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2016年中國教師報徵文「精選3篇」

我不知道,以後的路會有多長,會有多寬,但我知道有中國教師報的引領,我會走得更堅定,更執著,也會給自己更多的驚喜!小編收集了中國教師報徵文,歡迎閱讀。
 

2016年中國教師報徵文「精選3篇」

  第一篇:中國教師報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名師是教師羣體的傑出代表。因此,關注名師、宣傳名師就應是教育新聞一以貫之的目標追求與重點內容。

縱覽《中國教師報》,不難發現贏得普遍關注的一條重要新聞線索,就是研究報道名師的成長、成熟與成功。教育新聞與名師發展的相互印證與相互促進,已成爲教育新聞工作與名師發展工程所共同擁有的基本規律和有效路徑。

事實上,在影響名師發展的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就是教育新聞的介入與支援。魏書生、李吉林、康岫巖、李希貴等,無一不是伴隨着教育新聞的宣傳與激勵而成長成熟的。沒有教育新聞的有效參與和有力支援,名師發展的“加速度”就可能放緩,“成功率”就可能降低。

《中國教師報》是宣傳報道名師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媒體,迄今(2011年12月21日)爲止的“教育家週刊”已出刊68期,以“分享教育家智慧、推進教育家辦學、呼喚教育家成長”爲主旨,充分展現了教育家型名師的精神風貌與行動風采。不僅如此,頭版文章北京十一學校王春易老師的《從講到不講的華麗嬗變》(2011年8月24日)一文,深刻地揭示了名師“高端追求,超越自我”的心路歷程,有效地引領了“以學論教,少教多學”的改革路向。

其實,許多辛勤耕耘、埋頭奉獻的好教師,由於缺乏必要的教育新聞發現與宣傳,至今仍在不爲人知的崗位上釋放着可與名師相媲美的`專業能量。一方面,我們必須尊重、敬佩那些默默無聞但又充滿實踐智慧的專業勞動;另一方面,也一定要透過責任強化、新聞敏感、機制創新等舉措,最大限度地爲名師發現與成長搭建“藉助教育新聞”的良好平臺。

正是因爲如此,在“教育新聞關注名師發展”、“名師發展藉助教育新聞”的基礎上,還應尋求兩者的深度契合,從而達成1+1>2的整合功效。

以闢設專欄的方式深度契合。專設的名師專欄可以對名師的關注、研究、宣傳得以固化和深化,從而實現教育新聞與名師發展的深度契合。《中國教師報·教育家週刊》的許多專欄,都是“以闢設專欄的方式深度契合”的典型範例。

以跟蹤專項的方式深度契合。名師發展的專項工程無疑是教育新聞捕捉、跟蹤的重點,也是深度契合的亮點。近一年多來,教育部、財政部設立並實施的“國培計劃”堪稱爲骨幹教師發展的標誌性項目。《中國教師報》以《國培:改變中國教師》等多篇稿件系列報道了“國培計劃”的良好成效,並於2011年11月2日,以“國培,加速教師成長”爲題,深度報道了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國培”工作的良好成效。

以聚焦專題的方式深度契合。名師最開始都是普通教師,發現名師,是教育新聞的重點選題。一年來,中國教師報致力於推出“新教師”,在16版推出一系列新教師人物素描,圍繞“教師專業成長”做足文章,極具針對性地深化了對教師發展的研究。

作爲一名教育人,一名教育新聞人,當我們對教育報刊、教育新聞進行價值判斷和有效性審視的時候,不妨把其重要指標之一鎖定在“對教師發展的關注程度”上,這是提高教育報刊辦刊質量的明智之舉,是彰顯教育新聞引領功能的必然選擇。

  第二篇:中國教師報

2011年3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中國教師報在博客中結識。精彩的高效課堂在李炳亭的博文中綻放,課改精神在任永生局長的字裏行間呈現,在他們的身上,我找到了前進的動力。從此,我不再迷茫,不再消沉,開始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課堂。

5月,我進入了“香山會館·讀者俱樂部”。在這裏,我找到了出奇制勝的治班妙計,學到了很多班級管理的知識。我開始學着寫教學日記,記錄教育教學的`點滴。在各位版主的激勵中,我參與了“香山夜話”的編輯與主持,積累了更多的課改經驗。

會館中,課改踐行者們用行動詮釋着課改,行走在課改路上的草根教師呂建斌,堅守課改“一畝三分地”的新教師莊華濤,辛勤耕耘“三權分治實驗田”的胥加洲等教師,讓我欽佩不已。循着他們的腳步,我踏上了課改之路。

