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成長作文 > 反思作文

課堂反思作文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堂反思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堂反思作文3篇

課堂反思作文 篇1

這是一堂作文指導課,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最難,作文教學中,作文指導課最難出彩。因作文指導課要講授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生聽起來常有昏昏欲睡的現象。

設計這一節課時,我透過《儒林外史》中嚴監生的故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本上解決了講授枯燥理論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的問題。

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結合我的小課題,把教學環節分爲了五個主要的層次,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講練結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提問的過程式中,我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距,把學生分爲幾個層次來回答問題,使好中差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都能有所收穫。

“教學就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這節課也有許多缺點,現在想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有些緊張,故事講的不夠精彩,沒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舉。

2.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的不夠到位,學生的學習氣氛不夠熱烈,回答問題時不夠踊躍。

3.限於學生的作文水平和領悟能力,本節課還有許多學生並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

4.教師對於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比如在大顯身手這一環節,教師應在學生定作之前對劉翔的姿勢、動作、神態等給予必要的提示,這樣學生的寫作難度就會降低,學生的寫作就會更加的容易些了。

課堂反思作文 篇2

語文教師們往往困惑的是學生在寫作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個人方面,既無個性,又不生動整篇文章顯得乾枯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細閱讀這些作品,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共同問題: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寫完整,而忽略了進行生動具體,細緻入微細節描寫。揪其根源,我設計了《細節描寫—記敘問的靈魂》作文片斷練習,習作課。

這節課我本着潛心鑽研校本教研課題的態度精心構思真正做到了針對性,實性,環節清晰層層深入。

首先我設計了同一內容《修理三角板》細緻描寫與概括描寫兩個片段,“粗細”對比來相識細節。

其次讓學生在課後查閱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課上彙報,來深刻了解細節描寫的範圍很廣泛,不僅僅只對人物動作、神情、外貌等的刻畫,還包括對事件發展物件、社會環境、自然景物等作業細緻入微的描寫,再次擴展了學生細節描寫的範圍。接着從講述小學生作文《摸螺螄》,中國作家施耐俺的《武松打虎》,外國文學大師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郎臺》,三個片段中,讓學生感悟無論是小學生作文還是中國作家,乃至於外國文學大師創作都非常重視對細節的描繪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使學生更加明確,“一個細節在揭示人物的性格 特徵的作用,有時和一個情節、一場戲肩着同樣的作用。”

我想只有透過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深刻的感悟其作用和好處,學生纔有信心學好。

於是在學寫法指導上,我以刪除修飾詞和限制的詞悟好處和練習在“走”這個動作前加上修飾限制的詞,讓學生學會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時,讓學生知道不僅要寫好“做什麼”,還要寫好“怎麼做”,這樣才能使人物更具表現力,很好的爲中心服務。

在指導學生細節描寫要用詞精當,仔細推敲這一點時,我回憶起了,前些天我和兩位同學“平託”着班上身體僵直,正在抽筋的小徐妍一直奔到二醫院急診室的情景,引導學生 這個“送同學去”醫院,不是普通的“送”字,而是一直“平託”到醫院的細節,使學生領悟到用詞精當,具有生動性、真實感、更能突出人心精神品質——即“於細微處見精神”,.才能達到寫作目的。最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印象最深刻的細節,練說、練寫,達到了擴展,延引、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

開課伊始,我選擇了《修理三角板》這個系列動作細節描寫的片段,容易讓學生誤解,刻畫人物細節是一個系列動作描寫過程,在選入課本片段時,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細節描寫不等於“細細的寫”,應該是能突出人物精神的細小環節或情節,即“於細微處見精神”。這是我爲一些差生考慮,而在猶豫中沒敢捨得放棄這一段,所造成聽課老師的誤解。這是我的失誤,我應該換取本冊書《荔枝》母親剝荔枝的片段,讓學生從文字感悟細節描寫會更好。

在本節課最後一個環節,擴展延伸“讓學生到生活中找細節”練說練寫中,我們班朱麗娜同學寫了“媽媽在我生病時呵護我”的片段寫得很好,同學們給了她很好的評價。我應該趨熱打鐵,讓學生找到爲什麼、好在哪裏,學生就會在朱麗娜所寫的片段中找到突出母愛的動作、神情、詞語,來感悟細節描寫對突出人物精神的好處落實教學重點。原因是我過高地要求她,把她的文章與我選入本節課的中外文學大師的文章相比覺得不太新穎。其實我們應該從學生的點滴進步看到我們的成功之處,毫不吝嗇誇大他們習作上的進步使學生更增強寫作的信心。

課堂反思作文 篇3

高中新課程改革在我省試點實施已經四年了,我所帶的第二屆參加課改的學生也已畢業,對課改,我感受頗深。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都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變化。這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們當今的高中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然而,我們在這些“活”的試驗課堂氣氛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初中教學與高中教學脫節,教師卻仍追求高中課堂的達標和活躍。

