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1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2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直接揭題,板書課題、作者。

2、師:你們在剛看到這個題目時,有沒有猜想過山的那邊是什麼?爲什麼?

猜一猜老師希望山的那邊是什麼,爲什麼?

山的那邊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這是因爲大家所講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已經成爲了一種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這個從湖北的大山中走出來的詩人的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前要求學生講講朗讀的幾點要求,然後儘量讀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點評、指導。

3、教師配樂範讀,師生有感情地配樂齊讀。

4、我們已經讀了那麼多遍,你們明白王家新要說什麼了嗎?

5、試着回答下列問題: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板書:山海

困難理想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可從不同角度)

板書:時間童年時期長大以後。

事情渴望“海”追尋“海”。

心理嚮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與媽媽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那麼,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注意:回答時要採用“我認爲(詞)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認爲(句子)寫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3、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4、在討論中結合學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讀指導,準確把握重音、停頓等。

5、試背。

 四、體驗與反思

1、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總結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你們的面前正橫亙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堅持不懈,山重水複後必能柳暗花明。

最後,我爲同學們朗誦一下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詩《山高路遠》作爲這節課的尾聲,讓好詩伴你健康成長!

《山高路遠》

呼喊是爆發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喚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

雙腳磨破/乾脆再讓夕陽塗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佈置作業

1、根據自身實際抄寫詞語,準備聽寫。

2、選擇喜歡的詩句背下來,有能力的背誦全詩。

3、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在山的那邊2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麼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爲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爲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爲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視窗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並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二、問題研究

1、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2、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爲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二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下劃線的詞語(括號裏的問題可做參考)。

1、我常伏在視窗癡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4、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枯乾”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本題根據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教師應視情況幫助學生探究。

1、“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着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爲總以爲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既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遊,可以寫對大海的嚮往,到海濱終於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教學建議

一、加強朗讀訓練。

探究前宜安排朗讀,以瞭解學生的朗讀能力、感知能力。探究過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讀,作爲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後宜安排朗讀,提高表情朗讀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關鍵。

關鍵是“海”與“山”的象徵意義,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人們對實現理想境界的長期性和艱鉅性,起初往往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爲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覆多次。隨着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爲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探究到這層精義,就會喜歡這首詩,覺得最後一節詩簡直是人生格言。

三、開創研究性學習新風。

本課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一開頭養成好習慣,開創研究性學習的局面,今後就比較好辦。

四、重視“讀一讀,寫一寫”。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和寫字,讀音要準確,寫字要規範,還要練習書法。“讀一讀,寫一寫”,又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可以不斷豐富語言。詞語只有爛熟於心,才能在自己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運用自如。孤零零一個詞,不容易記,用法也吃不準,最好識記所在的短語短句,例如,“海在喧騰”就容易記,容易用;不斷擴展,不斷變化,可以生成各種句子。如“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爲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重視“讀一讀,寫一寫”,才能練好語言基本功。以後各單元都是如此。

五、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着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於“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課時安排

1、看導語,默讀課文。

2、讀一讀,寫一寫。

3、朗讀。

在山的那邊3

知識目標: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繫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標:反覆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爲之不懈奮鬥。

教學重點: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學情分析: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匯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匯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後來爲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麼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麼?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3)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同學們透過想象思考)

(4)這裏“山”與“海”分別指什麼?

討論明確:(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着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着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讀一讀寫一寫 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麼?

(2)指名朗讀“因爲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我”不懈地奮鬥,滋潤着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乾:對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峯,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 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 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着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麼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於”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着怨恨的口吻朗讀)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爲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裏主要是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爲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1、運用象徵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佈置作業: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徵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3、齊讀的要求,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透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

在山的那邊4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瞭解山與海的意象。

教學

重點

難點

1、詩歌朗讀的停頓、節奏、情感。

2、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

準備

Powerpoint課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匯入 :

同學們,我前幾天翻閱過你們的軍訓日記,走入中學校門的你們,憧憬着美好的學習生活,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老師非常理解和欣賞你們,因爲每個人都有夢,尤其是小時候,對未來總是有着各種各樣的嚮往和設計。今天,我們要學習詩人王家新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表達的也是詩人同樣的情懷。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瞭解詩歌,瞭解作者情況,解決字詞。

1、簡要了解詩歌及朗讀要求。

提問:同學們,你們瞭解的詩是什麼樣子的?

