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範文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範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1

商城縣XXX會議期間,赤城街道辦事處、伏山鄉兩個代表團提出了“發展全域旅遊,促進鄉村振興”的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將議案交縣人大常委會辦理,並作出相應決議。

6月中下旬以來,按照縣人大主任會議安排,由人大教科文衛委會同縣文化旅遊局相關人員組成調研組,對我縣發展全域旅遊促進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有關部門彙報,召開不同層次座談會,深入景區、景點、鄉、村實地檢視等形式進行。透過調研,調研組認爲,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遊工作,立足商城實際,確立了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把旅遊業作爲我縣優勢主導產業,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目標,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爲推動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載體,着力創新全域旅遊發展機制,積極推動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着力加強旅遊要素建設,打造旅遊產業鏈,旅遊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縣發展全域旅遊的優勢和不足

我縣地處大別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全縣總面積2130平方公里,總人口80萬人,是一個集農區、林區、山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經濟落後地區爲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我縣發展旅遊的優勢十分明顯。一是生態環境宜居。二是自然資源豐富。三是歷史文化厚重。四是革命歷史悠久。五是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但是我縣在發展全域旅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交通相對閉塞。全縣僅有一條高速公路,與我們交界的湖北麻城,安徽金寨均有高鐵站,而我縣卻不通高鐵,且距這兩個站點均有六十公里以上的車程。距離武漢天河機場、合肥新橋機場,信陽明港機場都在170公里以上。縣內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的交通條件還很落後,旅遊景區之間的交通條件還需較大改善和提升。

2、經濟發展滯後。目前,我縣沒有知名上市公司,沒有全省、全國上規模的名牌產品,沒有幾個能帶動全縣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每年全縣財政支出30多億元,自身財力僅五、六億元,財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農民收入來源也主要依靠外出務工。我縣屬標準的“要飯”財政,勞務經濟。

3、豐富的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我縣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厚重,自然風光瑰麗多彩。雖然近幾年來打造了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和湯泉池省級旅遊渡假區等旅遊景點,但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年接待遊客還很有限,全域旅遊格局尚未形成。我縣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雖然發展了大米、油茶、茶葉、蜂蜜等產業,開發了一系列農副產品,但沒有大的龍頭企業,也沒有叫得響的品牌,且一、二、三產業沒有得到融合發展。

4、規劃意識不強。一是大部分鄉村無發展鄉村旅遊總體性規劃,更沒有控制性詳規和修建性詳規,個別景區(點)雖有規劃,但規劃實施監管不嚴,無序開發,低水平開發,破壞性開發(亂挖、亂填、亂毀、亂建)現象時有發生。二是鄉村振興規劃與鄉村旅遊規劃沒有做到“五規合一”,鄉村旅遊資源難以得到整合利用。三是規劃科學性,前瞻性不夠。四是景區旅遊環線景點打造無修建性的詳規。

5、發展理念落後。一是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政績觀有偏差,認爲旅遊行業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門票經濟”思維根深蒂固,缺乏培育市場的定力和耐力,限制了旅遊體驗,制約了產業鏈發展。認爲旅遊業是服務業,沒有深刻認識到發展旅遊對農業、工業、交通和餐飲、住宿等各行業的帶動作用。二是支援保障不足。沒有出臺鄉村旅遊的具體扶持支援政策,尤其是用地保障方面。鄉村旅遊發展的工作機制不健全,部門職責不明確。鄉村旅遊發展涉及文旅、發改、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建、交通、財政、林茶、水利、生態環境等多個職能部門,但目前商城縣鄉村旅遊發展主要是文旅、農業農村及各鄉鎮在負責推動,縣級層面缺少一個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構和常態化的議事機制,在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多頭管理、都不管理的問題,沒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造成鄉村旅遊發展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得不到及時研究解決。

6、旅遊要素層次較低。從旅遊要素上看,我縣目前還處於較低層次開發、較低水平經營狀態。旅遊產品和服務方式單一,鄉村旅遊停留在“住農家樂、吃農家飯、看田園風光”的初級階段。對地方特色、民俗風情、人文內涵等要素不夠重視,服務項目大同小異,特色不明顯,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缺乏趣味性和參與性,無法滿足遊客對農業體驗、鄉土文化和旅遊購物、休閒娛樂、學習教育等多種需求。我縣目前沒有健全完善的旅遊集散中心、旅遊服務諮詢中心、旅遊諮詢網點等旅遊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旅遊廁所沒有實現遊客行程所及的旅遊公共場所進行全覆蓋。旅遊交通路網建設標準低,“快進不快,慢遊不暢”,交通標識覆蓋面不夠廣、資訊更新不及時。智慧旅遊發展落後,沒有智慧旅遊服務平臺。旅遊接待服務能力不足,特別是節假日等旅遊高峯期,交通、住宿、餐飲、導遊等服務明顯不能滿足服務大流量遊客的需要。

7、市場主體競爭力弱。旅遊景區、旅遊企業“低、小、散、弱”現象突出,實力強、知名度高的景區和企業還不多。具體表現在,景區景點開發建設檔次不高,全縣還沒有一家5A級景區。僅有一家三星級酒店,更沒有四星級以上酒店。沒有大型的旅遊龍頭企業做支撐,旅遊開發實力不足,無法提供系列化配套服務,旅遊產業化格局尚未形成。遊客在商城逗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綜合收入效益不高。

