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精選5篇)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精選5篇)

醫生,鑽研學習醫學科學技術,挽救生命以治病爲業的人,一般指臨牀醫師。按照衛生部、衛健委、醫政部有關醫療衛生管理條例的法律法規,主持醫患溝通,學術討論,新技術推廣、預後分析、公衆教育、護理示教、康復培訓、出院教育、執行衛生防疫、計生、大病早期識別干預等法律政治責任、承擔部分課題研究等工作,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醫生現實表現材料(精選5篇),歡迎鑑賞!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1

45年前,他選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回海島做鄉村醫生;45年間,他搭漁船、爬礁石、翻山頭,記住每個村民的基礎疾病,曾夜裏抱着氧氣袋,乘漁船送病人急救;曾擡着打6顆鋼釘的手臂,堅持坐診;曾一夜之間被幾撥急性腸胃炎病人叫醒,陪他們吊鹽水到天明……

他叫吳秀明,寧波象山石浦的鄉村醫生,海島居民口中的親人“老吳”。潮漲潮落,人來人往,他青絲變白髮,在海島盡頭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響應號召,去最艱苦的地方。

吳秀明紮根海島的45年,有10年是在象山南田島度過的。

南田島是寧波地區居住人口最多的偏遠島嶼,也是吳秀明的家鄉。1976年,21歲的吳秀明在象山人民醫院醫士班學成畢業時,學校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滿腔熱血的他毅然回到南田島樊嶴公社衛生院工作。

有一年,吳秀明參加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他和同事在海島最偏遠的水糊塗村、楊柳坑漁村和金七門漁村整整住了一個月。那裏沒有電,他們就自帶發電機,晝夜加班,挨家挨戶摸排,查出了金七門村有兩位老人和一位年輕婦女患有結核病。

按照規定,國家給他們提供藥物免費治療3年。3年期間,每月都要給他們送一次藥,還要定期把他們接出來,坐船去石浦拍片複查。

這個重任落在了吳秀明肩上。那時的南田島,很多鄉村都是荒山野嶺,道路難行,每月送藥談何容易。每次,吳秀明都要從樊嶴翻過三道山嶺,走近2小時山路才能到金七門村。有時回去晚了,還要走夜路,吳秀明便揹着醫療箱,拿根竹棍,邊走邊左右拍開啟路。

吳秀明這一堅持就是3年。而爲了每個月的約定,吳秀明有一次冬天因公到寧海,遇到大雪封路不通車,他硬是一大清早從寧海出發,步行了8個小時到象山泗洲頭,再輾轉回到樊嶴,就爲了準時給他們送藥。

遭遇厄運,卻放不下朝夕相處的海島居民。

1986年11月,已經結婚,兒女雙全的吳秀明,調到了東門鄉衛生院。衛生院在東門島上,與石浦隔海相望,那時沒有橋,進出海島都靠坐船。

當時,鄉衛生院設在潮汐一來就會被淹的土地廟,沒有自來水,都是向村民買井水喝。後來遷到現址,名稱更名爲東門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也從以前的10多人減少到如今的3人,尤其是1999年連接石浦和東門島的銅瓦門大橋通車後,同事們都選擇了下班後回到石浦家裏。

儘管吳秀明的家也搬到了石浦,但他還是選擇平時住在島上,每週纔回一次家,他的理由很簡單:島上2000多人,簽署了家庭醫生協議的有近700人,他們都是老人,年紀大了發病時間不固定,衛生服務站晚上離不開人。

於是,便有了吳秀明多次在夜裏抱着氧氣袋,陪伴病人乘着漁船,乘風破浪,趕往石浦急救的鏡頭;也有一夜之間被幾撥急性腸胃炎病人叫醒,陪伴他們吊鹽水到天明的經歷……

35年的朝夕相處讓這裏的村民接納了他,如今,每戶居民家裏有多少人、有些什麼病,他一清二楚。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對海島居民病情瞭如指掌的醫生,卻對自己兒子的病情知之甚少。

