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歷史典故

二月二龍擡頭的歷史典故

龍擡頭(二月二)又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擡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月二龍擡頭的歷史典故,歡迎查閱,謝謝。

二月二龍擡頭的歷史典故

二月二龍擡頭的歷史典故 篇1

龍擡頭(二月二)又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擡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節日故事來源

龍擡頭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故事一: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故事二:

民間相傳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爲中宗、睿宗,又先後廢去。於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爲帝,稱周武皇帝。

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種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裏十分不忍,他冒着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經過這裏,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爲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裏受苦。爲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揹着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紮結實,走着走着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裏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齊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

這情景被玉龍看見了,好不歡喜,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

從此之後,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黃豆)成了習俗,一年一年傳了下來。

實質

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二月二剃龍頭”

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爲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着“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二月二是蟄龍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爲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二月二龍擡頭的歷史典故 篇2

實際上,之所以說“二月二,龍擡頭”,是與古代觀測天象的天文學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爲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又根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將其分爲四宮,並依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爲四種動物

其中東宮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龍形星象,便稱其爲東方蒼龍(其它爲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農曆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而整個“龍身”即其它六宿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爲“龍擡頭”。

那麼爲什麼要在“二月二”祭龍呢?這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關係。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也是農田春耕、春播季節,能否風調雨順,這直接關係到一年莊稼的豐歉。而在古代諸神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爲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二這天,民間便在龍神面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除唱大戲娛龍之外,有的.地方還要舞龍、戴龍尾、開筆(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擡頭之吉兆,祝願孩子長大後能斷文識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

在民間,則盛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趕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並立碑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民間爲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婦女背了一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一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光。民間看見後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院,看管龍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確實是“金豆開了花”,便讓龍王重返天宮。

後來,民間爲了懷念、紀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一邊炒嘴裏還唸叨着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一把。”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後,民間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祭祀龍王,還寄寓着民間“引龍伏蟲,驅毒除瘟,保佑平安”的願望。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驚蟄過,百蟲蘇,蠍子、蜈蚣都露頭。”百蟲萌動,易傳疾病,易傷五穀,而“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因此民間“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驅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明代沈榜《宛屬雜記》載:“二月引龍,薰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步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用麪攤煎餅,薰牀炕令百蟲不生。”撒灰十分講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穀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爲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畜平安;從臨街大門口一直撒到廚房竈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鎮門避災;將草木灰呈龍蛇狀撒於牆角,以招福祥避蟲害。

老百姓過年,講究個長長久久,圓圓滿滿。因此,從廣義上講,自臘月二十三日祭竈王爺開始,就算過年了,到二月二龍(王爺)擡頭,纔算真正結束。比如陝北鄉間直到現在還流傳着一段民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初一過大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擡頭了年過完。”對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民間認爲這天不僅是蒼龍“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開始。

因爲二月二一般處在驚蟄前後,大地春回,萬物復甦,春耕在即,百事開端,因此,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要舉行多種納吉活動,如舞龍燈、戴龍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龍頭習俗,即二月二要理髮,爲什麼偏偏要在這一天理髮呢?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而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而陝北在這天,不僅要唱大戲、舞龍燈、放煙火,十里八鄉的秧歌隊還要聚攏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扭一天,圖個圓滿。

爲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麪條叫吃“龍鬚(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麪條一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

中國地域遼闊,地域不同,過節的風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着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不僅寄託了民間的生存理想,也飽含着民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