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子夜》讀後感_《子夜》優秀讀後感作文精選

《子夜》讀後感

一、內容簡介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儘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裏,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 吳、杜決定跟着趙伯韜幹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爲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仁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裏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爲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嶽。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着,作爲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鬥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爲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爲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爲“多頭”和益中公司爲“空頭”之間的角鬥。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嶽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爲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髮之際,杜竹齋倒戈轉向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

二、創作背景

《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大致有三個論點:一是認爲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二是認爲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該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三是認爲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爲一種人們啓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爲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透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羣衆的革命來實現。

-------------------------------------------------------------------------------------------------

三、子夜讀書筆記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複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子夜》有五條重要線索貫穿始終;①以買辦資本家趙伯韜,金融資本家杜竹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爲代表的公債交易所中“多頭”和“空頭”的投機活動;②在世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軍閥混戰等影響下的民族工業的興辦,掙扎和最後的徹底破產;③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怠工,罷工鬥爭;④如火如荼的農村革命運動,使吳老太爺倉皇出逃,曾滄海暴死街頭,吳蓀甫“雙橋王國”美夢徹底破滅;⑤依附於資產階級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虛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尋求刺激的變態心理以及苦悶抑鬱的精神狀態等。透過這五條重要線索,《子夜》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僕關係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衆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爲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羣。

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茅盾是寫歷史畫卷的大手筆,概括歷史完整畫卷的巨匠。他的創作是藝術化的歷史,歷史化的藝術。通觀茅盾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複雜鬥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創作《子夜》時,明確地提出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要以農村與都市的對比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正是出於對社會面貌整體把握的需要,他把吳蓀甫設計成紗廠老闆,因爲這一角色便於“聯繫農村與都市”。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爲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範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羣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爲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他以城市爲近景,以農村爲遠景的佈局,以光怪陸離的城市爲主要的生活舞臺,透過作品中人物的談論或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伏不斷地引出農村這一條線索。在圍繞吳蓀甫這個中心人物引出各種經濟鬥爭和階級鬥爭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線索,形成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的佈局。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茅盾與那些提筆一瀉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這種闊大的構思,爲我們貢獻出《子夜》這樣一部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書。

-------------------------------------------------------------------------------------------------

四、子夜讀後感33篇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這部小說的內容簡介、創作背景、讀書筆記以及讀後感33篇,希望對你有幫助。因爲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採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

篇1:子夜讀後感500字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他沉着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爲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專制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着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爲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爲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篇2:子夜讀後感600字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是的,燃燒後儘管會成爲灰燼。但曾經爲之努力、奮鬥過,終究勝於腐朽。吳蓀甫雖逃脫不了最後的失敗,但他至少掙扎、奮鬥過,這便勝於坐着腐朽而不行動了。

處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時期,中國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也早已決定他的悲劇命運。但他並不爲此屈服,憑藉自己的見識與資本,企圖實現自己的構想,他便是吳蓀甫。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雄心的人,但這並不與他鎮壓工人與農民混爲一談。

在當時的年代,作爲民族資本家,吳蓀甫並不消沉,抱着一種雄心去兼併八個小廠,成立公司。他始終抱着一種堅定的信心發展民族工業。但面對資金短缺,卻從工人身上開刀,扣除20%的工資,不顧手段來爲自己的發展做好鋪設,這便給他閃耀的精神上抹了一層黑。

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不如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與怒放;與其使自己一生了無成就,不如徹徹底底地拼搏一次。有雄心的人,是從不自棄的,雖然吳蓀甫的結局是悲傷的,但畢竟他曾經也是輝煌過的。那,便足矣!

蟬的一生短暫,卻在生命結束前,將自己“燃燒”了,而不是沉默的等待死亡,默默腐朽下去;劉和珍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反對派勢力的殘酷欺壓,毅然綻放自己生命中的最後光芒,而不是做一個腐朽的國人;屠呦呦儘管年老,卻並不腐朽,始終燃燒,終於收穫成功。

人的一生需要奮鬥,需要膽識,需要雄心,結果怎樣,都是未知的,所以也不必去揣測,踏實、無愧的做好現在,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自己選擇的路,儘管可能不平坦,但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因爲自己的初心不可輕易違背,況且,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知道自己爲何開始,就一定會達到終點!

讓自己的生命燃燒,成爲不可磨滅的經歷吧!

篇3:子夜讀後感800字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又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爲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是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和不得已。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應該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着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涌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着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涌動着翻天的巨浪。他怎麼對付?他怎麼面對?他又怎麼發泄?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讀完此書後,我深深瞭解了吳蓀甫的無奈和無助。說他是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我覺得一點都不爲過,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這個英雄當得太艱難,或許你會反駁,沒有那個英雄是輕鬆的,但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英雄,他們都有具體可觀的事蹟擺在那兒,一目瞭然,被他們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併爲之讚譽。然而吳蓀甫他有什麼事蹟呢,又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呢?但是,他所克服的是拿個時代的矛盾,處於那樣複雜的矛盾漩渦中,他用魄力、能力還有勇氣去證明自己。他衝上前去了,爲中國的民族工業奮鬥了,努力了,雖然他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能讓他成功嗎?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舞臺上,他又能怎樣呢?

吳蓀甫也有作爲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

篇4:子夜讀後感1000字

《子夜》可以說是我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標誌着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成熟階段。其主人公吳蓀甫更是當時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小說以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爲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與鬥爭,並以吳蓀甫的失敗爲結局的故事,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下的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的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風貌。

茅盾筆下的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幹氣魄、冒險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他曾經熱心於發展故鄉雙橋鎮的實業,打算以一個發電廠爲基礎建築起他的“雙橋王國”來。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這樣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裏來”。不僅這樣,他還知道如果要發展民族工業,首先需要“國家像個國家,ZF像個ZF”。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視着企業上的利害關係而外,還“用一隻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遊歷歐美得來的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夠煽起別人勃勃的事業雄心,願意和他合作。但是吳蓀甫這個工業界的騎士卻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紀的歐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而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不能不成爲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不能不過一種“簡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他要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金融資本家趙伯韜進行勾心鬥角的鬥爭;他熄滅不了工廠裏風起雲涌的罷工運動;他用盡心機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溼布衫”,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不能不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時未兩月,“雄圖”已成爲泡影。就這樣滿懷雄心壯志的吳蓀甫只剩下了一條“投降的出路”。之所以產生這種結局,吳蓀甫本身的矛盾的性格也佔了很大的因素,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雖然這一切看似可笑,可是它們卻顯得十分自然,並將吳蓀甫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的更加豐滿。

吳蓀甫的失敗充分的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表明了民主共和乃是大勢所趨。由此看來《子夜》無論是在文體還是內容方面都十分優秀,而且給人的感覺十分真實,不像尋常的小說那樣虛構情節,更是彰顯了這篇文章的特色。

篇5:子夜讀後感1500字

《子夜》的創作,經過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的準備。爲了深入瞭解三十年代初的中國社會,作家走訪了企業家、公務員,革命者等各色各樣的人,參觀了證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狀況,同時閱讀了當時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爭論文章。在掌握大量素材,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子夜》,反映了作家對舊中國社會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和估量。

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戰爭愈演愈烈,人民羣衆備受戰亂之苦,帝國主義國家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轉嫁我國,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瀕臨破產;城鄉工農羣衆,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作品正是在這樣廣闊的背景上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爲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o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裏又隱伏着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透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

《子夜》創作情節中心,是以趙伯韜爲代表的金融買辦資產階級與以吳蓀甫爲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結果是以趙勝吳敗結局。作品以全景式的宏偉畫面,有力地表明在三十年代的“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篇6:子夜讀後感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是的,燃燒後儘管會成爲灰燼。但曾經爲之努力、奮鬥過,終究勝於腐朽。吳蓀甫雖逃脫不了最後的失敗,但他至少掙扎、奮鬥過,這便勝於坐着腐朽而不行動了。

處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時期,中國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也早已決定他的悲劇命運。但他並不爲此屈服,憑藉自己的見識與資本,企圖實現自己的構想,他便是吳蓀甫。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雄心的人,但這並不與他鎮壓工人與農民混爲一談。

在當時的年代,作爲民族資本家,吳蓀甫並不消沉,抱着一種雄心去兼併八個小廠,成立公司。他始終抱着一種堅定的信心發展民族工業。但面對資金短缺,卻從工人身上開刀,扣除20%的工資,不顧手段來爲自己的發展做好鋪設,這便給他閃耀的精神上抹了一層黑。

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不如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與怒放;與其使自己一生了無成就,不如徹徹底底地拼搏一次。有雄心的人,是從不自棄的,雖然吳蓀甫的結局是悲傷的,但畢竟他曾經也是輝煌過的。那,便足矣!

