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900字作文

【必備】端午節的作文900字9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900字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端午節的作文900字9篇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1

一直以來,由於性格的緣故,我和語文老師之間都有一些隔閡。東非大裂谷可以輕易填平,而我和她之間的隔閡卻很難消除,可是這次,老師卻用她的愛心溫暖了我的冰心。

這一星期是端午節,但上學時卻因走的匆忙而未綁五色線(地方習俗),所以一到學校,我就只能可憐巴巴的想着:“這次端午節在學校過,肯定綁不成五色線,可是這是不吉利的,唉。”

誰知,五月初三那天。朦朦朧朧上了一天課,到了晚自習,卻也左耳進右耳出。終於,美妙悅耳的下課鈴聲響起了,任課老師不情願的走下講臺,宣佈“放學”。哇,可算是“解放了”。剛剛還病怏怏的我,頓時就成了神采奕奕的小小鳥,嘰嘰喳喳正要飛出籠子。誰知這時,一直在班後面默默批改作業的語文老師,卻突然站起來高聲喊道:“同學們先不要動,我有一件事要說。”

啊,咋又走不成了?這老師可能會找事,我的臉比夏天的天氣變得還快,頓時由晴轉陰,心想:“就看看你這打鳴的母雞要說什麼吧?”

只見語文老師頓了頓,笑眯眯的說:“同學們,後天就是端午節了,我特意準備了一些五色線,準備給大家都綁一綁,讓大家度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打鳴的母雞一時變成美麗的孔雀繼續說道:“要綁的過來排隊,也可以先回宿舍,等一會兒我過去查寢了再綁。”

咦,她咋會有這好心,管它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王八開了燉大鍋,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我雖然有點懷疑,但也蹦蹦跳跳開心的準備排隊,等待着那根短短的五色線降臨在自己的手腕。可是放眼一瞧,我的天呀,排隊的都到如來佛的腳後跟了,於是乎,我便回到了座位寫起了作業,靜待佳音。

寫着寫着,累了,喝一口水,好愜意。不經意間往後看了一眼,只見語文老師還小心翼翼地爲每一名學生繫上五色線,累得臉色都有點憔悴,卻仍不亦樂乎。

瞧着瞧着,我的腦海裏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來:“老師和我們非親非故,她只需將知識傳授給我們便可問心無愧,但其實呢?不止在學習上,就連生活中,她也處處爲我們着想,時時爲我們操心,她不是班主任,不會因爲做這些事而得到絲毫的報酬,可她卻一如既往的這麼做,爲什麼,這到底是爲什麼?”

一剎那間,往昔的一幕幕,我不曾留意的畫面,像放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中回放:“數九寒冬,帶病上課,差點暈在講臺上;狂風亂舞,冒雨前來,不忍同學浪費一分一秒;炎炎烈日,聲道漸啞,不肯停下來去休息…”這一切,卻又是爲了什麼?

啊,這一刻我懂了,我明白了,我徹底覺悟了,我們讓老師操碎了心,而她卻毫無怨言,這便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我們的好老師。她有一顆無私奉獻,爲學生着想的愛心呀!

忽然想起,我曾幹過的那些事,犯的那些錯。唉,真不應該啊!

正思索着,突然聽見:“李富光,快過來,該給你係五色線了。”只見語文老師微笑着看着我。“哎”我大聲答應,帶着燦爛的笑容走向了語文老師,宛如那黑夜最閃耀的星光。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2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關於端午節的作文。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糉球,制糉,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爲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擡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爲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爲這一天是龍擡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糉——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糉,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糉球——糉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作文素材《關於端午節的作文》。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3

農曆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據說,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因政治抱負不得施展,於這一天投江而死,後人爲了紀念他,便把這一天當做節日。在南方,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人們便划龍舟競渡,初始的時候據說是爲了追趕和拯救投江的屈原大夫,後來是爲了驅散魚兒,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向江中投放糯米飯和糉子,餵飽了魚兒,屈原大夫的屍體就會儲存完整,久而久之,吃糉子、賽龍舟就演變爲一種端午節的習俗。而在我的東北老家,端午節卻是另有一番情趣。

農曆五月初五,大田的禾苗剛剛破土而出,農民們開始爲之間苗、除草鬆土。雖是忙季,,但難得夏季裏的這個節日,大人們還是要操勞一番的。豆腐是前兩天已經磨好的,絕對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生產隊也許會殺只豬或宰頭牛,給每家分上幾斤;雞蛋也是提前攢下的,那時的人們都不富裕,雞蛋是每個家庭的燈油錢、食鹽錢和孩子們的文具錢,在飯桌上盡情地享用它的時候很少;蔬菜也是生產隊菜園裏的,雖還未大量上市,但一些早熟的如韭菜、菠菜之類的也已經綠了飯桌。

