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有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有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

1、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2、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可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爲張僧繇在嚇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遊客們驚歎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3、暗中摸索

這個典故源於於唐。劉束的《隋唐佳話》。唐朝時,大臣許敬宗爲人非常自傲輕慢,凡屬他見過的客人,儘管經人介紹,也常常忘記很快,如果再見面如同生人一樣。有的人就譏諷他記性太差了。許敬宗則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當然很難記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遜、劉季綽、沈約、謝兆等著名學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認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沒有師傅或門徑,獨自探索知識或技術的掌握與創造。

4、按圖索驥

這個典故載於《漢書。梅福傳》。在春秋時代秦國,有個相馬專家叫伯樂,原名孫陽。他善於識千里馬並寫了一本《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死讀《相馬經》,按照書中所說的馬的樣子去尋找騏驥良馬。有一天,在看見一隻大蟾蜍,他便高興地對伯樂說:"爸爸,這是一匹良馬,眼睛和額頭跟你書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知其子之愚,轉怒爲笑地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無法駕馭)。"

這個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條,不能理論結合實際。

5、自相矛盾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誇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誇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了。

6、阿嬌失寵

這個典故出自《昭明文選》卷十六《賦。長門賦》。漢武帝劉徹的妻子陳阿嬌非常得寵,被立爲皇后。但後來陳皇后一直未生下獨生子,她又嫉妒別的宮妃得寵,便暗中搞媚術和"巫盎"(用巫術詛咒的辦法)害人所以被漢武帝廢棄,逼令住在長門宮中。她悲苦愁悶,想恢復過去皇后的地位。聽說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是妙筆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獻一百斤黃金給司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請他們買酒喝。託司馬相如爲她寫一篇能解脫苦悶生活的文章。司馬相如就寫成了《長門賦》,呈獻給漢武帝,勸導他不記舊怨,重新和好。由此,陳皇后又得到漢武帝的寵愛。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無人賞、有才無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當車

這個典故原載《戰國策。齊策》。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顏蜀的人,很有才能,不願做官,寧願隱居在家。有一天,齊宣王召見他並用十分傲慢的口氣說:"蜀,過來!。"蜀站立不動,也叫道:"王,過來,"齊宣王大怒,高聲喝道:"到底是國君高貴還是文士高貴?"蜀笑道:"當然是文士高貴,國君有什麼高貴的。"顏蜀講了一個例子:"從前秦國攻打齊國,路經魯國,爲了保護名士柳下季的墳墓,秦國號令全軍:誰要毀壞墳墓五十步以內的草木,立即處死。進入宋國時又下令:誰要殺了齊王,封他爲萬戶侯,賞金千鎰。可見,一個活着的國王還不抵一個死去名士之墓。"齊宣王無話可話,表示十分欽佩,接着便改換笑臉請顏蜀收他爲弟子,勸顏蜀住到宮裏,每餐都有肉吃,出門有車坐,榮華富貴享受不盡。顏蜀回答道:"我不要榮華富貴,寧願'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娛'!"意思是說: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飯,肚子餓了,飯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穩,就好比坐車;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貴,不當官,可以自在自樂。

這個典故舊時表示文人安於貧苦生活費的.清高思想。現在只用其字面意義,形容不乘車而從容步行的樂趣。

8、安然無恙

這個典故源於《國策。齊策》。戰國時,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趙威後接見了這位使臣,一見面,趙威後便問:"今年你們齊國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齊國的使臣一聽心裏很不高興,就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貴國的,現在你先我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賤後貴,貴賤倒置嗎?"趙威後聽了連連搖頭:"不!如果沒有好年成,老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老百姓,哪裏還有什麼國君?我不這樣問你,難道讓我捨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麼損害。

9、安如泰山

這個典故見於《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緣關係作爲政治支柱,加強西漢王朝的統治。但結果適得其反,諸侯擁有地盤,又有徵收賦稅、鑄造錢幣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權力,加之有的恃親驕橫、貪得無厭,野心膨脹,對中央政權形成了嚴重威脅。在分封的諸侯王中,劉邦的侄子劉濞被封爲吳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銅鑄錢,占城五十多處。並宣佈吳國不收農民的賦稅,引誘西漢政府直轄區的農民到吳國謀生,在勢力與野心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劉濞準備謀反。這時吳王手下的一個郎中(官名)枚乘上書勸阻。書中說:"你(想謀反)的想法是很危險的,難於實現。但如果改變想法則易於反掌,安如泰山。但吳王劉濞不聽枚乘的勸千。枚乘便投奔了樑孝王。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穩固、牢靠,不可動搖。

10、按兵不動

這個典故見於《呂氏春秋。召類》。春秋時候,晉國的趙簡子準備進攻衛國,令部下史默去衛國探聽情況,規定一個月之內必須回來。但是一直過了六個月他才返回來。趙簡子問史默:"你去衛國,怎麼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卻會召來禍害,你還沒有觀察出來嗎?現在衛國有蘧伯玉做相國,史鰍輔佐,孔子也在那裏做客,子貢又在國君的面前謀劃大事,國君很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可見衛國國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趙簡之一聽這話,就打消了進攻衛國的念頭,命令部隊原地待命。

