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縣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情況調研的報告

關於縣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情況調研的報告

關於縣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情況調研的報告

篇一:關於縣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情況調研的報告

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我縣提出了“對內作強,向外擴展”的戰略,得到了有識人士的積極響應,有一批敢於吃螃蟹、勇於開拓創新的農業生產能手,大膽邁出縣門到外地承包土地發展種植業,闖出了一條外出創業的新路,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爲更好地總結經驗,激勵更多有膽識、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走出家門到異地創業,拓展更大的空間,推動我縣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008年11月21日至24日,縣委、縣政府組織了考察團,在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侯德耀,副縣長陳俊的帶領下,專程赴我省XX市XX縣,對在該縣承包流轉土地發展種植業的徐聞鄉親創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縣基本概況

XX縣隸屬廣東省XX市,地處粵北山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萬畝,其中水田23萬畝,旱地6萬畝;下轄 7鎮l場(龍仙鎮、壩於鎮、江尾鎮、周陂鎮、官渡鎮、翁城鎮、新江鎮、鐵龍林場),156個村委會;總人口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農村勞動力 12萬人。近幾年來,該縣積極調整作物佈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重點發展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蘭花、黎塑爲主的農業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三華李、六裏柑、九仙桃、蘭花、連溪米麪、溪黃草沖劑、馬牯塘蓬等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 “中國蘭花第一縣”。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8億元,比上年增長16.4%,三大產業比例調整爲34.2:28.8:37,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超過第一產業。農村經濟總收入35.89億元,同比增長8.16%;農村人均純收入3809元,同比增長8.3%。

二、徐聞人在XX縣投資承包土地發展農業情況

1997年,XX縣陳國養等人受XX縣招商引資的帶動,到該縣承包土地發展種植業,主要種植甘蔗、桉樹等,獲得了成功。在他的引導帶動下,徐聞人陸續到XX縣承包開墾荒山荒地發展種植業,成爲當地農業發展的一支主力軍,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統計,至目前爲止,XX縣在XX縣投資發展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3000多人,建有農林場、蔬菜基地151個,總面積80272畝,其中:桉樹基地有56個,面積60652畝;甘蔗基地57個,面積17450畝,今年估產70000多噸;劍麻基地1個,面積300畝;桑蠶基地lo個,面積500 畝;蔬菜基地10個,面積200畝;桉樹育苗場3個,面積50畝;木薯基地12個,面積1000畝;水果基地1個,面積120畝。另成立機耕車隊l個,擁有膠輪機20部、鐵輪機4部(其中機耕車隊10部,散戶14部)。共計投資6300多萬元,現產值預計超過2億元,其中:種植桉樹投資4500萬元,產值 2億多元;甘蔗投資1300萬元,今年產值2000多萬元;機械設備(膠輪機、鐵輪機、運輸車、工具車、小車)投資500多萬元。據瞭解,明年還計劃新增投資2000萬元創辦切片、刨片、膠合板廠一家,新植桉樹2萬畝,擴種甘蔗3000畝,擴種木薯5000畝、水果300畝,蔬菜350畝。

徐聞人在翁源承包流轉土地發展農業的人員構成主要是:1、農村一些有膽識的農民和種植大戶;2、一些企業改制後的下崗職工和黨政事業單位的退休、離崗退養人員;3、在廣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地區工作、經商辦企業的徐聞籍老鄉。他們在XX縣發展農業,對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當地羣衆直接受益,土地價值倍增。每年提供給當地土地租金205萬元。桉樹地租以每畝20元計,6萬畝共計租金120萬元;甘蔗地租以每畝50元計,17000畝共計租金85萬元。透過精耕細作,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提升了土地的價值,使翁源的荒山荒地變寶地,土地租金從最初的每畝5元提高到現在最高每畝50元。爲當地農民及閒散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當地勞力受僱直接收入2635萬元。其中,桉樹每年每畝除草、施肥人工50元,6萬畝共計累計300萬元;桉樹種植每畝人工130元, 6萬畝累計780萬元;甘蔗每造每畝人工350元,17000畝共計595萬元;砍樹每噸60元每畝8噸,每年砍2萬畝,共計960萬元。

(二)增加了當地財政收入,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據有關部門統計,徐聞人在翁源發展的相關產業每年可爲當地的財政稅收穫得1500多萬元的收入,其中僅林業和甘蔗就超過了1000萬元。此外,幾千徐聞人在當地謀生,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需求極大,有的甚至在當地購置房產安家落戶,爲當地的服務行業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收入。

(三)夯實了農業基礎,轉變了當地農民的傳統觀念。徐聞人到翁源發展農業,帶去了徐聞的管理經驗、耕作技術和優良種苗,推動了當地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良種覆蓋率,加快了當地農業產業化進程,並衝擊了當地羣衆傳統的生產習慣和觀念。過去,當地40歲以下的農民一般都是選擇外出打工,現在很多人都自發回到家鄉發展種植業,農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農業收入大幅度增加,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羣衆的稱讚和肯定。

三、困難和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還了解到目前徐聞人在翁源投資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產品加工還未配套。由於XX縣目前尚未建有林木加工廠,這幾年林業迅速發展,林木的加工和銷售成爲桉樹業發展的瓶頸。建立一個林木加工廠是徐聞投資者的迫切要求,然而申請審批手續一直無法辦理,如何理順關係建設木材加工廠成爲當務之急。二是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從我縣外出租地的現狀看,主要是能人帶動、親朋好友介紹和自發流動三種類型,投資者還未建起農業合作組織,各自經營,缺少聯絡與溝通,缺少團結協作精神。三是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護。樹木被盜砍,甘蔗被燒,土地承包經營權及當地羣衆無理取鬧等事件時有發生。四是相關的服務滯後。在掌握與翁源類似的“外出農業”發展模式的資訊資源和勞力輸出培訓工作方面,與徐聞人外出租地蓬勃發展的態勢相比,各級政府的引導、服務工作還相對滯後。