蟬的一生短暫,卻在生命結束前,將自己“燃燒”了,而不是沉默的等待死亡,默默腐朽下去;劉和珍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反對派勢力的殘酷欺壓,毅然綻放自己生命中的最後光芒,而不是做一個腐朽的國人;屠呦呦儘管年老,卻並不腐朽,始終燃燒,終於收穫成功。

人的一生需要奮鬥,需要膽識,需要雄心,結果怎樣,都是未知的,所以也不必去揣測,踏實、無愧的做好現在,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自己選擇的路,儘管可能不平坦,但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因爲自己的初心不可輕易違背,況且,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知道自己爲何開始,就一定會達到終點!

讓自己的生命燃燒,成爲不可磨滅的經歷吧!

篇7:子夜讀後感

茅盾的女性形象從《蝕》三部曲開始,到《子夜》時發生了重大變化。

前者是以風雲變幻的大時代爲背景,寫幾位女性角色的命運浮沉和拼搏奮鬥,她們是和整個民族、時代聯在了一起,參與完成了男性化的·主流敘事;後來的《子夜》展現了中國都市的現代環境中的女性。這些女性形象,並非作家和作品敘述的重心,較少地滲透了作家主觀因素,作爲國家民族話語大敘事行程中的陪襯,她們和現實女性的非主流、非主體的地位更相適應。

《子夜》中衆女性所生活的環境吳公館,酷似《紅樓夢》裏的大觀園,是一個亂世風雲中的人間仙地,是容納一羣遊離於時代潮流之外的邊緣人物的一個樂園。《子夜》裏的資產階級青年男女都是有着作者本人的生活體驗做前提的。作者無意中把一些女性們進行了美化,彷彿北歐神話中的女神降臨到現代的吳公館。絲廠的女工們卻是在地獄中掙扎的廉價勞力,絲毫沒有女性的溫柔美。這種對照或許可以說明,林佩瑤姐妹、張素素等人更凝結了作家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感受,更符合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模式。

文中最豐滿、最有悲劇性的女性形象是林佩瑤。這位溫文爾雅、風姿綽約的少奶奶身上散着仙氣,在喧囂的人羣背後,她卻拾起了靈與肉分裂的痛苦,做吳少奶奶的“現實的真味”是那麼苦澀,使她更懷念自己作爲青春少女的那個時代。林佩瑤渴望着古典的貴族的浪漫,被動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骨子裏卻默默地進行着反抗。她所憧憬的是“偉大”的愛情,把心靈寄託在烏托邦的愛情幻想上,而不關心什麼股票、公債、工廠、鄉鎮企業之類的東西。身爲妻子的林佩瑤似乎命中註定要承受人格的分裂,她的詩意的愛情和浪漫的想象都在丈夫和家庭之外。吳蓀甫卻對此全然不知,在他的經驗世界裏,從來不存在類似的意識分裂。對照吳蓀甫的汲汲於功利的資本家的特性,她的性格似乎更有魅力。

《子夜》明確的創作目的決定了它的主要內容,資產階級女性們及其人生與情愛,比起主角吳蓀甫、趙伯韜及其代表的兩種資本的鬥爭,並不是完整的、豐滿的。我們看到作家把女性描繪得個個貌美,她們似乎是從遙遠的天國中走來,帶上了理想的玫瑰色。這就使得她們雖然有客觀的真實性,也有一定的虛幻性。劉煥林在《封閉與開放——茅盾小說藝術論》一書中,明確地指出茅盾塑造的時代女性們所體現的北歐神話的影響。

篇8:子夜讀後感

本文從吳老太爺一家由農村到城市開始寫起,因吳老太爺接受不了誠實的喧鬧,患腦衝血而死。在吳老太爺的弔喪會上,來了許多的人。吳蓀莆答應了孫吉人等一夥人所提出的“幾個大小不同的企業家組織一個新的團體作買空賣空的生意”。而與此同時,吳蓀莆的姐夫也同意加入趙伯韜爲首的“多頭”公司。從此吳蓀莆與趙伯韜之間矛盾、鬥爭展開了。當時時局動盪不安,吳蓀莆農村老家被劫,損失嚴重。爲了籌集組建新廠的資本,他對絲長工人進行剝削,導致絲長工人罷工示威,最終由於炒股失敗,落入“買辦化”。

小說第1章透過吳老太爺進城,拉開了全書的序幕,第2—3章透過吳老太爺的喪事,請出了全書幾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時也爲"三大火線"埋下了伏筆。第4章寫雙橋鎮農民的暴動,由於後來沒有得到繼續,有遊離於全書之嫌。第5—8章寫吳蓀甫三面出擊,全線告捷,形成一個小高潮。第9—12章寫吳趙鬥法,第13—16章寫吳蓀甫因工人運動興起而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第17—19章寫吳蓀甫的最後掙扎。

從小說內容上看,主要寫了三條線索上發生的事情:一:公債市場的鬥爭;二:裕華工人的罷工;三:雙橋鎮農民反對惡霸地主的鬥爭。作品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爲背景 ,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的矛盾爲主線,向人們展開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廣闊畫卷。——城鄉工農鬥爭、民族工商業被吞併、軍閥混戰、農村破產……氣勢恢宏,作品透過紛繁的線索和複雜的社會關係,多側面地展現了黎明來臨之前的“子夜”。

篇9:子夜讀後感

與《子夜》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母親的書架上,對名著並無多大興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爲背景,生動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各種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透過民族資本家吳蓀莆的遭遇,展現了那個時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徵和急速變動的社會現實,使我們每個人都燃起強烈的愛國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國,作爲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民生凋敝戰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卻另有一番景象。這裏有着紙醉金迷的的生活,有着明爭暗鬥的算計,有着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它是一部描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其中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之間的矛盾鬥爭;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及其走狗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破產是怎樣危及民族工業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得以全貌地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報國熱情。

小說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爲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悲慘命運。

吳蓀莆的鬥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並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着自己的財力,遊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嚮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王子”的桂冠,他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猶如一隻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展。

雖然片面地說是爲了自己的理想,但還是會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我們也該像他一般爲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鬥,造福國家,造福人民。

不幸從農曆端午節後,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爲了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裏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週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鬥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隨後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吳蓀莆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業的危機,咬齧着吳蓀莆的心。爲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帶着情婦尋歡作樂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莆吞併小廠的辦法來吞併“益中”公司了。趙伯韜向吳蓀莆的銀行投資投股。吳蓀莆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決心拼一次,與趙伯韜作最後的決鬥,然而內線和趙伯韜的情婦劉玉英竟是兩頭作內線;連忠於“友情”的韓孟翔也臨陣倒戈………益中公司全軍覆沒。吳蓀莆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

雖然曾顯赫一時的工業巨頭成了喪家之犬,但從他失敗的經歷來看證明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強者生存。

中國的歷史是淹沒於屈辱與反抗中的。落後只有被捱打。感悟那悲慘的`一幕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處在安樂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對祖國的愛呢?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熱愛祖國永遠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篇10:子夜讀後感

《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中尤以吳蓀甫這個典型的創造最爲出色。作爲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吳蓀甫有很強的事業心,不是庸碌卑瑣的人物。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深諳“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的名言,知道怎樣將別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還有作爲老練企業家的教養、閱歷和豐富的經驗。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他的事業寸步難行。他面臨着兩組矛盾,一是與帝國主義掮客,金融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生死角逐;二是與工人階級的尖銳對立。他置身於矛盾的中心,事件的進程使他性格的各個側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時而果決專斷,時而猶疑惶惑,時而信心堅定,時而頹廢恐怖,遇事好象成竹在胸,實則往往舉措乖張。吳蓀甫性格的豐富性、複雜性,正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真實反映。