現一般用此典故說明在軍事上由於某種原因,而不採取進攻或抵抗的行動。也用來比喻對眼前事物抱着觀望的態度,而拿不出辦法來。

11、暗渡陳倉

《史記。高祖本紀》。秦朝剛被推翻的時候,項羽負約,自立爲西楚霸王,而封劉邦爲漢王,統轄這個典故載於巴、蜀和漢中。劉邦也有獨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氣。他發現手下有一位才華出衆的軍事家,就是韓信。劉邦拜韓信爲大將,策劃奪取天下。劉邦去漢中途中燒燬棧道,表示無意東還謀取天下,使項羽放心。然後採用韓信的計策,派出幾百名士兵去修復棧道。項羽手下大將章邯鎮守關中西部,聽到消息笑道:"這麼大工程只派幾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對劉邦、韓信這一行動,根本沒引起重視。韓信表面上裝作要從棧道東進,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從小路暗襲陳倉(今陝西省寶雞縣東)。當章邯接到急報時,劉邦大軍已攻入關中。章邯被逼自殺。關中地區一下子被劉邦佔領了。

這一典故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利用假象以給別人造成錯覺,而暗中採取另一些措施來達到目的計策。

12、才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謝靈運以斗量才。他說:"普天下的才學放在一處,總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稱陳思王)一人就獨佔八斗才華;我佔一鬥;餘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後來人們用"才高八斗"、"八斗陳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學的人;用"一斗才"、"才無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13、白龍魚眼

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正諫》。吳王想要和百姓們飲酒,伍子胥勸諫說:"不可以,昔日白龍下清泠深淵,化爲魚,被打漁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龍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說'那個時候你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子?'白龍回答說:'到了清泠深淵,化爲魚形。'天帝說:'魚本來就是人類該射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豫且是沒有罪的。'因此說,白龍是天帝的珍貴畜牲;豫且宋國的賤臣。白龍如果不化裝成魚形,豫且也不會射他。今吳王你捨棄萬乘之皇位,而與布衣平民們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禍。"吳王於是停止了與平民喝酒這件事。

此典故借喻當政者化裝出行。

14、白首爲郎

這個典故出自《漢武紀事》。漢武帝曾經乘輦到郎署,看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說:"你何時當郎官,這麼老!"回答說:"我姓顏名字叫駟,是江都人,在漢文帝時作郎官。"武帝問:"爲什麼這麼老沒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說:"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還年輕;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動,提拔他爲會稽都尉。

後用"白首爲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長久被埋沒

15、白駒過隙

這個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傳》。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他即位後想方設法解除重要將帥的兵權。一天,趙匡胤請一些武將喝酒,喝到一半時,他對衆人說:"假若不是依靠你們的擁護和支援,我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難了,還不如當一個節度使省心。"大將石守信趕忙問:"現天下已平定,誰也沒有私心雜念了,你還有何憂慮呢?"宋太祖說:"你們雖無私心雜念,可是你們的部下貪圖享樂。如果也爲你們黃袍回身,你們不也會自成一統嗎?"石守信等將領一聽此言,立該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紛紛跪地請求皇帝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壯的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你們不如多攢些錢財,去過舒適的生活,這樣君臣相安無掛,不是很好的事嗎?"石守信等將領見宋太祖驅武用文的決心已定,爲了活命儲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權。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16、白面書生

這個典故出自《宋書。沈慶之傳》。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想要舉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便勸諫文帝,認爲不可輕舉妄動。可是宋文帝不但沒有采納,反而叫丹陽尹徐湛之和吏部尚書江湛等文官向沈慶之亂出難題狡辯。沈慶之當場氣憤地說:"皇上準備出兵北伐,而與白面書生之輩謀劃此舉,事情怎麼能辦好呢?"宋文帝由於沒有聽勸沈慶之的正確意見,終於導致北伐失敗。

現一般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只有書本知識,而社會閱歷不多的人。

17、白往黑歸

這個典故出自《韓非子。說林下》。楊布養了一隻狗,只認識楊布衣服的顏色,而不認識楊布本人。有一次楊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脫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認識而大叫。楊布很生氣,要打狗,楊布的哥哥楊朱說:"你不要打,你也是這樣,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處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嗎?"

後以"白往黑歸"比喻只看表面現象,不注意本質,或喻爲前後不一致。

18、白衣送酒

典故見《續晉陽秋》、《宋書。陶潛傳》。東晉詩人陶淵明極好飲酒,因家貧常不能盡興。一次重陽節,雖籬下菊盛,卻無酒助興。正悵惘間,忽聞江洲刺史王弘遺白業人載酒來,即在花前暢飲至大醉。後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陽日》詩有"愁裏又聞清笛怨,望中難見白衣來"句。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有"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句。

19、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20、白雲親舍

這個典故載於《新唐書。狄仁傑傳》。唐朝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傑,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撫、宰相。狄仁傑年輕時在幷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參軍(司法部門的官員)那時,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縣)居住。一天,狄仁傑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雲,那邊有一片白雲在天空中飄浮着。他指着白雲對左右同行的人說:"吾親舍其下。"就是說,我的雙親住在那片白雲下面。

現在用這一典故作爲懷念父母親人的詞語。

標籤:有趣 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