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精選14篇)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

一、教案的具體內容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複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點)

七、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實際,注重引導自學,注重啓發思維)

八、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作業處理(說明如何佈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十、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一、教具(或稱教具準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學反思(教者對該堂課教後的感受及學生的收穫、改進方法)

二、初中語文教案設計(精選14篇)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設計(精選1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本文的主題.

4、瞭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瞭解瞭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難點:

閱讀課文,瞭解爲什麼以“梨花”爲標題。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堂匯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

1、快速閱讀課文,並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整個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羣解放軍叔叔砍樹種草,方便過路人避風擋雨,搬到山上撿梨…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麼?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絃,標記它們或寫出你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裏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範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合課文並聯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於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爲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成爲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xx”中入獄7年。“梨花”是他出獄後的第一部作品。在經歷了這麼多艱難困苦之後,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後,當我真誠地面對雲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現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爲什麼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繫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着怎樣的象徵含義。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熟練認寫"瀑布""迸濺"等十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透過朗讀,把握紫藤蘿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3、學習紫藤蘿和作者身上樂觀、頑強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朗讀,感受紫藤蘿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學生匯入:同學們,看一下這幾張紫藤蘿的瀑布,你們從中看到些什麼,又想到些什麼呢?你說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蘿很茂盛,一簇緊挨着一簇,你說這一串一串的紫藤蘿就像垂下來的幕布一樣。嗯,同學們描述得很準確,也很有想象力,是啊,這一串串紫藤蘿就像流動的瀑布一樣,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稱作是"紫藤蘿瀑布",同學們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看看她筆下的紫藤蘿又是什麼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與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決,稍後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明確:

"挑逗"一詞中的"挑"讀tiǎo,意爲"逗引""招惹",讀tiǎo的還有"挑釁""挑眉""高挑"。

仙露瓊漿:又稱玉露瓊漿、瓊漿玉液,意爲用美玉製成的漿液,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爲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另外注意"漿"的字形和讀音,讀jiāng,注意與"槳"(jiǎng)的區分。

2、讀完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你喜不喜歡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它又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師生問答/自由發言)

明確: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請同學自由分享自己喜歡的描寫紫藤蘿的句子(2-3句爲代表),談感受,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

明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前一句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的繁茂、壯大,這裏請同學再次觀看紫藤蘿照片;後一句運用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這裏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運用通感的修辭,把紫藤蘿的香氣說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顏色,突出了其香氣的夢幻,也爲下文"我"陷入回憶和沉思埋下伏筆,這裏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學生再次朗讀同學們分享的這些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這麼美麗茂盛的紫藤蘿,不禁回憶起了十年前家門口的一株紫藤蘿,這株紫藤蘿又是什麼樣的呢?(師生問答)

明確:"稀落""伶仃"。

同樣是紫藤蘿,爲什麼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爲什麼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係呢?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寫作時間,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麼時候。(師生問答)

明確: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處xx時期)。

教師給同學補充xx時期的歷史時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體資料)。

明確:xx時期,如果一個人穿着打扮很怪異或者作家不從事體力勞動,經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資產階級"趣味,不符合無產階級樸素的作風,就要進行批鬥,所以作者在這裏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係;1982年,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她的弟弟正身患絕症。

3、學生結合上面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5分鐘,思考作者在回憶紫藤蘿花的時候還想到了什麼?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明確:在回憶花的時候也是在回憶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蘿一樣,飽受摧殘。感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4、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學生結合閱讀經驗和自身經歷自由發言,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後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寫了十年前紫藤蘿的稀落,又寫了現在紫藤蘿的茂盛,在寫花的經歷的同時,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飽受摧殘,而_過後,人也慢慢從中恢復了過來,因此,不幸終究是暫時的,而生命的長河卻是無止境的,無論經歷了什麼,都要勇敢活下去。這也是作者從紫藤蘿身上獲得的啓發。

教師小結: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這樣的寫作手法叫什麼?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上一單元剛學的《愛蓮說》。(聯繫前後知識,師生問答)

明確:託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同學們現在知道是爲什麼了嗎?(師生問答)

明確:被紫藤蘿的美麗和茂盛吸引、震驚到了。

2、作者在結尾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作者爲什麼加快了腳步?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作者從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得了啓發,獲得了力量,覺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腳步。感受到人作爲萬物之靈長,不管遭遇了什麼,都應始終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就像紫藤蘿花一樣。

最後,學生帶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紫藤蘿瀑布》,正如我們最開始看的紫藤蘿圖片,紫藤蘿那麼茂盛、綿密、層層疊疊,有着淡紫色的顏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蘿,想到了自己這十年的遭遇,最終超脫出來,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恆和可貴,人和花一樣,不管經歷了什麼,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業:相信同學們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對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課下寫一段你對生命的感悟,可借鑑這篇文章的寫法,從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節課進行交流。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3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劉禹錫)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匯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入帶青:映入。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爲,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爲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透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二課時:

《愛蓮說》(周敦頤)

一、檢查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爲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爲。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陶後鮮有聞:鮮:少。(xiǎn)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爲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爲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

菊花比喻象徵隱士,牡丹比喻象徵富貴的人,蓮花比喻象徵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爲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3、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透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4、“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在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2、對內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後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準備:

1、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2、查找關於梁啓超的資料。

3、查找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匯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髮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啓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節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1、走近作者: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有《飲冰室合集》。

2、讀準字音。

達(dá)觀 安分(fèn) 恩惠(huì) 賠(péi)禮

縱(zòng)然 契(qì)約 循(xún)環 悲天憫(mǐn)人

3、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契約可以理解爲“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鬆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爲幾部分?各論述了什麼?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於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並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1、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輪、結論

2、探討交流,反饋結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後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裏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裏去。

