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精選10篇)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

一、什麼是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是把實驗的目的、方法、過程、結果等記錄下來,經過整理,寫成的書面彙報。”

二、高中化學實驗報告(精選10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實驗報告(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1

一、前言

現有製造電池、蓄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反應。電極是不同種元素、不同種化合物構成,產生電流不需要磁場的參與。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電極的鐵鎳蓄電池(注1),但鐵鎳蓄電池放電時沒有外加磁場的參與。

透過數次實驗證明,在磁場中是可以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本實驗報告是研究電化學反應發生在磁場中,電極是用同種元素、同種化合物。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不同於燃料電池、磁流體發電。

二、實驗方法和觀察結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長方形塑料容器一個。約長100毫米、寬40毫米、高50毫米。

(2):磁體一塊,上面有一根棉線,棉線是作爲掛在牆上的釘子上用。還有鐵氧體磁體φ30*23毫米二塊、稀土磁體φ12*5毫米二塊、稀土磁體φ18*5毫米一塊。

(3):塑料瓶一個,內裝硫酸亞鐵,分析純。

(4):鐵片兩片。(對鐵片要進行除鏽處理,用砂紙除鏽、或用刀片除鏽、或用酸清洗。)用的罐頭鐵皮,長110毫米、寬20毫米。表面用砂紙處理。

2、 電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於要讓指針能向左右移動,用表頭上的調0螺絲將指針向右的方向調節一定位置。即通電前指針在50微安的位置作爲0,或者不調節。

3、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是直流電源,本實驗由於要使用電流表,一般的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是按照電流流動方向來設計的,(也有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針可以左右偏轉的電流表。本實驗報告示意圖就是畫的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針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轉的電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講的是電流流動方向,電流由"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流向"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負極,透過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可以判斷出"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負極。

4、 手拿磁體,靠近塑料瓶,明顯感到有吸引力,這是由於塑料瓶中裝了硫酸亞鐵,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5、 將塑料瓶中的硫酸亞鐵倒一些在紙上,壓碎硫酸亞鐵晶體,用磁體靠近硫酸亞鐵,這時有一部分硫酸亞鐵被吸引在磁體上,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6、 將磁體用棉線掛在牆上一個釘子上讓磁體懸空垂直不動,用裝有硫酸亞鐵的塑料瓶靠近磁體,當還未接觸到懸空磁體時,可以看到懸空磁體已開始運動,此事更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注:用另一個塑料瓶裝入硫酸亞鐵飽和溶液產生的現象同樣)

7、 透過步驟4、5、6我們得到這樣的共識,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8、 將塑料瓶中的硫酸亞鐵適量倒在燒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亞鐵。可以用飽和的硫酸亞鐵溶液,然後倒入一個長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實驗是用的飽和硫酸亞鐵溶液。裝入長方形容器中的液麪高度爲40毫米。

9、 將鐵片分別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亞鐵溶液兩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由於兩個電極是用的同種金屬鐵,沒有電流的產生。

10、 然後,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將鐵氧體磁體放在某一片鐵片的附近,讓此鐵片處在磁埸中。用電流表測量兩片鐵片之間的電流,可以看到有電流的產生。(如果用單方向移動的電流表,注意電流表的正極應接在放磁體的那一端),測量出電流強度爲70微安。爲什麼同種金屬作電極在酸、鹼、鹽溶液中有電流的產生?電位差是怎樣形成的?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由於某一片鐵片處在磁埸中,此鐵片也就成爲磁體,因此,在此鐵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而在另一片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的數量少於處在磁埸中的鐵片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這兩片鐵片之間有電位差的存在,當用導線接通時,電流由鐵離子多的這一端流向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電子由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負極流向鐵離子多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正極)這樣就有電流產生。可以用化學上氧化-還原反應定律來看這個問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由於有大量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聚集在表面, 而沒有處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沒有處在磁埸中的一端多,當接通電路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表面上的鐵離子得到電子(還原)變爲鐵原子沉澱在鐵片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那一端的鐵片失去電子(氧化)變爲鐵離子進入硫酸亞鐵溶液中。因爲在外接的電流表顯示,有電流的流動,可以證明有電子的轉移,而電子流動方向是由電源的負極流向電源的正極,負極鐵片上鐵原子失去電子後,就變成了鐵離子,進入了硫酸亞鐵溶液中。下圖所示。