2014年3月,吳秀明的老伴因爲心肌梗塞住院治療一個月剛緩過勁來,又查出兒子患了胸腺腫瘤,病情兇險,稍有不慎將導致終身癱瘓。

兒子正當壯年,孫子才上小學一年級,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纔剛剛開始,怎會遭此厄運?要是平時自己常回家看看,早點發現兒子身體的異樣,腫瘤還會這麼嚴重嗎?吳秀明內心滿是自責,四處舉債,又把石浦的房子賣了,花了近40萬元給兒子做手術。

好在兒子手術很成功,在上海治療半個月後回到石浦,休養了一個月才漸漸恢復。那一個月,吳秀明請了假,天天騎摩托車回家照顧兒子。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他不幸摔傷,導致右臂肩胛骨折,手臂上打了6顆鋼釘。

這次吳秀明住了整整一個月醫院,但他也很不安:已經一個多月沒去上班了,海島衛生室怎麼樣了?那些患者的病情是不是穩定?對面山島上剛做完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老王現在恢復得怎樣?東豐村的老陳上個月血壓高得嚇人,他降壓藥有沒有堅持吃?……

一想到這些,吳秀明坐不住了,堅持出院,打着石膏、吊着手臂回到了服務站,一邊給海島居民們看病,一邊讓醫院派來的實習醫生開單拿藥……

“熱鬧”晚餐,卻是6年來的第一次。

吳秀明的敬業贏得了醫院領導的信任。2015年他退休後,又被醫院返聘,繼續留在海島衛生服務站工作。

同樣,他的敬業贏得了海島居民的愛戴。大家知道他手臂裏有鋼釘,不能吹冷風,所以後來夏天大家來看病、掛吊針時,都強忍着說不熱,吹吹風扇就好。實在忍不住了,開啟空調,也要把吳秀明“趕出”輸液室。

近日,記者跟隨吳秀明乘船到對面山島巡診時,那裏住的9戶人家看到吳醫生來了,像見到親人一樣將他請進屋裏。臨走,島上的居民們又拿出自家種的橘子、青菜送給吳醫生。

回到東門島衛生服務站,記者參觀了吳秀明的宿舍:一張單人牀,一張桌子,幾個收納箱,還有陪伴了他30多年的衣櫥和一把用來切中藥藥片的刀。

得知記者想陪他一起吃晚飯,吳秀明下了班馬上忙活起來,拿出冰箱裏自家帶來的皮皮蝦、冬筍、鯧魚等,下廚燒了六七個好菜,看到買的一瓶椰子汁不夠,他又準備跑出去到隔壁小店再買一瓶。

記者心有不安,勸道:“我們就3個人,不用弄這麼多菜和飲料,浪費了。”

但同行的通訊員卻拽住了記者,偷偷地說:“這是6年來,第一次有這麼多人在服務站陪着吳醫生一起吃飯,平時他一個人都是有菜沒魚、有魚沒菜,一鍋飯燒了吃兩天的,晚上也找不到人說話,吃點飯,看看電視就睡了。今天老爺子高興,就由着他吧……”

吃完飯,我們向吳秀明告別時,已經是晚上8點過了。東門漁村村口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漁村道路一側的霓虹燈格外耀眼。回首望去,吳秀明站在路邊向我們揮手道別的身影越來越模糊,又越來越清晰。