⑸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3、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的痛苦在於負了未了的責任”(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是真樂”(本論)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結論)

4、小結思想內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學生髮言:暢談擁有責任感和責任感缺失的種種表現。

⑵發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的堅持”

學生答案: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生的堅守。

責任是爲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上創造佳績的心願

⑶反饋總結: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恆,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儘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並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節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透過朗誦,激發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聖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匯入:前面我們透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瞭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及深刻主題,現在我們就從論據和論證方法出發,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麼論據可分爲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分爲: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類型,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實例就叫事實論據。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援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

一頓佳餚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繫理論論據)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繫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匯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

⑶出示任務:請學生搜尋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類型。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類型爲道理論據)

舉例論證:舉了聖賢豪傑、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類型爲事實論據)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類型爲道理論據)

教師小結:正是因爲精心選擇的論據和流轉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纔算真樂”→“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裏“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繫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對於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裏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於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後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課文後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時,則主要採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纔算真樂”這一論據,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麼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於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於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援,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啓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歎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麼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莫若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然則爲什麼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三)連結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選自《敬業與樂業》

小結: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躍然紙上。梁啓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歎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於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並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然後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鉅。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父母終身爲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有沒有認真複習?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後,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

在人生旅途上,儘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爲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後,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於負責,不應逃避。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辨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瞭解本文透過對一棵小桃樹生長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它的特點以及憑藉小桃樹的形象寄託感情理想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用於和困難作鬥爭的勇氣。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透過對一棵小桃樹生長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它的特點以及憑藉小桃樹的形象寄託感情理想的寫法。

2、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用於和困難作鬥爭的勇氣。

教學難點:

1、託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

2、課文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寄寓着什麼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課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作者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他叫賈平凹,凹這個字在普通話裏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這位作家的名字裏念wa。來,一齊讀他的名字。我們曾經學過他寫的《太陽路》。今天再來我們學習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樹。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佇(zhù) 孱(càn) 嵬(wéi) 懊喪(ào) 執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瑣

(1)佇立:長久地站立。

(2)生靈:生命。

(3)孱頭:軟弱無能的人。

(4)矜持:拘謹,拘束。

(5)踏青:清明前後到郊外去遊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樣沒有生氣。

(7)楚楚:較弱柔美。

(8)猥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9)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桃花繁盛明麗的樣子。

(二)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7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三)背景介紹

1976年,爲期十年的_終於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鬥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_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透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裏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徵。

三、整體感悟

1、誰來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課文是按這個順序敘述的嗎?誰能按照課文的順序來敘述?

2、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再來看看,你還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3、“學貴有疑”,你們的問題提得很好,這是你們認真思考的結果。有人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要重要。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和小桃樹密切相關,那我們先來弄明白這是一棵怎樣的桃樹?從這個問題入手,再來逐步解決其他幾個問題。

四、合作探究

1、聯繫全文分析作者的夢是什麼?

答:課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夢,較明確的有兩處:一是孩提時代埋桃核,“想讓它在那兒蓄着我的夢”,二是到城裏上學前夕,桃樹兩尺來高的時候,那“夢是綠色的”。通讀全文之後不難看出,作者採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透過對小桃樹頑強生命力的讚美來表達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時代,作者便對美好的未來有了朦朧的嚮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讓它在那兒蓄着我的夢”。進城上學以後,作者更是“血氣方剛,常要以濟於下的人物”(賈平凹《夜籟》)。這個夢自然是綠色的,因爲綠色象徵希望和生機,簡言之便是“奮鬥”,並且“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這便是作者的夢。

雖然走上社會以後,作者的際遇曾遭受到類似桃樹那般的風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軟,再不膽怯”(賈平凹《遊了一回龍門》),雨中仍“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作者的夢是頑強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說:“可憐的小桃樹!”作者認爲小桃樹的“可憐”表現在哪幾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

答:寫小桃樹長得很委屈,樣子很委瑣,花兒單薄等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被人鄙視,孤獨寂寞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等的摧殘來表現它的可憐。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五、總結全文

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小桃樹是堅強的,在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紅的,在風中搖着,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遠遠的燈塔,閃着時隱時現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嗎?夢想不管多麼深邃在內心,不管多麼遙遠在將來,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開放的時候。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6

教學目標

①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口語表達。

③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二、故事大王比賽

①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三、自由辯論會

①蒐集查找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爲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四、給未來人畫像

①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

(1)外形設計理念;

(2)服飾搭配理念;

(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面板、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每人以“未來世界”爲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五、成果展覽

①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爲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透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要求讀懂課文,瞭解賈裏的三次挫敗和成功;

2、文章生活氣息濃郁,指導學生透過閱讀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注重生活積累,才能寫出鮮活的好文章來;

3、幫助學生理解,要想成就一番偉大事業,都是小事開始做起的;

4、透過理解課文,結合自己平時觀察,仿寫一個片段《男(女)X》,注意寫出人的個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節,人物描寫個性化,以及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

2、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挫敗和成功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1、查字典,給生字注音,對不熟悉的詞語加以理解;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能複述故事的梗概。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昨天都認真地預習了課文,大家說說看《偉人的細胞》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誰?

(二)簡介作者;

(三)檢查預習:

1、你預習了哪些生字詞?是怎麼弄懂它的?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如果有個人問你:“《偉人的細胞》講的是什麼?你會怎樣回答?