《子夜》裏面,茅盾透過林佩瑤的嘴,說了一個基本觀念,吳蓀甫是她心目當中“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第3章)。吳蓀甫一方面欺負比他小的企業,可是,比他背景更大的,像趙伯韜,他就鬥不過他們,所以後來吳蓀甫就想,“他知道自己從前套在朱吟秋頭上的圈子,現在被趙伯韜拿去放大了來套那益中公司了”(第17章),這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無情的殘酷的商業競爭社會。作者描寫吳蓀甫的語調都充滿着激情:“蓀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於冒險的精神,硬幹的膽力;他喜歡和同他一樣的人共事,他看見有些好好的企業放在沒見識,沒手段,沒膽量的庸才手裏,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麼似的。對於這種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蓀甫常常打算毫無憐憫地將他們打倒,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裏來。”(第3章)這個眼光和氣度是別人所沒有的,有一種氣勢非凡、居高臨下的感覺。茅盾在《子夜》中賦予吳蓀甫這個人物以浪漫的氣質。

篇11:子夜讀後感

《子夜》標誌着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準備和構思的過程。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1930年5月的一個夜晚,上海灘工業大亨吳蓀甫和吳二小姐芙芳、姑老爺金融財閥杜竹齋正在戴生昌輪船局迎候從老家雙橋鎮避亂而來的吳老太爺。靠《太上感應篇》作精神依託、二十五年不曾跨出書齋半步的吳老太爺,實際上已是一具古老的殭屍,一到上海,資本主義都市的氣息立刻使他風化了。吳老太爺因刺激過度得了腦溢血,當晚就嚥了氣。第二天,吳府大辦喪事,各種人物雲集吳家。主人公吳蓀甫因投有巨大資產的家鄉雙橋鎮農民造反,城裏的裕華絲廠工人怠工,顯得很是憂愁。但當他聽到杜竹齋講到金融買辦趙伯韜、尚仲禮要拉他們組織祕密“多頭”公司,搞公債投機時,眼裏馬匕閃出興奮的光彩,丟下喪事立即找趙伯韜談判,心裏構思着一個大計劃:吞下一切中小實業家,成爲工業霸主。他和太平洋公司總經理孫吉人、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幾番籌劃終於成功,組成了實業界財團“益中信託投資公司”。吳蓀甫在公債投機中得手,“益中”僅花五六萬就吞併了估價30萬的八個廠。吳把彙集的全部資產做起公債來,先做“空頭”,後改做“多頭”。趙伯韜是上海公債市場裏的魔王,有美國人撐腰,又和軍政界有聯絡,神通廣大。他要搞金融托拉斯來控制工業資本,並揚言要“直逼到吳老三垮臺,益中公司倒閉!”吳蓀甫既要擴廠搞實業,又要搞公債投機,資金緊缺。杜竹齋又在節骨眼上退出益中。一些儲戶紛紛要求提前取款。爲了與趙伯韜鬥到底,吳收買趙的情人劉玉英、經紀人韓孟翔做內線。但是閻軍突然全線出動,四天之內要打到濟南,公債猛跌,“多頭”面臨慘敗的威脅。爲了轉嫁危機,吳蓀甫下令工人工資按八成扣發,鬧事者以武力來鎮壓!工賊屠維嶽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工潮掀起,吳蓀甫被困在廠內,如驚弓之鳥,狼狽地從後門溜走。爲了擺脫煩惱,尋求刺激,吳蓀甫一夥帶上交際花徐曼麗去江上游樂,由於開足馬力,結果撞翻了一條舢板。趙伯韜找上門,揚言要實行全面經濟封鎖。益中終於敗給了西方的“洋行”和東方的“會社”。

吳蓀甫感到自己要山窮水盡了。但他還是孤注一擲,要和趙伯韜進行最後的較量,甚至把吳府住宅的地皮都押了出來。“多頭”與“空頭”決戰的時刻到了,趙伯韜掌握了吳蓀甫一夥的底細。吳最後拋出150萬“裁兵”公債,這時如果杜竹齋能加入吳的行列,吳就能取勝,但是杜竹齋趁他們壓價時站到了趙伯韜的一邊,大量扒進。吳蓀甫一敗塗地,準備用槍自殺,但並未開槍。最後吳蓀甫與少奶奶在子夜的鐘聲裏出碼頭避暑去了。

篇12:子夜讀後感

吳蓀甫這個人物不是寫實的,它包含着茅盾強烈的感情色彩,是用仰視的角度去寫的。比如第5章寫吳蓀甫,是透過他太太的視角來寫的,帶着一種崇拜的目光。吳少奶奶先是擔心她跟雷參謀的私情被丈夫發現,所以表現得很驚惶,吳蓀甫說:“要來的事,到底來了!”她臉色蒼白,心驚肉跳,神經緊張,完全沒有了夫妻間的平等,似乎只等着吳蓀甫來裁決。“吳少奶奶忽然擡起頭來問”,坐在沙發上的她總是這樣仰望着在面前走來走去的丈夫,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吳蓀甫,都是那種有氣勢的、高大的形象:“尖利的眼光霍霍四射……是可怖的撕碎了人心似的眼光。”“他站起來踱了幾步,用力揮着他的臂膊”,“他獰起眼睛望着空中”,“然後,也不等少奶奶的回答,他突然放下手,大踏步跑出去了”。這是一個有力量的、有着極強的破壞力和創造力的形象。後來“資本家”這個名字在政治上不大光彩,評論家纔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把吳蓀甫分析成了幾重人格,都是套用一些政治概念,破壞了藝術形象的完整性,也違背了藝術的創造規律。其實,這個小說從頭到尾,對吳蓀甫沒有什麼醜化的,沒有什麼兩重性,茅盾本身就是站在林佩瑤的立場上,在看一個“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

“王子”,就是我們說的白馬王子,遠遠地從天際過來,而吳蓀甫這個人物是從德國讀了書回來的,他是一個成功人士。“英雄”,這種具有現代人格的藝術典型,本身在上海這個背景中就具有一種特別的魅力。“騎士”,我覺得這 是一個更關鍵的詞,騎士在今天已經見不到了,沒有人再用這個詞了,哪怕在塞萬提斯時代“騎士”就已經不可理解了,堂吉訶德完全是被人嘲笑的,可是,騎士有一個基本精神,就是說,一個人爲了自己的信念,爲了自己的理想,爲了自己所愛的人,他可以冒着超過自己能力的危險,不顧一切地去跟風車作戰。跟風車作戰最後必然是失敗的,但是,爲了一個莫名其妙、誰都看不見的信念,他可以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吳蓀甫身上其實是有這樣一種精神的,所以,這是一個具有悲劇性的英雄形象。

《子夜》的結構宏偉而嚴謹,爲了既包容複雜的矛盾、豐富的生活、衆多的人物,又做到線索清楚、主次分明,作家在構思中很費苦心。首先,作家精心設計了別開生面的序幕。開頭兩章透過吳老太爺猝然亡故,各色人等來吳府弔喪的描寫,自然而巧妙地讓許多角色登場亮相,既初步展示了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又牽出了各種矛盾衝突的情節線索。其次,主體部分(第三至十六章),安排了一條主線和若干支線交叉發展的網狀結構。吳、趙鬥爭作爲貫穿全書情節發展的主線,各條枝線既有自身發展的脈絡,又共同服務於主線的發展,既豐富多采,又條理分明。最後三章,作爲全書的高潮和結局,筆力收回到主線,潑墨重採寫了吳蓀甫試圖挽回危局的種種努力,寫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子夜》的產生,正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在文化“圍剿”中邁步前進的時候,它顯示了左翼文學陣營的戰鬥實績,從創作上證明了無產階級文學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力量。

篇13:子夜讀後感

子夜,即半夜,最接近黑暗與黎明的那一刻,這是《子夜》的釋義,同時它也象徵着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社會現實。茅盾先生看到了這一點,但他不想以論戰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觀點,遂藉助他手下的筆,以筆抒義,既駁斥了託派鼓吹的中國已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又鮮明的指出“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本質。

小說普一開頭,便是吳老太爺被燈紅酒綠,撲所迷離的上海景觀刺激,嗚呼哀哉了。然“說到底,這也不足爲奇,吳老太爺在鄉下已經是'古老的殭屍'了”,“現在既然到了現代大都市,自然立刻就要'風化'的”,然而不光是吳老太爺,“五千年老殭屍的舊中國也已經在新時代的暴風雨中間很快的風化了”。由一人引出一國,道出中國的危機,這恰巧也是作者的用意之所在。然而除去這一章節,我們會發現餘下的《子夜》真真是難以入口,正如藍棣之所言,它是“一部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進階檔案”,它主題先行,人物過於觀念化,情節又鬥爭化,再加上那些特定的公債市場用語,“多頭”與“空頭”,讓人真的是頭腦爆炸,不知東西。