8、宣傳推介力度不夠。全縣還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沒有特色的、傳播力強的旅遊宣傳口號和產品品牌,在知名媒體上進行廣泛宣傳的力度不夠,沒有引人關注、廣爲傳播的宣傳策劃活動。推出“養生福地、如畫商城”旅遊品牌尚停留在初期推廣階段,遊客的認可度不高。景區宣傳營銷各自爲戰,整體合力不強,缺少叫得響的大品牌、大項目。宣傳手段不夠創新,缺乏針對性,運用當紅的新媒體工具宣傳效果不好。鄉村旅遊業主普遍對宣傳營銷重視不夠。鄉村旅遊項目包裝、宣傳、推介缺乏統籌安排、投入上明顯不足,大多處於“自我經營、口碑營銷”的狀態,對遊客缺乏足夠的品牌吸引力,難以形成穩定遊客羣體。

9、旅遊人才匱乏。全縣的旅遊專業人才不能滿足旅遊發展的需求,鄉村旅遊總體上處於一種小而散的自發性狀態,大多數從業者知識文化水平較低,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缺乏旅遊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經營比較粗放,管理不夠規範,服務質量不高,遊客體驗不優。缺乏規劃策劃、經營管理、宣傳促銷、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團隊,缺乏專職、專業、有資質的導遊服務人員。

二、發展全域旅遊的建議

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爲我縣的鄉村振興要走全域旅遊之路,把商城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透過發展全域旅遊,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要秉持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全域旅遊帶動特色產業發展,透過特色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綠水青山的顏值,進而提升金山銀山的價值,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將全域旅遊與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要把生產基地當作旅遊景點來打造;把生產過程當作旅遊項目來體驗;把生產的產品變成旅遊商品和紀念品;把農民的一日三餐變成遊客的美食;把農民的房屋變成接待遊客的旅館。透過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把商城縣建成大別山中著名的特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大別山生態旅遊基地;大別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全面建立和完善全域旅遊工作的領導機制、運作機制、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建議縣鄉村振興工作指揮部,與脫貧攻堅指揮部、全域旅遊工作指揮部結合起來,三個牌子,一套機構,三個辦公室。脫貧攻堅指揮部負責脫貧攻堅工作的鞏固和提升,同時負責鄉村振興、全域旅遊工作的項目建設、資金整合。鄉村振興工作以農業農村局爲主,主要負責產業扶貧,特色產業發展工作。文化廣電旅遊局負責全域旅遊建設工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三項工作,要一起頂層設計、一起規劃佈局、一起督導檢查、一起總結評比、一起對外宣傳、一起對上彙報、一起收穫成果,不搞多頭指揮,不打亂仗,三者協調配合開展工作,一張藍圖繪到底。

2、立足實際,選準我縣的特色產業,打造旅遊紀念品。根據商城縣特色產業現狀,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要求,合理調配生產要素和資源,因地制宜,科學佈局種植示範基地。以商城優質稻米、商城高山茶、商城油茶、商城中藥材、商城蜂產品、商城食用菌、商城優質林果和商城優質蔬菜爲先導示範,逐步推進其他特色產業發展。透過特色產業的發展,將特色產業的產品打造成旅遊紀念品,擴大特色產品的銷售。建設特色產品、旅遊紀念品集散中心,利用整合資金,在縣城周邊鄉鎮建一個集農特產品收購、加工、貯藏、銷售、展示、休閒娛樂爲一體的特色產品、旅遊紀念品集散中心,讓集散中心成爲商城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集中的“大市場”,以市場帶動經濟,以經濟帶動商城的發展。在建設主體市場的同時,做好電商工作,透過電商介紹商城的土特產、商城的旅遊景點,開展網上訂票、訂餐等。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修建完善道路。一方面積極爭取寧西高鐵從六安經商城到信陽,在商城設站點,解決商城縣不通高鐵的問題;加快陽新高速和大別山高速的修建,解決外出通道問題。另一方面從上石橋到縣城的道路兩旁要進行亮化、綠化和美化,路兩邊的違章建築要拆除,退出紅線。高速公路出口要建立遊客服務中心,不斷提高服務和提升商城形象。同時還要透過涉農資金整合,完善旅遊公路,鄉村道路問題,擺脫交通條件落後現狀。所有旅遊景區道路都要進行亮化、美化、綠化,不斷提升景區檔次和品味。

(2)建設完善縣城。我縣縣城規模小(13平方公里),道路、停車場、美化、綠化、亮化的任務還很大。一要打通幾條斷頭路,把縣城框架拉大;二要加快規劃二高建設,透過二高建設既能解決就學困難問題,又可以擴大縣城規模;三要在整修陶家河的同時,及時將鮎魚山水庫下游到化肥廠、馬崗與陶家河交匯處進行大整治,形成新的景觀;四要建設商城展覽館(博物館),全面展示商城的自然狀況、歷史文化、旅遊景點、土特產品等,使之成爲商城的“會客廳”。

4、加快景區建設,發展民宿產業。對我縣現有的旅遊景點進行全面規劃和定位,把湯泉池景區打造成康養保健基地;把西河、劉小坳、裏羅城打造成大金剛臺景區;黃柏山景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使之成爲鄂豫皖三省聞名的大景區;同時還要加大對觀音山、三教洞景區的建設開發力度,改變現有運營機制。加大民宿產業發展,把民宿產業作爲鄉村旅遊發展重點,充分利用好“民宿走進信陽”活動成果,積極參加“全國民宿大會”,利用各種平臺,開闊眼界、推介資源、合作交流、引進投資。出臺《關於支援商城縣旅遊特色村發展民宿產業管理辦法》、《關於開展創建鄉村旅遊景區工作實施意見》等促進民宿發展的政策。學習研究借鑑江浙地區民宿發展的成功經驗,深入挖掘商城文化底蘊,形成目標明確、佈局合理、定位科學、特色鮮明的民宿發展規劃。藉助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打造“景區+民宿”,使全縣景區、景點、民宿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連片成圈,形成蓬勃發展的民宿產業集羣,打造宜居宜遊宜樂的生態大空間。申報一批本地五星級、四星級民宿,同時引進發達地區投資運營商,儘快開工建設吳河民宿項目,樹立標杆,示範帶動。引導原有農家樂、農家賓館改造升級爲民宿。

