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

故事的特點是什麼

語言富於動性。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複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注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言富於動性,不需着意刻畫其中的人物就會鮮活起來。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

數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數學家,比如阿基米德、牛頓、歐拉等阿基米德有“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的豪言壯語,牛頓因爲一個蘋果的故事爲衆人所知。歐拉似乎沒有這些戲劇性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

熊慶來(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息宰村。熊慶來熱愛教育事業,爲培養中國的科學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熊慶來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好習慣,非凡的記憶力與天才的語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過他的中外教師驚歎不已。他潛心於學術研究與著述,編寫的《高等數學分析》等10多種大學教材是當時第一次用中文寫成的數學教科書,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數學研究機構——清華大學算學研究部和國立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等3所大學的數學系,以及中國數學報。他一直治學嚴謹,數學論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在任教授期間,他總是非常認真地批改學生的作業。作業中的錯誤他用紅毛筆仔細地逐本圈閱,改正。好的作業,則用大筆書寫一個“善”字,表示滿意。他經常廢寢忘食,不顧病痛地工作。據熊慶來的夫人回憶,在東南大學第一年,過度疲勞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瘡,熊慶來竟頑強地伏在牀上堅持編寫教義。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蘇黎世國際數學家大會。1934年,他的論文《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發表,並以此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成爲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在這篇論文中,熊慶來所定義的“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爲“熊氏無窮數”,被載入了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2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他在我國古代數學史和數學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楊輝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這些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數學寶庫,爲數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楊輝還畫了一張表示二項式展開後的係數構成的三角圖形,稱做“開方做法本源”,現在簡稱爲“楊輝三角”。有一次,楊輝得到一本《黃帝九章算法細草》,這是北宋數家賈憲寫的。這裏面有不少了不起的成就,如賈憲描畫了一張圖,叫作“開方作法本源圖”。圖中的數字排列成一個大三角形,位於兩腰上的數字均是1,其餘數字則等於它上面兩數字之和。從第二行開始,這個大三角形的每行數字,都對應於一組二項展開式的係數。楊輝把賈憲的這張畫忠實地記錄下來,並儲存在自己的《詳解九章算術》一書中。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大三角形不僅可以用來開方和解方程,而且與組合、高階等差級數、內插法等數學知識都有密切關係。在西方,直到16世紀纔有人在一本書的封面上繪出類似的圖形。法國數學家巴斯加在1654年的論文中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圖形的性質,所以在西方又稱“巴斯加三角”。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3

秦九韶,南宋數學家,1247年完成著作《數書九章》,其中“中國剩餘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

在中國數學史上,廣泛流傳着一個“韓信點兵”的故事: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英勇善戰,智謀超羣,爲漢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絕的功勞。據說韓信的數學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點兵的時候,爲了保住軍事機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然後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也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最後令士兵從1至7報數,又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隊士兵的總人數,而敵人則始終無法弄清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爲《孫子算經》早就對這類問題有過研究,但只是初具雛形,還遠遠談不上完整。 因此,後人把這一命題及其解法稱爲“孫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孫子算經》在這一類問題處理上的時間領先,其實想法的成熟,還有待提高。爲了解決 “孫子問題”中的不足,秦九韶推廣了“孫子問題”的解法,從而提出了“中國剩餘定理”。秦九韶經過長期的積累和苦心鑽研,於公元1247年寫成《數書九章》。這部中世紀的數學傑作,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創造,其中求解一次同餘組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更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正是因爲這樣,在西方數學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稱求解一次同餘組的剩餘定理爲“中國剩餘定理”。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4

祖沖之出生在公元429年,正當南北朝劉宋王朝時代。他是個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有許多卓越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圓周率的計算。

圓周率就是圓周的長度和直徑的長度的比。這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也就是說它是個沒完沒了的小數,各位數字的變化又沒有規律。通常在計算的時候,我們把圓周率定爲3?郾1416,這個數字實際上比圓周率稍微大一點。祖沖之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確定,圓周率在3?郾1415926至3?郾1414927之間,比3?郾1416精確得多。在他之後一千年,阿拉伯數學家纔打破了這個精確程度的記錄。