(1)要求同桌兩個人說一遍;

(2)指名幾位同學在班級交流一下故事內容。交流後並作出評價。

(四)閱讀課文,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給足充分的時間讓同學默讀課文,默讀後思考: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8

【教學目標】

1、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各部分的小標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體會作者嚴謹、科學的態度,並感受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資訊進行快速篩選、區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對重要資訊進行確認提煉及重組的能力。

4、體會作者對祖國、航天事業、親友的熱愛,樹立爲祖國民族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

【教學重點】

1、運用瀏覽的方法,快速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xx的結構特點。

2、體會作者嚴謹、科學的態度,並感受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嚴謹、科學的態度,並感受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點撥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查找作者楊利偉、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資料,結合“思考探究”自學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國古代,人們時刻想着遨遊太空,也因此產生了如“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xxx年10月15日,xx人實現了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着陸。

這次載人太空飛行,是中華民族智慧和xx的高度凝聚,是xx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許多人都羨慕航天員成功的那一刻的榮耀,卻不知道航天員背後的驚險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22課《太空一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展示自我,夯實基礎

1、讀準下面重點詞語的字音

負荷(hè)載人(zài)屏息凝神(bng)無虞(yú)

熾熱(chì)弧度(hú)輪廓(kuò)俯瞰(kàn)

模擬(mó)遨遊(áo)稠密(chóu)燒灼(zhuó)

千鈞重負(jn)(fù)舷窗(xián)赫茲(hèz)

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無虞:不用憂慮。

屏息凝神:全神貫注地看,連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熾熱:溫度極高,極熱;感情和情緒熱烈。

俯瞰:從高處往下看。

千鈞重負:比喻很沉重的負擔。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責任。

耐人尋味:形容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味。

驚心動魄:使人神魂震驚。

四、課堂活動過程

活動一:學會瀏覽,把握主要內容

同學們,xx雖然x幅較長,但易讀好懂,瀏覽後即可把握主要內容,xx每個小節都有小標題,提示了本節的內容,可以根據小標題的提示,抓住每一節的重點。然後回答下面的問題:

1、快速瀏覽全文,藉助各部分的小標題,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點撥:

“我以爲自己要犧牲了”——第一部分:起飛時的生死考驗。

我看到了什麼——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實所見。

神祕的敲擊聲——第三部分:飛船上的聲音探究。

歸途如此驚心動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驚險際遇。

2、xx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點撥:xx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達閱讀這x文章後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楊利偉嚴謹的科學態度。

我感受到英雄楊利偉堅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楊利偉獻身的`xx。

我感受到英雄楊利偉對祖國、對人民、對戰友、對親人的無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楊利偉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熱愛之情。

我感受到祖國的富強與偉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緊張和驚險。

活動二:理解意外情況,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滿緊張和意外。閱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了哪些意外情況?他相應地又有怎樣的心理活動或舉動?填寫下面表格。

意外情況心理活動或舉動

第一次意外共振疊加,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爲要犧牲了,頑強忍受。

第二次意外產生本末倒置的錯覺,倒着飛很難受,容易誘發空間運動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閉着猛想,最終得以適應。

第三次意外出現神祕的敲擊聲。很緊張,邊聽邊看,冷靜觀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時舷窗出現裂紋。緊張、擔心,透過觀察判斷應該沒事。

第五次意外拋傘開傘時飛船晃動很大,折磨人。讓人不知道怎麼回事,感到緊張,重視這個過程。

2、透過楊利偉在遇到危險時候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有怎樣的優秀品質?

點撥: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沉着、穩重、堅韌,一絲不苟,心理素質好,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無畏xx和拼搏勇氣。

3、楊利偉在遇到危險時的表現,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點撥:正是這種xx和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來的xx載人航天xx,將是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xx財富。我們應該有這種爲國家民族的利益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氣和決心。

活動三:品析語句,體會嚴謹科學態度

同學們,楊利偉在文中說“對航天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嚴謹”。試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點撥:

(1)那種共振持續26秒鐘後,慢慢減輕。——用準確的數字記錄自己感受不適的時間,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2)從載人飛船上看到的地球,並非呈現球狀,而只是一段弧。——體現了航天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客觀的描述,是科學態度的體現。

(4)我幾次努力尋找長城,但沒有結果。“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行時,我曾囑咐航天員們仔細看看,但他們也沒看到長城。在太空,實際上看不到任何單體的人工建築,我詢問過國際上的很多航天員,沒有誰能拿出確鑿的證據說看到了什麼。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時也只是淡淡的紅色。——表現了作者客觀的科學態度。

(5)在太空中,我還看到類似棉絮狀的物體從舷窗外飄過,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蓋,聽不到什麼聲音,也感覺不到這些東西的任何撞擊。——細緻的觀察,詳盡的描述。

(6)回到地面後,人們對這個神祕的聲音做過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裏,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着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是覺得不像。對航天員的最基本要求是嚴謹,不是當時的聲音,我就不能簽字,所以就讓我反覆聽,斷斷續續聽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確認,那個神祕的聲音也沒有在我耳邊準確地再現過。——實事求是、嚴謹、科學的態度。

(7)6時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進入稠密的大氣層。——準確地記錄時間、高度,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xx: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要有嚴謹、科學的態度,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這樣。

活動四:賞析關鍵語句,理解表達的情x

同學們,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祖國、航天事業、親友的熱愛,請大家結合課文賞析下面語句,體會下列語句蘊含的情x。原創作品

1、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點撥:楊利偉熬過了艱難的26秒共振階段,讓人鬆了一口氣,發射現場緊張的氣氛得以緩解,因此纔會有人“大聲喊”,纔有所有人的鼓掌歡呼。從語言描寫中讓人x受到指揮大廳中緊張的氣氛以及對航天員楊利偉的關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裏有我的戰友和親人。

點撥:這句話飽含深情,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對親人、戰友的愛。

3、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地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邊來人了!

點撥: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國,喜不自禁,懸在心上的大石頭終於落地。寫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實而又激動的心情。

活動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透過學習課文,你明白楊利偉爲什麼被稱爲“航天英雄”嗎?