名著總是難以入口的,找對線索很重要。《子夜》雖採取蛛網式的密集結構,但它圍繞公債市場上的鬥爭,以裕華絲廠爲中心的上海紡織工人的罷工鬥爭以及以雙橋鎮爲代表的農民反抗封建惡霸地主的鬥爭這三條火線來展開描寫,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在書中,這三大火線虛實並進,着重突出了經濟鬥爭以及階級鬥爭,比如吳蓀甫與趙伯韜買通軍隊,共同操縱公債,一瞬息間賺的盤鉢滿載,但更多的人是負債累累,就像馮玉卿,他在後來的吳蓀甫與趙伯韜公債鬥法中爲了探的趙伯韜炒債機密想趁此大撈一筆送了女兒給趙伯韜作樂,結果不曾想被女兒脫了後腿,“空頭”成了“多頭”,暴富沒了,暴瘦倒是可以,當然此次鬥法中一夜傾家蕩產的欲暴瘦的還有好多人,比如說被好友出賣,最終失敗了的吳蓀甫。

吳蓀甫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爲成功的中國名族資本家的藝術典型。他有魄力,有學識,又有鐵腕與野性,像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與王子,與友人成立了益中信託公司,欲救中國之實業,但是他又有着人性最爲脆弱的一面,他的軟弱、動搖以及外強中乾又將他置於危險境地,他知道“什麼工廠職員,還不是等於鄉下大地主門下的幫閒食客,只會偷懶,只會拍馬,不知道怎樣把事情辦好”,但他還是僱傭了這樣一羣人。也正是因爲這些人性的弱點讓謹慎的杜竹齋感到害怕,特別是當吳蓀甫一意孤行打算鬥法到底而聽不進自己的意見時,視金錢利益高於一切的杜竹齋反水了,如此看來吳蓀甫的悲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他失敗了。

吳蓀甫失敗了,但是正如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那麼,子夜到了,黎明大概也就在不遠處了吧。

篇14:子夜讀後感

帶着幾分對大師的尊重與敬仰,我翻開了《子夜》,挺厚重的書,隱約着透露出一種滄桑感。一排排宋體字,方方正正,卻展示了一段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經歷。

《子夜》是這樣爲我們展開故事的情節的:絲廠老闆吳蓀甫雄心勃勃,要在他已有的實業之上不斷髮展,再擴大自己的資本,成立大型公司。可是他生不逢時,大罷工好不容易纔在手下屠維嶽的幫助下平息。穩定了工廠後的吳蓀甫不斷努力,終於合夥成立了一個銀行,低價收購了八個小廠,專營生活用品。可是由於戰事不斷,嚴重影響了銷售,資金也週轉困難,扼住了企業發展的喉嚨。在吳蓀甫和合夥人的堅持中,趙伯韜盯上了吳蓀甫的產業。他使用了不少手段,最後,在氣力不支下,他使用了殺手鐗:他要以“國內公債維持會”的名義,電請政府下令禁止賣空,他還直接去運動交易所理事會和經紀人會,慫恿他們發文要增加賣方的保證金,增加一倍多。正好是賣空方的吳蓀甫只好請自己的姐夫杜竹齋投入強大的資金在賣空方中,或能一搏,誰知杜竹齋背叛了自己的妻弟吳蓀甫,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最終,吳蓀甫破產了。

在《子夜》中,作者茅盾爲我們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重要的當然是主人公吳蓀甫,他魁梧剛毅、有財有勢、有勇有謀,卻在實現自己的夢想——建造一個大型工業公司時,由於複雜因素的交迫下而慘敗;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也是一個重要人物,他不僅有政界作後臺,在軍界裏也有很深的關係,人稱“公債場上的魔王”,正是他將吳蓀甫逼入絕境……

《子夜》雖是弘篇鉅製的大手筆,但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大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着“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讀書筆記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當然也破滅了,慘敗於趙伯韜的吳蓀甫帶着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歎於一位民族工業鉅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悲慘。

讀完《子夜》,感慨之餘,我靜靜地思索,《子夜》就像是一本歷史書、政治書,告訴了我們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告訴了我們只有追隨共產黨領導的正義之師,纔是解放中國的惟一出路。

篇15:子夜讀後感

《子夜》標誌着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它從一九三一年十月寫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動筆以前,還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準備和構思的過程。

茅盾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實際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他們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把“看人家在交易所裏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什麼廠”當做是“日常課程”。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論戰中一些理論對照,這就增加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透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回答託派散播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充分地運用了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獲得的社會經驗。他說:“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爲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從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來突出吳蓀甫的性格特徵。作爲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一個鮮明的矛盾的統一體。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但另一方面,壓倒他的一切的卻是“個人利害的籌慮”。他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爲己任,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是他也不能不鑽在瘋狂的公債投機活動裏。

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與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然而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的時候,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強悍,但又不能不表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他有時果決專斷,有時狐疑惶惑,有時滿懷信心,有時又垂頭喪氣;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實質上則是舉措乖張。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統一在吳蓀甫的性格里。

篇16:子夜讀後感

一聲嘆息,嘆近代中國的墮落。

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中國已完成淪爲洋人的半殖民社會。香港、上海、廈門、武漢、沙市……一個個租界象最骯髒的污點,被潑灑到神州大地。洋人肆虐着,咆哮着,中國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國將不國。

一聲嘆息,嘆近代中國工業的墮落。

二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軍閥混戰、戰亂頻頻的年代。作爲一個資本主義還沒發展健全,工業剛剛有些起色的國家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可憐的企業家們,面對着外國大洋商及戰亂的雙重打擊,已經無法再苦苦支撐,紛紛破產。面對着這前所未有的危難局勢象吳蓀蒲這樣的一些有志實業家團結在一起,希望共度難關。可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新組建的益中公司最後還是倒閉了。象製造舊社會最盛行的東西——香菸的廠家都停工了,中國的工業還有辦法延續它的壽命嗎?

一聲嘆息,嘆近代中國人性的墮落。

剛剛讀《子夜》的時候,最前面的章節讓我有些摸不着頭腦,可是細細想來,可謂意味深長。吳老太爺的死後蘊含的難道不是中國舊社會從舊到新的迅速發展嗎?可是,正因爲發展得過於迅速,一些不良現象沒有得到處理,反而擴大、蔓延,最終在人心中埋下了邪惡的種子。劉玉英、徐曼麗、九姨太,一個個不守貞潔、妖冶的女人代表的難道不是那個時期女性人性的墮落嗎?象曾家駒這樣對窮苦人無盡剝削,對上司卻象一條狗般點頭哈腰,失去了人最起碼的尊嚴的人不也象徵了人性的墮落嗎?還有爲得到一些公債上消息而甘願將女兒送入虎口的馮雲卿、花錢買官的李壯飛,還有一些天天戲耍玩鬧、不知關心國家大事的青年男女們,不正是那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現在想來,反而是那個即將入土的吳老太爺人格最高尚了。

或許,作者寫《子夜》的初衷,便是在嘆息這個墮落的社會,去讓後人明白,瞭解一個真實的舊社會吧。

篇17:子夜讀後感

或許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資訊流及過剩的自我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船,一種載體。

船是否危險,取決於載了什麼東西。

在茅盾的作品《子夜》中,穿梭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風雨飄搖的上海的——被鐵軌,霓虹,電車,高叉旗袍,大波浪,大工業充滿的、遙立江頭的真實的上海的,就是這麼一種危險的船。載貨、載人,還載很多看似鮮亮有趣、實則顯示某種岌岌可危的預兆的故事。

在書店翻到此書,首先被充滿了年代感的環境描寫吸引,買來後,同樣是因爲這跨了快一百年的寫作風格和社會環境,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半月才辛苦地讀完。我也不曉得作爲業餘消遣爲何還要強迫自己,只是一些東西就像織毛衣一樣,一旦開始了,不做完總覺得缺少什麼。況乎好的作品永遠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因爲它所展示的問題,始終是一些從古到今,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永遠存在的問題。這種問題超越階層的表象,始終是這類作品最主要的脈絡,不同的時代和變局只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爲了瞭解最有價值的部分,有時必須花費時間磕開這艱澀的外殼,才能得到對當下的批判性思考。