計算圓周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們知道,在一個圓裏內接正多邊形,計算這個正多邊形的總的邊長,就可以得到圓周的近似值。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總的長跟圓周就越是接近。祖沖之必須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先算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邊長,再算出內接正二十四邊形的邊長,再算內接正四十八形的邊長……邊數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內接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邊形的邊長,才能得到這樣精密的圓周率。

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翻十翻,看起來好像還 簡單,其實不然。邊數每翻一翻,至少要進行七次運算,其中除了加和減,有兩次是乘方、兩次是開方。祖沖之算出來的結果有六位小數點,估計他在運算的過程中,小數至少要保留十二位。加和減還 好辦,十二位小數的乘方、尤其是開方,運算起來極其麻煩。祖沖之要是沒有熟練的技巧和堅強的毅力,是無法完成這上百次的繁難複雜的運算的。

在祖沖之以前,已經有人提出圓周率跟π相近似。祖沖之把π叫做“疏率”,提出了另一個圓周率的近似值π,作爲“密率”,因爲它更加精密,跟圓周率更相接近了。過了一千年,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託尼茲才先後提出π這個圓周率的近似值,歐洲人當時不知道祖沖之已經提出了“密率”,在他們寫的數學史上,把它叫做“安託尼茲”。日本數學家主張把π稱爲“祖率”,這是十分公允的。

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後名聲響了起來,結果被宋明帝派到一個落後的窮縣當縣令。祖沖之上任後經常外出觀察,一次他看到農民用腳踏碓舂米的情形,覺得既累又慢,便立即與老農商量,請來木匠、石匠,做了一個以立式水輪爲動力的水碓。

試車成功了,村民們在一旁歡呼雀躍。祖沖之卻在一旁思考:如果能做個水碓磨,既能舂米又能磨面不是更好嗎?經過反覆實踐,改進,水碓磨車終於試製成功了,這其中包含着力水、槓桿、凸輪的原理。

後來,祖沖之又被調到京城任職。當時的達官貴人爲出門顯示排場與威風,紛紛指令手下工匠製造指南車。祖沖之經過精心研究和設計,再利用精確圓周率計算,在車前做了個銅鑄齒輪盤,隨便車子怎麼轉,車上的銅人總是指着南方。

祖沖之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索。他的科學成就,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將永遠放射光芒。他的刻苦學習、認真鑽研、勇於創造和堅持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5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爲幾何?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震驚,老師也點頭稱讚。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華羅庚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檯。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着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呆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一些上了大學的同學有的對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爲他準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着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着柺杖忍着疼痛進行鍛鍊。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幹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一年半後,華羅庚攻下了清華大學數學專科的全部課程,並且自修了英語和法語。接着,他的數學論文在國內外刊物上陸續發表。1934年,在熊慶來的推薦下,任命華羅庚爲數學系助教。不久,校領導又任命他爲數學教授。

一個貧困而又殘疾的人,終於以驚人的毅力自學成才,併成爲馳名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值得我們爲之學習。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6

歐拉是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分析、代數、幾何都是歐拉偉大的貢獻。歐拉還是最多產的數學家之一,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

歐拉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很小的時候,就利用“周長相等四邊形正方形面積最大”幫助他的父親改造羊圈。讓老爹見識了歐拉的數學天賦。

爸爸的羊羣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

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爲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爲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

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着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13歲,歐拉考進巴塞爾大學,當時舉世轟動,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7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5261裏。雖然4102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1653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是,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爲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爲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爲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衆;讀書,不僅是爲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爲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着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裏他如飢似渴地學習着。爲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爲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8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藉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爲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爲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爲祖國建設事業奮鬥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遊戲: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準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着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爲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爲,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

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這裏。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複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複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9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爲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爲“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裏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唸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裏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裏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裏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擡,揮着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麼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着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爲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裏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0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5261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4102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1653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爲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麼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纔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

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1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裏,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2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臺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鐘就向觀衆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爲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爲“數學魔術家”。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3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羣衆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

記者在一次採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爲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4