11、 確定"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的正、負極,確認正極是處在磁體的位置這一端。這是透過電流表指針移動方向來確定的。

12、 改變電流表指針移動方向的實驗,移動鐵氧體磁體實驗,將第10步驟中的磁體從某一片上移開(某一片鐵片可以退磁處理,如放在交變磁埸中退磁,產生的電流要大一些)然後放到另一片鐵片附近,同樣有電流的產生,注意這時正極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電流表的指針移動方向產生了變化。

如果用稀土磁體,由於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電流表就沒有必要調整0爲50毫安處。而用改變接線的方式來讓電流表移動。

改變磁體位置:如果用磁體直接吸引鐵片電極沒有浸在液體中的部份的方式來改變磁體位置,鐵片電極不退磁處理也行。

下圖所示磁體位置改變,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改變。證明電流流動方向改變,《磁場中電化學反應》成立。電流流動方向說明了磁體在電極的正極位置。

三、實驗結果討論

此演示實驗產生的電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認爲此演示的重點不在於產生電流的強度的大小,而重點是演示出產生電流流動的方向隨磁體的位置變動而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就是說此電源的正極是隨磁體在電源的那一極而正極就在磁體的那一極。因此,可以證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是成立的,此電化學反應是隨磁體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可逆的電化學反應。請特別注意"可逆"二字,這是本物理現象的重點所在。

透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原電池的定律在恆定磁場中是不適用的(原電池兩極是用不同種金屬,而本實驗兩極是用相同的金屬)。

透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的洛侖茲力(洛倫茲力)定律應修正,洛侖茲力對磁性運動電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轉力。並且洛侖茲力要做功。

透過實驗證實,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電流流流動的方向與磁體的位置有關。電極的兩極是用的同種金屬,當負極消耗後又補充到正極,由於兩極是同種金屬,所以總體來說,電極沒有發生消耗。這是與以往的電池的區別所在。而且,正極與負極可以隨磁體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也是與以往的電池區別所在。

《磁場中電化學反應》電源的正極與負極可以循環使用。

產生的電能大小所用的計算公式應是法拉弟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第一定律指出,在電解過程中,電極上析出產物的質量,和電解中通入電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電解第二定律指出:各電極上析出產物的量,與各該物質的當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數是1克當量的任何物質產生(或所需) 的電量爲96493庫侖。而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消耗的功應等於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用的力乘以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的距離。

四、進一步實驗的方向

1、 在多大的鐵片面積下,產生多大的電流?具體數字還要進一步實驗,從目前實驗來看,鐵片面積及磁場強度大的條件下,產生的電流強度大。如鐵片浸入硫酸亞鐵溶液20毫米時要比浸入10毫米時的電流強度大。

2、 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還要作進一步的定量實驗及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如用稀土磁體比鐵氧體磁體的電流強度大,在實驗中,最大電流強度爲200微安。可以超過200微安,由於電流表有限,沒有讓實驗電流超過200微安。

3、 產生的電流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a-t(電流-時間),還要透過進一步實驗畫出。

4、 電解液的濃度及用什麼樣電解液較好?還需進一步實驗。

五、新學科

由於《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在書本及因特網上查不到現成的資料,可以說是一門新學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此文起拋磚引玉之用。我希望與有識之士共同進行進一步的實驗。

我的觀點是,一項新實驗,需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重複實驗成功才行。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2

實驗題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測定

實驗目的:

學習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標定及有關儀器的使用;

學習鹼式滴定管的使用,練習滴定操作。

實驗原理:

h2c2o4爲有機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組分分析時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兩步離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計量點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爲指示劑。

naoh標準溶液採用間接配製法獲得,以鄰苯二甲酸氫鉀標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應計量點ph值9.1左右,同樣可用酚酞爲指示劑。

實驗方法:

一、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

用臺式天平稱取naoh1g於100ml燒杯中,加50ml蒸餾水,攪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試劑瓶中,再加200ml蒸餾水,搖勻。

