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目及解析:“捧”與“噴”之間

導語:生活,指的是人的日常活動,這些活動可在不同的空間,如工作場所、學習場所、家庭場所和娛樂休閒等場所展開。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目及解析,大家一起看看吧!
 

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目及解析:“捧”與“噴”之間

【作文題目】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大衆實業,評價他人生活變的越來越常見,這些評價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評價他人生活:上海高考語文作文解析

這是典型的社會現象類材料作文,要求針對“評價他人生活”這一現象給出自己的思考。該作文有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認同“評價他人生活”的這一做法,因爲它能夠幫助規範他人的行爲,引導社會走向“正能量”;另一個角度是不同意“評價他人生活”的這一做法,因爲它會侵犯別人隱私,給他人心靈造成傷害,也會影響社會的安全、和諧執行。

老師點評:《中文自修》主編聊高考作文題解析

一直以來我都是從教師的視角來看高考作文題的,今年我想換一個身份。如果我是一個考生,看到這個題目,會怎麼樣。

因爲作文要統一命題,除了選拔需要同一個起點,同一把標尺之外,從學習能力的角度來說,是對學生資訊接受能力、資訊解碼能力和資訊傳播能力的考驗。

所謂資訊接受能力就是讀得懂“命題方要我說什麼”。從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來看,要“我”說的是對“評價他人生活”的看法。我覺得這個題目的開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改變了以往那種純理性的思辨,非常地貼近我們的生活。評價他人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情,我們常常講“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對學生來講,這個題目是非常貼近生活的。

從今年的作文題來看,資訊解碼能力就是要考慮“命題方要我說的話題裏有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評價他人的生活變得更容易和輕率,這是一個因素;第二個要考慮的因素是這些評價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些因素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負面的;第三個因素是“他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的關係,等等。這個題目的開放度還是非常大的。沒有故弄玄虛讓人們思辨什麼,但考生必須開動腦筋才能好好回答。

再講資訊傳播能力,就是學生“怎麼表達我想說的話”。這麼一個貼近生活的題目,貌似是非常容易寫的,一般的內容考生也不難講,比如網絡時代進入視野的資訊很多,評價他人很容易,有好有壞,等等。但是真的要寫好卻需要比較好的構思,想想怎麼表達。在題幹中有提示,“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是提示考生不一定要說評價他人是對或者錯。評價他人的生活,最後其實是會影響自己的生活的。

我們比較喜歡用“審題”來代替上述這三種能力。我覺得單純從“審題”出發,會導致命題作文的作用狹窄化。高考是大家都重視的考試,對考題比較敏感,我覺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爲教師,平時對學生的訓練應該從高處出發比較好。今年的作文題,我覺得就是一道既從高處出發,又貼近學生實際,充滿思辨因素,又不刻意的好題目。

【高分作文】

  “捧”與“噴”之間

人們對出現在自己視野裏的他人的生活,給出相應的評價,是人之常情。因爲,人是社會動物,評價是人們社會溝通的基本屬性,它在滿足人們對真相的索求的同時,也幫助人們進行道德選擇。

現代社會的發展,即一方面資訊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人們不但很容易“抓取”到他人的生活資訊,而且也容易將這些資訊藉由多種資訊渠道進行推送與他人分享,從而觸發對他人的生活的評價;另一方面思想活躍言路廣開,人們對他人的生活評價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束縛,直抒己見,一吐爲快。這些使得對他人的生活評價的越來越常見。然而,我們距離事物的真相更進一步了麼?我們的道德選擇更加清晰堅定了麼?這仍是個問題,這個問題就來自於,對他人評價越來越不審慎的“捧”與“噴”。

當今社交媒體被廣泛運用爲人們的溝通工具,對他人的生活評價常見於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上。對他人的評價,除了體現人們溝通的基本屬性之外,獲得更多的點贊、轉發和粉絲,已經成了一些人動輒對他人的生活進行評價的目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要麼就誇大其詞的“捧”,要麼就竭盡全力的“噴”。有些人甚至並不知道對他人評價的來龍去脈,卻也熱衷對評價進行評價,參與到無確切事實依據的“捧”與“噴”的行列中,追求參與的快感。也有些人,乾脆什麼都不說,只瀏覽評價,享受“圍觀”對他人評價的樂趣。至於A站和B站對他人的生活資訊進行“彈幕”式評價的,更是不管相關生活資訊的完整解讀,只顧捕捉到一個話題點,撂下驚世駭俗的“捧”與“噴”。寫的人斷章取義,急於表態,看得人無暇思考,匆忙結論。

不錯,這談的正是互聯網時代語境下的話題。愛德華·希爾斯在他的《論傳統》一書中指出:“現在總處在過去的掌心之中”。傷仲永是一個不能在傳統的故事了吧?看一看互聯網上一度被“捧”的抗震小英雄雷某的從英雄到階下囚的命運轉變,再看一看被“捧”的一些90後創業者從披金戴銀的成功案例到一貧如洗的折戟沉沙,這些互聯網“捧”殺得案例還不多見面嗎?看一看互聯網上一度被“噴”的那位被外國青年撞到的婦女,被還原事實真相後,那種心痛大於身痛的苦楚,再看一看,那些“噴”警察和社會人士資助超市偷竊母親的孩子看病的行爲是助長盜竊行爲的言論的背後,把良知的彰顯與不良行爲的縱容混爲一談的邏輯。如此種種,我們到底是離真相更近了,還是更遠了,我們的道德選擇是更堅定了,還是更遲疑了?互聯網時代,在對他人的生活評價上不求審慎的“捧”與“噴”必然會製造出又一個仲永和阮玲玉。

對他人的評價,作爲社會溝通的基本屬性,只有審慎的“捧”與“噴”,真相才能敦明,正義才成伸張。否則,我們的各種成見,伴隨着新媒體的放大效應,構造起李普曼所說的遠離真相與正義的虛擬環境,從而讓我們的生活的意義更加的虛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