5、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創新招商體制機制,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調動和發揮各方面招商引資的積極性,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參與我縣鄉村振興和全域旅遊發展工作,鼓勵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引導資金投入。各級財政涉農資金,要根據資金性質和用途按照統一規劃、集中使用、渠道不變、提高效益的原則,重點支援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和資訊網絡體系建設和旅遊景點打造,以產業發展和全域旅遊工作的推進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6、對外宣傳推介力度。要採取多種措施宣傳商城、推介商城,使商城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商城。做到一句廣告詞(養生福地,如畫商城)、一本宣傳冊、一部宣傳片、一篇導遊詞、一批優秀導遊員、一臺實景演出、一趟高鐵命名、一趟專列、一桌流水席菜譜、一本燉菜標準、一系列特產標準。每年有幾次推介會,透過這些手段,全方位介紹商城,讓商城成爲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

7、強化規劃管理,切實保護生態資源。鄉村振興,規劃先行。要實行“五規合一”,重點抓好設計、建設和監管執行問題,防止重複建設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2

爲助推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的快速發展,2020年10—11月,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赴樑水鎮鎮、堂邑鎮、道口鋪街道、鄭家鎮、張爐集鎮、沙鎮鎮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經委員建議、論證、座談討論形成專題調研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區充分利用現有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借力各項開發政策,加快鄉村旅遊項目建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結合旅遊產業扶貧政策,不斷推進鄉村旅遊提檔升級。

一是科學規劃佈局鄉村文旅項目。東昌府區文化旅遊發展中心聘請浙江遠見旅遊設計有限公司和上海遠見諮詢有限公司做了《東昌府區鄉村旅遊總體規劃》、聘請北京創景天下旅遊規劃有限公司做了《東昌府區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兩個規劃。依照規劃佈局,逐步開發建設鄉村旅遊重點項目,如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項目、澄漿玉郭莊田園綜合體文創基地項目、堂邑葫蘆小鎮項目、繁森幹部學院建設項目、沙鎮黃西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等,爲文化旅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近幾年鄉村振興加快實施。透過實施廁所革命,在公路沿線、交通集散點、鄉村旅遊點、鎮域廣場甚至很多村內都已經建設了新型公共廁所,爲當地居民和外來客人帶來了很大方便。結合小城鎮提升,鄉村旅遊重點村、貧困村開展道路亮化、美化、給排水、電線鋪設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設精品民宿,高標準建成以路莊、劉莊爲代表的鄉村旅遊精品示範村。堂邑鎮、道口鋪街道、閆寺街道、黃西村、路莊村等旅遊強鎮、特色村等道路標識系統進一步完善,爲自駕遊遊客提供明確、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鄉村旅遊景區實現了WIFI信號全覆蓋。

三是加快開發鄉村旅遊產品。近幾年,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當地企業和羣衆進一步解放思想,進行產品開發和旅遊經營。如道口鋪街道、堂邑鎮等,一些農戶利用現有農房、院落、場地,參與鄉村旅遊經營活動。目前,我區已成規模的農家樂經營業戶達1000餘家。樑水鎮鎮也開始啓動“運河人家”農家樂。黃西村鴨鵝坡旅遊有限公司、聚源專業種植合作社、聊城市東昌府區民益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等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把鬆散的農民經營者聚集起來統一管理,共同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加快設施改造,拓展服務項目,豐富旅遊內涵,爲擴大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打造旅遊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業態不夠完善。從目前我區鄉村文化旅遊業來看,缺少規模化的旅遊場所,鄉村旅遊地類型較爲單一,趨同性太強,大多數僅僅停留在遊、食、住、行基本旅遊需求,文化娛樂場所缺乏。不能利用現有資源擴大規模、開創高端、特色產品,以張爐集鎮雲朵莊園及張爐集鎮盛廟村的桑椹採摘園爲例,規模都比較小,遊客服務配套設施缺少,僅限於鮮葡萄、桑葚的採摘,如葡萄酒、葡萄乾等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及配套的休閒娛樂設施還遠未形成。

(二)地域發展不平衡,全域旅遊沒有充分開發。全區鄉村旅遊發展較快的堂邑鎮,正在開發的旅遊項目較多,旅遊資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許多鄉鎮的旅遊資源沒有被髮掘和開發。比如鄭家鎮的臥龍崗林場區域的資源、張爐集氈張村木梳文化遺產、沙鎮鎮侯家新農村建設典型、沙鎮鎮繩家村的繩文化資源等,均爲較好的旅遊文化資源,但沒有項目規劃開發。

(三)鄉村與城區連接的公交線路較少。我區作爲全國鄉村公路建設先進區,全部實現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農村實現了戶戶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鄉村到城區的公交線路。村村通公交由於受到運營成本、停車場地等因素影響,至今遠未達到當地居民需求,這種現狀同樣也嚴重限制了農村進城休閒消費和城區居民下鄉休閒的雙向交流。

