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寒夜》讀後感

讀後感1.78W

導語:“每個時代都凝聚着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裏,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着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羣的故事。下面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了《寒夜》讀後感,歡迎閱讀與借鑑!

《寒夜》讀後感篇一:

那是一個寒冷的季節,是一個陰晦的冬季。在陣陣警報聲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着,跑向那個狹小的防空洞。寒冷仍在繼續,荒涼、陰暗籠罩着大地,沒有一點生機。

這是一個發生在抗戰勝利前夕的故事,是一個瑣碎而又悽慘的故事。這是一個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兒子,有最爲普遍的婆媳矛盾,有最爲常見的經濟困難,就是這樣的四口之家,演繹了一段生離死別的悲劇。

樹生,我同情你。你是一個那麼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卻爲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斷收斂,委屈着自己,你爲了家庭,做着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隨毫無怨言,卻總是招來婆婆的冷嘲熱諷。你渴望愛情,渴望友誼,卻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漸放棄。樹生,你很累,不是身體,而是心。你的心已經緊繃了好久也該鬆一鬆了。樹生,我瞭解你對自由對生活的渴望,你想讓自己的短暫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麼你爲什麼不走呢?走了又爲什麼回來呢?回來,面對的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現實,你能承受得了嗎?他們欺騙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舊改變不了他們對你的欺騙。其實他們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可能永遠不回來,卻仍不告訴你,讓你永遠生活在自責中。樹生,你是不是很痛苦?

文宣,我雖不恨你,卻也無法原諒你。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雖然他們稱你爲“老好人”,但我更願意稱你爲懦夫、弱者。因爲你的軟弱、妥協,讓最愛你的人受到了傷害。當你的母親辱罵妻子時,你總是唯唯諾諾,不敢大聲的反駁。你明知道妻子的個性,還要他學會忍耐,忍耐自己母親的無理。文宣,他不應該是你守護一生、保護一生的人嗎?爲什麼還要如此對她?文宣,你不覺得自己很殘忍嗎?殘忍地把他推開,讓他漂泊在異鄉,又殘忍地不告訴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爲她好嗎?你有沒有想到他的痛苦和傷心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卻讓樹生痛在心上。

這是一個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世道的悲劇。在戰火硝煙的籠罩中,有多少家庭支離破碎,生離死別。爲了生存,每天都處在驚慌中的人們無可奈何,彷彿一切都是聽天由命。這是時代的悲哀,在這個動盪的年代裏,人能活着正是不易了,

天還是那樣冷,風還是那樣吹,日子一天天過去,迎來了春天,迎來了抗戰的勝利。人們高興了,緊繃的神經終於可以鬆開了,有的人在慶賀勝利,有的人在慶賀新年,書生也最終很耐走過這個春天。

時光飄過,人已作古,願樹生與文宣能夠在地下相遇,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寒夜》讀後感篇二:

《寒夜》的誕生,標誌着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透過數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了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便瀰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後,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着故事的結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於抗戰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爲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爲國家爲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爲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捨。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透過她表現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着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辦“鄉村家庭化的學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實生活毀掉了”。成爲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成爲汪文宣的主導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爭,奉行“爲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驚受怕環境裏,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着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裏發冷,卻不敢迎着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爲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爲“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爲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國統區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願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展開。戰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與逃難的恐懼,成爲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爲中心,適當地將筆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唐柏青、同事老鍾。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寒夜》讀後感篇三:

生活就像是玫瑰花一般,當它尚未綻開之前,你會滿心期待,當它嬌花盛豔之時,你會稍不留神,似乎幸福總是短暫的,到了花朵枯萎的時候,你的心情猶如石沉大海一般跌落谷底。

開頭的故事總是填充着一股浪漫又良好的憧憬,當主人公汪文宣與曾樹生兩人皆從大學教育系畢業系出來時,兩人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美麗編織的夢想。我們如今行走在大學校園裏,又何嘗不是格外讓人覺得身浴書林花自香呢?當我們充滿希望來到大學,似乎自己在追求自己的夢想進程中又前進了一步,似淡而淺,我們也承載着夢想在藍天下成長。