四、啓示

徐聞人在XX縣創出了的“外出農業”發展模式,是徐聞農業“對內做大、對外作強”發展理念的成功體現,充分展示了徐聞人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和徐聞現代農業的成果,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示。

(一)促進了兩地農業交流,共謀發展。XX縣原先沒有開發利用坡地種植甘蔗和開闢荒山荒嶺種植桉樹的經驗,當地羣衆不相信能產出好效益。徐聞的種植能手在那裏大膽種植甘蔗、桉樹等農作物,帶去優良的種苗,使用機械化耕作,有效地解決了土地規模經營、耕地撂荒和技術落後等問題。翁源、徐聞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促進了兩地農業人才、技術、資訊等方面的交流,爲加快發展共同致富提供了有效載體,促進了兩地農業的雙贏。

(二)拓寬了我縣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以往,徐聞人一般都是到珠海、深圳、東莞等“珠三角”發達地區打工,以初高中畢業或者是輟學在家的年輕人爲主,由於文化素質不高,沒有一技之長,靠年富力強吃青春飯,因而勞務收入比較低,難於立足。隨着一批種植能手的崛起,他們有超前的理念、創新的思維、開拓的視野、過人的膽識和先進技術技能,主動走出縣門投資創業,既解決了土地制約的瓶頸,又增加了收入,拓寬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渠道。

五、幾點建議

徐聞“外出農業”對於打響本地農業知名度,從發展“徐聞農業”到發展“徐聞人的農業”,做大做強我縣農業經濟,有效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農民不斷增收,實現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和借鑑意義。我們要認真總結“外出農業”的經驗,探索發展“三農”的新途徑新辦法,全面推進我縣經濟社會建設。

(一)加強引導,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去年10月,我縣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定爲“農村勞動力開發轉移試點縣”。我縣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近9000人,農村富餘勞力8萬多人,待崗、下崗職工接近1萬人,就業形勢嚴峻。據不完全統計,徐聞人除了在翁源承包土地外,外出海南、廣西、雲南及省內雷州、廉江、粵北山區承包土地發展農業的還有上萬人,面積達20多萬畝。“翁源模式”既是鼓勵農民外出創業的好模式,又是一條農村富餘勞力輸出的好渠道,縣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要加強這方面的資訊收集,積極引導,提高外出創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二)加強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目前,我縣經過技能培訓和創業指導,已有5萬多人外出務工。但是,我縣仍存在勞動力素質與用工單位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要繼續加大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的投入,改進培訓方式,擴大培訓效果。我們應當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改造、新開工項目和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等方面的勞動力需求,開展有關的技能培訓和法制教育,以提高富餘勞動力的創業發展能力、擇業競爭能力和就業適應能力。

(三)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創業者的影響。要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典型,充分利用公開欄、黑板報、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新聞媒體,採取專題報道、開闢專欄、書寫標語、宣講對談、製作專題片及組織外出創業先進典型深入鄉村巡迴報告等形式,請外出創業人員講經歷、談體會,介紹外出創業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形象生動地反映外出創業人員勤勞致富的事蹟,從而鼓勵更多的徐聞人走出去創業。

(四)落實措施,積極推動迴歸工程。據不完全統計,我縣5萬多名外出務工人員,他們除了在自己的家裏建起新樓房外,還爲家鄉新農村建設捐款近2000多萬元。廣大外出創業者在賺到財富的同時,返鄉創業成爲了首要追求。我們要因勢利導,推動“迴歸工程”,吸引和支援外出致富能人帶回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資訊,返鄉進行二次創業,爲農村經濟繁榮和各項社會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對外出人員自帶資金回鄉投資置業的,除享受縣的投資優惠政策外,也應按投資金額多少予以獎勵。縣委、縣政府不定期召開表彰大會,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迴歸家鄉投資置業的優秀人員進行表彰,擴大社會影響。

篇二:關於縣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情況調研的報告

去年以來,XX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開展美好鄉村建設的決策部署,把美好鄉村建設作爲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點、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點;生態文明和諧家園建設的落腳點;改善農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的立足點來抓。正式出臺了《關於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決定》,明確了“34567”空間佈局(即到2016年,集中整治3條線,重點建設4個示範鎮,努力打造5個樣板村,治理改造600個自然村,精心建設70箇中心村),按照“主抓示範點、延伸示範線、打造示範圈”的工作思路,推動美好鄉村建設。透過加強領導,加大投入,規劃引領,完善機制,紮實推進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鄉風民俗有了明顯轉變,文明意識有了明顯增強,農民生活品質明顯提高,全縣美好鄉村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科學規劃到位,彰顯鄉村特色。按照“一鎮一景、一村一特”的要求,科學設計各中心村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完成全縣6個重點示範村和14個非重點示範村的美好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和審批工作;根據6個重點示範村的不同特點,按照“產業支撐型、整村重建型、舊村改造型、能人帶動型、城郊商貿型”規劃進行分類指導,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使中心村建設凸顯內涵、提升品位、形成亮點。

二是健全機制到位,狠抓工作落實。各級政府及相關單位及時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建立各級黨政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與村結對共建機制,對口支援、共同建設美好鄉村。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選派幹部、選調生、大學生村官等基層幹部在美好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鄉村建設考覈評價體系,作爲評價黨政領導班子政績和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實施崗位目標責任制,責任分工到人。同時,嚴格獎懲兌現制度,激發廣大幹部建設美好鄉村的積極性。對在美好鄉村建設中成績突出的同志優先提拔使用。