詩歌是透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我們要透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幫助自己成長。

2、關於王家新 (幻燈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任《詩刊》編輯。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

3、熟悉詩歌,解決字詞。

a、請學生開啟課本,自己試讀兩遍。第一遍解決字詞問題,第二遍嘗試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b、教師出示課件並請同學朗讀生字詞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漫溼màn 一瞬shǜn間

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誘惑:吸引,招引。

癡想:發呆地想。

喧騰:喧鬧沸騰。

c、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

教師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

三、整體感知,初步瞭解山海的象徵意義。

問題:

*山的那邊是什麼?請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認爲詩中的山和海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嗎?它們還蘊涵着什麼意味?

*你怎樣理解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詩句?

四、再讀詩歌,領會詩人艱難的探索、永恆的追求。

五、自學討論。

(問題:在大家朗讀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的感觸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詞你覺得寫得最好?爲什麼?請大家思考,並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作業 。

1、字詞練習

2、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寫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回顧自己對詩歌的學習,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作簡要記錄。

讀課文。或與同學合作解決字詞。嘗試理解詩歌感情。

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生先根據自己理解說出詞的意思,然後再歸結詞的準確意思。

學生聽讀時,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思考,集體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理解詩的內涵。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學生獨立朗讀,揣摩詩歌的情感。

個別學生做示範朗讀。

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詩句的內涵,體會用詞的精妙之處,並和小組同學交流。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能把自己和課文聯繫起來,便於學生投入詩歌的意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詩歌的學習有準備。

要培養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

不要以自己的範讀取左右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更容易掌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爲下節課深入的學習做準備。

繼續加強詩歌與學生實際的情感連結。

板書設計

王家新

困難 艱苦奮鬥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5

二.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 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3. 透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 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5. 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6. 透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山”和“海”象徵意義的體會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四. 知識分析

《在山的那邊》

1. 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

2. 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啓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課文可以分爲四部分:

(一)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6—23)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啓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經驗”有兩層意思:① 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 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爲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 主要內容: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五. 知識積累

1. 關於朗讀:

(一)朗讀是用出聲的讀來表達課文的內容

朗讀有三個步驟:準確朗讀、理解朗讀和表情朗讀。(1)準確朗讀。能讀準字音,朗讀時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複,不顛倒,句讀分明,速度適宜,節奏鮮明,不出現拖腔拉調或兩字一頓的錯誤讀法。(2)理解朗讀。在理解作品基礎上的朗讀。如句子的意思,特別是語句間一些細微的差別;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文言虛詞、標點符號、關聯詞語等標誌着句型的區別、語氣的不同、間歇的長短用相應的聲音讀出來。(3)表情朗讀。是在理解作品基礎上的再創造,是把自己的熱情傾注到作品中去,真實而生動地表達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讀依靠真情實感、豐富的想象和熟練的語言技巧,將音響、音力、音色、音律等聲音的各方面以及語氣、語調等和諧地、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2. 詩歌欣賞:

山民

韓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麼”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着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裏的羣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裏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飽含哲理的語言詩。全詩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表達了長期處於封閉性傳統文化中的人們的要求,以及衝破文化滯悶的強烈願望。詩中的“山”和“海”已不單指自然界中的實體,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徵意義。“山”可以讓人想到艱苦的生活環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難、人生道路的曲折、歷史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等。“海”可以讓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標、事業的輝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題及分析】

一. 知能達標訓練:

1. 解釋下列詞語

癡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一瞬間:

2. 詩歌文體常識填空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______、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______,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3. 這首詩運用了象徵手法,詩中的“山”象徵_______,“海”象徵______,“無數座山象徵”________,“爬山”象徵______。

二. 綜合能力訓練:

1. 結合全詩的內容,解釋下面兩句詩中“海”的不同含義。

(1)哦,山那邊是海嗎?

(2)在山的那邊,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一句中,“鐵青着臉”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心中紮下了深根”,這顆“種子”是什麼?爲什麼“紮下了深根”?

4.“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幾句是寫實際的景物還是虛寫?它有什麼深沉含義?

5.“零分”指什麼?爲什麼說“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本詩中與此句意思相近的詩句是哪些?

7. 小時侯爬山“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長大了,“我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你能分別用兩個成語概括這兩個時期的爬山經歷嗎?