早晨,天不放亮,大人們就到山野裏去採摘帶有露珠、帶有香氣的艾蒿(據說,這一天這一刻的艾蒿曬乾後研成粉末是絕好的消炎止血藥),然後把它們三五棵一把地插在屋檐下,隔一尺一把,上面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微風襲來,一搖一蕩的,煞是好看。我想,這香氣四溢的艾蒿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插在房檐下,除了裝點美麗之外還有驅除瘟疫祈福迎祥之意吧。

早餐前,母親會把早已縫製好的做工精巧、芳香四溢的香囊發給每個孩子,女孩子會很驕傲和臭美地戴在胸前,既靚麗了自己又芬芳了自己;我們這樣的禿小子就只能把它珍藏在衣服的口袋裏。

早餐開始了,自然都是農家菜,諸如豬肉燉粉條、豬肉燉豆腐之類,再加上菠菜和韭菜的點綴,色覺和味覺都會勾起人們的食慾。主食是有濃郁特色的粘豆包,大人們還會喝上幾杯水酒。特別之處是母親會端來一盆冒着熱氣的水煮雞蛋,每個人都要不放作料地吃掉幾顆,據說這一天吃雞蛋可以養顏,防止臉上長疙瘩雀斑之類的。

外邊豬倌的吆喝聲想起了,母親拿起幾顆雞蛋,讓我們送給豬倌,或許是因爲他是單身,或許是爲了感謝人家的辛勞,反正這個行爲已成了我家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然後我們背上書包,懷揣着節日的喜悅,蹦蹦跳跳地往學校趕。今天的書包除了課本文具之外還有幾顆雞蛋,上課前,所有的同學都拿來放進老師的講桌裏。這禮物其實很輕很輕,但蘊含的情意卻是滿滿的,它體現了農家子弟對老師的敬重和感激。

長大後,離鄉客居錫林郭勒,再也沒有像模像樣地過端午節,於是孩提時代的端午節連同那屋檐下隨風飄逸的艾蒿和五顏六色的紙葫蘆便成了美好的回憶而珍藏於腦海深處。這些年,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節日也莫名其妙地多了起來,有農曆的有陽曆的,甚至還有洋人的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每次都是滿桌子的大魚大肉,甚至還要弄點山珍野味,可是我卻總是懷念兒時的端午節,懷念那一搖一擺的彩葫蘆和精巧芬芳的香囊。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4

昨天,爸爸的朋友邀請我們全家去草原旅遊點,爲我“接風洗塵”。媽媽和我接到消息後,匆忙趕回家,我呢,沒什麼可以準備的,就在衣服上、頭髮上、手指上噴了好多花露水。

走過了車水馬龍的海拉爾市、走出了那達慕大會的場地,兩輛汽車就這樣一直走呀走……就在我沒意思、要睡着的時候,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視線裏,四面都是草原。從上海回來,再看到美麗的草原,另一種感覺涌上心頭——都市的生活,塞車;草原的生活,馳騁;都市的生活,排隊;草原的生活,不羈……現在,沃土滋養着一望無垠的草原,使草原的草已經有沒腿高;現在,彎曲的河水哺育着兩岸的生命,使草原的深處總能聽到愉悅的森林交響曲。“咦?媽媽你快點看!”我望着車窗外的一位牧民阿媽驚奇不已——這位老阿媽,手上繫着端午節的“五彩繩”,雖然不能下車去仔細看看,但是那鮮豔的顏色、有些粗糙的繩子,我可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端午,已走進草原。

到了旅遊點,蚊子真是更多了。它們不太懼怕我身上的氣味,反而還在身邊轉悠,還有一隻不要命的蚊子,竟然鑽進了我的耳朵裏!快跑。終於走進了草原景點的小木屋裏。點了正宗的手扒羊肉、烤羊排、血腸等必不可少的美味。不大一會兒,一位可愛的蒙古姐姐就來上菜了,將食物放在桌子上,然後用很親切的語氣、略有些生硬的漢語對我們說:“明天是端午節,祝客人們節日愉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短短的幾句話,卻表達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純樸善良——端午,已走進人心。

9點多,我們結束了晚宴。開始了回家的行程。將2家成員送走,爸爸的朋友帶着我們去了“成吉思汗”廣場。逛了一大圈兒,看到了許多美好的景象——河邊,人們在放“河燈”,小小的河燈,承載了太多太多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橋上,也有孩子在放“孔明燈”,看着一個個像燈籠的、閃耀光芒的燈飛上天去,自己也在心裏爲它捏了一把汗:“千萬不要掉下來呀!飛,再飛高點……”你快看!那邊,賣端午節掛飾的小商販已經一字排開,吆喝自己的商品啦!離開廣場大概50米了,依然能聽到那沙啞的喊話、依然能看到那逐漸升上九霄雲外的孔明燈還有河邊那如同星星一般的河燈——端午,已走進生活。