三是紮實推進到位,打造特色亮點。對照省考覈辦法以及“五級創建”標準,補缺補差,推動重點示範村建設,積極打造獨特魅力的示範村。重點完成了示範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管網配套,綠化栽植,提升村容村貌,完成十里、和平、林橋公園建設,實施了十里村、桃花村、相官村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設工程。完成各個示範村水衝式公廁、公交站臺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

四是宣傳引導到位,營造濃厚氛圍。加大宣傳力度,透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美好鄉村的建設成果,今年以來,成功舉辦首屆“美好鄉村我的家”攝影展活動;舜山林橋村、張山桃花村迎接16個國家駐華新聞官考察,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在中央電視臺七套《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播出了《來安水鄉之旅》,宣傳美食來安、生態來安,提升了XX縣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營造出濃厚的宣傳氛圍。

五是村民自治民主公開到位,完善制度管理。把推行村務公開作爲美好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在項目的實施中,切實做到了村務公開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個到位”,做到了村級財務收支逐筆公開。在意見徵求、決策決議、項目推進等各個程序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民主權利,最大程度的體現羣衆的意願;完善村民代表會議、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做到項目推進與制度建設兩不誤、兩促進。

六是環境整治到位,展現美好風光。以垃圾污水整治爲突破口,組織開展“去髒、除污、治亂、造綠”爲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活動;此外,實施鄉鎮環衛保潔市場化改革,由政府花錢買服務,建立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加快田、水、路、林、渠綜合配套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打造“水清、流暢、岸綠”的村莊環境。採取鄉鎮互助和林場、鄉鎮結對共建的方式,推動森林增長工程的實施,提升鄉村綠化水平。高標準實施環村林帶建設和村莊綠化,建成綠色長廊2245畝。

七是財政引領到位,拓寬融資渠道。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變、集中投入、捆綁使用”原則,先後整合小農水建設、革命老區建設、農業三增、農業科技、土地整理、標準化農田建設等項目資金共計約9000萬元,投入美好鄉村建設;今年以來,縣財政已投入4億元資金用於美好鄉村建設,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有效推進了6個重點示範村的建設。

八是產業發展到位,夯實經濟基礎。根據各村的不同產業特色,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堅持“要素保障、示範引領、產業帶動”,積極引進牽動力強的農業項目,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建設,打造村級特色產業,夯實農村經濟基礎。新安鎮十里村引進總投入資金1.2億元的2000畝特種青蝦養殖項目,目前已建成1000畝,預計年產值近4000萬元;汊河鎮相官村以綜合養殖業、無公害蔬菜產業爲產業支撐,共建有露天蔬菜600畝、各類蔬菜大棚500多畝和無公害蔬菜基地1100多畝,被評爲國家級蔬菜標準園;汊河鎮黃牌村開展第三產業城郊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將地緣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推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舜山鎮林橋村、和平村現有苗木花卉近2萬畝,佔該村面積的98%,引進深圳百思德公司協議投資10億元建設6000畝苗木展示區;張山鄉桃花村以蔬菜種植爲主導產業,全村蔬菜種植面積4000餘畝,其中大棚蔬菜2129畝,桃花、綠康蔬菜示範基地已成功創建爲國家級蔬菜標準園。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不接地氣,與實際脫軌。規劃沒有走在前面,倉促做規劃,室內做規劃,情況不清電話詢問遙控做規劃。規劃人員不能充分了解當地地形、地貌、地勢、產業發展、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等,考慮問題欠周全,規劃書做的圖文並茂、絢麗多彩,實際操作時,華而不實,很難落地。公共設施布點按理論布點,特別是公廁、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池、垃圾房的規劃,項目在建時,有臭味、異味、噪聲,離居民居住點太近,容易遭到村民反對,實際操作時到處換地方。參與修編審定的鄉(鎮)、村、組幹部、村民代表,或是不夠專業,或是爲了應付過場,怎麼規劃怎麼好,造成規劃脫離實際,起點不高,或是層次低。項目規劃與用地規劃脫節,導致規劃“無地放矢”。

(二)建設實施管理難,存在矛盾大。長期以來,農村建房處於管理無序狀態,建房不規範、不統一、零亂散,倚路一字型發展,一條馬路兩排房想蓋多長蓋多長,或是攤大餅式鋪天蓋地,雜亂無章;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涉及少數農戶個人利益,農戶不理解、不支援、不配合,開口要錢、伸手拿錢,不給錢不談事。移一棵樹,少則上千;拆一箇舊豬圈多則上萬,項目建設經常受阻。有的地方對規劃設計的觀念不同,要求不一樣;導致規劃七改八調,建了拆、拆了建,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有的地方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大門樓、大廣場,大辦公樓做表面文章,有了面子失去裏子;有了外形失去精神,引起羣衆的反感,走了形變了味;同時農村土地村莊整治後,新建安置點存在規模過小、人口偏少問題,有可能成爲二次空心村。

(三)村莊“空心化”,管理整治難。農房破敗多,農村老房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破舊程度大,多成危房。隨着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務工、經商,很多民房空閒,房空樓空,院落荒蕪。呈現多種類型:一是全家外遷型,全家棄土離鄉,房屋荒廢;二是一戶兩房型,在城鎮購房或建房,農忙回鄉務農,農閒離鄉回城,房屋處於閒置狀態;三是留守型,兒孫們住在城鎮,老人留守農村,形成“空心化、半空心化”村莊。此外,幾戶、十幾戶的零散小村莊,還有一定比例。很多村莊處於衰敗狀況,等待村莊撤併和整治。