8.“於是,懷着一種隱祕的想望”句中“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爲什麼說“隱祕”呢?找出與“想望”意義相同的另外兩個詞。

答案:

一. 知能達標訓練:

1. 癡想:發呆地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凝成: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騰: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 散文 社會生活 想象

3. 實現理想途中的困難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難 艱苦奮鬥

二. 綜合能力訓練: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當時的懊惱失望之情。

3.“種子”是媽媽說的山那邊是“海”的信念理想。“紮下了深根”則表示“我”對這信念的渴望。

4. 虛寫;抒寫了對實現理想信念的堅定不移的嚮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滅”。“我”原來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現實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撓

8. 爬山看海 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擬試題】

1. 讀了這首詩後,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現在”的“我”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2.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後面的習題。

冰心詩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實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嫩綠的芽兒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寫罷,

時間正翻着書頁,

請你着筆!

——《繁星》

(1)給加點橫線字注音:

驚羨 ( ) 着( )筆

(2)解釋詞語:

驚羨:

明豔:

(3)第(二)首詩中“發展你自己”中的“發展”可用第(一)首詩中的哪些詩句來代替?

(4)“嫩綠的芽兒”、“淡白的花兒”和“深紅的果兒”分別象徵一個人的三個時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們的人生觀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詩中的詞語填空)。

(5)第(三)首詩中“描寫”和“着筆”各比喻什麼?

(6)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麼感受?請寫出來。

【試題答案】

1. 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富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充滿信心和勇氣的奮鬥者。

2.

(1)xiàn zhuó

(2)驚異地羨慕;明朗豔麗。

(3)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發展 貢獻 犧牲

(5)“描寫”比喻努力奮鬥的過程,“着筆”比喻努力奮鬥的結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換來的,要發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艱辛的等。

在山的那邊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2.瞭解詩歌常識與象徵手法。

二、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標

1、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啓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山”與“海”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透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學準備】導學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檢查學生的學案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是當代詩人、詩歌評論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童年的生活經歷,他童年時一直沒走出山裏的世界,童年的山區生活是封閉的、壓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個善於幻想、對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這種獨特的體驗,成了他創作的源泉。

三、檢查字詞、掃通障礙:

凝成、誘惑、隱祕、喧騰、癡想、一瞬間

教師強調:紮下,不讀zā應該讀zhā ,讓學生動手查詞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最好的老師,大家一定要養成勤的好習慣。下面請大家把生字齊讀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範讀(2)各自練習朗讀(3)領讀(4)齊讀

五、小組合作,學習探究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全詩爲什麼分爲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4、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理由。或有哪句詩不理解,劃下來一起探討

六、小組展示,教師指點

參考:1、山的那邊是海。大海象徵理想、信念。 羣山象徵重重困難。 爬山象徵堅持不懈奮鬥。象徵是一種表現手法,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是一種藝術符號的運用。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3、要達到理想的境界,就要歷盡千辛萬苦,只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持奮鬥,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問題

(1)“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爲什麼說“隱祕”?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視窗癡想”中“癡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6)“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七、總結與提升

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小組討論交流幾分鐘,讓學生圍繞詩歌內涵,談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師寄語: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心靈齊誦最後幾句詩,讓好詩伴你們健康成長。

在山的那邊7

學習目標

1、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癡想(chī):

(2)隱祕: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溼:水滿溼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視窗癡想”,“癡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爲“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祕”的。

7.探究質疑: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爲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爲什麼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爲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說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說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爲什麼說一座座山頂會“誘惑”着我?

討論並歸納:因爲總以爲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討論並歸納: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4.探究質疑:“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討論並歸納:因爲“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驚喜,使人興奮。

15.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藉助於羣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五、板書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艱難險阻

爬山 比喻 艱苦奮鬥

在山的那邊8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3、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 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

重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山”、“海”的象徵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 ,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爲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爲高亢響亮再轉爲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爲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爲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爲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 山 的 那 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9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透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爲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課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文匯入:

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自主學習

1、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2 、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合作探究

1、“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2、“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視窗癡想(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4、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佈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癡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⑵ 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2、能力目標:

⑴ 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⑵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3、德育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啓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透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

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蘊含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二、資料助讀

投影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

誘惑( )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間( )_________________

隱祕( )__________________

喧騰( )__________________

癡想(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⑴ 凝成(níng):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⑵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⑷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⑸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⑹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說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徵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鬥,羣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⑴ “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爲什麼說“隱祕”?