準確稱取0.4~0.5g鄰苯二甲酸氫鉀三份,分別置於250ml錐形瓶中,加20~30ml蒸餾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劑,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爲終點。

二、h2c2o4含量測定

準確稱取0.5g左右草酸試樣,置於小燒杯中,加20ml蒸餾水溶解,然後定量地轉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

用20ml移液管移取試樣溶液於錐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劑1~2滴,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爲終點。平行做三次。

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一、naoh標準溶液的`標定

實驗編號123備註

mkhc8h4o4/g始讀數

終讀數

結果

vnaoh/ml始讀數

終讀數

結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結果的相對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測定

實驗編號123備註

cnaoh/mol·l-1

m樣/g

v樣/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讀數

終讀數

結果

ωh2c2o4

h2c2o4

結果的相對平均偏差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3

實驗步驟

(1) 在試管中加入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2) 加熱實驗(1)的試管,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3) 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並加入2g二氧化錳 ,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

(4) 待實驗(3)的試管內液體不再有現象發生時,重新加熱3mL5%的過氧化氫溶液,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該步驟實驗可以反覆多次)

(5) 實驗後將二氧化錳回收、乾燥、稱量。

實驗現象及現象解釋:

實驗編號 實驗現象 現象解釋

(1) 木條不復燃

(2) 木條不復燃 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沒足夠的O2試木條復燃

(3) 3H2O2產生大量氣泡 木條復燃 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條復然

(4) 新加入的H2O2產生大量氣泡 因爲MnO2繼續作爲催化擠的作用!H2O2繼續分解

(5) 5MnO2的質量不變 因爲MnO2是催化劑所以只是改變化學反應速度,不改變其化學性質和質量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4

實驗名稱

探究化學反應的限度

實驗目的

1.透過對FeCl3溶液與KI溶液的反應的探究,認識化學反應有一定的限度;

2.透過實驗使學生樹立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觀念,並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實驗儀器和試劑

試管、滴管、0.1mol/L氯化鐵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實驗過程

1.實驗步驟

(1)取一支小試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鐵溶液5~6滴。現象:。

(2)向試管中繼續加入適量CCl4,充分振盪後靜置。現象:。

(3)取試管中上層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試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現象:。

2.實驗結論。

問題討論

1.實驗步驟(2)和實驗步驟(3)即I2的檢驗與Fe的檢驗順序可否交換?爲什麼?

2.若本實驗步驟(1)採用5mL0.1mol/LKI溶液與5mL0.1mol/L氯化鐵溶液充分混合反應,推測反應後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爲什麼?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5

實驗題目:溴乙烷的合成

實驗目的

1、學習從醇製備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鞏固蒸餾的操作技術和學習分液漏斗的使用。

實驗原理:

主要的副反應:

反應裝置示意圖:

(注:在此畫上合成的裝置圖)

實驗步驟及現象記錄:

實驗步驟

現象記錄

1、加料:

將9.0ml水加入100ml圓底燒瓶,在冷卻和不斷振盪下,慢慢地加入19.0ml濃硫酸。冷至室溫後,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後在攪拌下加入13.0g研細的溴化鈉,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熱,燒瓶燙手。

2、裝配裝置,反應:

裝配好蒸餾裝置。爲防止產品揮發損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卻,並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剛好浸沒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熱石棉網上的燒瓶,瓶中物質開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狀物質逐漸蒸餾出去,約30分鐘後慢慢加大火焰,直到無油滴蒸出爲止。

加熱開始,瓶中出現白霧狀hbr。稍後,瓶中白霧狀hbr增多。瓶中原來不溶的固體逐漸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黃色。

3、產物粗分:

將接受器中的液體倒入分液漏斗中。靜置分層後,將下層的粗製溴乙烷放入乾燥的小錐形瓶中。將錐形瓶浸於冰水浴中冷卻,逐滴往瓶中加入濃硫酸,同時振盪,直到溴乙烷變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層分出(約需4ml濃硫酸)。用乾燥的分液漏斗仔細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層,將溴乙烷層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餾瓶中。