三、對策與建議

(一)把鄉村文化旅遊與當地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樑水鎮是京杭大運河聊城段重要節點,葫蘆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東昌府區又是中國葫蘆雕刻藝術之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昌雕刻葫蘆技藝的傳習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樑水鎮鎮北臨馬頰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環,東側爲古京杭運河會通河段、西側爲聊(城)臨(清)路,是中華水上古城和臨清中州古城之間的重要文旅節點。因此,把鄉村文化旅遊與當地資源優勢相結合,着手打造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有着獨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優勢。這是以古老的京杭運河爲創意文境,以葫蘆產業爲創意場境、以文旅風情爲創意情境,融合文創新理念、互聯網新載體,在城鎮與農村交匯處打造一個新農業經濟發展融合平臺,以產業帶動人文、休閒、旅遊的特色文旅小鎮項目,將葫蘆種植、葫蘆創意、工藝葫蘆開發、鄉村文化旅遊等資源集聚起來,融爲一體,推動葫蘆產業升級。

(二)把鄉村文化旅遊與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結合起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在樑水鎮鎮葉屯村,土地流轉之後,公司實施規模化種植葫蘆、發展葫蘆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轉涉及130戶村民,僅土地流轉費,按照每畝每年1200元計算,每年收入76萬。此外,每天都有幾十名村民到葫蘆種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領一份工資,每人每天大約70—100元。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設和運營之後,來這裏旅遊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帶動了當地餐飲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因此,把鄉村文化旅遊與企業獲利、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不僅發展了鄉村文化旅遊,同時,調動羣衆的積極性,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把鄉村文化旅遊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結合起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的規劃和建設,不是在生產、生活和生態領域單一的、局部的試點探索,而是在文化創意和鄉村旅遊的視角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全局性變革。目前,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建有:葫蘆風情種植園、葫蘆文化體驗園、福祿演藝劇場、“好停車”福祿綿長廣場、寶葫蘆開發空間、葫蘆工藝互動街巷,還有創意蘋果園、梨園、有機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廠、生態養殖場、萬福居民宿村、葫蘆色彩斑斕、琳琅滿目的工藝葫蘆。這種規劃建設是新型鄉村創業者和藝術創業者施展身手的大舞臺,是一個集產、人、文、商、旅、居爲一體的複合生態系統。它把創意農業、循環農業、農事體驗、民俗體驗、文旅開發、文化創意融爲一體,喚醒傳統鄉村記憶,建設現代特色小鎮,是未來鄉村文化旅遊發展的定位和目標。因此,建議發展鄉村文化旅遊業要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要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相結合。

(四)完善旅遊公交線路,助推鄉村文化旅遊發展。目前,我區鄉村旅遊專線僅通堂邑鎮和沙鎮鎮黃西村,鄉村公交線路極少。建議整合全區村莊道路資源,完善文化旅遊公交線路,如可開通範築先紀念館到範公祠公交線路,發展紅色旅遊。爭取儘可能在鄉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線路,帶動鄉村文化旅遊的發展。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3

一、引言

爲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檔案精神,瞭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現狀,20XX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組織全國省(區、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各調查總隊開展了“鄉村振興之路”調研活動。全國共調研了1103個村、填報11979份有效調查問卷,對廣大農民意願、農村產業發展情況、生態宜居情況、鄉風文明情況、鄉村治理情況、民生保障情況等進行調查瞭解,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爲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二、農民對鄉村振興的意願

(一)“鄉村振興戰略”知曉度高,深得百姓擁護

調研顯示,知道“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民佔全部受訪農民的比重達到82.8%,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廣大農村居民的積極擁護。

(二)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產業興旺”

農民對鄉村振興5個方面的總要求充滿美好向往,受訪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佔40.0%;其次是“產業興旺”,佔22.7%;對“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別佔17.6%、13.8%和5.4%。

(三)農民最急需的是資金、技術和人才

調研顯示,資金、技術和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最關鍵因素,受訪農民認爲鄉村振興最急需的是資金,佔64.6%,其次是人才,佔52.3%,再次是技術,佔50.8%。資金緊張、技術水平落後、人才匱乏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瓶頸。

(四)農民最希望培訓的項目是農業生產管理技術

調研發現,目前農業新品種數量多、種類繁,農機更新快,農民急需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培訓,在問及最想接受的培訓項目時,58.4%的受訪農民選擇了“農業生產管理技術”。

(五)農民家庭最大的負擔是醫療、生產投入和教育費用

認爲“醫療”是家庭最重負擔的農民最多,佔全部受訪農民的26.5%,其次是“農業生產投入”和“教育費用”,分別佔22.9%和20.0%。農村因留守人員中老人、兒童所佔比重大,對醫保、教育和生活生產扶持有較高的期待。

(六)農民認可鄉村振興取得初步成效

受訪農民最認可“道路變寬”,佔66.1%;其次是“醫療更方便”,佔49.8%;認可“房子變大”、“上學更容易”和“工作機會變多”的分別佔29.4%、28.8%、21.9%。

三、各地值得總結推廣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進產業振興

1、突出地域特色

2019年中央一號檔案發布以來,各地結合本地實情和特色,積極制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湖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和精準滅荒。福建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森林生態旅遊,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黑龍江、江蘇等地實施農業質量提升工程、農業綠色發展工程、農村脫貧攻堅工程、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及農村基層黨建工程等“振興工程”,全面破解振興鄉村難的問題。

2、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調研顯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農產品是各地共同抓手,已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黑龍江發展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打造東寧縣“中國黑木耳第一縣”,大幅度提高了農業附加值,形成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江蘇培育“產業特色小鎮”,完善農產品品牌培育體系,實現了從單一農產品生產向多元化經營轉型。海南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綠色支柱產業,發展“互聯網+農業”拓寬農戶增收途徑,推進“旅遊+農業”優化鄉村產業結構。重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創建“三品一標”基地,做好山區村民搬遷安置工作,促進貧困戶貧困村脫貧摘帽。甘肅發展戈壁設施農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建設、項目支撐、市場運作”的執行機制,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開展農牧產品加工、戈壁生態休閒觀光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3、發揮典型示範區引領帶動作用

