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精選《馬說》導學案及答案

精選《馬說》導學案及答案

精選《馬說》導學案及答案

學 法指導

1、概述

《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爲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2、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3、註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伕的手裏。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隸人:低賤的人。

3、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jiù)裏。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

4、不以千里稱也: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以,把,用。稱,稱呼。千里:日行千里

5、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6、一食(shi二聲):吃一頓。或盡粟一石:有時要吃盡食料一石(dàn)。或,有時。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十鬥爲石。

7、食(sì):同“飼”,餵養。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後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面。見,同“現”,顯現。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14、策:竹製的馬鞭子,這裏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道: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食材。指餵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同“才”,才能

16、鳴:馬叫,之:代千里馬。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策:拿着馬鞭。執,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

18、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19、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難道,表反問語氣。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21、常:通常,平常。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爲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爲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爲。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而重氣勢。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雜說》。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爲《馬說》的姊妹篇。

教 學 流 程

第一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通順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環節和時間預設:1、匯入(5) 2、自學+對學+羣學(20) 3、展示(15) 4、鞏固積累(5)

1、 匯入學習內容。

2、 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習作者的情況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別用一句話來概括作者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和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即可瞭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須是在自主的情況下進行的,有利孩子們掌握和識記)(對自主學習和解決疑問的同學進行表揚與加分)

3、 教師範讀文章,學生根據教師的範讀糾正讀音和自己的斷句以利於後面的朗讀。

4、 1)自己試讀,要有感情。2)對子組互讀,互相糾正。3)小組內展讀,小羣體互學。老師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評價。

5、 全班進行展讀比賽,由組內推選出一人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找出不足,教師給予評價。

6、 鞏固今天的學習內容,有時間完成下節課的內容。

第二課時 預習展示

學習目標:1、通譯全文。

環節和時間預設:1、匯入(5) 2、自學+對學+羣學(15)

3、質疑+解疑+展示(15) 4、鞏固積累(5)

1、匯入。

2、自主學習,在前一課認真完成的基礎上,自己再根據自己的學習勾畫出自己還不夠熟悉或存在的問題,或者要告訴別人的重點內容。

3、對組學習,把自己的疑問和感受講給自己的同伴聽一聽,看能不能解決問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留下來,等待小組解決。

4、小組學習,將對組的問題拿出來,在組長的帶領下解決,把重點的或者是不會的不理解的提出來,質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學共同解決。

5、解疑過程,聚焦到側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決留下來的問題,可以自由展示。

6、鞏固積累環節,由各組推薦一個人將其中一部分再作具體展示,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學習內容: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樂(這樣的人),於是,之後就有了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這樣的人)卻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伕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裏,不用千里馬來稱呼(它)。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àn)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滿足,它的才能和特長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馬,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握着馬鞭面對着千里馬(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

第三課時:預習展示課

學習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梳理文章結構。2、歸結文章的寫法及中心思想。

3、學習刻苦學習的精神。

環節和時間預設:1、匯入(5) 2、自學+對學+羣學(15)

3、分組展示(15) 4、鞏固積累(5)

學習過程:

1、小組交流,將自己本組內不會的知識和重點的知識找出來,一會在展示的時候要弄清。

2、分配任務,小組重點準備這部分內容。

3、根據小組分到的內容進行展示,補充與點評相結合。

學習內容:

1、構建全文結構圖(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慨嘆伯樂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揭示中心:天下非無千里馬,而是無識千里馬的人。

2、仔細閱讀第一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引出論題的語句:表現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即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3)沒有伯樂,千里馬將面臨怎樣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細閱讀第二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4)最後一句話的作用:對千里馬被埋沒和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

4、仔細閱讀第三段,體會內容,你發現了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嗎?寫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

3)“執策而臨之,天下無馬”的作用: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對食馬者不知馬的醜態進行刻畫,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愚昧、無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馬,食馬者,伯樂,各自比喻的是什麼人。

5、歸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託物寓意,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與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6、結合全文內容,寫一寫你閱讀後的感受,可以從以下範圍入手:

A結合文章談一談當今人才的使用情況。

B對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馬,你將怎樣去做?

D我們該如何對待千時馬這樣的人。

E從全文中你獲得了什麼體會。

第四課時:鞏固展示課

學習目標:1、背誦大比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展示讀後感,砸實對內容的分析。

時間及環節預設:1、準備(5) 2、背誦展示(30)3、鞏固積累(10)

具體過程:

1、每個組要準備大家一起背誦,根據正確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個組要推薦一名最優秀的同學,代表全組進行展示,獲得分數,可以挑戰速度和準確度。

3、科代表與老師抽取一個人代表全組背誦其中一段,獲得分數。

4、抽取一人脫稿來展示自己的讀後感,根據書寫的深度與質量獲得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