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1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初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於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着重要意義,對於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在山的那邊》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後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麼?”“爲什麼?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麼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麼?”“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麼?”

“有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麼嗎?你從哪裏讀出來的?”因爲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裏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裏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後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爲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後,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後,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裏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透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全班交流小組裏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爲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祕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乾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爲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後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象徵,接着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徵高潔,鴿子象徵和平,烏鴉象徵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徵”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徵着“重重困難”並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徵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着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徵“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徵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徵意義呢?我認爲自己今後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在山的那邊》2

任何人都可以有夢想,但卻可望不可即。我也有夢想,只因心有餘力不足,我一直退縮,不敢知難而進。

是啊!在山的那邊,只要有堅韌不屈的信念,就一定可以看見心中的那片海的顏色——是蔚藍的。那種喜悅,只有在努力過後纔可以享受到的。文中的作者,在小時候,就以“海”的目標不斷地向前衝,再爬上山頂的時候,我很難想象,那是多麼艱辛!只爲換得可以看見上那邊的海,儘管翻越了一座座山還是一片綠色。但是,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成功的。加油,一次次失望,便讓我對自己的信念加深!

最後我由衷的希望:每個人都要爲了自己的夢想出發。那片海,你可以看到。不要因爲失望而令你感到害怕。人生就是這樣,總是要雨後才能看到彩虹。美的東西,並不是上天給予你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在山的那邊》3

《在山的那邊》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寫童年時候我的想望和困惑,其中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真實的“山”和“海”。第二部分,寫長大後我的拼搏和奮鬥,其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 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 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 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透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拓展閱讀:《在山的那邊》課文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癡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於是,懷着一種隱祕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

一一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字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邊》4

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條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着這一切的無言的羣山。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耿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在我童年有着一些隱祕的想望,那便是對山那邊的遙望以及幻想——

小時候,我經常伏在視窗癡想道:“山的那邊是什麼呢?”媽媽便會告訴我說:“山的那邊是海。”我又想着:“山的那邊是海嗎?”因爲我是個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浴室,我懷着對山那邊的'遙望與幻想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對山的那邊的憧憬完全破碎了——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他給我的幻想給了零分!

我回到了家,問母親:“媽媽,那個海呢?”媽媽卻一聲不吭。

後來我明白了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我曾一次又一次地上去,可是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我着我的山頂,但是我一次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夜夜奔騰,一次次漫溼了我乾枯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是的,在山的那邊是海,只要克服重重困難,就能夠走向成功,實現理想,我只要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後,戰勝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終有一天,我會到達那座山頂,在山頂那邊就是母親對我說的海。

我就是這麼一個耿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我一直堅信着山的那邊是蔚藍壯闊的海。

《在山的那邊》5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課就是篇詩歌《在山的那邊》,教完本課後也談幾點詩歌教學的反思: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會馬上就領悟了詩情,爲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透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透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透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說,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在山的那邊》6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1.“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2.“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幾句詩中,“枯乾的心靈”,比喻 。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 。

3.“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4.“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5.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參考答案:

1.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2.對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3.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4.答出其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即可。

5.略

《在山的那邊》7

1、新詞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均得到了體現,但具體操作中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分析詞語時做得不是很到位。

2、在討論時,由於學生是首次在初中新班級中進行,同學間並不熟悉,因此難免拘謹。我在巡視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由於擔心時間不夠而沒有太重視,影響了討論的.效果。

3、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緊扣教學目標進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再次提醒我自已:在教學過程中方法運用是否恰當與目標的達成有着直接關係。

《在山的那邊》8

作爲一名剛上講臺的新教師,我覺得不斷地總結自己在教學上的得與失,既可以肯定自己的優點,保留好的方面,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在現代詩《在山的那邊》這課的教學進行反思。首先,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爲: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其次,因這課是略讀課文,故課時安排爲一課時。

我的教學基本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也完成了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再研讀和賞析課文的優美語句;其次,在詩歌教學中,重點是要誦讀: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有了初步的感知後,又讓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後,又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鞏固所學知識。這一點,我覺得還是可取的,因爲讀本來就是學xx語文的一扇窗,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言的基本方式。讓學生讀,以讀爲本,這樣也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把聽讀、自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與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薰陶、美的享受!

在這課的教學過程中,匯入這一環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爲成功。因爲我利用初一新生剛剛告別童年時代,懷念童年生活的心理,讓他們訴說小時侯的夢想,再引出山裏的孩子在想着什麼,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麼啓示這一問題中來。這樣就很順暢地進入了課題《在山的那邊》。

匯入的成功使學生提起了學xx的興趣,爲我上好這課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安排的內容比較多,課堂的時間相對比較少,以致於我講課的速度也比較快。學生給我的反饋資訊也是如此,新知識的確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的。關於這一點,我想在以後的備課中,我會多考慮一下時間的安排,特別是在賞析語句這一環節上,把學生所喜歡或者不懂的都講一遍,而應該從衆多句子中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來重點分析。例如:

1.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2.爲什麼說“在山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4."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這樣,既可以省下時間給學生自己思考並消化所學知識,又可以使自己不那麼辛苦。何樂而不爲呢?