浙江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列入整治工程建設計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項目進行扶持,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江蘇徐州市全面建設縣(區)級鄉村振興試驗區,打造鄉村振興先導鎮,培育鄉村振興示範村。陝西建設“美麗鵲山”文化創意園示範項目,解決村民勞動就業,帶動鄉鎮基礎設施建設。

(二)加強宣傳,全面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1、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江蘇98%的受訪村已在公共場所張貼環保宣傳標識標語,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湖南華容縣成立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和環保基金,制定了完善的環保規章制度。農民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有助於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2、美化整治,提升鄉村村容村貌

浙江嘉興市以美在“全域”爲要求,實施“示範提質擴面”“人居環境提升”“特色文化保護”“創業富民強村”全面提升行動,美麗鄉村逐步邁向“面上美”“持久美”“內涵美”和“興旺美”。江西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宜居示範工程,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黑龍江開展綠化香化、實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廣場、建立管護隊伍行動,有效推動了農村環境整治由點向面拓展、由表及裏延伸,實現了農村環境管護長效化。雲南西疇縣實施大規模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施深度產業開發,逐步讓生態劣勢轉化爲產業優勢。

3、綠色低碳,推進污染綜合治理

從調研情況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民心。浙江嘉興等地(市)打造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大力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着力構建“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線一風光”的鄉村格局。江西規範廢物排放,開展“一控兩減三基本”集中治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綠色循環經濟模式。湖南開展“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農村環境治理工程,涌現出長沙縣、攸縣等一批農村環境治理先進典型。江蘇大力推廣以“減量化、精準化”爲核心內容的生態施肥技術,不斷加大有機肥料推廣使用力度,避免化肥農藥對農村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的污染和影響。

(三)弘揚傳統,完善治理,推進文化振興

1、植根優秀傳統文化

安徽黃新莊村先後興建了農民文化禮堂、文化長廊、村民活動廣場,傳承了傳統的獅子旱船和腰鼓表演,開展羣衆性的文體娛樂和聯歡會,形成人人蔘與、共建共享的濃厚文化氛圍。浙江先後評選公佈了兩批55個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6個春節文化特色地區、65個省級民俗文化村、32個省級非遺主題小鎮、70個傳統戲劇之鄉,這些保護基地和特色地區帶動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播,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

2、樹立鄉村新風貌

江西銅鼓縣透過開設道德講堂、民心講堂以及制定村規民約等方式,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樹立了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喪事簡辦、熱心公益等文明新風。北京仙人洞村開展“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積極倡導遵守社會公德。農村不良風氣和陳規陋習有很大改善,新時代的新農民正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風貌。

3、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環境,要堅持以法治爲保障、以德治爲引領、以自治爲核心的差異化治理。安徽蕭縣費村堅持法治、自治相結合,積極落實民主管理,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開展工作,維護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村民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鄉村治理。江蘇揚州市利民村“三治”融合着力打造農村網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村幹部、民情資訊員、村民齊抓共管、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促進增收,改善民生,實現“生活富裕”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調研顯示,各地多措並舉,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四川成都市楠柳村透過拆園並園和土地流轉,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賃、外出務工和自營收入等農民收入渠道。廣東在市場化模式下,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參與文旅公司的合作經營,公司優先招聘村民,並對村民進行職業培訓,實現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切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調研顯示,各地將民生工程視爲政府與羣衆的溝通紐帶,從農民最迫切的醫療和養老需求着手,推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提升。山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都達到應參保人數的90%以上,努力實現應保盡保。江蘇徐州市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成省級示範鄉鎮衛生院69個、示範村衛生室168個。新疆調查的180個行政村全部配備有醫療診所和衛生防疫人員,新農合投保率在80%以上。

四、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1、鄉村垃圾、污水處理能力仍嚴重不足

調研顯示,鄉鎮和行政村層面的集中供水、供氣設施和垃圾集中處理只能覆蓋部分住戶。農村改廁和污水處理的任務更重,部分農戶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溝。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沒有進行集中處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沒有進行集中處理。

2、農村改廁任務艱鉅

調研顯示,農村新一輪改廁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改廁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和農戶,由政府投資配套污水處理體系設備,農戶投資完成本戶廁所改造。

3、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產設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問題,水利系統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約了農村產業發展。在生活設施方面,農村的水、電、氣、路、教育、文化和網絡依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偏遠的農村地區。

(二)脫貧攻堅出現新問題需高度關注

1、部分貧困戶缺乏內生動力

調研顯示,貧困戶脫貧致富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少數貧困戶吃慣了“救濟糧”,花慣了“便宜錢”,失去了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不想着主動脫貧致富奔小康,而是將脫貧希望寄託於各級政府、幫扶部門和結對幹部給錢給物。

2、部分非貧困戶羣體對扶貧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見

貧困戶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讀書、生產”等基本不花錢的幫扶措施,而處於貧困邊緣的其他農戶則享受不到政策的幫扶,越來越多的非貧困戶羣體對扶貧政策和工作產生不滿,爲基層幹部推進脫貧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加了難度,也不利於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羣體自食其力脫貧致富。

3、傳統孝道文化受到衝擊

部分農戶把老人分出去單獨立戶,且不贍養,找政府要求解決其“貧困戶待遇”。這種狀況呈現蔓延趨勢,衝擊中華民族傳統敬老、愛老、孝老文化,開始成爲基層政府抓“鄉風文明”的難點。

(三)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力不足

1、資金不足

鄉村振興千頭萬緒,基層反映的共性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鎮有200多個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鋪設排水管網,資金投入巨大,百善鎮財政無力承擔。

