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積累文言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能夠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中註釋讀懂本篇文言文。

2、小組討論,評價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不幸對人生的意義。

2、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教學難點: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指導並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學生查工具書疏通文意,自行領悟;誦讀點撥,討論指導。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學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透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二.重點講析

1.瞭解文體

報:答,回覆;書,古代文體,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爲“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任安,司馬遷的朋友,這是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寫作背景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爲士大夫所輕賤。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後來做了大將軍衛青的舍人,由於衛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後遷爲益州刺史。徵和二年(前91)朝中發生巫蠱案,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戾太子發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於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理京城禁衛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後,漢武帝認爲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入獄後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實際上是暗示司馬遷搭救自己,但司馬遷沒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他內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自己“隱忍苟活”的原因,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三、質疑討論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對照註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除了課文註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2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3.4段:戲弄、特、勉勵

第5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6段:近自託於無能之詞、考、綜

第7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

2.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後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四.反饋矯正

內容與形式梳理。

學生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覆信,其回覆的內容是什麼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呢?

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餘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苟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覆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2段)

覆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3段)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4。5.6)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託的原因。(第7段)

五.鞏固遷移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2.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表現。

4.放失舊聞。失,通“佚”,丟失。

5.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6.則僕償前世之責。責,通“債”。

六.佈置作業

1.憑藉工具書,疏通文字。

2.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報任安書

覆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

覆信內容:①地位低下,身遭極辱,不能勝任。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託的原因。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學

檢查對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重點講析

掌握文中的古今異義詞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古義:謙詞,像牛馬一樣供人驅使的人。今義:牛馬走路。

2.意氣勤勤懇懇。

意氣,古義:心意,情意。今義: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懇懇,古義:誠摯懇切。今義:勤勞而踏實。

3.念父母,顧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古義:形容詞,不同尋常。今義:副詞,很,十分。

5.下流多謗議。古義:處於卑賤的地位。今義:卑鄙齷齪。

6.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古義:抒發憤懣。今義:決心努力。

三、設疑討論

(一)、詞類活用:

請略陳固陋。形容詞作名詞,固塞鄙陋的意見

(二)、特殊句式:

1.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被動句)

2.至激於義理者不然。(“於”,被動標誌)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被放逐)

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被剔去膝蓋骨)

6.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爲鄉黨所笑。(爲……所,表被動)

7.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省略句,“之”後省略“於”)

四.典題拓展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詞語很多,像“牛馬走”“再拜”“辱賜”“非敢”“略陳固陋”“幸勿”等,這是書信體的特點。除了這些客套的話語之外,第一段有實際意義的核心詞語是什麼?由此可見第一段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核心詞語是“略陳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內容:覆信是要爲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2.第二段的內容寫了什麼內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對“死節”的看法和受刑後“隱忍苟活”而不“死節”的原因的句子,並說說作者對“死節”的看法。

明確:解釋自己隱忍苟活的原因不是爲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爲缺乏勇氣,而是“恨私心有所不盡”。

對“死節”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苟活”而不死節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於名節,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爲名節而死,所以他不“死節”。他“擇生”,因爲“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後所爲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爲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爲少卿廢也”司馬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五、訓練鞏固

1、第三段寫了什麼內容?作者在列舉“倜儻非常之人”時,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麼共性?

明確:列舉以著述聞世的前賢,說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這些人物都是在災難中取得成就的,這中間也體現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2、第四段寫了什麼內容?它與第三段內容有何聯繫?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說說“然此可爲智者道,難爲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資訊。

明確:介紹《史記》的體例內容,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願。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作者對這些發憤著書的古人進行了熱情歌頌,以此作爲對自己的激勵,表現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精神。

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草創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爲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後一句話傳達出的資訊:司馬遷的選擇對於自己是痛苦的,因爲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爲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着世俗的巨大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讀出了這些內容,我們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寫了什麼內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再次傾訴自己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答覆任安的問題。作用:照應開篇。

六.要點小結:

全文呈現出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的問題,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了自己發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七.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課文第五節

板書設計:

報任安書

覆信是要爲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隱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

列舉以著述聞世的前賢,說明自己志向。並以此自勉。

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願

再訴自己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答覆任安的問題。

第三課時

一.激趣導學

檢查同學對第五節的背誦。

二.重點講析

師生共同探討以下內容:

1、司馬遷在李陵之禍後,受到了哪些肉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司馬遷受宮刑後的感受是什麼?

明確:司馬遷下獄之後受盡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直至受宮刑。精神上也受到殘酷的迫害,“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毀謗恥笑接踵而來。在這種可怕的輿論壓力下,他直至沒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2、司馬遷在遭受奇恥大辱後爲什麼仍“苟活於世”?

A、司馬遷強調“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B、“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司馬遷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來,陷於糞土般的污濁環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爲《史記》沒有完成。

C、“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司馬遷熱情歌頌了這些古代聖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但並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後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作者以此作爲對自己的激勵,表現了司馬遷那種堅強的意志,頑強奮鬥的精神。

三.設疑討論

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於一爐的寫法

A、“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

① 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

② 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爲了完成鉅著《史記》。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盪,豪情滿懷;有時又迴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裏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鬱悶之情,溢於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爲了完成偉大的鉅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盪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四.典題拓展

淺析《報任安書》的抒情藝術

富於抒情性的語言,將作者內心久積的痛苦與怨憤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火山爆發,如江濤滾滾。(分析見上節)

大量的鋪排,增強了感情抒發的磅礴氣勢。如敘述腐刑的極辱,從“太上不辱先”以下,十個排比句,竟連用了八個“其次”,層層深入,一氣貫下,最後逼出“最下腐刑極矣”。這類語句,有如一道道閘門,將司馬遷心中深沉的悲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後噴涌而出,一瀉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動地。

典故的運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壯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韓信等王侯將相受辱而不自殺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體”的結論,憤激地控訴了包括漢王朝在內的封建專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聖先賢憤而著書的典故,表現了自己隱忍的苦衷、堅強的意志和奮鬥的決心。這些典故,援古證今,明理達情,讓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偉岸的人格和沉鬱的感情。

修辭手法的多樣,豐富了感情表達的內涵。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個迭句,實際隱含着八組對比,同時又兩兩對偶,與排比相結合,既表明了對歷史上傑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爲的現象的認識,又表明了以他們爲榜樣,矢志進取、成就偉業的堅強意志,氣勢雄渾,令人慾悲欲嘆。又如“猛虎在山,百獸震恐……”一句,運用比喻,沉痛控訴了人間暴政對人性的扼殺和扭曲,形象地說明了“士節”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徹心脾。其他還有引用、誇張、諱飾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五.要點總結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留給後世的唯一書信,這是他將峻潔的人品、偉大的精神自現於後世的力作。司馬遷在信中結尾處斷言:“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沒有落空:如果說五十六萬餘字的輝煌鉅著《史記》,是他留下的一座聳入雲霄的巍峨大廈的話,那麼,《報任安書》則爲他在這座大廈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漢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銘刻着六個大字:“述往事,思來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則正以身處黑暗時代的悲憤、正直,而又“桀驁不馴”的深沉目光,注視着千秋萬代。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本課的同步練習P59-60

2.寫一篇短文,描述司馬遷在獄中的心理活動。

板書設計

報任安書

體會本文敘事、說理、抒情融於一爐的寫法

一、“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1.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

2.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

3.“我”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爲了完成鉅著《史記》。

二、“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