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評課稿

稿件1.84W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評課稿1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中,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如何向十位進位的問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雖然學生有了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但仍有部分學生不是很清楚。爲了進一步突破進位的難點,在教學中毛老師設計了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再計算這一環節,透過先動手體驗後講解的過程,讓學生先自己找出好的計算方法,再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有了這一滿十進一的發現和理解,這時學生再進行筆算練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時,大部分學生都能注意進位。特別是爲了學生更好掌握進位加,毛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還是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透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越性。加深學生的進位加的理解。從老師在下面巡視情況來看,孩子們計算基本上都對了。個別孩子沒加上進位的1,毛老師請孩子說說算理是怎樣的,強調進位的小1不要忘了寫和加進去。

這節課毛老師還善於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在練習中展現學生的一些漏進位、忘記加進位1或個位不滿十就進位的種種情況,讓學生自己發現來改正。另外老師還注重了對孩子的行爲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在注重孩子傾聽,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上課時一個學生髮言其他學生從不知認真聽,到認真傾聽,注重從這一方面來對孩子的培養,再有及時對孩子的評價。孩子們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評課稿2

聽了楊老師的課,感受頗深,覺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楊老師整個教學設計從複習舊知——匯入新知——操作理解——技能的形成——運用知識,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認知過程。

透過口算題中出現的14+28=?的情景匯入,自然過渡到進位計算,從而匯入新課.這樣做不會使學生感到突然,又把加法的三

條法則緊密地聯繫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解決認知衝突的積極性。

楊老師在新授環節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小棒,探究算理、展示交流,將新知識轉化、納入已有的

認知結構。讓學生自主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同時在計算的過程中明白“哪一位滿十,就應該向它的前一

位進1”並掌握豎式的規範書寫。在課的過程中楊老師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錯誤”資源,發現了錯誤背後隱含的教育價值,引領學生從錯

中求知,從錯中探究,充分利用這一“錯誤”資源。並且讓課堂顯得更加實際與真實。在基本掌握算理和計算方法後劉老師設計了具有

層次的`練習,再透過大量豐富的練習熟練計算提高運算的速度和正確性。

另外,楊老師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很到位,以身示範,每一個”=”都是用尺子畫出來的。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評課稿3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幾節課聽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匯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爲匯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情境的匯入,爲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也有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說了自己計算的過程。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老師們都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老師們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老師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由此,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把學生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