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行道樹》教學反思

《行道樹》教學反思

《行道樹》教學反思

透過解讀新課標,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這裏引發出來這樣幾點思索: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爲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爲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透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

《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爲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

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纔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纔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爲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

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張曉風散文論》中說她“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爲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那麼《行道樹》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廣闊地定位於“生命價值”,不就比一個概念性的“奉獻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範圍更大些麼?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啓,那麼教師纔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