《子夜》展示的也是這樣一種問題。與當年很多左翼文學不同,作者的講述主要從當時的實業家——所謂民族資產階級的生活展開。裏頭有很多豐富的場景和設定,其中又有很多有趣的發生在船上。而在穿梭於全文的、形形色色的船之中,個人印象最鮮明的又有三條。都是無關緊要的情節——非常有趣,極度浮躁,卻又充分地展示了想要讀者領會的東西。

第一艘船是一艘白船。充滿快樂歡氛的大船。也是美貌的交際花翩翩起舞的、裝了彈子檯的鋼鐵船。

這場景是那個年代上流社會的常態。儘管局勢動盪,朝不保夕,仍要“有一天,樂一天”——彷彿精神鴉片一般短暫逃避到隨便哪種存在裏去。交際花徐曼麗在彈子檯上跳舞——這位女士在全書中兩次在彈子檯上跳舞,一次在做喪事的場合(我比作白船),一次在鋼鐵船——光着腳,黑緞子的高跟鞋頂在男人的禿頭上。做喪事的是名門望族,因此看她起舞的也是前來弔唁的、政商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一邊觀看,一邊拍手狂笑。別人家的喪事,卻是另一些人娛樂交際的大舞臺。隱約的荒誕感便從這裏浮現。引用同時代作家魯迅的一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此時——在我們不以爲然地微微搖頭時,作者安排兩位青年看到這場面,併發生如下對話。

“這算什麼希奇!拼命拉了我來看!更有甚於此者呢!”

“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們這班’社會的棟樑’麼?”

“哼!你真是書呆子的見解!’男女之大防’固然要維持,’死的跳舞’卻也不可不跳!你知道麼?這是他們的’死的跳舞’呀!農村愈破產,都市的畸形發展愈猛烈,金價愈漲,米價愈貴,內亂的炮火愈厲害,農民的騷動愈普遍,那麼,他們——這些有錢人的’死的跳舞’就愈加瘋狂!有什麼希奇?看它幹麼?——還不如找林佩珊他們去罷!”

當時看到這裏,覺得青年人的清醒和尖銳多少是一種希望。殊不知坐擁上帝視角時,誰人看起來都是清醒而睿智的,不識真面目的永遠都是自在其中的人——看到第二條船,便印證了這種假想。

第二條船就是載着青年的木頭船。湖泊中戀愛的木頭船。留法歸來的萬能博士少爺,和豪門充滿浪漫幻想的少女,泛舟戲水、討論未來的溫馨畫面。

“可是,你總得想一個法子呀!……只要設法叫蓀甫不反對我們的——那就行了!”

“蓀甫這人是說不通的!”

“那麼我們怎樣了局?”

“過一天,算一天呀!”

“唷唷!過一天,算一天,混到哪一天爲止呢?”

“混到再也混不下去,混到你有了正式的丈夫!”

“啐!什麼話!”

“可是,珊!你細細兒一想就知道我這話並不算錯。要他們透過是比上天還難;除非我們逃走,他們總有一天要你去嫁給別人,可不是麼?然而你呢,覺得逃出去會吃苦,我呢,也是不很喜歡走動。”

兩人就又嬉鬧起來,好像沒人拿這感情當回事,那一點溫馨也蕩然無存,只剩一種玩世不恭的現代犬儒主義。在這種歡快的氛圍裏,無需說都能體會到一種氣息奄奄、放任自流的感覺。我們期待的好像永遠是一種梁山伯祝英臺、羅密歐朱麗葉式的對束縛的抗爭,但現實中服從且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甚至有這種放棄了抗爭,躺得十分快樂自得的。自由在每個階級都是奢侈品,到達的途徑從古到今也只有一條,且從古到今,都充滿了危險,是魯迅、羅伯特·佛羅斯特和斯科特·派克口中少有人走的路。

這部書裏所描寫的諸如此類的資產階級青年很有意思。知道作者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便更有意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氣質和印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茫然和掙扎。裏頭的青年——要麼頹廢,要麼積極地空談,要麼否定全世界,但或許積極地空談和否定也是頹廢的一種。錦衣玉食、滿腹經綸的青年人們議論社會問題,作詩,跳舞,甚至爲尋求刺激參加城市工人運動,都是爲逃避這種無意義的頹廢。逃避有很多種方式,但解決只有一條法門:透過某種熱愛的方式,投身到生活中去。——我沒有十分的資格做這句論述。但我希望、且需要自己慢慢地作爭取。

最後的船——也是全書最後的船,是吳蓀甫,這位實業家的船。

外有外國工業競品入侵的殘酷競爭環境,內有工人要求公平待遇的反抗浪潮,在這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像吳蓀甫這樣的資本家均爲在亂世中保全自己而更赤裸地進行剝削,工人於是更激烈地反抗——社會愈發動盪,整個狀態便進入惡循環。奇怪的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反思,認爲此情此景業有自己一份負責。民族資產階級一味斥責工人的不理解,不能顧全“大局”,其實是荒唐的雙標,因爲自己小的“大局”以上還有買辦資產階級更大的“大局”,其上又還有更大,且他們對待工人的態度本就值得探討:古龍在《英雄無淚》裏談殺手,說當一個人有了定價的時候,就不值錢了。這是實話。當對人的概念僅限於能夠產生多大價值時,其實人也在被當作商品,解放更無從談起(然而我又有何立場作批評?我只能反思,在工作中對工作對象經歷的判斷爲是否可以做出一個好故事時,我有把他們當作鮮活的人對待嗎,有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嗎?人存在的價值又需要獲得誰的首肯呢?)。這時就忽略了基本原則——一條自人類誕生以來永遠伴隨着歷史車轍轉動的、顛簸不破的原則:都是人;人要活;人還有要活得有尊嚴的動力。

就像永動機只存在於幻想裏,沒有什麼是永遠穩定的,絕對就意味着片面的真實和潛在的危險。社會是如此複雜的體系,危如累卵的平衡本身就是靠微妙的合作和妥協維持。良好的秩序是基礎中的基礎,極端的失衡就是破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全書最後,崩潰的大計劃前,吳蓀甫也乘上了他有一天樂一天的度假的船。與他從前瞧不起的社會棟樑和空談青年爲伍了。

我們無法脫離侷限。或許跟書中人一樣,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資訊流及過剩的自我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由此,我解讀《子夜》所討論的問題之一,一個同樣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並必將延伸至未來的問題——船,一種載體,人的載體;廣闊的社會也是這樣一種載體,一條永遠在若有若無的風暴中行駛的大船。部分人透過某種積累坐上舒適寬敞的頭等艙,部分人在中間,部分人則緊緊巴巴地擠在甲板之下。需要承認的是,差異永遠是存在的,差異間鬥爭和妥協的輪迴也將永遠存在。然而也需承認,不能等到這種鬥爭激烈到船之將覆,才意識到——甚至都意識不到,我們始終在同一條船上。

篇18:子夜讀後感

《子夜》這本小說向讀者反映了在戰爭年代的商人們打拼的經典形象。在所有人眼中印象最令人深刻的,便該是吳蓀甫了吧。他本就是一介商人,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裏,想着要去怎樣盈利,遇到虧損的時候,他就想着怎樣能夠化險爲夷。但是最後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貪,是人一生當中最大的毛病,許多人無法做到一生清平,做到如蓮那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好人。對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嚮往着未來。有時,他對自己非常嚴格。不得出一分一毫的差誤。可他,卻不是一個好丈夫,他從來沒有關心過他的妻子,他會因爲她一點點的小毛病而大發雷霆,我覺得他並不喜愛他的妻子。或許這是茅盾先生文筆最可以突顯出他的文筆之妙處。不過僅是一個人設,給我們擬寫出了各種精彩的人生,或悲或歡,不過就在筆墨落下的一剎之間。

桌上,一盞油脂燈亮起,微微的,微微的,光亮。

有些人,他們有可能就是普普通通地走完這一生,不會經什麼大風大浪,什麼波折。但是像吳蓀甫這般人生,過得倒也是有趣,充滿探險的一場人生。他沒有古人的清廉,古人那些君子之儀,他所擁有的,是那些奸臣宦官的爾虞我詐,他們那些見不得人的手段,還有一些天才般的機智。可是他又是另外的一種人,他對生活,尤其是對工作,特別的上心,可以花上很長一段時間,不吃,亦不喝,只爲完成手頭上的那一份工作。

歲月就如同在夜空中逝去的那把細碎的星子,在黑夜之中寒風拂過柳枝綠葉。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是否會爲你當年所有的作爲而深感後悔呢?