點撥:楊利偉是xx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首飛航天員,圓滿完成了xx的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在充滿不可預料的各種危險和意外情況之下,楊利偉爲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無畏xx和拼搏勇氣,所以被稱爲“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爲國捐軀者才能成爲英雄?

點撥:不是的。楊利偉在xx的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中,遇到許多突發事件,危難考驗不時出現,如果沒有大無畏的xx,沒有爲國家民族做貢獻的意識,是不可能臨危不懼、堅持到底的。所以凡是爲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顧個人安危,併爲此奉獻xx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們都應該把他們當作英雄。

3、假如楊利偉到我們學校和大家交流,你會向他提什麼問題?

點撥:

楊利偉叔叔你好,請問你認爲要上太空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楊利偉叔叔你好,請問你在登上太空後有什麼x想?

楊利偉叔叔你好,請問你還想不想再次進入太空?

……

五、課堂xx

同學們,從這x課文中,我們可以讀到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太空飛船時奇妙的身體x受。他在太空飛行14圈,看見了許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險,經歷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時刻。我們可以瞭解到,在科學探索的漫漫長路上,人類每前進一小步,都有無數科學家、航天員爲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對科學的熱愛,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航天奇蹟。希望我們向他們學習,將來爲祖國、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而建功立業。

六、佈置作業

1、品讀課文,摘抄並賞析令人x動的句子。

2、課下閱讀《天地九重》整本書,班上組織一次讀書報告會。

【板書設計】

太空一日

楊利偉

起飛時的生死考驗

太空中的真實所見

飛船上的聲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驚險際遇

英雄氣概科學態度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對夏天的熱愛和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2、瞭解文章由總寫到分寫(具體描繪)的思路。

3、掌握本文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二、教學重點

體會前兩首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語言凝練等特點。

四、授課方法

自主預習閱讀感知討論歸納練習鞏固。

五、學法指導

瞭解詩歌的一般常識。

六、教學過程

(一)理清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節,總寫。

第2—3小節,寫夏天的;第4小節寫夏天的。

第5小節,表達。

(二)深入探討課文。

1、請你說說,從作家的描繪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夏天?

比如:我從那“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看到一個熱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長。

2、文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請你說說,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長與春天裏的作物生長情況比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與“苦澀的汗水”進行對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裏連用四個“快”字,在表達上是否重複?請作簡要分析。

4、農民在夏季收割時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們半夜醒來爲什麼要去“聽聽窗紙,看看窗外”?

【釋疑助學】

1、高駢的《山亭夏日》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僅僅是讚美夏天嗎?

(三)總結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熱烈、緊張、急促的特點,描繪了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夏天的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的,也體現了他對的嚮往。

2、文章善於抓住寫景,善於運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

教學反思

教學《夏》這一課的時候,我由高駢的《山亭夏日》匯入後,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夏的感情態度,找出直接表達這一感情的語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徵的語句。學生在誦讀後,探討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和描寫對象的對徵,收到了提綱挈領之效。

在研讀第二節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節劃出描寫的景物,並區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個季節的景物,說說爲什麼寫另一個季節的景物。學生很快抓住了用對比描寫手法突出夏季熱烈的寫法,很輕鬆的化解難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圈出能體現熱烈氣氛的動詞,難度小,而且能進一步熟悉文字。然後,挑選自己特別喜歡的語句反覆誦讀,試從修辭、人的感覺角度、用詞等角度體會文句的準確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既輕鬆,又有實效。有不少學生的發言很新穎,如有學生說以前讀的比喻都是把某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個比喻卻用水由冷到沸騰的過程來比喻由春到夏的過程,非常貼切,而且“沸騰”還突出了夏“熱烈”的特徵,這正是這一節的主要意思。說得多好!

在教學第三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理解“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生命交替”。透過仔細賞析第五、第六兩句話,透過抓住“麥子剛剛割過”體會“收穫之已有”;透過品讀寫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講解。

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黃金季節”中的“黃金”,“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的“衝刺”,體會“炎熱”與“熱烈”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習體會詞語的語境意義的解題技巧,既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又適應考試的要求。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10

【教學目的】

1、學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訓練學生學會表達自己觀察後的感受。學會景物描

3、自學本文的生字新詞,會用“柔和”、“靜寂”造句。有表情朗讀課文,背誦第三段。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自學生字,理解生詞的意思;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第一教時:

1、出示課題:

《繁星》的“繁”是什麼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詞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2、你知道這篇文章是寫什麼的記敘文?你曾讀過哪些寫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課後練習一,帶着這個問題聽老師範讀課文,邊聽邊用……劃出有關寫在什麼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詞語。

4、(放幻燈①)讓學生看着畫面描述。板書:月夜

5、(放幻燈②)讓學生看着畫面描述。板書:星天

6、讀文章的第一句,看看這句話中用了哪些詞把這兩幅畫面連接起來了,哪個詞用得最妙?

板書:愛但也愛

7、朗讀總起句

8、接着文章寫“我”在什麼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書:(從前)家鄉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園

(如今)海上艙面

9、學習第一段:

(1)從前,作者在家鄉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納涼的時候看星天,星天是什麼樣兒的?(用……點出有關的詞語)他有什麼感受?

(2)(放幻燈②)“密密麻麻”是什麼樣子?

(3)望着這樣的星天,作者就會忘記一切,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裏似的,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小結:……覺得星天有母親般的溫柔、親切。

板書:親切

10、學習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園裏看星天,星天又是什麼樣兒的?(點出有關的詞語)又有怎樣的感受?

板書:星羣密佈光明無處不在好像

(2)(放幻燈③)“星羣密佈”是什麼意思與“密密麻麻”比較,有什麼不同?

