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民俗作文九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作文九篇

民俗作文 篇1

你見過“跑燈”嗎?這是我老家井陘縣燈會的民俗活動,燈籠像扇子合上的樣子,下面有一個木棍,然後在燈籠上畫上畫,把裏面的蠟燭點上,前面有一個人先領着走一段,然後再跑,如果蠟燭滅了,就算輸了。

這是春節的一天晚上,村裏舉行跑燈比賽。我哥哥張震和兩個賽手舉着跑燈準備出發,他的燈籠是玉米圖案的。這時周圍來了許多人,老太太、老爺爺和小孩們喊着“加油!”我哥哥有些緊張,一會兒站着,一會兒又蹲着,我跟哥哥說:“只要前進,不管滅不滅,都要走。”

“預備——開始!”哥哥猛地衝出去,蠟燭差點滅了,他跑得很快,大家都喊着加油……他們拐過路口不見了。大家興奮地議論着,有人說:“誰會是第一呢?”有的說:“希望我家孩子是第一。”……

過了好半天,只見他們跑回來了,哥哥跑在最前面,面帶笑容。他跑到終點,大家都圍着我哥哥,高高舉起了燈籠,我心裏高興而自豪。

別人都說:“張震贏了,恭喜恭喜!”我哥哥得了第一名,我和哥哥都得了獎品。

民俗作文 篇2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衆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大家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爲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爲元宵、八月十六爲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爲“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日,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大家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大家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俗作文 篇3

寒假開始了,轉眼間就要過年了,大人們都忙忙碌碌的準備年貨,而小朋友們也盼望過年。可大家知道過年有哪些習俗嗎?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在全國各地,每逢新年來臨,家家戶戶都有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被子等,這種習俗被稱爲“掃塵”因爲“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新年,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上一幅大紅春聯,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聽說這一習俗從宋代就開始了,一直傳到今天。在民間的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人們還喜歡在門、牆、窗花等地方倒貼“福”字。大家知道爲什麼要把“福”字倒着貼嗎?因爲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到了”,“福氣倒了”。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過年習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飯,圍坐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

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習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牀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小朋友們能收到好多的壓歲錢,不過在此提醒小朋友們:壓歲錢可不能亂花哦!要用在學習上!

民俗作文 篇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舉行包糉子、賽龍舟等活動,但是我最愛的是包糉子。

早晨,我和媽媽去市場買糉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乾淨,然後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糉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糉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開始包糉子啦!媽媽先拿出兩張糉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放一些糯米,再放二三塊五花肉,再放一些糯米蓋好,然後再拿筷子攪勻、摺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好了。我看完媽媽的示範後,就小心翼翼的開始學包糉子。我照媽媽教我的方法去做,可是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但是糯米沒漏出來。然後我用繩子把糉子捆緊,我想把糉子捆緊一些,結果葉子全碎了,米也漏了。在這混亂之中我沒把糉子包好,卻把糯好灑了一地。但是我並不灰心,俗話說得好一回生,兩回熟嗎,我又細心的包起了糉子。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包好了,我把它叫做“矮冬瓜”糉子,因爲它很小,也很矮。最後一步就是煮糉子了,過一個多小時後,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找出我的“矮冬瓜”糉子,咬上一口,啊!真香啊,這種味道我到一輩子都忘不了,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

透過這次學包糉子,我體會到做任何事只要有誠心、細心、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得到你滿意的結。

民俗作文 篇5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獨特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着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裏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裏,媽媽把麪粉倒進盆子裏,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麪粉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麪粉和白和水和成一團麪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裏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麪糰裏,多揉幾下。揉麪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麪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麪糰裏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麪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裏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爲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爲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裏還吸溜吸溜地吹着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裏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俗作文 篇6

二月十五白族農家會,又叫白族樹花會。這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初年,自恃兵強將勇的蒙舍詔主皮羅閣調兵遣將進犯浪穹詔。浪穹詔主命令數萬將士,從山花爛漫的靈映山上折了很多樹枝花枝,栽插在廣袤的三營壩子裏,並在樹枝花枝上灑了很多蜜糖水。濃郁的蜜糖氣味和各種花兒的清香,使得遠遠近近的蜜蜂彩蝶聞香而至。

幾 天后,數萬蒙舍詔將士浩浩蕩蕩開進了三營壩子。面對呈現在眼前無邊無際的“花海”,他們一個個眼花繚亂,拍手稱奇,繼而爭先恐後去摘花。被驚動、激怒的蜂 羣,猛叮入侵者。一個個被叮得鼻青臉腫,叫天喊地。千千萬萬只蝴蝶,也在蒙舍詔將士眼面前飛來飛