新課程的'改革是由初中開始試點實施的,應該說初中的課程改革確實減輕了學生的學生負擔,學生只需課堂認真聽講,考前看看課本就能考出高分,不必額外地多做練習,課堂課外都很輕鬆。老師在課堂上也不講太難的東西,只把表層的知識交給學生就行了。可是在這樣的學習要求下,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懂得怎樣自己學習,不懂得怎樣自己將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形成自己的東西,只等着老師來推,老師說“該做筆記了”便記兩筆,老師不說就不記。而且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連知識的基本體系都沒有形成,而高中的許多知識又是必須建立在這些基本體系之上的,於是我們的高中教學便成了空中樓閣。比如幾乎所有學生都不懂得什麼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更不用說句子成分了,可是沒有這些知識就無法貫徹文言文的諸如活用、句式等基礎知識,而要講清這些相關語法知識,語文課堂又必然會變得比較沉悶,這又違反了新課改的精神,於是我們的許多老師就只好避重就輕,拋開這些枯燥的語法,轉而注重文言文故事情節的介紹與文章結構特點的把握,遇上語法現象或直接告訴學生或由學生自己去看參考書。這樣的文言文教學豈不失了其本質,與現代散文、小說的教學有何二致?

我以爲,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教什麼文章就應該像什麼文章。各種文體都有其獨有的特徵,我們在教時也應保有文章本身的問題和內容特徵,如果我們把無論什麼文體的文章都按照一種文體來上,那就失去了教學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每堂課的教學方法和情境,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課改,製造虛的達標和活躍。

二、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語文雙基知識

自從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 “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積極發言”、“教師講的多還是少”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參照標準。而爲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清、沉悶的場面,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笑話等衆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肯定是沒有什麼好說的,學生們在一節課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熱熱鬧鬧,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是我們仔細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有沒有置疑問難?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是否有所提高?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是否協調體現?總之,感覺這樣的課型,學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沒有潛下水去探寶,以保證我們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潑之餘,實感雙基浮躁。因此,我們現在的高中新課程改革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課堂中的哪些閃光點,這些活躍氣氛的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在求知的生涯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誠然,活潑的課堂氣氛不可缺少,但這並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選擇和最終目標,我們應透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於探究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成爲真正的學習主人,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求真務實,務實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實,而不能從“北極”走向“南極”。

三、學生失去了傳統意義而言“讀書”“讀”的權利。

本者,根也,用以吸收養分長成軀幹枝葉。“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說、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葉聖陶先生解釋得極爲透 闢,“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沒有吸收和理解,就談不上表達和運用,學生只有透過讀,學習了人家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纔有可能自己去駕馭語言,表情達意。大凡文章寫得好的人,都有相當濃厚的“讀”的基礎。可見讀、聽、說、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非讀無以廣識,有知纔會有能,能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而“讀” 本身就是一種緊張的智力活動,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透過閱讀激發起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有些學生連課文也不願“接觸”,卻“陶醉”於老師那津津樂道的講演,其結果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學生,雖然在語文課上面對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說和支離破碎的提問而昏昏欲睡,但他們重視自我閱讀,語文成績卻也很是不錯。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捨本與固本的不同結果。由此可見,“讀”是高中語文教學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以“讀”爲本,再相應地輔以“講”、“問”等方法,就能把語文課真正上成在教師引導下“教會學生學習”的課。

四、片面強調個性而忽視及時引導

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後,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行爲要以人爲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課堂時間返還給學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強調得尤爲重要。是的,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爲主體”的“罪名”。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其學生高談闊論,經常可以聽到學生說“我認爲”,“我不同意”“我反對”等詞語,經常可以聽到來自學生的各種見解。課堂教學氣氛異常活躍,思路開啟了,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總結學生的見解。一節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說,教師呢,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誇讚之詞,對於學生回答中出現的明顯錯誤也沒有及時及中肯地糾正,而有些教師竟將之視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於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並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獨到見解與獨特體驗是否科學、合乎情理。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起到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的作用?我們的課堂是否應該有學生自己的時間,讓學生在潛心閱讀中不斷感悟,而並非僅僅在別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學生髮表不同見解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呢?

以學生爲主體並不等於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缺席”,當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揮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在學生回答後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啓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

綜上所述,我認爲針對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已經存在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主觀的努力,比如:

1、以教材爲“本”。教材是教學之本,是基礎,只有把教材學懂了,學會了,纔可能談得上拓展、提升。

2、難度要降低。學習是一個信心培養的過程,如果把學生都搞蒙了,信心失去了,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做一些學情調查,根據學生的需要及時地做一些策略上的調整。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抓住了培養學習習慣,就是教給了學生會學習的方法。

4、重視第一思維點。第一思維點要強調,要提醒,要啓發,要比較,要訓練學生自己去找,要留出時間讓學生的頭腦掀起風暴,教師千萬不要替代學生做學生該做的事情。

5、不斷地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有了可以學好的信心,教學活動纔可能得到學生積極的呼應。

怎樣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語文教學行爲和教學風格,遠離功利,遠離浮躁,平心靜氣,求真務實,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我相信,一路走下去,總會走出一片藍藍的天。

標籤:反思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