(3)“無處不在”是什麼意思?(讀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燦爛、到處有星光外,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小結:雖然身處黑暗的舊社會,但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信心,他嚮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處處都存在。這時,他愛星天的感情比從前更深了。

(5)表情朗讀“……雖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換個詞還可以怎麼說?

(6)這段中還有哪一句表達了作者愛星天的感情比從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談心一樣”,你想一下,他們可能在談些什麼?

(8)小結:這時,作者覺得星天更加親切

板書:更親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學領會嗎?先回憶一下老師是怎樣教你們學習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樣自學第三段?

第二教時:

(一)要點:自學第三段,彙報、總結全文。

(二)過程:

(1)(幻燈④)——聽朗讀。經過充分的自學、討論,說說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麼樣兒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學中不理解的問題。

(3)對同學提出的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這一段寫得好嗎?哪些地方寫得好,談談自己的體會(結合課後練習2、3、4題加以解決)。

(4)這時作者巴金陶醉了。(板書:陶醉)請同學們把自己認爲寫得好的句子背下來。

(5)看着板書,同桌互說。無論是“從前”、“三年前”,還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達了自己的一種什麼感情?而這種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結:作者流露出對星天的愛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一層比一層深:愛着(親切)→交朋友(更親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筆下的星天,帶有母親般的溫柔和親切,作者愛月夜,愛星天,歸根結底是愛大自然。

(7)你能劃出本文的中心句嗎?

(8)小組討論:這節課自己學到什麼?

(9)彙報、小結。

《繁星》知識點

一、多音字

覺jué(覺得)jiào(睡覺)

數shù(無數)shǔ(數不清)

二、近義詞

靜寂—安靜夢幻—夢境微小—細小

三、反義詞

模糊一清楚靜寂—嘈雜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搖搖欲墜一穩穩當當

四、理解詞語

繁星:多而密的星星。

納涼:乘涼。

靜寂:沒有聲音;很靜。

羣星密佈: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擺佈着,形容事物很多。

搖搖欲墜:形容非常危險,就要掉下來或垮下來。

半明半昧:形容有時明亮,有時昏暗。

夢幻:如夢的幻境;夢境。

五、詞語搭配

(密密麻麻)的星星(靜寂)的夜(星羣密佈)的藍天

六、詞語擴展

AABC式詞語:搖搖欲墜滔滔不絕井井有條彬彬有禮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津津樂道

ABAC式詞語:半明半昧自言自語不緊不慢若隱若現繪聲繪色不折不扣患得患失

七、句子解析

1.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

這句話將“我”眼睛模糊時所見的無數星星搖搖欲墜的情態,比作“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十分生動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種朦朧的美、夢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

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依次從觸覺、聽覺、幻覺的角度寫出了海上柔美、靜謐和奇妙,營造出童話般的意境,給人一種夢幻般的美感,使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

3.我望着那許多認識的星,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眨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

這樣寫,將我與大自然融爲一體,命筆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得其情,產生無窮的遐想。

八、問題歸納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

課文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

2.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按時間順序。“從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爲什麼三次看星空情況和感受會不同?

因爲隨着作者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九、課文主題

課文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表達了“我”對繁星和大自然的熱愛、對光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繁星》教學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寫了巴金先生在三個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熱愛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體感知,運用對比,理清結構

上課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星空,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新奇夢幻的世界。接着,藉助媒體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補了學生的知識空白,使學生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

在瞭解了本課的一些背景知識後,我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小節,寫了作者幾次看繁星?而後透過對比,使學生了解到:作者在寫這三處的星天時,三小節在寫法上有相似之處,都寫了四方面的內容,利用表格理清課文結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品味語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讀

本文語言優美,因而在教學中,我從朗讀着手:1.找出文中你覺得寫的最美的句子,讀出感情。2.揣摩語言並交流:這句話美在何處?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3.透過對語句的揣摩,進行比較閱讀,明確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的作用,找出文中運用這些修辭的語句,加以品味。讓學生深刻理會這些擬人句、比喻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而並不是簡單的理解分析。

三、積累運用,進行仿寫。

小練筆: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漸漸地……我彷彿看見………我彷彿聽見……我覺得……”這樣的句式寫一段面對碧海藍天,你產生的聯想和想像,字數在50字左右。

回過頭來看整堂課教學,自己感覺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整堂課的教學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自己是新教師生怕教學時間不夠,所以在前面的課文分析時,留給學生讀中品味的時間不足,以至於對文字的把握欠缺。

在兩個班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通常都是後上課的班級的教學效果比較好,這可能是新教師對教材以及教學過程不夠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設計教學時,我總是生怕遺漏知識點,所以每次上課都會把許多的內容放到一節課中講。這就導致了我的課像是在走馬觀花一樣,只是填鴨式的講授。這樣短短45分鐘,學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懂學透的。因此,我覺得每節課可以挑選一到兩個知識點作爲重點講解,要捨得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自主思考學習。

也許缺憾本身就是美的,這裏的缺憾是爲了彌補下次的完美。這次的語文組內研究課,讓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爲一名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需要有紮實厚重的文學功底,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要認真地鑽研教材,剖析文字,廣泛閱讀;同時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11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透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透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與置身於社會底層,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爲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樣是面對春色,同樣是登高飲酒,晏殊抒發的情懷會與柳永有什麼不同呢?

二、品讀語言理解內容

1、朗讀這首詞,說一說這首詞上下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疏通這首詞的大意

2、圈劃這首詞中作者所見的景物,說說隨着所見景物的不同,詩人的心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3、體會這首詞中的“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落花”“歸燕”分別象徵什麼?