今天一大早上,就聽到了窗外的喧譁。拉開窗簾,原來小區裏的街坊鄰居要去登山。穿好衣服,疊好被子,一股濃郁的糉香飄進了我的房間:“媽,你包糉子啦?”“沒有啊,是隔壁的奶奶包了好多糉子。對了,一會兒我們還要去看望老人呢,到那兒就有糉子吃了,自家包的糉子,肯定會好吃。”媽媽的語氣裏還帶有一點兒“饞”,好想快點兒吃到糉子呀——端午,已走進城市。

在內蒙古海拉爾,沒有可以划龍舟的地方。因爲這裏的河水,是彎曲狀的。雖然不能像南國水鄉城市一樣競賽龍舟,但草原也有草原的快樂。節日氣氛同樣濃厚,就像老舍先生說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蒙古族與漢族會共同慶祝——這一愉快的節日!

在這裏,祝願我親愛的博友們:節日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5

當你看到有這樣一個節日,一定非常驚訝。是啊,那麼多的節日:“兒童節”、“勞動節”、“聖誕節”、“婦女節”、“國慶節”、“端午節”……應有盡有,可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泡泡節”呢?想知道嗎?請走進我們的校園,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們學校,你總會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們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隨着風兒飄動。於是,許多泡泡緩緩地升上天空,然後又慢悠悠地飄落下來,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時,“啪”地一聲,儘管聲音極小,泡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然後,許多新的泡泡又從我們的“嘴裏”誕生了,在孩子們歡快地 “吹促”下,它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飛上了天……下課時,我們就會看見滿天的泡泡飄浮在空中。那泡泡總是一羣羣的,還有各種怪異的形狀:有愛心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無限的遐想……可是,老師卻把吹泡泡當作違紀的事情,從我們課桌裏沒收了一隻只孕育泡泡寶寶的 “母親”,讓我們無比難過與遺憾。我覺得,學校裏五彩斑斕的泡泡,是校園裏一處美景,彷彿是春天裏第一縷彩虹,儘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卻充滿無比的活力。

“泡泡節”又是什麼意思呢?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個吹泡泡的節日,彷彿每人都要準備一瓶泡泡水一樣。我清楚地記得去年二月份,大約也是這個時候,也有像今天學校裏不約而同的事,既沒有人規定,也沒有人啃聲過,校園裏每個角落都有吹泡泡的孩子,我隨口把每年二月的.這個時候,大約是十八日到十九日稱爲“泡泡節”。

我絲毫沒有對“泡泡節”做任何準備,也沒有勇氣敢買泡泡水,我喜歡看別人玩,也喜歡別人吹好泡泡給我玩。這兩天我們各玩了自己喜歡的泡泡遊戲,我喜歡用食指指尖輕輕觸碰小泡泡,可惜一到我指尖上它們就變成了水,消失在我眼中。穿了冬季校服的女同學高興壞了,因爲我們的冬季校服外層很光滑,而且富有彈性,她們用袖子輕輕一碰,泡泡不會破,卻會像體操運動員一樣,在空中打盤旋,翻跟斗,實在是精彩極了,美妙極了。就這樣,泡泡就在我們袖臂間傳來傳去,不過,沒過多少秒鐘,又“不翼而飛”了。

看着周圍的同學吹着泡泡,我又想起了以前超愛看的動畫片《海綿寶寶》,主人公海綿寶寶是吹泡泡的高手,它能吹出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泡泡,雖然感覺有些像畸形的黃方塊,但我還是打心眼裏喜歡。

不知呆立了多久,我總是喜歡這些七色泡泡。它們又似球形鏡子,把校園裏的綠樹紅花、青瓦高樓,還有一個個快樂小天使的身影……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攬入”自己的懷抱,展現出來。它們把自己印出來一切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樹木是彩色的,房子是彩色的,孩子們也是彩色的,一切都是彩色的!