篇19:子夜讀後感

《子夜》主要講了吳家大少爺吳蓀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從外國引進的機器製造廠的過程。但當工廠開工時,卻遭到封建勢力官員的不滿和反對,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來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使吳蓀甫的工廠付諸東流。

果然,他們的計劃成功了,逐漸使吳蓀甫付不起員工的工資而跨臺,輸得一敗塗地。讀完這本書之後,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爲了自己的企業,也爲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爲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爲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

所以,更可以說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可是生不逢時,因爲帝國主義侵略的魔爪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才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

時間和機遇對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無論你有多大的才能,只有你把握住時間,抓住機遇,你纔會走向成功。

篇20:子夜讀後感

時常在想我們沒有權利去選擇一個時代,卻又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吳蓀甫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不能說“不”,因爲他沒有權利,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下,他卻有權利去選擇一種人生,他毅然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騎士與“王子”,他毅然挑起了發展民族工業的重擔,高舉起民族工業的旗幟,雖然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買辦化”但是這其中有他太多的無奈與不得已。

“獰笑”是書用的中描吳蓀甫用的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似乎又給他那多包的紫臉增添了幾分猙獰,能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樣的面孔。那如何來解讀這樣一副令人發顫的面孔呢?我想應該從歷史發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吳蓀甫,他只能去適應時代,而不能去改變一個時代。外國廉價物資的輸入,使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買辦資本家的阻撓,還有軍閥的混戰,都讓吳蓀甫所創辦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民族工業的前景一片渺茫,這時他的內心是被怎樣的焦灼着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風起雲涌的罷工浪潮,投機商的投機倒把,軍閥官僚的貪得無厭,無不煩擾着他,讓本該就不痛快、安寧的心再加重一層負擔,讓本該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涌動着翻天的巨浪。他怎麼對付?他怎麼面對?他又怎麼發泄?也許他只有“獰笑”了,或許這“獰笑”更多的是憤怒的笑,是無奈的笑。

讀完此書後,我深深瞭解了吳蓀甫的無奈與無助。說他是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我覺得一點都不爲過,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這個英雄當得太艱難,或許你會反駁,沒有那個英雄是輕鬆的,但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英雄,他們都有具體可觀的事蹟擺在那兒,一目瞭然,被他們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併爲之讚譽。然而吳蓀甫他有什麼事蹟呢,又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呢?但是,他所克服的是拿個時代的矛盾,處於那樣複雜的矛盾漩渦中,他用魄力、能力還有勇氣去證明自己。他衝上前去了,爲中國的民族工業奮鬥了,努力了,雖然他最後還是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在那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能讓他成功嗎?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歷史大舞臺上,他又能怎樣呢?

吳蓀甫也有作爲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苦衷。其實,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他何嘗不想讓中國的民族工業獨立地站起來,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嘗不想不向那些投機商、軍閥官僚低頭。可是這些在那個時代是天方夜譚,吳蓀甫這顆本該發出光輝的民族工業之星,卻要面對隕落的悲劇!

篇21:子夜讀後感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有連連的戰事,內有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上海那個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強幹,爲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氣吞併了八個小廠,想成爲工業界領袖;他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等人創建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上狠賺一筆。但他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讓他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暴動摧毀了他在家鄉經營的產業;他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爲產品滯銷而成爲箍在身上的“溼布衫”;在公債市場上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當他想放棄時,他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幹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爲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他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他的短處。

他企圖從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這些都是他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他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爲他安排下的失敗命運。他只能用僞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他也有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瑤。他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他破產時,他想到了自殺。直至小說結尾,他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他的自私,貪念,利慾使他“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他。他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他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着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有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個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他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他絕不爲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爲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篇22:子夜讀後感

《子夜》是一部長篇小說,全書主要圍繞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和鬥爭。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爲了自己的企業也爲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爲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爲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所以,更可說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時,因爲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圖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血腥、殘酷的剝削者,從他那剋扣工人工資的堅決、打擊罷工工人的力度便可窺之一二,可話又說回來,那能怪他嗎?不能,資本家不都那樣嗎,榨取工人剩餘價值就是他們的本性。總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寫的特別好,那就是交易場所內情景的描寫,那不能不說是人身鼎沸、熱火朝天啊,側面反映了當時時局的動盪,但同時也體現了很多國民嗜賭、想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巧心理。賭博是中國曆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說“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沒有小賭哪來的大賭啊,所以,要從戒小的開始,那樣社會風氣會有所些許改觀,外國人問關於麻將的問題的次數也會減少!總之,《子夜》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複雜的發展趨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以及中國企業的封鎖、侵略!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篇23:子夜讀後感

日記《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

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同時,《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臺設定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x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裏。

同時,作家又透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所以,《子夜》在全局上不僅具有史詩般的宏偉,在細節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委婉,他宏圖鉅製般的展現了三十年代舊上海的奢華與滾滾商機,也極其細膩的描寫了吳蓀甫這個生不逢時的民族資本家,具體展現了吳蓀甫作爲一個民族資本家身上所具有的投降性和鬥爭性。

篇24:子夜讀後感

今天只看了1章《子夜》,但我仍然能感覺得子夜這本書的內容很龐大繁多。

“我是一點也不以爲奇。老太爺在鄉下已經是‘古老的殭屍’,但鄉下實際就等於幽暗的‘墳墓’,殭屍在墳墓裏是不會‘風化’的。現在既到了現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風化’。去罷!你這古老社會的殭屍!去罷!我已經看見五千年老殭屍的舊中國也已經在新時代的暴風雨中間很快的很快的在那裏風化了!”

因爲鄉下兵變,吳蓀甫和妹妹把吳老太爺從鄉下接到上海,放在自己身邊照看,但是老爺年紀太大了,又因爲路途顛簸,受不了刺激去世了。可以看得出來吳老太爺是個老派的人,整日都在看《太上感應篇》,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寧。

看到了第一章,我就覺得這裏面的人挺多的、挺複雜的,還在出站的都是和吳家相關的人。

想和自己表叔吳老太爺打招呼的張素素,卻直接刺激的吳老太爺暈厥,好心辦了壞事。是的呢,張素素不是故意的。但是老爺子都要死了,大家居然還有心調笑,沒有半分的哀傷。這確實人心浮躁吧!

說吳老太爺是‘古老殭屍’的林佩佩,似乎還是吳老太爺的一個什麼親戚之類,這個在現在也是不可以這樣的,就算老爺子老派、守舊,也不能這說自己的長輩的吧!

不過,也正常,在民國那個時代,新的思想不斷的衝擊舊的傳統,年輕人和老人思想理念不一樣很正常,但是說自己親戚是‘古老殭屍’還是不妥。親人過世,就算自己不能感同身受的悲傷,但是大聲的喧譁和調小卻也是不行的,就算是現在。

老爺子年輕的時候也和自己父親對着幹過,後來因爲身體受了傷才妥協了下來,而吳蓀甫也和吳老爺子對着幹,這次因爲鄉下兵變,不得不把老子接到上海來避難。老爺子的死是不是預示着新的“父子對抗”要開始了呢?

吳老太爺的死也預示着新的時代的正式開啓,有更多的新的思想和文化上的交融。

篇25:子夜讀後感

《子夜》氣魄宏大、具有陽剛美,這與描寫工人罷工鬥爭的浩大聲勢有密切關係。在描寫工人圍攻吳蓀甫的汽車、包圍裕華絲廠的管理部、全閘北工廠總罷工等場面中,不就充分體現了雄偉博大的陽剛美嗎?這種陽剛美的思想基礎,就是作者矛盾所要極力表現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永不言棄的精神!

不同的文學作品有着不同的寫作特點,《子夜》也是同樣的,它也有着“社會剖析小說”的特點:(1)具有鮮明的理性特色;(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階級性;(3)故事情節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矛盾直接有關;這是所有看完《子夜》的讀者一同認爲的,這是具有科學性的解釋,是文學的體現,是文學人物的點評!