“去年天氣”,“舊亭臺”——生命之中看似不變的事物、

“夕陽”——時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歸燕”——似曾相識的新的美好

4、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兩個詞包含了怎樣的情感?詩人面對“花落去”“燕歸來”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麼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三、比較遷移、深入把握

1、從思想內容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都透過今昔對比,表達對失去時光的不捨與懷念,且兩者對生活都充滿熱愛,以平靜樂觀的心態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處:晏殊體認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會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現;崔護以審美的生命態度,將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記憶珍藏心間。

2、從語言風格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柳永的《蝶戀花》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婉約含蓄

不同之處:《浣溪沙》更爲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晏殊《浣溪沙》相關資料

作者相關資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臨川(今江西臨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試,賜進士出身,此後走上仕途,歷經小風小浪,做到慶曆中官拜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諡元獻,有《珠玉詞》傳世。

晏殊和兒子晏幾道都是北宋的填詞名家,合稱“大小晏”。在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愛小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二人生活經歷的不同。晏殊從十四歲中舉神童開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這個所謂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壓力小,彷彿天下好事都被他一個人佔盡了,於是寫起詞來,形式多是四平八穩,內容多是富貴閒愁;晏幾道卻相反,性格單純,在社會上只能屢屢碰壁。更爲可貴的是,他雖然屢屢碰壁,但單純的性格始終不改,於是寫起詞來總會深情流露,一發不可收拾。簡要來說,晏殊詞多理性,晏幾道詞多感性。

晏殊死後,歐陽修有追悼之詞說:“富貴優遊五十年,泉終明哲保身全。”說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貴。的確,如果說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風波的話,主要也就是受牽連於民間流傳爲包公案之一則的“狸貓換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詞,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讀書人愈發填詞成風。填詞在當時尚屬“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視的雕蟲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詞對於北宋的詞壇發展實在有推波助瀾,乃至引領風氣之功。

詞牌故事:《浣溪沙》原本應該叫做《浣溪紗》,是唐代歌詠西施於若耶溪浣紗故事的教坊曲,後來訛傳爲《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簡潔明快,是文人們很常用的詞牌,上片三句都是單獨成句,每句押韻。很多選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點成逗號,這是不對的。下片的頭兩句一般要寫成對仗,使小令有一點律體詩的味道。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憚、攛掇、鳧、潺、躥”等詞語,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記敘詳略得當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來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於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難點:正確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

[教學準備]

1、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上網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瞭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3、師生合作製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字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於對文字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課文教學重在培養能力,掌握讀書的方法。本課設計“粗讀——細讀——精讀”的閱讀活動,主要是在閱讀方法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

3、“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裏?最喜歡做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用富有啓發性的導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同,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教學的思維軌道上來。)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課件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收集到的“社戲”的知識。

3、放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學生輕聲跟讀,熟悉課文內容。

(提供相關材料,有利於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主題。有條件的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獲得有關材料進行學習,這可培養學生獲取處理資訊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A:學生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用一句簡潔的話來概括全文內容。(學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B: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圈點一些重要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以便幫助理清文章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小組閱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師生共同努力,得出結論。(演示)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詳寫3、4、5略寫1、2、4、7

(本文篇幅相對較長,內容也較豐富,學習這類文章,首先理清脈絡,分清主次,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學習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涵。

思考:本文課題《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又不多,我們是否把標題改爲“平橋村一夜”?你同意嗎?爲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課文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一個基本前提。探究、對話、交流、提高。教師適時點撥,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這裏比較關鍵的是教師要視具體情況來點撥,既非灌輸包辦代替,更不是強加給學生,而是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一種指導。)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1、師:認真閱讀你認爲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讀時可先概括這部分內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麼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這一部分美在哪裏,語言表述上有何特點,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閱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充分體現學習重在掌握學習方法,教書重在“授之於漁”的教學理念。)

2、學生在個人精讀的基礎上分組,按寫景的與寫人的分若干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概括,得出供學生參考的結論:《社戲》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環節,學生從“粗讀”到“細讀”再到“精讀”,由粗到細,從淺到深,完全合乎閱讀的規律。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地交流,對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提出自己見解、疑問的能力,也培養了透過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x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綠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遠山,朦朧在水氣裏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樓閣”般的戲臺,“大白魚”似的航船,無不給人以生命的鮮活,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背景音樂:舒緩、抒情的《田野的風》

A:請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的語段,速度稍慢。其他學生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其語言的流暢和表現的自然美。

B:聽後想想,這段寫景從哪幾個方面,結合着哪些事物來寫的,起到了怎樣的表達的效果。討論後齊讀,加深體會,再放音樂。

(優美的鄉村景色,在音樂的陪襯下,透過個人、集體的多種朗讀,拉動想象,來體會自然美,能悟出許多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x人性美。

[小夥伴們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舉動,對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將船劃得飛快的英姿,無不體現了孩子們毫不雕飾的純淨之美,體現着人的率真、自由與活力。]

A:請男生齊讀第10節少年朋友們開船的動作描寫,圈出動詞,揣摩語言的準確。

B:分角色朗讀偷豆時人物鮮明的個性化語言。

x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許來伴“我”釣蝦、遊戲,母親再三囑咐與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爲“我”找豆漿、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與送豆,無不洋溢着愛的溫情。]

五、體驗反思:

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透過談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社戲》學習要點

《社戲》一文寫於1922年,由於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着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着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爲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嚮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係。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於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裏分爲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築,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築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後的農閒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瞭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並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13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用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品味課文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本文用關鍵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北宋年間有這麼一個人,考試是狀元,官做到節度使,大將軍,他說對他一生影響巨大的,是一個老翁,一個偶遇。這位老人是誰呢?又發生了什麼事呢?請同學們開啟課本,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賣油翁》。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學分享(放幻燈片)

二、讀準字音,讀對節奏,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讀一遍課文,不會讀的或者音拿不準的字詞請在書上標出來。

2、同桌幫忙解決字音,然後互讀一遍。

3、找學生讀,(3—5人)其他同學注意糾錯他的字音或節奏。

4、再分角色讀兩遍課文,把握一下情感(找兩組同學),然後全班齊讀一遍,這次讀的時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麼了啊!