儘管“泡泡節”如此美好,但也有對付泡泡的強敵,男同學們都知道,水槍是泡泡的剋星。水槍一射,泡泡像自己因爲被擊中,傷心地留下了眼淚,幾滴“淚水”滴在地上,彷彿在哭訴着自己悲慘的命運。

泡泡節快要結束了,校園裏只剩下依稀的幾個泡泡,我很想對它們說:“但願你們命運好,一路走好保平安!”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6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裏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裏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裏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爲,我是女孩子。

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2008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着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7

家鄉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消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方法表達對他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着時間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着母親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着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我們孩子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着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着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着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微笑……

興奮我就是睡不着,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父親插楊柳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着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方式洗刷完畢,在母親幫助下認真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着手腕、腳腕花花綠綠花繩,是弄着胸前各式各樣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小公主。帶着無比幸福心情,開始幫母親炒雞蛋、包糉子。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架勢喊來父親,指揮着他與母親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白糖、蜂蜜與均勻,接着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餡子後封起來,父親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着自己花繩與荷包指揮父親矯正了父親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着豐盛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着自己親手做好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被這欣欣向榮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8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代文秀的《端午》。過幾天就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端午。

我知道很多關於端午的來歷和傳說,在今天,我就來講給大家聽吧!我還有自己的真實事例!

公元前229年,戰國時代楚秦奪霸權,詩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昌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懼灰,仰天長吧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從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五。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大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怕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爲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儘管端午年年都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一是紀念屈原說;二是迎濤神說;三是龍的節日說;四是惡月惡日京;五是夏至說。由於屈原的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所以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等。

端午節是家家戶戶口團圓、是最幸福的時候,到了這一天早上天不亮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門上掛上艾葉、香囊,媽媽會爲我係上五彩線,保平安。我會和哥哥、妹妹、小弟一起玩耍,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到了,我來到飯桌前給大家都分上一個糉子,自己最後拿一個,把繩子解開,剝開葉子,就可以吃到裏面香香、軟軟的糉子了。大家有說有笑,非常開心。

這就是我們的節日——端午。

山西晉城陽城縣下孔小學四年級:閻xx

端午節的作文900字 篇9

今天是端午節,大傢伙都在家裏忙着過端午節。我們姊妹幾個也聚在母親家過節吃飯。想起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說起來。小妹嘴快,先說起來了,還是小時候過端午節熱鬧,一個禮拜前就有過節的氣氛了。那時候農村交通不太發達,好多小商小販就來村裏賣紅棗和糯米,天天上學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家裏買了紅棗和糯米沒有。買了多少,好第二天上學去給別的同學炫耀,糉葉皮是不用買的,我們那有個蘆韋塘,勤快的人還可以打上賣給販子,過端午節的錢就有了。

那時我們那很少包糉子的,都是蒸年糕的。端午節前一天下午,家家戶戶就開始煮糉葉皮,泡糯米,洗紅棗。到了天快黑,大人就開始包年糕了。我們就在旁邊湊熱鬧,吃紅棗。蒸年糕也是個技術活,包好了年糕在水裏煮一晚上,也不會散開,端午節早上開啟年糕津津的,包不好的,煮到半晚就會散開,端午節就沒的吃的了。不過我們從來都不擔心,母親包的年糕是村裏有名的,又好吃又瓷實。

年糕包好了,要開始煮年糕了,說包年糕是技術活,煮年糕可是件累人的活,從晚上差不多十點開始,要煮到半個夜四五點,那時都是加柴火煮的。家家戶戶爲了煮年糕,都早早挖好了大樹根,曬乾劈好,放一次柴火差不多可以燒一個小時。到了端午節的早晨,等我們起來,母親已經炸好了油餅,從田埂上釆回了艾葉。院子也掃的乾乾淨淨。

看到我們起來了,母親就用油餅包上一大塊年糕給我們吃,黃燦爛的油餅包着一層糯米一次紅棗的年糕,色香味極佳,每年過端午節都貪吃,吃的傷食了,說明年過端午再不吃了,可第二年還照吃不誤。吃過了年糕,我們把母親釆回了的艾葉插在大門口,這陣各家各戶人差不多都出來了,小孩子都拿着父母前面買好五彩絲線開始編五彩繩,老人說是“長命縷”,拴在各自的手腕和腳踠,誰的漂亮就說誰可以長命百歲。

家裏有出嫁一兩年的女兒今天和新女婿要回孃家來,沒小孩的孃家還有小弟弟妹妹的,姐姐都會做好香囊給弟妹,傳說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巾,清香四溢,再以五香絲絃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的香囊。女兒有小孩的,孃家媽媽早就坐好了蛤蟆鞋,名字不好聽,做的卻很非常精緻,鞋面是黑金絲絨的,紅布包邊,鞋前面繡着一隻栩栩如生的蛤蟆,鼓的眼睛,五彩絲線做的腿,也是取避邪驅瘟之意。

現在過端午節了已經成了大家放假休息的節日了,條件好的就出去旅遊去了,沒時間的就大傢伙聚在一起吃飯,就算過端午節了。小時候的熱鬧是一去不返了。

小妹一口氣把花說完了,大家也陷入沉思,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想買什麼都可以買到,小時候過節的那種期盼,那份發自內心的悅卻再也找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