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1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爲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爲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重點語句翻譯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世上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馬叫喚的時候,馬伕卻不能通曉它叫的意思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然而會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餵養它。或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課文內容理解

這篇文章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了識別(發現)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

“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食馬者”指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本文透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爲喻對封建統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爲作了有力的揭露。

開放性試題

作者以千里馬喻人才,從文中千里馬的遭遇來看,人才展現才華最需要的是什麼?

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沒有遇到伯樂,怎樣才能避免“駢死於槽櫪之間”,最終能以“千里稱也”?首先,馬必須調節自身條件與跑步情況的比例,儘可能在吃不飽的.情況下,跑出與常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勝一籌的速度。千里馬最終成功了。顯然,策不以道,食不盡材,鳴不通意的境況,纔是真正考驗千里馬的素質時。

對對聯。

上聯:無才難做千里馬下聯:有志可成萬里駒

3、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透過伯樂發現人才;而龔自珍表現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

4、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並流傳爲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並標明作者和出處。

*如: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5、讀完本文後,你認爲伯樂應具備怎樣的才能?請聯繫你自己的讀書實際,列舉一位大家熟悉的伯樂,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他的事蹟。

*伯樂必須具備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賢,要善於發現並重用人才。如:齊桓公發現並重用管仲,使齊國強盛起來。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2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

(1) 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1)才美不外見 ___通 ___含義:________

(2)食之不能盡其材 _____通 ____ 含義:_________ ____通_____含義:__________

(3)其真無馬邪 _____通 ___含義: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歸納第1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時

(2)它,代千里馬

(3)等同,一樣

2.(1)見現顯露(或表現)

(2)材才才能食 飼餵

(3)邪耶嗎,表疑問

3.(1)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2)又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4.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作論證的反面論據。

5.其真不知馬也。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猛烈地抨擊,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之情。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3

閱讀下 面兩段短文,完成1—3題。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②,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③死馬而捐④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⑤。馬今至矣!”於是,不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戰國策?燕策一》)

註釋:①涓(juān)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③安事:哪裏用得着;怎麼能夠。④捐:丟掉,白白扔掉。⑤市馬:買千里馬。⑥期(jī)年:十二個月叫“期年”,即一整年。

1、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馬且市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是以謂之“文”也

C、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D、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3、閱讀《馬說》《千金市骨》,請你談談統治者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分條陳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死馬尚且用五百金來買下它,何況活馬呢?

(3)苔蘚的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裏。

2、D

3、⑴要知人善任,對人才能夠予以理解信任和支援;⑵要合理的優化配置人才,用好的制度發揮人才優勢;⑶要有求賢若渴的態度,善待人才。

(意思對即可)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誠以德爲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賦於生初,而猶待培於生後也。是以驥之爲驥,知之而性無所加,不知而性無所損。修其在已,聽其在人。辱於奴隸,弗顧也;死於槽奶,不惜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不計也。文公所說千里馬,食以千里則馬顯,食非千里則馬晦。一若千里之權不操於已而聽於人。雖馬猶是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選自《古文筆法百篇)嶽麓書社1984年版)

【注】驥:千里馬、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稱也 稱: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餵養

C、才美不外見 見:看見

D、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7、下列句子中加點“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

例句: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慍

B、康肅笑而遣之

C 野芳發而幽香

D、乃記之而去

8、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D )

A、甲文是韓愈《雜說》中的一篇,“說”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看法的文體。

B、甲文分析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生動地表現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認爲判斷是不是千里馬的標準是自身品德修養,不能一味依靠別人賞識。

D、甲乙兩文都將千里馬比作人才,重點闡述了應如何對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氣。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10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一若千里之權/不操於已/而聽於人。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5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①駢( )死於槽櫪之間

②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

③執策而臨( )之

④才美不外見( )

2.以下各組加粗詞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無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雖有千里之能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譯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談談你對“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兩馬並駕

②等同,一樣

③面對

④通“現”表現

2.D

3.①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餵養它。

②鞭策它,不按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4.這句話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有了能識別千里馬的伯樂,千里馬才能被發現。在封建社會人才主要靠聖明的君主;當今社會,人才的脫穎而出主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意思對即可)

《馬說》閱讀練習及答案6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幹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

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不以/千里稱也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見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l。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馬也(這)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

C、執策而臨之(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千里馬”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統治者。

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C、“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統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

D、本文既有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13、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評文: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14、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爲“千里馬”的看法,(5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穀子。(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並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客觀因素:

1、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

2、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

3、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標籤:閱讀 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