,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化學平衡就會發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並不是爲了保持平衡狀態不變,而是爲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表明學習本節的實際意義。

教學中利用好演示實驗,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並要求學生運用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化學平衡常數不隨濃度改變等知識展開討論,說明改變濃度爲什麼會使化學平衡發生移動。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的教學。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也指出該原理的侷限性,以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 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範圍,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薰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除此之外,組織好教材節末的討論題,引導學生了解課後資料及閱讀材料的相關知識,都會使學生對本節的教學重點的理解、掌握起到推動和輔助作用。

化學《化學平衡》評課稿 篇10

一、利用組會來進行教學目標的探討

學科組會和教研組會對學校教學有着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中,首先要透過學科組會和教研組會對化學平衡的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討論,進行準確的把握。讓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目標的制定中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掌握之本知識,培養和提高基本能力。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準確進行這一課時目標準確把握以及認識,並把它體現在教學設計當中來。我認爲,這是教師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標準。而透過學科組合和教研組合的力量,能夠讓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不同特點更加準確的進行化學平衡教學中的知識難度和深度,以及教學中的重難點。

二、結合歷年高考考點以及各種大考的考題進行研究

化學平衡是歷年高考中,化學試題中的一個熱點,是必考內容,而高中的學習,有很多程度是爲了高考。因此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時,要把握住教學的深度,還應該結合歷年的高考試題來進行研究,就以2011年的高考試題爲例:在江蘇卷的第15題中進行了化學平衡的移動的知識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2題以及福建卷的第10題當中進行了化學平衡中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知識的考察;在浙江卷的第13題中進行了化學平衡中沉澱溶解平衡知識的考察;在北京卷的第12題和天津卷的第6題當中進行了化學平衡圖像的考察等等。還有其他地區高考中也有化學平衡知識的考察,還有歷年中各種關於化學平衡的考題。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過程中,想要把握住教學的深度,必須要結合歷年的高考題來進行考慮。另外,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深度的把握中,還應該結合本地和一些相鄰地區的大考考題進行思考。這些大考考題的出題教師一般都擁有深厚的化學教學經驗,很多還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們能夠很好的進行高考考點的把握和預測。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平衡教學深度的把握過程中要對歷練的高考考題和各種大考的考題進行深入研究,然後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