⑵ 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⑶ “我常伏在視窗癡想”中“癡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⑹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教師啓發、點撥,學生歸結:

⑴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⑵ “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⑹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⑴ “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⑵ 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⑶ 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⑷ 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說,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閱讀體驗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⑴ 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着閱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⑵ “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着我,鼓舞着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⑷ 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⑸ 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爲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

樹在點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邊11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透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爲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定:

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課文匯入: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匯入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爲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爲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四五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啓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2、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5、“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我常伏在視窗癡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爲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透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佈置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啓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本節課需要共同探究的問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山的那邊12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難點。“山”、“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 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透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爲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爲引子,通 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匯入: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爲什麼會這麼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點字詞。

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我追尋心中的海和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2)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情感變化爲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3、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1)、 哦,山那邊/是海嗎?

提示: “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嚮往的語氣。

(2)、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 ,作者 。

2、解釋詞語:

隱祕 癡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爲什麼?

(明確:詩中並沒明確說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爲這首詩的主旨並不在於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於過程,是要讚美那種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 明確:本詩透過寫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讚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並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建議:最好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中心思想,教師給予引導就可以了。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海”與“山”蘊涵着什麼意思?(分小組討論,因爲詩的中心思想已明確,學生只要用腦一想就能得出結論,所以這個題學生自己討論就可以了,教師不必要講解)

(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自己總結)信念,想望(詩中的詞)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中“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擬人--定義:是把事物模擬做人來寫的修辭方式。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建議:讓學生舉例子,教師點撥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2.討論之後寫下這段話,找幾個代表學生在班裏交流一下,答案並不唯一,目的在於開拓思路,發揮想象。

六、、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爲實現理想而奮鬥?課後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

七、板書設計:

努力奮鬥

爬過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難 實現理想

八、課後反思: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後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在山的那邊13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難點:

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不是生活在視野開闊的平原地帶。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

(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在山的那邊是什麼?

師:爲什麼會這麼想?

(因爲大山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

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

二、學習詞語、注音

三、學習課文

師:詩歌透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透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幫助自己成長。

(課件出示目標)

1、整體感知:

(1)師: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

(教師透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2)學生齊讀,鼓勵學生讀得更好。配樂,畫面。評價。

(3)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教師出示思考題)

① 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山──困難;海──理想/信念

② 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第一節: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

第二節:長大以後的拼搏和奮鬥──象徵

③ 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不怕困難,堅持奮鬥,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研讀與賞析:

師:詩人的這種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呢?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出示課件)

(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着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紮下深根。

(全班齊讀)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提示:失敗後就灰心喪氣。

師: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提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學生朗讀詩句)

(4)“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提示: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因爲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堅強了。

(學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5)“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

(齊讀)

3、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四人小組討論)

師:下面就把我們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與同學們分享吧。

(生說自己的經歷)

師:正是在艱難曲折的不斷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師: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激情齊誦這首詩,讓好詩伴你健康地成長!

四、佈置作業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教師邊說邊出示課件)

在山的那邊14

學習目標:

1. 多重朗讀,理解詩意,領悟詩理,品嚐詩味。

2. 能仿寫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類的句式。

3. 能切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理想,並如何去去實現理想。

教學設想:

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以朗讀爲主,從中悟得詩理,對其中的深奧含義不必作死摳式理解,允許學生見仁見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山的那邊》中裏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誰能說出關於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讀一遍

給生詞注音,如綴連、洗濯、寂寥、玷污、詛咒(全班齊讀,要求響亮、有力量。

三.讓學生邊讀邊理解詩意

不能理解的提出來,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可能的疑問可參看教參上有關分析。

四.提問

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你的感受。

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六.再讀全詩,要求有情感。

七.作業:仿寫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友誼是 , ;友誼是 , ;

在山的那邊1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3、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奮鬥。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

2、理解詩歌的主旨。

3、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爲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2、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3、教師準備錄音磁帶。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2、把握詩歌的結構。

3、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一、課文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爲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體感知

1、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正音、正字、釋詞。

3、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⑴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

⑵ 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⑶ 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4、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5、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 人格意義(4、5、6、7)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

併爲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三、研討與賞析(上)

1、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2、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1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啓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爲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四、作業

1、抄寫並識記字詞。

2、背誦這首詩歌。

3、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4、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作業。

2、繼續研討與賞析。

3、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1、識記字詞。

2、朗讀、背誦。

二、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爲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爲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1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繫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語言運用

1、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爲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2、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六、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課後記】

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的含義,否則,學生缺乏認識,難以理解課文。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