從藝術性看,這一篇文章樸素無華,語言淳樸自然,字裏行間有着一種真實感,毫無矯揉造作之處,這就是矛盾先生的文章,他一貫的文風;從思想上看,這是一篇激烈現代人的文章;從文學上看,這是矛盾先生文學生涯中的一篇鉅作,他傾入的是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自己的理想抱負,他寫進了自己的想法,寫進了自己的感情!

長篇小說《子夜》無論是從思想容量還是從藝術表現上來看,都是一部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也正因此,魯迅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給予它很高的評價。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子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樣一部出色的小說,實在值得每個人去看、去讀、去研究,它是當時中國工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讀了這一部小說,就相當於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我們的文學方面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助和推進作用。

篇26:子夜讀後感

茅盾先生的《子夜》寫出了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們生存的困境。外侑連連的戰事,內侑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們的打壓。在這樣一茖時代背景下,像吳蓀甫一類想以工業振興中華的宏偉夢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樣,飛得再高,也終究逃不過破碎的命運。

吳蓀甫是民族工業資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祂機智果斷,抱負遠大,在尙海那茖燈紅酒綠拜金的大城市中佔侑一席之地。祂精明強幹,爲自己的夢想雄心勃勃地拼搏。祂一口氣吞併了八茖小廠,想成爲工溢領袖;祂與大興煤礦公司總經理王和甫等人創建了益中信託公司;也曾在公債市場尙狠賺一筆。但祂生不逢時,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能讓祂施展自己的才略。雙橋鎮的農民暴動摧毀了祂在家鄉經營的產業;祂苦心經營的絲廠工潮迭起;處心積慮組建起來的益中公司又因爲產品滯銷而成爲箍在身尙的“溼布衫”;在公債市場尙又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但當祂想放棄時,祂仍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笇?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係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茖國家,政府像茖政府,中國工業一定侑希望的!”這是《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儘管吳蓀甫最後終因爲在公債市場與趙伯韜的角逐失敗而破產,祂的這一句話,還是給我留下了無數的感動與欽佩。

但在欣賞吳蓀甫的同時也得承認祂的短處。

祂企圖從工人身尙挽回因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彌補祂在投機市場尙所受的損失。這些都是祂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祂自尊心太強,太死要面子,祂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爲祂安排下的失敗命運。祂只能用僞裝的鎮靜來掩飾內心的惶懼和不安,從來不讓人家看見祂也侑苦悶沮喪的時候,即使是祂的妻子林佩瑤。祂心中承載了太多,以至於當祂破產時,祂想了自殺。直至小酸尾,祂身邊所剩之人已寥寥無幾了。祂的自私,貪念,利慾使祂“身邊的人”漸漸離開了祂。祂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從開始就已註定,也許吳老太爺的死就是祂命運的伏筆。

此外,《子夜》給我印象最深的,還侑環境的描寫。例如它用“天空張着一望無際的灰色的幕,只侑西邊的天空像是破了一茖洞,露出小小的一塊紫雲。太陽倉皇的面孔在這紫雲後面向下沒落。”這種平淡的環境描寫,以及其祂一些惡劣的環境描寫暗示人物的命運或喜或悲。茅盾先生還在很多地方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來鮮明顯示人物性格。“祂絕不爲寫景而寫景,寫景即爲寫人。侑時是因情取景,侑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茖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篇27:子夜讀後感

看了《子夜》,首先讓我想起文學理論裏的那句話,說文學作品的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看不好看的問題,更多的時候,它應該是一個社會新的觀照物,反映出時代最明顯的變遷。

這話用在《子夜》裏是最適合不過了。因爲看了《子夜》後,我覺得它從情節內容上說,實在不怎麼好看。大段大段的經濟術語描寫看得人頭暈腦漲,常常讓人感到看不下去。而且由於它是集中寫兩三個月的,所以感覺也談不上情節的連貫性,出場的人物也比較多,雜亂,尤其是吳孫蒲周圍的人。但是《子夜》所包含的文字意義,社會意義,無疑是巨大的。

茅盾在《子夜》的序裏談到其寫作背景說,“《子夜》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這短短的時間內,有幾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國民黨內部爭權的鬥爭,又一次爆發爲內戰。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爲一方,蔣介石爲另一方,沿津浦鐵路一帶作戰,其規模之大,戰爭的激烈,創造了國民黨內戰的紀錄。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業也受到阻礙。第二,歐洲經濟恐慌影響到當時中國的民族工業,一些以外銷爲主要業務的輕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瀕於破產。第三,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爲了挽救自己,就加強了對工人的剝削。增加工作時間,減低工資,大批開除工人,成爲普遍現象,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罷工浪潮一時高漲。第四,處於三座大山殘酷壓迫下的農民,在***領導下武裝起義,勢已燎原。 ”這正是《子夜》寫作背景和所反映時代的最好寫照。

我覺得,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的狀態可以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民族資產階級比作一隻小鳥,它想飛向自由的天空。但是它的兩隻翅膀都受到阻礙的,一隻是受帝國主義的壓迫,比如作品中寫到日本,德國等在中國傾銷產品。另一隻翅膀則受到本國的買辦資產階級的壓迫,最典型的就是趙伯韜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打擊了。所以說,小鳥的翅膀兩隻同時受到阻礙,那麼它註定是飛不高的,更是被拖在地面難以起飛。

主角吳孫蒲個性鮮明。用我們的老話說就是兩面性了。吳孫蒲開始辦實業信心十足,毫不猶豫,而且是愛國的。雄心壯志,提倡辦實業,以自己爲表率。“要使自己的產品進入中國的大街小巷,要把帝國主義的產品趕出中國,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獨立的發現”。而且,也可以看書,和吳孫蒲合作的孫吉人和王和蒲也是這樣的。即使他們後來被捲入公債,危機重重,吳孫蒲但還是不隨便表露自己的軟弱,猶豫。另外,對於資本家,他對工人的壓迫,剝削也可謂是淋漓盡致,毫不含糊。所以有一次被那些工人圍着車子大罵也是不奇怪的。再者,他的性格,脾氣也不好,心情不好就找家人發泄,作品中往往用“咬人”來形容,而且家裏人是必須服從他的命令的。總而言之,就大環境和國家來說,吳孫蒲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可以看到,當時的戰爭,對民族工業的發展影響很大。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都賣不出去。還有就是對公債的漲幅影響最大。戰爭的消息弄得吳孫蒲一喜一憂的。

當時中國,農村革命,中國共產讜武裝的壯大,也蓬勃發展,纔有開頭吳老太爺不得不從鄉下逃到上海的事。作品最後用不少筆墨寫工廠工人罷工,工人罷工,顯示出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有了組織和領導,但可以看書顯然是不成熟的。茅盾說這方面是《子夜》不足的地方,因爲他對當時尤其是農村武裝鬥爭的情況是不瞭解的,僅僅以一些人的口述爲材料。我們從這裏推斷,民族資產階級茅盾應該是非常瞭解的,可能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或者別的。

吳孫蒲和趙伯韜鬥法,最後在公債上失敗,工廠,甚至住宅都抵押了出去,不得不連夜逃走。其命運可以說是註定的,也確實是生不逢時。

篇28:子夜讀後感

子夜,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夜半子時,也就是23點—次日1點之間。茅盾老先生有這麼一個詞語作爲這本書的名稱,顯然是有講究的,讀完此書,自然恍然大悟。

故事的發生大背景是在近代革命的籠罩之中,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工人運動的興起使國統區的經濟遭受嚴重衝擊,民族工業資本就在這種環境上上演了一出社會命運的悲劇。故事中的主人公吳蓀甫儘管是一個剛強有爲的民族工業鉅子,但他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在以趙伯韜爲首的買辦金融資本的挾制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下,一路奔突,卻一敗塗地。通觀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複雜鬥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子夜的起始情節頗有特點,剛從匪患頻發的鄉下來到大上海的吳老父親在突然受到刺激下一命嗚呼,在父親的葬禮上吳蓀甫突然想要實現他的偉大計劃,讓他在已有的實業之上再上一層樓。爲此,他進入了公債界魔王趙伯韜的視線。趙在讓吳嚐到一點好處後,趙盯上了吳這塊肥肉,想吞食他的企業。正在此時,吳的家鄉遭受戰亂,吳的工廠工人又罷工,忙的焦頭爛額的吳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公債之上,於是,趙伯韜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而吳蓀甫最終也就堂而皇之的破產了。