(四)鄉村幹部思想認識缺位,重硬件輕軟件。認爲美好鄉村建設就是拆舊房、建新房,搞基礎設施建設,把村莊美化、亮化、硬化等硬件建設當成了全部內容,忽視村民綜合素質的提升,鄉土文化、鄉風文明的建設,至於美好鄉村建設的其他指標,則“講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還有的對與美好鄉村建設有關的農村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的有關政策沒有吃透,致使實踐中有關工作協調不足、銜接不夠。

(五)缺乏產業支撐,發展後勁不足。以水稻、小麥、油菜爲主的傳統農業、常規種植仍然占主導地位,大多數中心村無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產業,更是不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些村雖然有一些但是規模不大,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化水平低,樣樣有一點,但樣樣不經典,農村合作經濟和適度規模經營仍處於起步階段,缺少龍頭企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沒有普遍形成,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作用不明顯。

(六)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政府包辦代替。美好鄉村建設的宣傳、發動還不夠深入,缺乏有效的引導激勵機制,致使部分農民參與美好鄉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還未被充分調動起來,“等、靠、要”的思想較爲嚴重,“上面熱,下面冷”、“幹部幹,羣衆看”的現象一定程度上還存在。有的羣衆對美好鄉村建設主動性不夠,存在觀望態度。

(七)資金整合機制不健全,合力未形成。美好鄉村建設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管理維護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目前省市縣三級財政安排每個中心村的專項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鄉鎮財政大多爲吃飯型財政,村級集體經濟也十分薄弱,鄉鎮經濟壓力大。涉農項目分散,資金難以有效整合,只是進行簡單的歸併。鄉鎮、村以及農民投入較少,除個別中心村外,社會資金參與美好鄉村建設的也不多。

三、建議與對策

根據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下步工作中應對症下藥,找出解決問題切實可行的辦法,促進美好鄉村建設又快又好地強力推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科學設計規劃,引領美好鄉村建設方向

注重規劃龍頭作用。一要完善規劃體系,注重規劃間無縫對接。堅持全域規劃理念,把一個縣作爲一個大景區,把城鄉作爲一個有機整體,統籌村莊布點規劃、精品線路、中心鎮、中心村等區塊佈局,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整治規劃、鄉土民俗文化規劃,互相銜接,實現城鄉規劃一張圖。二要上下聯動做規劃,規劃設計單位必須與縣鄉政府有關部門、鄉村幹部、村民代表共同研究編制規劃。三要深入實際做規劃,規劃人員一定要到村莊內部、田間戶頭掌握實情做規劃。

處理好規劃與建設的關係。以規劃統領設計施工,做到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七分力量搞規劃,三分力量搞建設。鄉鎮規劃,國土部門必須通力合作,因地因村制宜,制定符合當前,兼顧長遠的建設用地規劃和村莊發展規劃。按照“合理佈局、節約用地、保護耕地、方便生產、改善環境,有利於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要求,在集鎮四周,中心村地塊,交通便捷的基層村規劃點,留有建房預留地,鼓勵新建房戶到規劃地建房。建設部門搞好農民住宅建設的立面、層高、建築風格的管理。農民新屋的建築風格體現地方特色,跟上時代潮流。提倡多層空間發展,底層留有工具庫、車庫,屋內功能多,臥室、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真正做到“造價不高,質量高;面積不大,功能全;佔地不多,環境美”。既節約了土地也優化了村莊佈局,促進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用活土地置換政策。大力推進土地置換與村莊整治撤併結合,消滅空心村,容並零散村,建設中心村,逐步淘汰過於分散的自然村落,引導小村向大村集中,窮村向富村集中,偏遠村向交通沿線村集中,集鎮周邊村向集鎮集中。建立中心村土地流轉機制,強化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對中心村規劃用地實行統一徵收,分類制定徵收標準,有償使用並簡化報批手續,對土地置換村莊整治的安置點實行直批直換、直收直建。政府部門必須嚴格把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支筆審批制度,嚴禁亂批亂建、不批先建。

(二)健全工作機制,破解美好鄉村建設難題

一是健全工作合力機制。政府主導是核心,政府支援才能快,把美好鄉村建設作爲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部門鄉村直接抓的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考覈調度機制。實行周通報、月調度、季評比的獎懲激勵機制,按照“3+1”(責任人、路線圖、時間表+調度)工作法進行推進,制定出臺考覈辦法,統一標準,統一尺度,嚴把各項工程驗收關,對驗收合格的示範村方可兌現相應的獎補政策;考覈結果報主要領導並抄送組織部和效能辦,作爲各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覈和領導幹部績效考評依據之一。

三是健全村民參與機制。農民主體是基礎,贏得支援才能久,美好鄉村建設廣大農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主體。因此要廣泛宣傳動員、深入發動村民,調動村民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全面參與美好鄉村的建設和管護。努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支援、人人蔘與美好鄉村建設的良好局面,並積極打造平臺,將農村環境整治的“三清四拆”由村民組織施工隊,羣衆自己辦理,政府給予適當補償,對“綠化、硬化、亮化、美化、潔化”五化小工程,可以採取邀標形式,發包給村民,採用民建民用的模式,有利化解美好鄉村建設中的矛盾問題,鄉村省時、省力、也省財,達到村景美、人和美。

四是健全資金整合機制。美好鄉村建設涉及面廣,資金需求量大,鄉村級經濟壓力大,要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首先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以獎代補額度;其次要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各級財政和主管部門,要按照省財政廳《關於整合資金支援美好鄉村建設項目指導目錄》的通知要求,全面整合資金,以中心村規劃爲核心,所有涉農項目資金必須項目圍繞美好鄉村轉,資金圍繞項目轉,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爲美好鄉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財政保障;再次要按照創建目標整合資源,進行項目包裝,積極向上申報項目爭取扶持;最後是透過村企結對共建、金融資本參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社會捐資等方式,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新模式。要盤活中心村土地資源,採取流轉、租賃、一次性補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產業發展、旅遊業開發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充分發揮中心村人口聚集、產業聚集、功能聚集的示範作用。