另外,在學xx生字詞方面,我也有所感悟。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就給學生強調了詞語的重要性。每節課都會要求他們讀音要準確,字形要寫對,但一個單元下來,我仍發現有很多學生不會運用新學的知識。這讓我感到很困惑,後來一反思,發現原來我沒有強調理解詞義,很多學生就偷懶,不用心去學,自然就不會去運用。理解詞義本來就是詞語教學的重點,我們學篇文章,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詞語,才能讀懂文章的內容,才能體會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針對這個問題,我決定以後讓學生多讀多練,在抄寫詞語的同時一定要理解詞義,並不定時使用多種方法去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以上是我在教學內容上的一些反思,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在教學方式上也需要改進。在這節課中,學生雖然是主體,以讀爲本,在賞析詩歌中也是選擇他們所喜歡的句子,但是,我覺得仍缺點什麼。我想,在課堂中若能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一起去探究文中難題那該多好。事實上,這也是我所反思的最重要的一點。課改要求新的學xx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學xx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有所互動,在我這節課中,教學氣氛較爲沉悶,缺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這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難題,我設想在摸清學生底子後,讓他們自由組合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3—4人。語文課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發揮我們教師作爲組織者的角色功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積極思維的學xx品質,在討論與探索中發現知識,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基本模式可設爲:“匯出目標,獨立學xx——自主質疑,討論交流——總結匯報,巧妙評價”。我希望在我以後的教學中可以採用這種模式,讓學生養成合作、質疑的精神,並更有興趣地去學xx和掌握語文知識

以上就是我對於《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裏面反映了我教學中的一些不足,我希望透過這次的反思可以解決我現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不斷地向別的教師學xx,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山的那邊》9

一、在有效活動時間裏,這就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我大膽放手,懂得了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習時間和思考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讀句子,而研讀後的學生髮言,學生髮言非常積極,還引導學生將關鍵性句子、詞語進行品味,學生洋洋灑灑的發言,這讓每個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就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我們老師只起到引路、搭橋、鼓勵作用,這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賞識學生,能夠生髮出有效的課堂參與,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效的課堂參與,賞識是必不可少的。賞識在語文教學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上從中發現學生優點,對學生多加鼓勵,使學生學習心境保持“愉悅”,使學生處於良好的活動狀態,從而增強了濃厚的讀書興趣。

三、 不拘預設,爲生成導航

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我認爲預設與生成最爲關鍵的是把握教材,課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作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學生水平的預設。比如在這堂課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語句,自己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比較成功,也適當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山的那邊》10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寫,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投影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及導語)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國際港口城市寧波,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 爲什麼會這麼想? (讓學生議一議)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投影課題、作者簡介)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同學們在小學一定都學過詩歌了,喜不喜歡詩呀? 爲什麼?

2、同學們說的都不錯。詩歌是透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透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幫助自己成長。教師(課件出示學習目標: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三、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1、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請同學們先聽老師讀一遍。教師(投影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朗讀課文。

2、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放音樂配投影畫面),讓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3、同學們自己評評讀得怎麼樣?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

4、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投影討論問題:“山”和“海”的含義。“海”——理想境界:“山”——重重困難)

(2)全詩爲什麼分爲二節?(投影討論問題: 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補充: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投影討論問題: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5、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投影課文後的練習二:討論品味下邊詩句中加橫線的詞語,癡想、鐵青着臉、誘惑、枯乾)教師引導學生邊討論邊投影答案。

6、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討論進行約六、七分鐘。

7、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也可以說說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1)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 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哪些詞該讀重音?

(2)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量詞用得特別好,好在哪裏?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誰把這句讀一讀? 注意重音,強調兩個“又”字。

(3)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了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的奮鬥。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們讀試試。 全班齊讀。

(4)最後那幾句“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幾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同學們有沒有過成功的經歷? 大家一起來讀一遍,要讀出成功的聲調和喜悅來,讀出全詩的高潮來。

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投影練習課件)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十分鐘。

2、下面就把我們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與同學們分享吧。誰先說?

3、教師邊聽邊小結; 在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在很多時候,我們要戰勝的最大困難也許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戰勝自己!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4、後讓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心靈投入的齊誦最後幾句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去成長!

5、佈置作業練習: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投影練習課件。)

五、放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