美國的克雷數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宣佈了衆多數學家評選的結果:對七個“千禧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一百萬美元。

“千年大獎問題”公佈以來,在世界數學界產生了強烈反響。這些問題都是關於數學基本理論的,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對數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化產生巨大推動。認識和研究“千年大獎問題”已成爲世界數學界的熱點。不少國家的數學家正在組織聯合攻關。可以預期,“千年大獎問題”將會改變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爲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爲基礎,以演繹爲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Х⒄蠱鸕攪司藪蟮淖饔謾?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瞭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誌着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爲數學的轉折點,以後人類進入變量數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創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5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爲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爲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纔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閒閒地坐在那裏,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麼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爲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爲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6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爲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7

歐拉1707年4月15日生於瑞士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卒於俄國聖彼得堡。他生於牧師家庭。15歲在巴塞爾大學獲學士學位,翌年得碩士學位。1727年,歐拉應聖彼得堡科學院的邀請到俄國。1731年接替丹尼爾·伯努利成爲物理教授。他以旺盛的精力投入研究,在俄國的14年中,他在分析學、數論和力學方面作了大量出色的工作。1741年受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科學院工作,達25年之久。在柏林期間他的研究內容更加廣泛,涉及行星運動、剛體運動、熱力學、彈道學、人口學,這些工作和他的數學研究相互推動。歐拉這個時期在微分方程、曲面微分幾何以及其他數學領域的研究都是開創性的。1766年他又回到了聖彼得堡。

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在數學上作出偉大貢獻,而且把數學用到了幾乎整個物理領域。他又是一個多產作者。他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都成爲數學中的經典著作。除了教科書外,他的全集有74卷。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8

畢達哥拉斯出生在愛琴海中的薩摩斯島(今希臘東部小島)的貴族家庭,自幼聰明好學,曾在名師門下學習幾何學、自然科學和哲學。因爲嚮往東方的智慧,經過萬水千山,遊歷了當時世界上兩個文化水準極高的文明古國——巴比倫和印度,以及埃及(有爭議),吸收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文明(公元前480年)的文化。

他最早悟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認爲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內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他在數論和幾何方面都有傑出貢獻,尤其以最早發現“勾股定理”(西方稱“畢達哥拉斯定理”)著稱於世。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19

數學家陳景潤在大學讀書時,生活極爲簡樸,他始終穿着一件黑色的學生裝。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一天吃兩頓飯,爲的是把省下的錢用來買書。他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他平時不看電影,不隨便和人閒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

那時,宿舍有按時熄燈的制度,他爲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便把頭埋在被窩裏,打着手電筒看書。

在進軍“哥德巴赫猜想”時,他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裏,演算全靠自己筆算。他演算的手稿有幾麻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十年過去了,陳景潤在1966年終於攻克了“(1+2)”這個堡壘。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發現譽爲“陳氏定理”,說它是“篩法”的“光輝頂點”。一位英國數學家寫信稱讚他:“您,移動了羣山!”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20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爲的是能謀個會計之類的職業養家餬口。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在單調的站櫃檯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他回家鄉一面幫助父親在“乾生泰”這個只有一間小門面的雜貨店裏幹活、記賬,一面繼續鑽研數學。回憶當時他刻苦自學的情景,他的姐姐華蓮青說:“儘管是冬天,羅庚依然在賬臺上看他的數學書。鼻涕流下時,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邊一甩,沒有甩掉,就這樣伸着,右手還在不停地寫……”

那時羅庚站在櫃檯前,顧客來了就幫助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顧客一走就又埋頭看書演算起數學題來。有時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甚至把算題結果當作顧客應付的貨款,使顧客嚇一跳。因爲經常發生類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時間久了,街坊鄰居都傳爲笑談,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羅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顧客的事情發生,父親又氣又急,說他念“天書”念呆了,要強行把書燒掉。爭執發生時,華羅庚總是死死得抱着書不放。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21

“我一定要超過他!”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爲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裏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遊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讚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爲是出現了彗星。儘管如此,因爲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裏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遊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藉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爲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數學家的趣味小故事22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裏,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裏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

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裏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

於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並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註,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祕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