(三)強化產業支撐,助推美好鄉村建設發展

一是注重產業發展與美好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美好鄉村富在產業,村美人富是根本,要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宜商則商”的原則,選擇最適合本地發展,最能讓羣衆接受的產業,量身定做各中心村產業發展規劃,爲美好鄉村建設注入產業發展持續動力。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區。我縣注重打造現代農業“五朵金花”,突出抓好大英有機稻米示範區、嘉吉肉雞養殖示範區、舜山林橋苗木花卉示範區、半塔羅莊葡萄示範區、張山桃花蔬菜示範區的建設。

三是在專業化上下功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特。林橋村、和平村形成苗木花卉專業村,桃花村形成特色蔬菜專業村,羅莊村形成良種葡萄專業村,十里村形成特種青蝦養殖專業村。

四是在規模化上求突破,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發展。以舜山爲核心區,全縣苗木花卉發展達到5萬畝;以張山爲核心區,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5萬畝;以大英鎮爲核心區,有機稻米麪積發展到10萬畝;以半塔鎮爲核心區,葡萄面積發展發展到2萬畝。

五是在品牌化上求精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名村。打響“林橋”牌苗木花卉,“桃花”牌、小李莊“威光綠園”牌蔬菜,“羅莊”牌鮮水果,“金玉珠”牌葡萄,金弘安米業“耘泰”有機稻米等品牌,創建省級國家級著名商標。以農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等爲依託,大力發展舜山生態觀光農業,汊河景華生態、小李莊的都市休閒農業,以張山桃花節、羅莊葡萄節爲抓手發展半塔革命紅色旅遊、楊郢風能銀色旅遊等鄉村旅遊業。

(四)注重管理的長效性,鞏固美好鄉村建設成果

美好鄉村建設要將創建與保護緊密結合,即要按照規劃設計標準完成建設,又要切實加強管理和維護,進一步建立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衛生、河道保潔的長效管理機制,實行縣鄉村戶四級同創,一是建立健全長效管理制度,包括衛生保潔、污水處理、園林綠化、公共服務設施等管理維護制度。二是實施長效管理實績考覈,制定保潔員管理考覈辦法,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院內達標責任書”,實行鄉村日查、縣旬查制度,與保潔員工資直接掛鉤。三是加強長效管理經費保障,建立管護經費納入縣鄉財政預算的保障機制。

(五)實施農村生態文化培育工程,提升美好鄉村建設底蘊。

做到兩手抓,克服美好鄉村建設中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實現村美人美。以提高文明素質促進村民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美好鄉村建設的落腳點。抓陣地,充分利用村民學校對村民生活良好習慣、健康生活方式進行教育,培養他們文明生活的素養。抓教育,引導村民改變陳規陋習,移風易俗,從思想觀念上接受文明生活習慣。抓和諧,堅持美好鄉村建設與基層組織建設並重,加強農村社會和諧化管理,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村民理事會”等基層經驗,調解農村多種利益關係,有序引導農民合理訴求,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篇三:關於縣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情況調研的報告

一、我縣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縣農業發展歷史大致有以下三個階段:一是農村生產力大解放和農業快速增長期(1978年—1984年);二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和農業穩定增長期(1985年—1999年);三是特色農業基地發展和效益農業推進期(1999年至今)。

我縣農業經濟佔我縣生產總值比重僅爲4.8%,主要有水稻、小麥、番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畜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等主導特色產業。200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8.04億元,其中畜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分別佔37.0%、17.0%、11.1%、9.9%、2.9%。

二、我縣農業優劣勢及機遇、挑戰分析

我縣農業具有特色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農業基礎紮實等優勢,同時存在農民素質不高、產品結構層次低、產業化程度較低、農業投入力度小、農技隊伍不健全問題。面臨機遇中央重視“三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省市 “百億”交通工程啓動等機遇,同時面臨wto衝擊、農產品綠色壁壘、自然災害頻發等挑戰。

三、我縣農業結構調整主要內容

(一)調整基本原則

1、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勢資源開發相結合

堅持以林、山、水、區域品牌等特色資源爲優勢,以獨特生態環境爲基礎,透過國家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帶動,大力開發有資源優勢,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2、農業結構調整與市場導向相結合

堅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推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向優質化、多樣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結構變化,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要求。

3、農業結構調整與科技進步相結合

堅持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爲抓手,以開發綠色有機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深加工技術及設備爲重點,以農資、良種、生產、加工、儲運、包裝、保鮮、營銷等環節爲切入點,以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爲載體,推進農產品品質、產業鏈、市場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的加工轉化程度,促進農產品市場的高端化和價值鏈的增值化。

4、農業結構調整與相關產業發展相結合

堅持“開放、優化、互動”原則,充分利用我縣生態環境、山水文化、旅遊風景區等獨特資源優勢,結合我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和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開發能帶動農業發展的相關產業,完善農業生產現代服務業,爲農業結構調整提供良好環境,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5、農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縣建設相結合

堅持科學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以生態縣建設爲契機,進一步加強環境治理,保護生態環境,爲農業結構的調整提供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農業、生態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6、農業結構調整與強村富民相結合

堅持“強業、壯村、富民”原則,一切從各鄉鎮、村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不斷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揮村兩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的作用,帶動農民致富,逐步實現“村級低保”,推進“139富民攻堅計劃”的實施。

(二)產業基本構架

1、縣域特色資源開發產業帶

利用我縣水資源充足、水質良好,林業資源豐富、林區自然風光獨特和國家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的優勢,進行有機地結合,做到保護有力,開發有序適度。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程度;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保護境內各大溪流水體質量。大力開發林業、水資源等,形成特色資源開發產業帶。