2、人才匱乏

調研顯示,農村產業的發展提升與需要匹配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已經形成剪刀差,年輕人不願意來,來了也留不住人,基層農技隊伍知識嚴重老化,年齡結構、專業結構、梯次結構不合理現象普遍,推廣新技術的人才尤其缺乏。

3、貸款難辦

調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機構存在融資手續繁雜,時間長、可抵押擔保物少、貸款數額小、週期短等問題。爲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安徽宿州市與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合作探索創新“政、銀、擔”金融支農服務機制,在全市推廣“勸耕貸”模式,但宿州市種植戶仍反映,“勸耕貸”存在不到位的情況。

(四)基層組織建設和帶動力弱

1、農村基層組織力量薄弱

調研顯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落後村,其村“兩委”班子能力薄弱,“無人管事、無人幹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農村“兩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

2、缺乏對村幹部和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機制

目前村幹部收入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遠低於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幹部政治和榮譽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勵機制,年輕人普遍不願意留在村裏做村幹部,影響了村幹部隊伍的穩定性,制約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

(五)部分領域融合發展不夠

1、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

調研顯示,目前“農業+”發展的廣度深度不足,與工業、旅遊業、文化產業以及物流業融合不緊密。同時,農業產業鏈過短,農業研發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低端環節,倉儲、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多數地區沒有形成科研、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2、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難

調研顯示,大多數貧困村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從事分散的傳統農業生產,傳統農業未能與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農產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這些落後地區都存在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不足,品牌建設力度不夠,產業佈局較爲分散,缺少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等問題。

3、城鄉互聯互通不順暢

目前,部分發達省份透過建立新型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爲城市與農村的雙向互通打造綠色通道,推動着城鄉產業經濟圈發展。但當前城市優質資源下鄉仍缺乏有效聯結渠道和承接平臺,支援鼓勵資本下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制還不夠健全,不利於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共贏”、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以特色小鎮建設爲抓手,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1、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小城鎮介於城市和農村之間,是城鄉基礎設施和產業互聯互通的承接平臺。加快小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爲原則,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現代農業、特色產品、特色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設休閒旅遊、商貿物流、資訊產業、民俗文化傳承等特色小鎮;以小城鎮爲中心加強村莊規劃,引導適當集中居住,制定農村遺棄房屋處置政策,帶動農民就近城鎮化。

2、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縣級行政區爲基礎,以建制鎮爲支點,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平臺,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基礎作用,支援龍頭企業引領示範,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培育多元化農業產業經營主體。

(二)以基層黨組織和領頭人爲抓手,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

1、提高基層組織能力

建議開展基層黨組織“星級化”創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深入推進黨務村務政務公開;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臺;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

2、強化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

實施農村基層幹部素質提升工程和後備幹部培養工程,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制度;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建立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健全鄉村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機制,考慮鄉村致富帶頭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發揮好以村黨支部書記爲代表的農村發展“領頭羊”的作用,打造穩定一支政治過硬、年富力強、紮根基層、羣衆擁護的農村幹部隊伍。

3、發揮鄉賢作用

產業項目的投資要按市場化運作,鼓勵引導民間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每個鄉每個村都有鄉賢,透過鄉賢們的人脈、資源,對接產業項目,吸引產業資金迴歸鄉村。

4、培養和引進人才

將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培育成新型農民。財政設立專門的青年農民創業基金。加強對青年農民的技術培訓,每年在農閒季節選拔青年農民到農業院校進行相關專業的專門培訓。鼓勵農業院校、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回鄉務農。出臺技術人員離崗或在崗返鄉創業、工商業者返鄉投身鄉村振興的鼓勵扶持政策。

(三)以精準脫貧爲抓手,全面提升鄉村自我發展能力

1、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方略

從調研情況看,扶貧的根本還是在於扶志和扶產業,沒有產業支撐的貧困戶即使脫貧也難以持續。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並重,以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特色產業培育、安全住房建設爲抓手,因人施策落實幫扶措施,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確保穩定增收不返貧。

2、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扶貧能力

調研顯示,村集體經濟強的村,貧困問題相對較少,村集體組織的強大能夠彌補貧困戶個人能力的不足。抓住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以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機遇,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旅遊業,建立合作社、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3、強化脫貧攻堅責任監督

強化扶貧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益。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嚴肅查處。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覈評估辦法,嚴格控制各地開展增加一線扶貧幹部負擔的各類檢查考評,切實給基層減輕工作負擔。

鄉村振興與旅遊相結合調研報告4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大力實施“旅遊富民”工程,把鄉村旅遊作爲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拓寬羣衆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態、文化、養生、休閒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遊示範村,特別是在“尋夢·2015中國最美村鎮”評選中,康縣陽壩鎮、大水溝村被評選爲全國最美村鎮。全市鄉村旅遊快速發展,不僅拓寬了羣衆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農民就業率,探索出了一條貧困山區旅遊脫貧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國家鄉村旅遊模範村2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20個,省級旅遊扶貧試點村12個,市級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65個,農家客棧達到876家,8191張牀位,農家樂達到1321戶,其中星級農家樂54戶,星級農家客棧8家;發展旅遊專業合作社74家,旅遊商品生產加工專業戶480家。2017年,隴南市鄉村旅遊接待人數828.79萬人,同比分別增長20.5%,收入19.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2%。

一、隴南發展鄉村旅遊的'主要做法

按照市委“433”發展戰略中“努力把隴南打造成爲甘陝川毗鄰地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這一目標,我市以創建全省旅遊扶貧示範市爲契機,在打造隴南十大旅遊景區、提高旅遊開發水平的同時,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爲打造隴南旅遊品牌的重要內容,着力建設一個不要門票的大景區,在發展全域鄉村旅遊中促進精準扶貧。