接受器中液體爲渾濁液。分離後的溴乙烷層爲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製

配蒸餾裝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熱,蒸餾溴乙烷。收集37-40℃的餾分。收集產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卻。無色液體,樣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樣品重9.8g。

5、計算產率。

理論產量:0.126×109=13.7g

產率:9.8/13、7=71.5%

結果與討論:

(1)溶液中的橙黃色可能爲副產物中的溴引起。

(2)最後一步蒸餾溴乙烷時,溫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產量因而偏低,以後實驗應嚴格操作。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6

實驗名稱

用實驗證明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中的氧氣含量有什麼不同

實驗目的

氧氣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含量越高

一、 實驗器材:

藥品水槽、集氣瓶(250ml)兩個、玻片兩片、飲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燈、火柴、小木條、水,盛放廢棄物的大燒杯。

二、實驗步驟

1.檢查儀器、藥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的各項準備工作。 現象、解釋、結論及反應方程式 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於空

3. 用飲料管向集氣瓶中吹氣,用氣中二氧化碳含量 排水法收集一瓶我們呼出的氣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小於空氣中體,用玻璃片蓋好

4. 將另一集氣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蓋好。

5. 用燃燒的小木條分別伸入兩個集氣瓶內。

6. 觀察實驗現象,做出判斷,並向教師報告實驗結果。

7. 清洗儀器,整理復位。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7

實驗名稱:

鹽溶液的酸鹼性

實驗目的:

探究不同種類鹽溶液的酸鹼性的聯繫與區別,找出產生其現象的原因。

實驗儀器:

試管11支、不同測量範圍的精密PH試紙、玻璃棒、表面皿

實驗藥品:

待測試劑(C=1mol/L)11種:NaCl、KNO3、NaSO4、Na2CO3、Na2S、CH3COONa、NH4Cl、(NH4)2SO4、Al2(SO4)3、FeCl3、Cu(NO3)2

酸鹼指示劑:

甲基橙、酚酞、石蕊

實驗過程:

一、測強酸強鹼鹽溶液的PH

待測試劑1:NaCl

實驗步驟: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6.4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2:KNO3

實驗步驟: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6.4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3:NaSO4

實驗步驟: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6.7

實驗現象:

二、測強鹼弱酸鹽溶液的PH

待測試劑4:Na2CO3

實驗步驟: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4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5:CH3COONa

實驗步驟:CH3COONa溶液中滴加酚酞,顯淡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9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6:Na2S

實驗步驟:Na2S溶液中滴加酚酞,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4

實驗現象:

三、測強酸弱鹼鹽的PH

待測試劑7:NH4Cl

實驗步驟:NH4Cl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顯淡紫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7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8:(NH4)2SO4

實驗步驟:(NH4)2SO4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顯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3.5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9:Al2(SO4)3

實驗步驟:Al2(SO4)3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2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10:FeCl3

實驗步驟:FeCl3溶液中滴加甲基橙,顯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

實驗現象:

待測試劑11:Cu(NO3)2

實驗步驟:Cu(NO3)2溶液中滴加甲基橙,顯深紅色;用精密PH試紙測得PH=1.5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注:本實驗中所有PH均按室溫25℃情況下測得)

鹽的種類化學式PH酸鹼性

強酸強鹼鹽NaCl6.4弱酸性

KNO36.4

NaSO46.7

強鹼弱酸鹽Na2CO314鹼性

Na2S14

CH3COONa9

強酸弱鹼鹽NH4Cl7中性

(NH4)2SO43.5酸性

Al2(SO4)32

FeCl31

Cu(NO3)21.5

從上表可推知:強酸強鹼鹽溶液顯弱酸性;強鹼弱酸鹽溶液顯鹼性;強酸弱鹼鹽溶液大部分顯酸性。

實驗反思

1、不同類型鹽溶液酸鹼性不同的原因:發生了水解。e.g.