45年前,他響應號召到偏遠海島做鄉村醫生。搭漁船、爬礁石、翻山頭,很多人不懂他爲什麼到這麼艱苦的地方,但身上的白大褂懂得他的選擇。

海島上,有人上岸,有人離開,潮漲潮落,人來人往。而他青絲變白髮,把45年的堅守,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打着鋼釘的臂膀在海風中顫抖,而他問診的手溫暖依舊。一生儉樸清貧、敬業奉獻,他把醫生二字鐫刻在海島鄉親的心裏。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2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裏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於上呼吸道感染髮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裏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爲“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高燒不退的小阿革蘭,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傢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說:我爸一般都說: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幹什麼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爲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說: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說肚子疼,然後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說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託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阿革蘭!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阿革蘭體溫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餵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後。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鬍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說;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溫怎麼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溫),但是娃娃不舒服,鬍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爲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着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裏每一條路的分佈,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着。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爲阿革蘭和媽媽開闢出一條安全道路。峯頂氣溫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於支援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後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後,居馬泰帶着孩子終於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着1500多戶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裏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於您那兒的什麼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麼,心力衰弱,您有這麼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們爲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說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裏很多活死她幹。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衛,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盃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聖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3

她出生於1982年,是個漂亮的貴陽姑娘,個子嬌小,面板白皙,一雙眼睛大而明亮。

20xx年,她辭去貴陽長江醫院的工作,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爲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衛生室,這也是龍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衛生室。

豈知兩個月後,丈夫被調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她發現,由於貧窮閉塞,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後,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龍河村還是個風溼病高發村,老人幾乎都患有風溼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症下藥的好醫生。

留下來爲當地百姓治病!

下了決心的鐘晶拿出2萬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所有用具每週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定了垃圾分類。龍場鎮黨委副書記孫志宏說,她的衛生室是鎮裏最正規的之一。

鍾晶一家三代行醫,她又託均爲醫生的外婆和母親打聽了一副治療風溼的草藥方。48歲的`龍慶昌患風溼病14年,多次外出求醫花費上萬元。“最後找到鍾醫生,20元6包藥就好多了,介紹的幾個朋友用藥後也都有好轉。”龍慶昌說。

村裏不少苗族羣衆不懂漢語,她就靠打手勢,或請懂漢語的苗族學生幫忙翻譯。2010年國慶節,鍾晶還自掏腰包,請來貴陽的婦科專家爲村民坐診,她也趁機學習。說:“我爲自己學有所用感到安心。”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4

XXX,女,32歲,大專文化,執業助理醫師,xx省xxx市xx人。自2004年至今擔任xxxx村衛生室醫生,十幾年年來,她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着當地農民的健康。她憑着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爲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羣衆的信賴和讚譽。其主要事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2001年剛畢業,陳x麗同志曾經在xx縣人民醫院、xx大一附院進修學習,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院領導好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日診臨牀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向老醫生、領導虛心請教。由於個人的努力,先後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

20xx年,在手足口病防治過程中,陳x麗同志因晚上出珍雨天路滑,不幸跌倒右上肢損傷,但仍然忍受劇痛每天堅持在一線,到患兒家中消毒殺菌,督導和宣傳疾病防控,深得患兒家屬及廣大羣衆的感動。與此同時,可又有誰知道他家孩子因高燒正住在縣醫院接受治療呢,他自己卻沒有去探視一次,更沒有去陪護一天。

二、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羣衆疾苦。

從事xxx衛生室醫生工作以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十幾年來共接診病人不計其數,從沒有收取一分錢診療費,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

愛心是xxxx醫生行醫信念和做人根本。記得2006年的一個晚上半夜,天颳風,下着雪,村民陳桂榮,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家人打電話給陳醫生,陳醫生意識的病人的病情十分嚴重,馬上起牀,拿起急救箱,氧氣袋,等感人的事你自己編吧,,儘量寫的感人至深,病人是肺氣腫,肺心病,由於她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陳xx醫生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三、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

20xx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他個人投資十幾萬元,建成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六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積極開展微機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羣衆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先後成功接待省內外領導、團體前來村室檢查指導工作達20餘次,獲得一致好評。

