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900字作文

實用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4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元宵節的作文900字4篇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1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到正月十五這天大街小巷,各大小商場店鋪都會張燈結綵,人們熙來攘往,熱鬧非常!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也都會放煙花,上街去看花燈!在那一天,也會有舞龍、舞獅子,爲元宵節增添了許多節日的氣氛!

我也一直期盼着這天能夠早早的到來! 這一天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終於來臨了!

一大早還在夢鄉,便被媽媽拉起來讓我陪她去超市買菜,說因爲是元宵節,家裏會有客人來吃晚飯,我們就去了大統華超市,超市裏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滿目,我們先是買了些魚鴨肉和一些時鮮的蔬菜,準備去收銀結賬的時候,媽媽說今天是元宵節怎麼可能不買元宵呢?對啊!我最喜歡吃湯圓了,只見冷凍櫃前擠滿了男女老少。我看見了許多湯圓,有芝麻味的、花生味的……樣樣我都喜歡,我精心挑選着,真想把所有湯圓都買回去,聽媽媽說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閤家安康,過了元宵節就等於過完了新年。最後我們買了芝麻和巧克力味的。

忽然,我看見頭頂上有許多謎語,其中有一張這樣寫的:一家十一口打一個朝代,我想了又想,還是想不起來,這也太難了吧。再看一個:又見面打一禮貌用語,我眉頭都皺了起來還是想不到,媽媽說這應該是再見吧,我想也是啊,又見面,不就是再見面麼,這一個就算是媽媽猜出來的,我也不甘示弱,再看一個:拍一個巴掌打一地名,一個巴掌不是五個手指嗎,五指山!服務員笑着連聲說:對的,對的。便把禮品日曆送給了我們,我迫不及待地把它收下了,心裏無比地高興,因爲這是用智慧換來的。

晚飯時間到了,媽媽的朋友們也都到齊了,原來她們主要是來我們家一起熱鬧熱鬧的,董平阿姨還帶來了一個非常精緻漂亮的蓮花燈,說是純手工製作而成,讓媽媽一下想起了她們小的時候提着蓮花燈,拖着兔子燈滿街跑的情形,忍不住激動的流下來眼淚,正如今年春晚的一首歌《時間都去哪了》不經意間,媽媽和阿姨們,她們這輩人都已經過了四十個元宵節,我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媽媽您辛苦了,還沒好好享受青春,白髮和皺紋卻已爬上了額頭,我要快快懂事,爲母親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我們吃着晚餐看着元宵晚會,看着媽媽和阿姨們難得相聚一起,我想爲媽媽做點事,我悄悄的來到廚房想親手煮湯圓給媽媽吃,我首先往鍋裏放了半鍋水,等把水燒開,水上冒出了一個個小泡泡,我把湯圓小心翼翼地放到水裏,一個個湯圓立刻沉了下去,過了幾分鐘,它們一個個在水裏遊起泳來,等煮熟了,我把它們撈起來,湯圓一個一個地粘在一起,咬一口,芝麻醬從湯圓裏流了出來,甜甜的,令人垂延三尺,我拿了小碗都盛了些湯圓,端到了媽媽跟前,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嚐嚐兒子爲你煮的湯圓吧!媽媽一下愣住了,隨即眼淚就流了下來,邊端過碗邊說:兒子你真的.長大了!

我真心希望我們家能團團圓圓,家庭幸福!這個元宵節我既吃了湯圓,猜了燈謎,還感受到了媽媽這麼多年爲我付出的辛苦!我要做到好好學習,不讓母親煩惱!懂得感恩!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2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然而賞燈活動規模非常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噴噴的牛排之後,晚上就到姑奶奶家吃了湯圓,有黑芝麻餡的、豆沙餡的、果仁餡的,令我眼花繚亂,我隨便夾起了一個,一嚼,啊!滿口的豆沙香飄了出來,發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夾起一個又一個,吃得我滿嘴飄香。