①強酸弱鹼鹽溶液:NH4Cl溶液的水解:NH4++H2O→NH3H2O+H+。使得C(H+)>C(OH—),因此溶液顯酸性。

②強鹼弱酸鹽溶液:CH3COONa溶液的水解:CH3COO—+H2O→CH3COO+OH—。使得C(H+)<C(OH—),因此溶液顯鹼性。這種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弱鹼陽離子或弱酸陰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OH—或H+結合生成弱鹼或弱酸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③強酸強鹼鹽溶液顯中性是因爲沒有發生水解,C(H+)=C(OH—),PH=7(25℃)

2、經對照書本提供的實驗結果:

“強酸強鹼鹽溶液顯中性;強鹼弱酸鹽溶液顯鹼性;強酸弱鹼鹽溶液顯酸性。”則此實驗存在誤差:

a.強酸強鹼鹽溶液顯弱酸性的誤差。分析其原因:由於配製溶液的水並不完全是純淨水,而是經過氯氣消毒的水,因而其中含有微量的H+,離子方程式Cl2+H2O==2H++Cl-+ClO-

b.強酸弱鹼鹽溶液(NH4Cl)顯中性的誤差。分析其原因:

①配置溶液濃度偏小,結果不準確;

②不在PH試紙測量範圍之內,使其不能準確測得PH。

3、同種類型,離子組成不同的鹽,其溶液雖然酸鹼性一致,但具體的PH還是有差別的(除顯中性的強酸強鹼鹽溶液)。分析其原因:PH受該鹽水解後生成的弱電解質的酸鹼度有關。對於強酸弱鹼鹽溶液,水解後生成的弱鹼的鹼性越弱,越難電離,C(OH—)越小,因而C(H+)越大,酸性越強;對於強鹼弱酸鹽溶液,水解後生成的弱酸的酸性越弱,越難電離,C(H+)越小,因而C(OH—)越大,酸性越強。

4、實驗時,先用酸鹼指示劑大致估計酸鹼性,再用精密PH試紙測量的`原因:各種不同的精密PH試紙有不同的測量範圍,必須在其測量範圍之內才能較準確的測出溶液的PH。

5、在測Cu(NO3)2、FeCl3酸鹼性的時候,向其中滴加的是甲基橙而最好不用石蕊的原因:

①石蕊的酸鹼測量範圍較廣,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測量的誤差,而甲基橙的範圍小,且由理論分析可知Cu(NO3)2、FeCl3的PH也在其測量範圍之內,因此可以減小誤差。

②FeCl3是黃色溶液,Cu(NO3)2是藍色溶液,加入紫色石蕊後顯示出來的顏色可能不能準確反映其酸鹼性。

P.S.有這麼多試劑用來做實驗還是少見的,所以我發揮主觀能動性,隨便做了幾個小實驗。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8

實驗1

用玻璃杯取高度爲h1的常溫自來水,然後放在盛有水的平底鍋內加熱,使杯內水溫升高並達到沸點,待冷卻至常溫後,加入適量生石灰,蒸餾水變成由大量白色顆粒組成的混濁液體,此時白色顆粒很大。靜止約15分鐘,漂浮白色顆粒大多消失,水底剩有較多的白色顆粒(較小),此時溶液較爲透明,水面有少量漂浮物,杯底微熱。

實驗2

取水方式同實驗一。在達到沸點後,加入適量生石灰,發現石灰顆粒立即分解成爲微粒(氫氧化鈣),並使水混濁。約過5分鐘,底部有白色粉末沉澱,上端水漸變清澈,還能看見一些微小顆粒向上運動。大約到25分鐘時,下端沉澱爲極細膩的白色粉末,溫度比實驗1同一時間高,溶液清澈透明(比同一時間透明),並且體積越來越多(比實驗一同一時間要多),但仍有少量微小粒子不斷向上運動。

總結一下實驗一,二:

1.從實驗2看,冷卻時間越長,清澈溶液體積越多,即顆粒(氫氧化鈣)完全溶解於水的數量越多。則說明溫度越低,氫氧化鈣的溶解率越高。在初始溫度較高情況下,氫氧化鈣溶解率呈單調遞減趨勢。

2.從實驗2,1看,導致液體體積、透明度在相對低溫情況下都不如2高的原因,在於1其中產生的氫氧化鈣在單位時間內少。所以,溫度越高,分解率越快。

幾句報告外面的話:

1. 水面漂浮物的成因。有三種可能:1,氫氧化鈣有想溶於水的意思,但緩慢溶解一些溶不下去了,可能密度變小,於是上升到水面。2,少量顆粒遇熱膨脹,密度變小,浮到水面。3,生石灰在與水結合時,由於水不純的原因,被水拿走了點東西,可又沒生成東西,只好抱着殘缺的身體去上面生活。

2. 關於氫氧化鈣個性論。大多數物體,像糖,擱到水裏越受刺激分子越活分,結果就激動起來,找到了新家,跟水合作的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但氫氧化鈣不一樣,人家越是給他搞排場,讓他分子激動,他反而越冷靜,越喜歡獨處的美,於是自己生活不受打擾,悠哉遊哉。當然,這些的前提都是他們還是自己。

3. 關於氫氧化鈣特殊性質的科學說法(引):

爲什麼有些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

大多數固體物質溶於水時吸收熱量,根據平衡移動原理,當溫度升高時,平衡有利於向吸熱的方向移動,所以,這些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H4NO3等。有少數物質,溶解時有放熱現象,一般地說,它們的溶解度隨着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例如Ca(OH)2等。

對Ca(OH)2的溶解度隨着溫度升高而降低的問題,還有一種解釋,氫氧化鈣有兩種水合物〔Ca(OH)2??2H2O和Ca(OH)2??12H2O〕。這兩種水合物的溶解度較大,無水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很小。隨着溫度的升高,這些結晶水合物逐漸變爲無水氫氧化鈣,所以,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就隨着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9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溶解、過濾、蒸發等實驗的操作技能。

2、理解過濾法分離混合物的化學原理。

3、體會過濾的原理在生活生產等社會實際中的應用。

二、實驗原理:

粗鹽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雜質,以及可溶性雜質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雜質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然後蒸發水分得到較純淨的精鹽。

三、儀器和用品:

托盤天平,量筒,燒杯,玻璃棒,藥匙,普通漏斗,鐵架臺(帶鐵圈),蒸發皿,酒精燈,火柴,蒸發皿。

試劑:粗鹽、蒸餾水。

四、實驗操作:

1、溶解:

①稱取約4g粗鹽

②用量筒量取約12ml蒸餾水

③把蒸餾水倒入燒杯中, 用藥匙取一匙粗鹽放入燒杯中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一直加到粗鹽不再溶解時爲止。觀察溶液是否渾濁。

2、過濾:

將濾紙摺疊後用水潤溼使其緊貼漏斗內壁並使濾紙上沿低於漏斗口,溶液液麪低於濾紙上沿,傾倒液體的燒杯口要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緊靠有三層濾紙的一邊,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的內壁。慢慢傾倒液體,待濾紙內無水時,仔細觀察濾紙上的剩餘物及濾液的顏色.濾液仍渾濁時,應該再過濾一次。

3、蒸發

把得到的澄清濾液倒入蒸發皿.把蒸發皿放在鐵架臺的鐵圈上,用酒精燈加熱。 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濾液等到蒸發皿中出現較多量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餘熱使濾液蒸乾。

4、用玻璃棒把固體轉移到紙上,稱量後,回收到教師指定的容器。

五、現象和結論:

粗鹽溶解時溶液渾濁,蒸發時蒸發皿中隨着加熱的時間的延長,蒸發皿中逐漸析出晶體。

結論:過濾可以出去粗鹽中的不溶性雜質。

高中化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名稱

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目的

透過實驗,探究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儀器和試劑

金屬鈉、鎂條、鋁片、砂紙、濾紙、水、酚酞溶液、鑷子、燒杯、試管、剪刀、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實驗步驟

對比實驗1

(1)切取綠豆般大小的一塊金屬鈉,用濾紙吸乾表面的煤油。在一隻250mL燒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將金屬鈉投入燒杯中。

現象:

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2)將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

現象:

然後加熱試管。

現象: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對比實驗2

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和一小塊鋁片,再向試管中各加入2mol/L鹽酸2mL。

現象: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結論:

問題討論

1.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2.元素金屬性強弱與元素原子結構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