相遇、相愛——追尋教育的本真

讀報——我信心百倍。中國教師報處處閃現着課改人的勇氣與智慧,“問道”、“課堂現場”、“我見”、“鎮西隨筆”、“網評天下”、“讀報會”、“教育新觀察”等欄目讓我癡迷。每次拿到《中國教師報》,我就像得到了寶貝一樣,欣喜地品讀着每一篇文章,瀏覽一遍又一遍,把精彩的段落抄在本子中,並寫出讀後反思。在這裏,我讀懂了教育,讀懂了“新學校、新課堂、新教師”的內涵,讀懂了課改,中國教師報傳媒鐵軍用自己的赤誠之心踐行着“課改人”的教育信仰,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對課改充滿了信心。

用報——讓我在課改路上走得更遠。《中國教師報》的文章成了我課改路上的“導學案”。我嘗試着用這些課改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我開始注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根據學生的情況,學着寫導學案;相信學生,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雙色筆、糾錯本、活頁夾”的使用,讓學生學得更有效。自由地議,大膽地評,精彩的展示,學生的自信逐漸顯露。在不斷地學習、探索中,“以生爲本”的課改理念在我的課堂中落地開花。

相隨、相伴——行走在課改路上

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讓領導與同事對我刮目相看,身邊的同事也開始讀報、用報,加入到課改的行列中。課餘時間,我們常常一起學報,一起討論如何用中國教師報引領自己的課堂,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導學案的編寫、合作小組的建設,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增強評價的有效性等。我們在探究中逐漸成長。

  第三篇:中國教師報

第一次見到《中國教師報》,是在2006年的春天。那年,學校第一次訂閱了這份報紙,我在圖書室裏偶然發現了她,並且“一見鍾情”。那天,我在圖書室裏,看得忘記了上課,是查課的領導把我從字裏行間揪出來,我的人進了課堂,心卻留在了圖書室……

從此,報紙一來,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搶在校長前頭,成爲當之無愧的“首席讀者”。

我的“處女作”

讀得多了,寫的慾望便蠢蠢而動。我默默地提醒自己——“這樣全國性的報紙,豈是你這樣的癩蛤蟆能吃到的天鵝肉?”可是,那一個個靈感的火花卻執拗地閃爍着,越來越強。直到我把醞釀已久的東西付諸筆端,封進信封,投進郵箱,那顆心才稍稍平靜下來,卻又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

讓我難以置信的是,這個等待並不漫長。也就兩三天的工夫,我便收到了擬用通知。2006年7月5日,我的處女作發表在第166期的《中國教師報》上。這讓我賺足了同事的羨慕和嫉妒,也讓我塵封的寫作激情再一次被點燃。

我的“處女博”

學校拉了網線以後,網絡給我開啟了另一扇門,讓我接觸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也是一次偶然,我闖進了“中國教師報讀者論壇”(“香山會館·讀者俱樂部”的前身)。2006年3月14日,我在論壇以“秋楓”爲名註冊,開始了我的網絡教育生活,並結識了許多朋友。沒課的時候,我就泡在論壇裏,和幾位前輩互相溝通。也就是在他們的鼓勵下,我在中國教師報的網站“中國教育博客”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博客,撰寫博文、回覆評論、分享感悟,這給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的生活因此變得忙碌而充實,勞累而幸福。可惜的是,因爲服務器變更,許多數據丟失,“中國教育博客”成了我心裏最美的回憶……

我的“處女秀”

盼盼編輯是我在QQ上認識的第一個編輯,當她讀了我的日記《走進龍灣的日子》,就約我寫篇文章,在網上就此話題組織了討論,並於2011年1月26日在“教育家週刊”全版刊出。我,一個偏遠農村小學的“麻雀校長”,能在國家級的報刊上獨佔一版,何其幸哉?雖然我的“處女秀”不是那麼陽光燦爛,關於我的話題也太過沉重,但我堅信自己的思考能夠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偏遠山區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們。不知道,我們市的“教學點改造工程”和這個話題有沒有關係,如果有,那就是中國教師報給我市的農村小學帶來的福音。

我的“處女行”

2011年5月份,中國教師報組織了一次網友的線下活動——新教師走進杜郎口中學。我和報社的6位編輯,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多位網友,一起開始了探尋杜郎口中學的教育密碼之旅。兩天多的時間裏,我們不知疲倦地穿行尋覓,我們激情澎湃地討論交流,我們凝神屏息地細心聆聽,深夜的“臥談會”往往要開到凌晨時分。這是我參加工作十幾年來,第一次走進全國知名的學校參觀學習——而且,是主動地、真心實意地想學一點東西。這次“處女行”,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對我的觸動極深。回來後,我積極地向周圍的人宣傳杜郎口中學,並且努力地改變自我,改變我們的學校。雖然,我無法像崔其升校長做得那樣好,但我相信,每一個點滴的改變都是給學校、給老師、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我不知道,以後的路會有多長,會有多寬,但我知道有中國教師報的引領,我會走得更堅定,更執著,也會給自己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