5、先結合課下注釋,口頭翻譯文章,把不會的和不懂的划起來,最後同桌解決,同桌也解決不了的,再小組共同解決。

6、找學生翻譯全文,老師強調重點字詞、句子的翻譯,然後齊讀,思考問題(幻燈片)

實詞有:嘗、去、爾、頷、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頷之

3、無他,但手熟爾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瀝之

三、內容理解

1、這篇文章是關於誰和誰的故事?注意,分別用三個字回答!

看註釋1,康肅是諡號,(出示PPT)請同學們齊讀:

站在旁觀者陳述事實的角度來說,是直接說其名字,他們是(板書)陳堯諮、賣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個同學用兩個字概括他們倆幹了什麼事兒?

陳堯諮射箭,賣油翁賣油與賣油翁倒油的辨別。

工整的對聯,這節我們就試試,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內容總結成一幅對聯。

(板書:陳堯諮射箭,賣油翁瀝油)

3、他們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陳堯諮射箭當世無雙;賣油翁瀝油過錢不溼。

“當世無雙”是別人對他的評價,“十中”纔是他的真實水平。

4、他們對自我的認識態度。

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瀝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覺,“熟能生巧”是我們提煉出來的。我覺得換成“唯手熟耳”比較好。

解釋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嗎?(板書: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對聯繼續寫下去,大家想想應該寫什麼呢?我們還有哪個方面沒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們的交鋒)(幻燈片)

彼此對對方的態度,大家看陳堯諮和賣油翁的“鬥爭”有幾個回合?

他們倆鬥爭了“三個回合”。接下來的對聯應該是這兩個人交換一下位置。

對聯陳堯諮部分的後面寫上賣油翁,在賣油翁聯的結尾寫上陳堯諮。

(板書:賣油翁,陳堯諮)(自評過了,該他評了,所以換位置)

那我們先從賣油翁對陳堯諮的態度寫起。(小組討論)

“睨之”,“睨”什麼意思嗎?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態描寫

然後是“頷之”,“頷”是“點頭”的意思。有不同意見嗎?動作描寫

“但微頷之”,因爲“頷之”就肯定,而“微頷之”就表示“還行,馬馬虎虎”的意思。

“亦無他”。(板書“睨之但微頷之亦無他”)

(生讀“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無他”)

那麼陳堯諮對賣油翁的態度呢?(小組討論)

“疑之”,問之,因爲陳堯諮看到賣油翁的微頷之後說“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對賣油翁的疑問。

忿然對之。笑而遣之。

能解釋一下這個“而”的用法嗎?承接?並列?大家看看這四個字裏面,哪個字是核心?“遣”。“笑”和“遣”這裏是什麼關係?“笑”是修飾“遣”的。所以這裏“而”就是表示修飾。

只要在句子裏找到核心詞,然後看“而”前面的詞語和核心詞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確定是不是修飾關係了。請大家在文中找找,還有沒有表示“修飾”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賣油翁釋擔而立”)

(生齊讀)

陳堯諮射箭十中以此自矜,賣油翁睨之但微頷之亦無他;

賣油翁瀝油過錢不溼唯手熟耳,陳堯諮疑之忿然對之笑遣之。

對聯應該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約上聯的最後一個字要是現代漢語的三四聲,下聯是一二聲。

6、對聯也寫好了,缺個橫批。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個橫批怎麼給?橫批一定要結合歐陽修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喲!(學生討論)你可以結合這兩個人的特點,從不同角度來說。賣油翁和陳堯諮,從賣油翁得到熟能生巧,從陳堯諮得出來的就是自高自大。

賣油翁很謙虛,而陳堯諮給人的感覺是自高自大,還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誰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語句有感情地讀讀?(有感情地讀)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一個自高自大的陳堯諮出現了。

從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麼教訓或給他啓示?他懂得了什麼?

懂得謙虛(爲對稱同義詞,心懷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書)所以,陳堯諮經歷這次教訓之後,刻苦訓練,最後射箭技藝更進一步,真正做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銅錢爲靶,十發十中穿錢而過。

這就不難理解文中最後一句“笑”的含義了,這個笑背後的心理是什麼?

尷尬、難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橫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課堂小結:

本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呢?(幻燈片)

透過拿陳堯諮和賣油翁的事進行對比(板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創造出屬於我們更高成績的技巧、訣竅(畫圖,勾畫出“巧”字),是心懷若谷的謙虛的態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奮追求。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14

學習目標:

1、學會細緻地觀察並生動地描寫自然景物;

2、學習文章嚴謹而精美的結構安排

3、靈活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2、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描述”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重點切入法

學法指導:

精讀、摘錄

教學工具: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創景匯入:

同學們,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滿生機,春天如詩情如畫意,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光中,讓我們的心靈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可記得孟浩然的《春曉》(放音樂,看投影,生背詩文);可記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聽音樂、看投影,背詩文)。在多少作家的筆下曾這樣深情地描繪過春天,今天讓我們再讀一篇描畫春天的優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課文題目及學習目標)。

一、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配樂配畫)師:深情朗誦。生:深情朗誦。師生齊誦。讀後說說文章的行文線索

明確:盼、來、近總領全文,啓開下文——概寫初春的山、水、太陽——細緻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

2、師生同賞

⑴小聲讀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填在表格中並寫出喜歡的理由。(師生分組同時進行以春草圖的描寫爲例)