2、沿山名特優綠色產業帶

利用我縣山區生態環境優良、山地面積較大、農村勞動力富裕、農業基礎比較紮實、特色農產品豐富等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甌北、烏牛、上塘、橋下等沿江鄉鎮的山區主要發展畜禽、蔬菜、烏牛早茶葉、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山區鄉鎮重點發展蔬菜、畜禽、水果、田魚、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形成名特優綠色產業帶。

3、沿溪生態休閒農業觀光帶

利用國家級楠溪江風景名勝區,自然生態環境,特色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沿楠溪江流域主要景區和林區,重點發展一批集特色水果、原產花卉、耕讀文化、鄉土民俗、民間藝術於一體,並融入到生態環境和自然山水風光中,具有旅遊觀光、勞動體驗、休閒度假、現場購物等功能,形成富有休閒性、觀賞性、知識性生態休閒農業觀光帶。

4、臨鎮生態休閒居住區

利用我縣生態環境優越、田園風光優美、山水文化獨特、風水文化獨有、耕讀文化深厚等優勢,在巖頭、楓林、大箬巖等生活配套設施比較齊全的集鎮,並符合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要求的居住環境優美地段,適度開發生態休閒居住區,發展生態休閒房產業。

5、沿江農業精深加工區

開發深度加工農產品,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同時要在沿江鄉鎮工業區內規劃建設農業精深加工園區,作爲我縣農業龍頭企業深加工基地和引進同農業發展相關的企業用地,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重點發展產業

1、基本保證糧食穩定生產

要正確處理好沿江工業發展與糧食穩定生產的關係,既要科學合理整理土地資源,集約化使用土地,爲工業發展提供適量用地空間,提高土地產出效率,促進工業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爲農業發展提供財力支援,又要實行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基本農田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面積不減少,做到工業發展與糧食穩定生產兩不誤。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整體抗災能力;大力引進水稻、小麥、番薯、玉米等優良新品種,增加單產;在穩定家庭聯產二輪承包制的基礎上,引導鼓勵種田大戶實行規模經營;健全農技創新服務體系,推廣應用綠色有機種植標準化技術,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形成糧食總產量基本保持穩定、總產值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

2、大力提升主導優勢產業

我縣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利、農業基礎較紮實、山地林場廣闊,培育了畜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等主導優勢產業,發展了羅東烏牛早茶、碧蓮早香柚、楓林蔬菜、茗嶴田魚、東皋紅柿等一批示範基地,獲得了中國烏牛早茶之鄉國家級“金名片”和烏牛早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爲我縣農業發展帶來難得機遇。但我縣農業存在着素質性和結構性的問題,同市場需求結構的高端化要求很不相適應,面臨着嚴重的挑戰。因此,抓住機遇,面對挑戰,突出重點,大力提升主導優勢產業,促進農業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各級黨委政府面前一個重要任務。主要發展蓄禽、蔬菜、茶葉、水果、田魚等主導優勢產業,重點推進蔬菜、茶葉、田魚、山地雞等主要農產品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關鍵透過五個方面路徑提升產業層次: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產業化。二是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加快農業產前、產後和產業鏈的整體開發深度。嚴格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加工、包裝、儲運、分級、保鮮、營銷等,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三是開展農業訂單生產。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加強農民之間、農民與下游企業之間的協作與聯合,形成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四是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五是規範市場監管。按照食品質量安全有關要求,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強品牌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管理,規範農產品銷售市場秩序。

3、積極培育有潛力特色產業

進一步挖崛豐富的中藥材、林業、水資源的優勢,做好中藥、水、林等有發展潛力特色產業的戰略研究,制訂科學合理規劃,進行重點培育,形成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1)中藥產業。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最具優勢的民族傳統產業,是國家“十一五”鼓勵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我省正在建設“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利用中藥材資源的優勢和製藥業的基礎,發展現代中藥業,調整農業結構,支援貧困地區發展。據去年行業統計,全球中藥市場銷售額達160多億美元,近年來均以15%左右速度遞增。我國國內市場銷售額達8億美元,其中進口4億美元。隨着人們保健意識增強,中藥的用途還從治病向保健、食用和美容等方面擴展,市場潛力非常大。據報導,香港李嘉誠先生將投資上百億元發展中藥業,把中藥材原料和成藥生產基地建到大陸,在香港設立銷售中心,把中成藥銷往全世界。據調查,我縣中藥材資源的品種約佔全省的72.3%,資源很豐富,鉤滕、白朮、丹皮、金銀花等品種非常道地,種植歷史悠久,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種植自然生態環境良好。近年來發展了杜仲、溫鬱金、浙貝母、厚朴、金銀花、天麻等一批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是我縣農業產業中發展最快的一個新興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好。無論從外部市場環境看,還是從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看,發展中藥業是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一是制訂中藥業發展規劃。開展中藥材資源調查,預測市場需求,結合產業基礎,研究中藥產業發展戰略,並制訂產業發展規劃。二是培育中藥生產企業。制訂優惠政策,引導鼓勵我縣有意向發展中藥產業的工業大企業發展中藥業;引進外地中成藥生產企業在我縣投資辦廠,在山區建立中藥材原料種植基地,帶動山區中藥材產業發展,促進我縣中藥產業化。