去,使得他們辨不清東南西北。在驚天動地的戰鼓聲中,埋伏 在壩子裏的浪穹詔將士乘勢追殺敵人。一場有“蜂兵蝶將”助戰的伏擊戰,很快就結束了。浪穹詔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驢湯鍋,端來了白麪饅 頭和大麥酒,犒勞將士。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十五日,爲了紀念這不

尋常的日子,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人們都來這古戰場遺址上趕會做買賣。會期前幾天,白族村寨 裏的大姑娘小媳婦,買來白布綵線,相互邀約,在一起挑花繡朵,趕做繡花巾。白族繡花巾呈正方形,邊長兩尺左右。繡花巾的四角分別繡一個彩蝶,繡花巾中央繡 的是

綠葉紅花和蜜蜂。人們以此表達對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樹花會前後,白族村民總要在房前屋後栽上幾棵“蜜蜂樹”,種上幾株“蝴蝶花”,以表達“懷古思祖”的心情,三營壩子有“花果壩”的美稱,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樹花會的傳說和風俗分不開的。

民俗作文 篇7

民俗,本是些不經意的習慣罷了,當大家這已不是個人的偶然行爲時,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樣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經六千年文明的陶鑄,鄉風民俗中自然會有幾分古樸與厚重。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辦,徐州素有南國屏障、北國鎖陰、五省通衢之稱;南來北往,東遊西蕩的商賈僧侶、遷客騷人,或雲集、或羈留,難免會留下些許印跡。一層層積澱下來,融入鄉風民俗之中,如此又構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風貌。

當我們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遺址,隨意撿起一枚陶片,如同撿起一個美麗的傳說。把它們串起來便是一部向我們走來的史傳。現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見那史傳中特有的紋路和色彩。不過,我們已將其歸入了民間藝術的行列。

我們還可以想象,一個村姑拎着這繪滿花紋的陶罐去溪邊汲水。遠遠望見勞作于田裏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遙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話難說,情難擱,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兒摔破了,濺溼了姑娘的衣裳,也潤澤了一冊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認定它曾被哪匹戰馬踏過。大大小小二三百場征戰。飽經戰火的山野間還會響起“牧童拾得舊刀槍”的悠悠歌聲。黃水一次次撲來,黃沙一層層掩埋,受災難太多的.徐州人,脈搏裏涌動着本能的頑強與抗爭精神,匯聚成強悍的民風。

徐州人的重義貴友之風,大概濫觴於“季札掛劍臺”的傳說。人死信義在,何況活着的血性男兒?說到交友,不能不說到喝酒。無論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聚,還是細酌慢啜、談笑風生的雅集,總是氤氳着古道熱腸。徐州人喝酒愛打“酒官司”,且打起來沒完沒了,爲得是讓客人喝好。“喝好”的標誌是幾分酩酊後的稱兄道弟、口無遮攔,否則便是主人失職了。“酒令大於軍令”不知何時在這塊土地上儼然神聖起來。

劉邦崛起於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鄉,於是徐州人的骨子裏刻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狂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車賣漿之徒亦不乏“大家風範”。劉三哥當了皇帝后迴歸故里,不是還要大宴鄉親、醉歌“大風”嗎?看人家混的,衣錦還鄉,落根歸根,總縈繞在那麼多遊子的鄉魂裏。

活得艱難,便要想方設法多些“紅火”,不然,豈不白活了?四時八節,那是該歡慶的日子,要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纔好。平日裏大吃大喝人家會恥笑你不會過日子,節日裏冷冷清清、缺這少那,人家便會笑話你日子不過得不紅火。

年是大節,入了臘月“草棒成神”,也就開始“辦年”了。年貨辦得越多超好,饃饃蒸得又大又白,要笑開了“花”纔好。正月十五是“小年”,蒸麪龍蒸麪燈蒸菜角、吃元宵,觀花燈。二月二、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王、九月九……直至臘八,祭竈,忙忙碌碌又是一年。節日裏有種種嬉鬧的形式,形式裏又隱含着深蘊的情結。過年時,徐州人還會讓牲畜們享受一番,“打一千、罵一萬,大年早上吃頓飯”,農人要把餃子等美食送給老牛們吃,體現出黃土地上人與老牛的難以割捨的親情。

婚喪嫁娶是人生之大事,更需要排場,熱鬧一番。

喜事要“鬧”,越鬧越喜,鬧親鬧喜鬧紅火。不鬧就沒了滋味。一個“鬧”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調。但徐州人鬧而不野,有着教養上的分寸和禮數上的講究。沒有狂歡節式的歇斯底里。如徐州人的“鬧洞房”,一般都較爲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責。這或許是徐州“近齊魯,尚儒學”的原故吧。徐州地區興“送房”,衆人圍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讓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歡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還有許多美好的祝福。如《撒帳歌》:“一把麩(福)子,一把棗(早),明年生個白胖小。”鬧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子孫滿堂,壽終正寢的,徐州人叫“喜喪”。揚幡動樂、披麻戴孝的儀式中,確也升揚着一種隆重與莊嚴的氣氛。