顯然,故事中的人物並不僅限於吳趙這幾個人,茅盾的想法是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括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僕關係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被公債逼到絕境的馮的一家,被生活逼到絕境的朱的一家,被暴動席捲的曾的一家,再加上吳的那一大家子人等等,透過這些社會的縮影,大上海當時各個階層的人的生活情形就被勾勒出來了。本來茅盾還想多寫點農村情形和小市鎮居民的意識形態,但最終還是隻完成了偏重於都市生活的描寫。

透過這部小說,我能看到工人運動是如何發起的,而當時在李立三的錯誤指導下,盲目的工人運動也造成了革命力量的巨大損失。從這部小說中看不到革命必然勝利的情形,感受到的氣氛也只是風暴到來前的黑暗,子夜的意思也與此相似。這部作品中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吳蓀甫,讀到他在各種重壓下心好像被五六根線拉扯着,卻依然努力讓自己振作,試圖還想與當前的局面抗爭,讓人感到一絲悲涼。那個時代的民族企業家誰又不是如此呢?相反,那些過慣了奢侈生活的子輩們卻不懂得時局的艱難,依然抱着遊樂的態度活着,四小姐最終想回到鄉下,我想多半就是因爲她看不慣這樣的生活。

總的來說,子夜算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不過,讀開頭的那幾章未免有點枯燥,太多的人物一下子登場未免讓人措不及防,這是茅盾力圖描寫大規模社會時帶來的瑕疵,也只能如此了。

篇29:子夜讀後感

這幾日一直在讀《子夜》這本書,心中頗有想法,便提筆記錄下讀書後零星的感悟。

《子夜》的作者是我國20世紀著名作家茅盾。《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悲劇命運:一個剛強有爲的民族工業鉅子——吳蓀甫,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

讀完《子夜》,首先印入我的腦海中的便是它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的結構。只就開頭、結尾兩章就足見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的時刻,吳蓀甫迎來了他爲避禍亂而來上海的老父親。此時的吳蓀甫氣派威風,不可一世。書尾,吳蓀甫慘敗於趙伯韜,廠房、銀行、公館全沒有了。他只好帶着妻子到牯嶺消暑,靜悄悄的,灰溜溜的。這一鬧一靜的首尾呼應,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嗎?

此外《子夜》結構的突出特點還表現在:它把衆多的人物,複雜的矛盾,紛繁的線索,瞬息萬變的鬥爭,廣闊的生活場面,集中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加以表現,透過人物的性格和他們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的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同時也顯示出作者高超的結構藝術才能。

俯瞰整部小說,吳蓀甫這個充滿個性矛盾的形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精明強幹,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這種願望的根本目的則僅限於個人利益的驅使;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爲了個人利益又反過來鎮壓農民運動,殘酷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裏,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專幹事業、果斷剛強的一副面孔,同時又有姦污女僕、玩弄交際花的卑劣行徑。人物形象十分真實豐富。

而茅盾先生擅長以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手法也使我記憶深刻。他透過細密入微的剖析來揭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同時,把交代情節,書法感情,描寫景物等融爲一體,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如小說的最後一章寫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決戰前,坐臥不寧;決戰中,時而緊張,時而恐慌,時而驚喜,時而憤怒;決戰後的絕望頭頂,猶如萬箭穿心。這些心理描寫都很好的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這便是讀完《子夜》後的零星小感。雖然只提筆寫下這幾點,但它對我的影響長久持續在心間。

篇30:子夜讀後感

《子夜》是茅盾小說創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爲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相抗衡以及吳蓀甫的最終失敗。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都市社會的基本特徵,而且預見了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矛盾先生筆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嘆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些藝術形象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創造,他們在我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佔據着突出的位置。在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形象塑造得最爲成功。如其中的吳蓀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每一個讀完《子夜》的讀者所瞭解的。吳蓀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這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這位野心勃勃的資本家不僅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精明能幹,有手腕,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在作品中,這位一心要振興民族工業的鐵腕式人物一出場,就充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膽略和手腕。他略施小技,就擠垮了陳吟秋的絲廠和陳君宜的綢廠,又和孫吉人、王和甫合夥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氣吞併了8個日用品製造廠。這些事實證明,吳蓀甫完全具備了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是一個極富有競爭能力的強人。假如吳蓀甫生在一個適合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中,也許他會大有作爲。可他偏偏生不逢時,生存的環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在國內,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政權,根本不實行扶植民族工業的政策,反而壓迫、排擠民族工業,再加上軍閥混戰,使交通阻斷,農村經濟凋敝等,這一切使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在國際上,帝國主義也因要在中國拓展市場等,對中國民族工業採取扼制的政策。這樣,一心要發展民族工業的吳蓀甫,就不能不面臨着重重阻礙。但是障礙並沒有停止他的前進,他一如既往的進行着自己的理想抱負!

篇31:子夜讀後感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開啟了一扇窗。”可見,書是一個人一生不可缺少的東西,多讀書可以使自己的內在變得充實。

《子夜》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正是讀了這本書,使我體會到了許多東西,瞭解到了書的重要性!

它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一個剛強有爲的民族工業鉅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塗地!

《子夜》爲我們塑造了衆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位魁梧剛毅、紫臉多皰,他就是吳蓀甫。他憑藉着自己的見識,雄厚的資本,過人的膽識,智謀的手腕,企圖實現他的夢想——一個強大的工業王國。然而他生不逢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在這些人物的塑造上,矛盾充分表現的他的創作意圖:“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蘭西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因爲一九三零年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因此中國資產階級的前途是暗淡無光的。

開頭,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之時,吳蓀甫來了,這時他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結尾,吳蓀甫大敗,什麼也沒有了。他帶着姨太太到牯嶺消暑,灰溜溜的。一鬧一靜,不正表現出作者的匠心獨具嗎?

一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着的。個人離不開國家,就像小魚離不開水一樣。國家興盛強大,人們纔可以有更大更好的空間展現自己的才華,使生活更加幸福。否則光憑個人的微薄之力是毫無用處的。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從現在做起,認真讀好每一本書,相信你一定會從書上讀到許多的有趣的知識!

篇32:子夜讀後感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他沉着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爲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武力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着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爲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爲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篇33:子夜讀後感

作品開篇是一段景色描寫,爲下面一系列的人物出場作鋪墊,紫臉多皰的吳蓀甫、封建腐朽的吳老太爺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尾更是匠心獨運,整體結構宏偉嚴密。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是貫穿《子夜》全書的主線,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半殖半封社會的全貌。吳蓀甫就像一個永不知疲倦的戰士,戰鬥在民族工業的第一線,與趙伯韜勾心鬥角;使勁渾身解數平息罷工;吞併其他小廠來擴大自己工廠的規模。只可惜他生不逢時,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半殖半封的社會背景扼殺了民族工業,雖已力挽狂瀾,卻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是吳蓀甫一個人的失敗,更是當時國家和社會的失敗和悲哀。然而吳蓀甫也是一個血腥的剝削者,剋扣工人工資,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吳蓀甫人性惡劣和冷酷無情的一面可見一斑,因此,吳蓀甫形象的評價一直都是譭譽參半的。但無論怎樣,吳蓀甫也算是有魄力、有手段,是那個時代的民族英雄。

此外,我認爲,《子夜》最值得稱頌的是刻畫了各賦性格特色的都市現代環境中的女性形象。林佩瑤是衆多女性中最豐滿的,她憧憬着浪漫偉大的愛情,然而現實生活中,她的丈夫吳蓀甫卻是汲汲於功力的資本家的特性,她所期盼的浪漫和詩意都不屬於這個家庭,雖表面接收了現代文明,實則卻只能默默反抗。愛情是林佩瑤的全部,而吳蓀甫卻把全部心力獻給了他的事業,沒有給妻子必要的關心,面對初戀情人雷鳴,寂寞的心再次燃起熱情的火花,卻也使她背上了沉重的負罪感,然而對於丈夫的不忠卻當做理所當然。林佩瑤活在這種精神痛苦中,更是在寂寞和愧疚中煎熬着,可以說,林少奶奶的一生是悲劇的,是一種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精神上的悲哀,她的人生讓人憐惜,可悲可嘆。

四小姐惠芳是最能體現封建文明與都市文明碰撞和衝突的女性形象。在父親吳老太爺嚴厲的管教下,“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思想更是禁錮着惠芳,支配着她的思想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