積極做好衛生服務工作,現在已爲轄區1226口常住居民進行了健康查體並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尤其爲轄區137名老人,123例高血壓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檔案並納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個月一次的上門隨訪服務。在老齡化趨勢加快情況下,尤其關心老人健康,每年都親自上門爲65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並及時將查體資訊存入檔案,真正爲老年人建立了身體“晴雨表”。

20xx年12月1號我縣做爲醫改首批試點縣,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於鄉村醫生來講,這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陳阿麗醫生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正確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相信黨和政府,困難是暫時的`,也會得到妥善解決的。嚴格執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認真開展公共衛生項目工作,免費爲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陳xx以她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鄉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他贏得了農民羣衆的心,也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去年3月,十里鋪村衛生室被示範化衛生室等榮譽稱號。作爲衛生戰線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我想,都應該引陳阿麗同志爲自豪,以陳xx爲榜樣,像她那樣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羣衆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爲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無私奉獻青春熱血。

醫生現實表現材料5

30日,杭州市衛生系統舉行王妙芳先進事蹟報告會。王妙芳也出席了報告會,她用百丈口音講道:我做的是非常平常的事,社會各界卻給了這麼高的榮譽,真有點擔當不起。我今年60多了,但只要鄉親們需要我,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市衛生局領導,局直屬各單位、各區、縣(市)衛生局(社發局)主要負責人、黨辦主任,職工代表,直管醫院負責人共300多人蔘加了報告會。

王妙芳是百丈鎮仙岩村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40年來她堅守在一個小山村,用自己的技術和熱情幫村民解除病痛。她把病人當鄰里、當朋友、當親人,成了當地村民不可缺少的大好人。7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王妙芳的事蹟。患者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被村民需要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王妙芳這種質樸的幸福觀,引起了全區、全市甚至全省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報告會由區五院趙玲主講,百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員工王剛領、王妙芳的兒子林峯、仙岩村村民李萍分別從各自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下屬、同事、母親和阿姨,講述了一個個樸實感人的故事。

杭州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滕建榮一見到王妙芳,就握着她的手連說“向你學習”,他說,你的先進事蹟,事實上就是鄉親們對你的口碑,這是你的光榮,也是衛生系統的光榮,對此,你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他表示,下一步全市衛生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對王妙芳事蹟的學習和她這種樸素價值觀的宣揚,學習她紮根基層、不計名利的高尚情懷,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的職業素養和情繫羣衆、無私奉獻的優秀品格,從而鼓勵鼓舞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投身醫療衛生的神聖事業。

崇賢街道掀起一股“王妙芳”熱

日前,崇賢街道黨工委組織機關幹部、村(社區)負責人、崇賢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一起參加王妙芳先進事蹟報告會。 來自崇賢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沈掌富在聽完報告後表示:聽了王醫生的事蹟,深受鼓舞,作爲一名“赤腳醫生”,本人有着與王妙芳一樣的經歷,要以王妙芳爲榜樣,一心一意爲病人服務,解除病人痛苦,體現自身價值。據瞭解,崇賢街道黨工委舉辦的王妙芳先進事蹟報告會,掀起了學習王妙芳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精神的高潮,街道黨工委要求全體機關幹部聯繫實際,談認識,找差距,在推進崇賢新城項目建設中盡心盡責,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獻計獻策,在創新社會管理上有新突破。

百丈鎮以王妙芳精神激勵工作熱情

近日,百丈鎮計生辦組織了各村(社區)計生幹部,開展主題爲“學習王妙芳同志先進事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座談會。近來,百丈鎮各部門紛紛組織幹部職工學習王妙芳同志先進事蹟,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工作熱情和創業動力。參加座談會的計生幹部,紛紛暢談學習王妙芳同志的體會,大家都被她的事蹟深深感動。仙岩村計生服務員談到,自己和王妙芳同是一個村的村民,作爲年輕一代,着重在四個方面學習王妙芳同志的精神。一是要有責任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要甘於平凡,腳踏實地;三是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學習的表率;四是要不斷開拓創新,營造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