1、明確目標,聚力扶貧

全市各縣區以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爲依託,把旅遊扶貧村作爲景點來規劃設計,把鄉村旅遊作爲重要產業來培育,把旅遊扶貧村建成有個性、有特點、有核心競爭力的旅遊精品,使鄉村旅遊成爲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突出“旅遊扶貧”主題,緊緊圍繞旅遊扶貧來做鄉村旅遊建設項目,儘可能吸收全體村民參與,讓精準扶貧的村民參與旅遊發展,成爲發展鄉村旅遊的主力軍和最大受益者。旅遊扶貧村建設依託當地旅遊生態環境,民俗風情,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堅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較優勢轉變爲產業優勢,把產業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充分體現“原鄉”原真性,把保護好歷史遺存,留住“鄉愁”作爲規劃設計和項目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體現在旅遊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

2、政府引導,行業規範

制定了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和行業標準,建設了康縣陽壩、宕昌哈達鋪等10個旅遊名鎮和康縣大水溝、文縣哈南等一批歷史文化旅遊名村。同時要求各縣區結合地域特點,儲備鄉村客棧建設圖紙,免費向鄉村旅遊戶提供,並指派專業人員現場指導施工,出臺以獎代補政策,每建成一間鄉村旅遊標準客房,政府補貼一部分,雙聯單位幫扶一部分,農戶自籌一部分,引導羣衆打造標準化農家客棧。

3、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各縣區依託美麗鄉村建設,整合資金,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道路、供排水和房屋風貌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爲抓手,加快鄉村旅遊示範村的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山、水、田、林、建築等原生資源的保護利用,標準化打造農家客棧,鄉村旅遊示範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涌現出了一批道路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潔、彰顯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態特色的旅遊示範村。市上自籌資金2億多元,建成了貫通兩縣三片區的五陽路,爲向南開放、帶動沿線羣衆發展鄉村旅遊創造了重要條件。全市旅遊扶貧村通寬帶率達到90%以上,隴南市區公共場所和30個重點旅遊景區、所有星級賓館飯店均實現了免費無線網全覆蓋。

4、統籌聯動,金融發力

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雙聯幫扶單位的優勢,幫助鄉村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旅遊扶貧,引導企業在貧困村創辦旅遊公司,鼓勵能人大戶領辦旅遊合作社,帶領貧困羣衆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精準脫貧。市上重組市信通公司,追加1億元資本金,組建成立新的市級文化旅遊投融資平臺公司,並要求每縣區至少成立一家旅遊發展公司。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於1000萬元、各縣區政府每年安排不低於500萬元的旅遊發展基金,用於獎補貧困村編制旅遊規劃、開展宣傳推介、建設公共服務設施。

5、創新模式,示範帶動

一是“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的花橋模式。由市龍江公司投資,縣裏提供土地,共同組建鄉村旅遊發展公司。二是“幫扶單位+支部+公司+農戶”的鳳凰谷模式。康縣城關鎮鳳凰谷以村集體控股、羣衆參股、貧困戶持股的方式,成立鄉村旅遊度假有限公司,將幫扶單位和鎮上幫扶資金的一部分作爲集體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戶3000元的標準作爲19戶貧困戶的股金,其他農戶自籌資金入股,年終按股份分紅。三是“合作社(協會)+農戶”的鹿仁模式。宕昌縣城關鎮鹿仁村成立了羌寨旅遊專業合作社,將村內從事農家餐廳、農家客棧經營和旅遊商品營銷的農戶納入合作社。四是經營大戶帶動的草河壩模式。文縣鐵樓鄉草河壩將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戶創辦白馬風情園,引導農戶發展農家客棧、農家餐廳,所需蔬菜、土雞、豬肉及各種雜糧均由周邊農戶供應,帶動當地農戶致富。

6、新媒助力,加大宣傳

全市大力推進“互聯網+旅遊”戰略,整合各類新聞媒體,利用全市2690個政務微博、560多個政務微信公衆平臺和大量的新聞網站、政務網站、商業網站,海量發佈與鄉村旅遊等相關的攝影及圖片。許多農家樂、農家客棧與美團、去哪兒、攜程等全國知名平臺合作,實現了全民分銷和全網營銷,吃、住、行、遊、娛、購全面觸網,爲遊客帶來多元立體的旅遊服務體驗。

二、我市發展鄉村旅遊存在的問題

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有效的推進了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創業增收。但我市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着許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不斷完善。

對鄉村旅遊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大,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與強勢推進的形勢不相適應。目前,各縣區鄉村旅遊發展呈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對鄉村旅遊示範村的打造,主要靠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專項發展資金少。由於旅遊招商引資、市場化運作力度不夠大,投融資渠道較窄,鄉村旅遊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態勢尚未形成,單純依靠政府開發投入,投資嚴重不足。農民籌資有限,資金、項目等原因嚴重製約鄉村旅遊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此外,當前的環保、土地政策也制約了鄉村旅遊的規模化發展。

二是配套服務設施不盡完善。

鄉村旅遊道路、環境衛生、旅遊標識等基礎配套設施還很不完善。縣鄉公路等級較低,路況差,標識標牌缺乏,不便於旅遊車輛通行。鄉村旅遊點的停車場、供水供電、應急救援、購物商店、遊覽步道、觀賞休憩、旅遊廁所、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等設施還不完善。農家樂、農家客棧建設標準低,接待能力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三是開發層次低,產品形式單一。