(2)水資源產業。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資源水量僅爲273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5%。隨着環境污染,生態的破壞,用水量的增加,已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着我市工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體污染不斷加重,人均用水量不斷上升,將成爲制約我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主要資源之一。據預測,在供水保證率95%的情況下,到2010年溫州將缺淡水4.19億立方米,到2020年將缺淡水12.19億立方米。我縣水資源非常豐富,平均水資源總量34.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爲3850立方米。水利設施比較完善,已建成大小水庫、山塘598座,楠溪江供水工程即將投入建設,西向供水工程已經開工建設。要充分利用我縣豐富、優質水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優勢,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做到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科學合理有序綜合開發水資源,發展水資源產業。一是研究發展戰略。根據生態縣建設目標、水資源現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要求,做好我縣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戰略研究,並制訂開發與保護總體規劃。二是加強水體保護。加大對楠溪江源頭及各流域水體保護力度,進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限制楠溪江上游發展有污染的產業,增加治理投入,減少水體污染。三是合理開發水資源。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科學利用水資源,綜合開發水利發電、引水供水、瓶罐裝飲用水、水產養殖、旅遊觀賞等產業,吸引對水源水質有嚴格要求,並能帶動農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到我縣投資。

(3)林業資源產業。我縣境內山青水秀,溪流縱橫,環境優美,林業資源豐富,是一個較有特色的林業大縣,發展潛力巨大。充分利用我縣物種資源豐富、適林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優美、區位交通優越、農村勞動力充足等方面的優勢,開發野菜、野果等森林食品;蘭花、盆景等花卉;根雕等竹木製品、旅遊工藝品及木製出口玩具等產品;石蛙、梅花鹿、七彩山雞等野生馴養業。進一步提升龍灣潭、四海山森林公園;開發楠溪江源頭、五星奇潭森林公園等,建立森林生態休閒旅遊網絡,開闢森林旅遊營銷渠道。繼續加大森林保護力度,加快招商引資步伐,扶持林業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實現林業產業化。

4、加快發展與農業相關產業

進一步完善農業配套服務業,改善農業結構調整環境。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產業,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和範圍,提高農業規模經濟和效益。

(1)農業生產服務業。進一步健全農技服務機構及網絡,建立特色農業專業培訓機構、專業資訊網站、莊稼醫院、畜牧醫院、良種母本園、種子種苗基地等;鼓勵創辦農產品銷售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健全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服務能力。

(2)旅遊觀光農業。利用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的旅遊平臺,開發具有山水風情、耕讀文化、動植物園、生態水果園、農家樂等功能,能開展采果品嚐、體驗勞動、旅遊觀光、農產品現場銷售及吃住玩一體化等活動的生態休閒觀光農業。進一步提升巖頭牡丹園、下日川楠溪耕讀樂園、楠溪江文化書院的品位,擴大服務功能;引進有實力開發商,適度開發新的富有生態休閒旅遊觀光農業項目,實施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化。

(3)生態休閒房產業。利用楠溪江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山水文化、風水文化、耕讀文化等特有的居住環境資源優勢,在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框架內,結合舊村改造,編制位於巖頭、楓林、大箬巖等生活配套比較齊全的集鎮轄區內的生態休閒居住區規劃,引進有實力有品牌房地產開發商,適度有序開發具有楠溪江古村特色的生態休閒房產業,提高山區鄉鎮土地資源的附加值,提升山區重點鄉鎮的城市化品位,轉變小農經濟陳舊觀念,拉動綠色有機農產品消費需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四、加快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一)突出一個指導思想

堅持“以資源帶產業,以工業促農業,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爲指導思想,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實現縣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我縣提前實現現代化。

(二)完善五大支撐體系

1、組織領導保障體系。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應切實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領導,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爲各鄉鎮、部門特別是農業鄉鎮、涉農部門的目標責任制考覈內容。應成立農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二是明確目標任務。將農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具體落實到相關鄉鎮、部門,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三是完善決策機制。應制訂一套科學、完善的決策程序,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開展對我縣林業、水資源、生態環境及名特優農產品的調查,爲農業結構調整決策提供依據。應邀請相關知名專家組成農業結構調整專家組,爲農業結構調整提供諮詢服務。四是建立考評體系。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目標責任制要求,制訂農業結構調整績效考覈辦法和獎罰機制。建立農業結構調整示範鄉鎮、示範基地,紮實有效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2、政策引導推動體系。一是完善規劃體系。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鄉鎮領導、科研院校專家、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建立編制小組,負責編制我縣大農業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形成一整套科學系統的農業發展規劃體系。二是健全扶農政策。圍繞特色資源保護與開發、主導優勢產業提升、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等方面情況制訂一套體系完善、推動有力、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3、市場資訊導向體系。一是健全資訊平臺。及時收集有關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農產品市場供需、農業投資、上級扶農政策等方面資訊爲政府部門、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資訊服務,實現資訊資源共享。二是拓展發展渠道。利用我縣在外開超市能人回家過春節的機會組織聯誼活動,並推介我縣農業及名特優農產品,透過超市平臺銷售我縣農產品,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一步健全在外經營能人商會組織,加強聯繫溝通。引導在外能人回鄉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經銷公司。三是建設交易市場。在烏牛、羅東等地建立烏牛早茶交易市場;在上塘、楓林、巖頭等地建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交易市場,獲得市場資訊對稱性,降低農業企業和農民交易成本,提高主導農產品市場集散能力。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市場建設投入,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強、知名度高農產品交易市場。

4、自然災害防禦體系。一是提高農民防災意識。加大對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對典型防災減災的案例進行剖析,進一步提高農業企業、農戶防災意識。邀請有關從事防災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對相關人員進行防災減災專業知識培訓,進一步增強我縣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二是健全災害預報網絡。把國家氣象、防疫部門年度預報的颱風、洪旱、疫情等災害預警資訊,透過各種媒體及時發送給農業企業、農戶,使他們提前做好防災準備工作。有關鄉鎮、部門幹部要及時到農業企業、農戶指導防災工作,最低限度地減少農業損失。三是建立防災專項預案。要制訂重要農業基地及農產品的防災應急專項預案,根據應急專項預案要求內容,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並進行模擬演習,進一步提高實施防災應急能力。