民俗作文 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當讀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詩句《元日》時,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幕幕過春節時的情景。

春節前,家家忙着準備年貨,像牛肉乾、香腸、湯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瞭解了湯皮的製作過程:做湯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裏一晚上,第二天,將它和一些鹽和香料等打磨成漿,舀一勺放在簸箕四邊傾搖均勻後,放在鍋裏蒸上2、3分鐘,起鍋倒放就成了一片圓形的軟軟可口的湯皮,這時的湯皮可以現吃,又可以涼拌,酸的、辣的、香的、鹹的,隨心所欲地點着佐料。可以捲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開幾份。如果將將它分成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曬,它會哂成很薄的一片硬硬的方塊形,有空的晚上,媽媽將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那時的湯皮真叫香啊!遠嫁他鄉的姑姑最喜歡家鄉的湯皮,因爲定南纔有這樣的特產。她說,只要想家了,就想吃奶奶做的湯皮。

春節前,每家每戶除了準備年貨,還要大掃除。爲什麼要大掃除呢?傳說,掌管人間的竈王要在過年時,將人間的情況上報給天庭。哪些人做過了哪些壞事,哪些人做過好事,一一報給玉帝。但是人間有那麼多的人,竈王爺哪記得住呢?於是,他竈王就將這家人所做過的壞事全寫在他們房子裏,用蜘蛛網和灰塵擋着,待時間一到,竈王便會到各家各戶去看看他們做的壞事,上報給天庭,讓玉帝懲罰他們。有些人爲了不受到懲罰,會在過年前大掃除,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種習俗中來。因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過年時,人們早早地起牀,在自家門前放鞭炮,貼對聯。上街補買一些遺忘的物品,並開始早早地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孩子們吃過午飯後,早早地洗完澡,換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夥伴們面前炫耀。大家一齊歡笑,一塊追逐打鬧。

最開心的時候到了。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餚,什麼都想吃,可是又覺得肚子不餓,於是東挑西揀的,父母親也不說什麼,因爲是過年,這些小節似乎都是可以原諒的。飯後,說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壓歲錢就到手了。春節晚會吸引全家人觀看,邊吃邊看邊笑,窗外已是鞭炮聲不斷,煙花璀璨一片。

年初二,大家開始走親訪友,當然外婆家是必須去的。我也喜歡,因爲外公外婆給的紅包更大,還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節日之一。在春節,每個人都會真心地給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歲歲健康平安,雖然天氣寒風刺骨,但人人心裏都溫暖如春。

春節,一個美好的節日!

民俗作文 篇9

一週的國慶黃金週加班時間終於熬過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過了。民俗村就如樹梢上熟透的果實,讓我經不住直吞口水,於是一提到中國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涼風習習,太陽半露着臉,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門口大廣場上彩旗飄飄,富有特色的名族樂曲此起彼伏,中間一個LED大屏幕上反覆播放着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畫面,路邊的大招牌主力宣傳民族狂歡節。廣場中間花壇上的花牌內,是紅色黃色玫瑰花組成的歡度國慶1949-20xx就是狂歡節的主題吧,對面的壽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賓小姐,引導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收緊腳步,購票入村。

遠望民俗村,就像山谷裏的一個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麗。

沿着一條石雕彩龍分開的石梯小去,一個三角形的廣場上假山水池、噴泉、商鋪、停車場錯落有致,上方張燈結綵,大榕樹上燈籠高高掛,假山,水池,噴泉,美麗極了,小火車,電瓶車掛兩行紅花,別緻極了。榕樹底下停着一輛新款驢車,所謂的新款也就是多一個喇叭而已,趕車的車伕都是回族牧民裝束。一見到遊客到了,便吆喝一聲唱起了回族民歌,還不時帶點彆扭的動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後面的百藝廣場上,歡快的名族小調徐徐傳來,紅白兩色爲主的臨時舞臺上,8個身材苗條的瑤族姑娘在盡情跳舞,長長的袖子,長長的繩子,甩出去,收回來,一個圈一條線的,美麗極了。下面的觀衆更是熱情高漲,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態各異。整個廣場如一鍋沸騰的水,就是入口出口處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崗。聽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狂歡節的主題就是“生態河池,絲路新疆”,白天都是廣西河池瑤族、壯族民族表演節目,而晚上則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節目。緊挨着百藝廣場的一條路上,一排淡黃色木屋上,招徐徠客的酒旗飄飄,上面寫着非常引誘人的名字“麗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麪……”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條街,看一羣紅色妝扮的服務員忙進忙出,手腳麻利,一邊工作還一邊哼着小調,好不快活。

標籤:九篇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