當前大部分鄉村“空巢化”現象嚴重,缺乏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開發和經營中普遍存在各自爲政的現象,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鄉村旅遊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現象。大部分鄉村旅遊項目在開發前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技術指導,建設水平低,鄉村旅遊產品粗糙、深度開發不夠,不能滿足遊客需求。

四是鄉土文化特色不明顯同質化現象嚴重。

對鄉村旅遊內涵的認識不足,沒有對旅遊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存在較大盲目性。過分地依賴農業資源,地域特色不突出,旅遊產品雷同現象突出。在鄉村旅遊打造中存在千篇一律、風格雷同現象,人工痕跡過於明顯,無法體現鄉村旅遊環境的生態、自然之美。

五是文化內涵有待深度挖掘。

在鄉村旅遊開發建設中,對各地獨特的生態資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深層次挖掘、開發和利用不夠,致使景區開發檔次低、文化內涵少。特別是對散落在鄉村的大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保護挖掘開發不夠,致使鄉村旅遊產品單一,體現不出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對鄉村農耕文化的挖掘利用保護工作滯後,對獨特的無公害綠色農特產品開發滯後,鄉村旅遊產品核心競爭力不強,離規模化、品牌化還有很大差距。

六是從業人員管理服務水平較低。

在實際的鄉村旅遊實體操作中,管理人員一般由鄉(鎮)、村幹部或當地農民擔任,從業人員基本都是本地農民,旅遊領域管理服務技能方面的知識較爲欠缺,且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其管理水平及綜合服務質量相對偏低。鄉村旅遊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遊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矛盾突出,鄉村旅遊處於粗放、低級的管理營運狀態,嚴重製約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

三、做好全市鄉村旅遊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1、制定扶持政策,創新鄉村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加強統籌,建立由旅遊部門牽頭,文化、農業、交通、環保等多個部門參與配合的鄉村旅遊協同管理與服務機制,合作解決旅遊扶貧工作中的規劃對接、用地保障、資金整合等問題。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旅遊,推動農家樂的產業化發展和提質升級。加強與省農委、扶貧辦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統籌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的扶持。在重點推進農家樂集中連片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行專業合作社、企業主導型、產業集聚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實施品牌化、專業化、企業化經營。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鄉村旅遊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鄉村公路建設,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完善鄉村寬帶資訊基礎設施;加快農村生活環境治理,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向鄉村延伸。統籌協調全社會力量,整合各方面資金,加大對旅遊扶貧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的遊客接待服務中心、停車場、購物中心、餐飲服務、標識標牌、旅遊廁所、村容村貌改造、農家客棧、農家樂等項目的建設進度,提升旅遊接待條件。推廣鄉村旅遊扶貧發展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多種形式興辦鄉村旅遊經濟實體,形成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

3、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引領作用。

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力建設與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結合起來,重點做好政治引領、組織建設、政策宣傳、能人培養、機制建設等工作。積極落實近年來黨和國家相繼出臺的關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轉化爲加快鄉村旅遊發展的實踐,結合當地實際,引導科學編制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做好鄉村旅遊發展要素保障,“牽頭”形成推動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合力。透過“黨建+鄉村旅遊”聯動融合,將黨建優勢轉化爲鄉村旅遊和電商發展優勢,對於閒置農房,由村黨支部或村民委員會收回農民的原有房屋土地使用權,對地上建築物實行補償,產權歸村民委員會所有,並透過房屋修繕後,出租給原住民或社會投資人創辦旅遊項目。

4、全面提升鄉村旅遊要素品質。

緊盯旅遊發展新業態,以旅遊爲導向,以“1+N(養老、養生、體育、親子、研學、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爲模式,積極依託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充分發揮農業、林業等資源要素與旅遊的疊加效應,大力開發休閒度假、生態農業觀光、民俗風情體驗、康養服務、旅居養老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遊產品,着力打造現代農業莊園、鄉村旅遊創客基地、特色小鎮、旅遊特色村、農家客棧和鄉村旅遊點。鼓勵農民以土地流轉、帶地入股等方式參與鄉村旅遊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旅遊景區周邊、城市周邊、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線地區的鄉村旅遊,着力打造景區(點)與鄉村旅遊聯動發展的有效平臺,實現鄉村旅遊的鏈條式、連片式發展。

5、打造鄉村旅遊品牌。

以鄉村旅遊資源爲依託,以農民爲主體,以參與性、休閒性爲賣點,逐步實現由單一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生態、農業、民俗等旅遊產品轉變。注重打造鄉村旅遊的體驗性和參與性,讓旅遊者親自參與操作、實踐、設計等環節,使旅遊者體會勞動生產和產品製作的過程,既體現旅遊者自身的價值,也顯示出其體驗的樂趣。挖掘具有典型的、古老的、鄉土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鄉村旅遊產品滿足遊客對歷史知識、跨文化差異的瞭解、感受和體驗,增強鄉村旅遊的吸引力。鼓勵鄉鎮舉辦旅遊藝術節慶活動、推廣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建設鄉村資訊垂直平臺、發展鄉村電商、智慧旅遊等,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鄉村旅遊宣傳營銷。

6、加強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育。

對從事鄉村旅遊工作的在崗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學習旅遊政策、市場動態、經營和操作程序、環境教育等專業知識;利用旅遊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各種形式以及請進人才、派出學習等方法培養一批鄉村旅遊管理人才,爲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注意從本地農民中培養一批導遊人員,以密切旅遊區和當地農民的相互關係。在原有康縣花橋村全省鄉村旅遊培訓示範基地基礎上,增建幾處市級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基地,鼓勵旅遊企業或有資質的相關機構對農戶進行運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傳統技藝、導遊解說、市場營銷等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