晚飯後,咱們和姑奶奶一家一起去南湖廣場看焰火,一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非常多警察叔叔在維持秩序,公路上連汽車都沒有,人們把公路當成了人行道,人羣緩緩的流向南湖廣場。當咱們走近廣場,哇!那裏已經是人頭攢動,看樣子咱們只能擠進去了。八點鐘一到,開始放焰火了,一顆顆禮花騰空而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爆開,有的像有節奏飛舞的流星,有的如閃閃發光的金環,有的像綻放着菊花,有的還像滿天的繁星……剎那間,又一聲巨響,一個禮花在天空中爆開,發出耀眼的彩光,在場的人們隨着禮花的綻放而轟動,夜空被裝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斕,廣場上沸騰了。今年的元宵節真的讓人難忘!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3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爲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爲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麪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爲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爲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衆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爲“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節的作文900字 篇4

元宵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吃元宵,猜燈謎,看花燈……熱鬧非凡。但在衆多的活動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家鄉的——遊海神燈。據說,這項馬祖與大陸的兩岸慶元宵傳統習俗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家鄉在連江縣黃岐半島最末端的北茭村。每年正月十五的海神燈遊行,是家鄉最盛大的節日。往往從正月初四、初五起,村民們就忙着準備了。在一批巧手工匠的手下,往往只需幾根竹竿、一些紙、顏料以及膠水、剪刀,過不多久,一盞栩栩如生的海神燈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十五的晚上,美麗的家鄉燈火輝煌,長達數公里的海岸線上亮起了大紅燈籠,映照着盈盈的海水,也映照着村民們燦爛的笑臉。大家扛起各式各樣的燈,走出了海神廟,涌上街頭,街道上人流如潮,歡聲如歌。嗩吶聲、鞭炮聲……海神燈所過之處,鑼鼓喧天,更襯托出熱鬧的氣氛。家家戶戶無不在門口點上花炮,燃起煙花,擺上素齋,迎接“海神大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鑼鼓聲漸漸近了,我忙追過去,細細打量這支數百人的遊神隊伍:只見鑼鼓開道,率先亮起的是兩個高舉的大燈籠,紅紅的,甚是鮮豔,上面的“國泰”、“民安”四個黑體大字十分醒目。32面骨牌燈依次跟在後面,上面描繪着《水滸》中的好漢,側邊書寫着“年年有餘”、“花好月圓”等祝福語。接着是二十四盞花籃燈,上面題詩作詞,配上二十四孝的插畫。隨後,打扮成侍衛、宮女的人們舉着幡蓋、寶傘、玉扇,簇擁着四位大力士擡着“海神大人”出場了。這“海神大人”頭像的海神燈,高約3米,寬近0.8米。他頭戴皇冠,臉部線條用毛筆勾勒,威嚴中透出親和,屢屢鬍鬚隨風而飄,在涼傘的庇佑下,愈顯尊貴、威儀,周圍的漁民無不頂禮膜拜,呼聲震天。海神燈之後,便是數不盡的走馬燈、龍燈、大型燈……隊伍裏的媽祖燈、西遊記造型燈、兩岸相通燈等,更是栩栩如生、喜氣洋洋。這是一支多麼氣派的隊伍啊!鑼鼓喧天、焰火高放、鞭炮齊鳴,場面隆重!

提到海神燈,它還有一個美麗又古老的傳說呢。

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三太子爲消滅興風作浪、禍害百姓的白蛟,當上了海神,爲民除害,並救了一名胡姓女子,胡氏家人爲感念玉皇三太子的恩德,便按照他的模樣紮成頭像,在每年正月元宵全境巡遊,以保佑村民漁業豐收、平安吉祥。後來,這個習俗就代代沿襲下來。所以當地人又稱海神燈爲“胡頭燈”。

海神燈,寄託了家鄉人許許多多美好的希望與祝願,更寄託了海峽兩岸盼統一的美好願望……

評:遊海神燈,早已成爲沿海漁村每年元宵最熱鬧、最隆重的一項活動。小作者不僅參與,感受了場面的盛大,還溯源瞭解了海神燈的來歷,一顆熱愛家鄉、盼兩岸統一的赤子之心油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