喜歡的詞語⑴嫩嫩的、綠綠的、⑵偷偷地、鑽⑶理由:⑴寫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⑵寫出小草破土而出擠勁,寫出不經意間,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這樣使無意識的、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喜歡的句子“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理由:寫出了人們在草坪上歡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喜悅之情。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春草歡樂圖。

⑵分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詞和句子,說喜歡的理由(老師參與在一個小組內)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發言,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師交流並總結。

3、師生同寫

師生讀最後一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4、師生同繪

出示畫板,共同描繪美好的春景圖。(重點讀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然後描畫)

三、精彩展臺

同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裏》,唱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裏?或在哪裏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口頭作文)

四、作業佈置:

⑴課外在網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摘抄本上。⑵在網上查閱並摘抄描寫春天的詩或文章,並在讀書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第二課時

連結交流;:朱自清簡介、朱自清作品誦讀、讚美春的文章朗讀比賽

作者簡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傑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託着他對大自然的無限深情。

寫作訓練:

以“家鄉的春”爲話題寫一篇寫景散文

詞彙參考:

朗潤、醞釀、賣弄、宛轉、嘹亮、黃暈、烘托(見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儘量用上這些詞語)

交流創作:

選出佳作,全班範圍內進行交流賞析。

《春》重點難點指導

1、精講導讀要點: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委婉細緻,層次清楚。(總分順序)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

2、精講導讀方法:讀中導,讀中講、讀中練,讀後比較綜合,讀後發揮想象。

(一)讀中導

1、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示範朗讀,瞭解內容,進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讀全文,熟悉內容,理清層次,思考問題:

(1)全文圍繞一個“春”字,文章可分幾個部分?標題、開頭、結尾之間有何聯繫?

(2)第二部分是重點部分,作者採取怎樣的順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樣經過細緻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生動而逼真地描繪了這萬姿千態的“春”的?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抒發哪些感情呢?

以上導讀安排僅是讓學生了解閱讀這一類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須抓的幾個主要問題。

(二)讀中講

1、精讀重點部分(第二部分)。教師講析三個問題:

(1)結合課後“思考和練習三”分析幾個畫面、層次的安排,講清描述景物採用“總分順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幾種記敘順序也宜點明)

(2)讀“春草圖”的四句話,從“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春草的?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春草有何特點”等方面分析。

(3)再讀“春風圖”有關內容,講清作者怎樣藉助其它事物寫出無形無色的溫暖、芬香、和悅等特點的。

2、細讀關鍵部分。(第三部分)講析兩個問題:

(1)作者在這部分運用排比句式,連設三個比喻,這“三喻”中的聯繫和區別,春天的三個特點及爲何按這樣的順序排列。

(2)這部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以上精講內容安排的依據是:一從本單元“共性”和本文“個性”出發,二從“舉一反三”的需要出發,三從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

(三)讀中練

1、練朗讀。朗讀是本篇的重點訓練項目,要反覆吟誦,在吟誦中理解作者的感情。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

2、練字、詞、句。

(1)正音:漲藏散釀巢暈蓑

(2)辨詞:朗潤趕趟兒醞釀呼朋引伴賣弄宛轉應和黃暈舒適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講究詞語錘鍊,本文有不少特別凝練、形象的“字”,找出來指出其妙處。如“小草從土裏鑽出來”的“鑽”字,“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疊字,本文疊字很多,指出其結構上的特點及在表達上的作用。

(5)結合課後“思考和練習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並指出其作用。

3、練分析思維

(1)對照教師“春草圖”、“春風圖”的分析,學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畫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麼呢?這一篇描寫“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寫“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練的形式多種多樣,什麼時候練什麼內容教師可隨機應變,但萬變不能離其宗,基礎知識不能忽視,基本技能不能放棄,聽、說、讀、寫全面兼顧,同時還要根據這類課文的特點及本課的“個性”,這就是以上只提供訓練內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讀後比較綜合

1、把本文和《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

比較其異同。綜合其“共性”,求得其規律。可口頭比較也可列表式比較。

2、把本文和課外類似散文相比較,進一步求其規律。

以上步驟頗爲重要,學生是否能找到這一類文章的“共性”和“個性”,求出其規律,是能否“舉一反三”的關鍵。

(五)讀後發揮想象

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

1、讓學生熟悉自己周圍的景色,展開豐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時間,帶學生走出校門,幫助他們對自己身邊的景物進行仔細觀察,抓住特徵,進行描述。此類作文可教師命題也可自由命題。

這一步的目的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同類型文章也完全可以這樣做。

重點提示: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時也使作品語言有高度準確的概括力。

描繪的細:“春草”圖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鑽”,寫它的色彩──“綠”,寫它的質感──“嫩”、“軟綿綿”,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眼目睹親身所歷之感。

描繪的立體:“春花圖”中,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昆蟲是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繪出一幅色彩鮮豔、春意盎然的立體感極強的圖景。

描繪的方法多樣:擬人“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機更爲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爲鮮明。

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朗潤”,準確描繪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潤澤的樣子。“蜜蜂嗡嗡的鬧着”,一個“鬧”字,既寫出了蜜蜂爭先恐後,又呈現出一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大量的使用疊音詞,既沒讓讀者感到詞藻的華麗和人工的雕飾,又恰到好處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徵。“春草圖”中的“偷偷”表現了小草在人們不易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生長的動態;“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鮮嫩可人;“綠綠”則爲小草着上了一層鮮亮悅目的色彩。

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出了春天未來到時的盼春心切,繼而又對春回大地之後呈現的盎然生機的欣賞和讚美,巧妙地向讀者傳達出春天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新的氣象,更是催人奮進的勇氣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這一深刻含義。

難點提示:

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點?

第一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象徵着勃發的生機,突出了一個“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徵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象徵青春的活力,給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