當戀愛走進了婚姻,似乎過往的甜蜜會暗淡,許多的美好想象瞬間成爲泡沫。每天圍繞着子女與婆媳之間的關係展開的一連串煩惱。正如書中的曾樹生與汪母,兩人之間的意識與潛意識的矛盾與衝突此起彼伏,看到書中的情節就猶如是看到現代電視劇的婆媳矛盾。其實在每個人的心裏都存在着說讓彼此能夠更加融洽的念頭與想法,唯有共同享其愉悅,方可讓家庭更加溫馨有愛。無論是曾樹生還是汪文宣的母親,他們的心中都是充滿愛意的,絕無半點的嬌作,只是她們傳達出來的方式存在不合,因此矛盾叢生。你也可以發現,如今許多的家庭中仍然會有許多爭吵,就連母親與兒子都可以產生矛盾,她們原本是爲了彼此的好,可是當母親的愛過分限制的時候,兒子的承受力難以控制好,這樣兩者就會產生矛盾與爭吵。曾樹生與汪母雖然沒有母子之間的感情那麼震撼,可是每天的家庭瑣事足以成爲他們之間的婆媳關係的導火線。

當你的生活整日沉醉在紛擾之中,那麼你的痛苦也就無可避免了。每個家庭的吵吵小嘴,這些都是圍繞着那些房子的貸款,小孩的撫養,父母的贍養等問題,單這些問題的存在似乎是必然的發生。我們唯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能夠享受生活的坦淡,讓自己的放寬心態,平常面對,積極地態度永遠不會過時的。就好像最近熱播的《因爲愛情有幸福》裏的女主一樣,她最終還是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解決好了婆媳關係,讓自己成爲一大贏家。她的坦淡讓她最終獲得了生活的美好。我們應該學習她,而不是像曾樹生一樣沉醉在彼此的紛擾之中,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自己的五彩的傘,隨時綻放自己的色彩。

其實,生活的煩惱本身就必然存在,那麼我們又何必過分糾纏,讓彼此難受呢?把風看輕,把雲看淡,其實藍天依然那麼美,你的回憶還是富有玫瑰花般的美感的。

《寒夜》讀後感篇四: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爲背景,以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鬱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着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着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着,飛機在上空盤旋着,時不時發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爲此刻的心中,有着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着,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爲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可是都這麼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於是決心去找妻子。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次兩次的新鮮事了,他的軟弱,忍讓,已經讓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中疲憊了。那麼,他到底有着怎樣的家庭呢?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的知識分子。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並在這裏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託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由於社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裏工作並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爲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係的惡化,倆人的經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着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後來終於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後,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着小宣離開了這裏,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着,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後覺得這個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的不景氣,國統區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着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的高材生,卻因爲戰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裏,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的衝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裏,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着現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纔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裏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局息息相關。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妻子都這麼說他,但他不以爲然,彷彿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衝突導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衝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後終於爆發,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裏,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着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是啊,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爲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鬥,可最後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寒夜》讀後感篇五:

《寒夜》這部長篇小說中文宣的行爲卻使人們無法理解。因爲這個時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經進入到了民國三十三年。如果說《激流三部曲》中的覺新、枚少爺等人是在家庭的壓力下,無法同外界接觸,或者是不得不接受舊的思想,或者說是心甘情願地接受舊的思想,而成爲舊思想、舊文化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那麼,文宣這樣的人受過了新的教育還仍然擺脫不了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就使人們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樣,巴金也是把人們向這個方面引導,說到底,就是有着一種反傳統的思想。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我們還要認識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的偏見。而社會的偏見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舊思想、舊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親正是社會偏見的典型人物,如對樹生的行爲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不僅破壞了家庭,而且還摧殘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後嚥氣。實際上文宣的死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被社會偏見這把軟刀子殺害的。

當我們讀了這部長篇小說之後,使我們看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早已不是清朝那樣的社會了。但是要從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容易。文宣的母親就是一箇舊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文宣雖然受到了思想的影響,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舊思想的偏見又像一根無形的繩索束縛着他,使他難以從舊思想中解脫出來,不僅他的事業不能成功,而且還成爲了社會偏見的犧牲品。

巴金的這部長篇小說同《激流三部曲》相比,雖然沒有那麼使人激動,如在讀《激流三部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因爲書中的一些情節,而產生喜、怒、哀、樂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節似乎使我們感到很平淡。但是,從很大程度上講,卻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因爲使我們看到了舊的思想、舊的文化並不是隨着社會制度的變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標籤:寒夜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