5、基礎設施建設體系。一是完善水利設施。進一步加強甌江一級支流的楠溪、西溪、菇流、烏牛溪和主要二級支流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二是保護基本農田。進一步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科學整合土地資源,集約化使用土地。三是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我縣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程度,重點做好甌江北岸、楠溪江兩岸及源頭、重點風景區、生態脆弱地段的生態保護。

(三)啓動九大扶農工程

1、特色資源開發工程。一是制訂資源開發計劃。建立由相關部門及有關鄉鎮組成的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特色資源開發過程中的重大事項。由相關部門組成資源聯合調查組,對山區資源進行專項調查,摸清資源情況,建立資源數據庫。委託有關科研院校,研究我縣特色資源開發戰略,幫助我們理清開發思路,指導政府科學決策。制訂我縣農業及相關特色資源產業專項規劃,指導我縣特色資源適度有序開發。二是建立資源開發項目庫。組織有關部門、專家對選定的優勢開發項目編制可行性報告,並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並從中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項目,進入資源開發項目庫。三是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制訂專項優惠政策,吸收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來我縣投資開發。在媒介上介紹我縣特色資源、產業基礎,生態環境、區位條件和引資項目,讓廣大投資者瞭解永嘉、關心永嘉、投資永嘉。同時邀請有意向投資者召開特色資源開發投資說明會。

2、山區農業幫扶工程。一是選擇一批幫扶產業。從資源優勢強、產業特色濃、鄉鎮領導決心大的重點農業鄉鎮中選擇一批基礎紮實、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中選擇一批帶動面廣、示範性強的基地和農戶,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重點培育。二是建立一套幫扶機制。建立以掛鉤部門扶特色基地,沿江鄉鎮輪換扶山區鄉鎮,沿江村居扶山區農業示範村,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村指導員扶農業科技項目,工業行業協會、商會幫農民專業合作社,工業企業幫農業企業、示範戶的幫扶體系。重點扶持特色濃、開發潛力大的產業,帶動面廣、示範性強的基地,觀念新、市場意識強、實力厚的龍頭企業、示範戶。三是出臺一個扶農政策。結合全市實施的“139富民攻堅計劃”,縣委、縣政府已經制訂一個推動有力的扶農政策。各有關鄉鎮、部門要制訂配套實施方案,重點扶持特色產業、示範基地、龍頭企業。

3、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一是制訂培訓計劃。要計劃透過5年時間,使種養殖農戶和農業企業負責人透過150個課時以上的培訓,掌握3~5門農業實用技術或技能,進一步提高農業企業負責人和農戶的整體素質。按照農業企業負責人和農戶的文化水平、培訓需求,選擇相關課程進行培訓。二是創建培訓載體。將已建立的科協農函大、科技局遠程教育、農業局農廣校等教育培訓平臺進行整合,在各產業相對比較集聚的鄉鎮建立技校,對農戶進行培訓。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師資力量,引進浙江省農科院、中醫藥研究院等單位同我縣相關技校開展合作辦學。組織相關農戶在本縣農業示範基地召開現場會,交流推廣示範基地成功做法,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三是建立培訓基金。建立農民素質培訓基金,集成到縣委、縣府的層面上,結合農民素質培訓計劃,進行集中統一使用,進一步提高培訓資金使用效率。鼓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知名人士捐資,擴大培訓基金盤子,加強培訓力度。

4、龍頭企業培育工程。一是明確培育對象。選擇一批觀念意識新、基礎紮實、示範帶動性強、發展潛力大的有代表性重點農業企業,培育成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引導本縣“巨龍”企業或引進同我縣種養殖業、觀光農業等產業發展相關的知名大企業,發展深加工農業,帶動山區農業快速發展。二是實施培育戰略。鼓勵引導被列入培育計劃的企業制訂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鼓勵多種經濟主體特別是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投資農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拉長產業鏈,擴大帶動面。積極申報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名牌產品及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創建企業知名品牌。三是完善扶持政策。根據不同特色產業、不同企業及發展階段制訂“一企一策”,在企業發展用地、用電、稅收、農補、科技計劃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有力地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5、農業產業化經營工程。一是堅持產業化經營理念。要運用工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科學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市場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運用契約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建立經營組織模式。利用農業龍頭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按照自願的原則,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建合作社、合作社連農戶的發展格局。三是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規模化經營,創建自主品牌。實行統一農產品包裝和商標,積極透過各種途徑進行宣傳,推銷特色農產品,擴大市場佔有率。開展“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方式,實行訂單生產,穩定農產品銷售市場,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

6、質量信用建設工程。一是鼓勵開展質量認證。加強對重點農業產區的主要農產品基地的土壤、水質、大氣進行監測、分析,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爲農產品生產提供良好生態環境。加大對農戶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力度,提高農戶質量意識,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規範施肥用藥,保證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二是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檢測項目,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及時掌握農產品質量動態。利用檢測機構,爲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基地等提供檢測服務,爲創建農產品品牌提供支撐。三是推行質量資訊披露制度。要建立農產品質量資訊披露制度和質量事故報告制度,透過電視、報紙、網站、期刊等媒體定期公佈我縣主要農產品質量資訊,在我縣主要農貿市場建立有品牌、質量安全信得過的示範攤點,引導經銷商、消費者採購質量安全農產品,樹立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

7、農產品品牌打造工程。一是鼓勵龍頭企業創品牌。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品牌創建活動,培育一批特色濃、帶動性強、潛力大的名牌企業,並積極申報知名商標、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免檢產品。二是創建特色品牌基地。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積極申報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國字號“金名片”。三是開展品牌宣傳活動。要組織運送特色農產品參加各類展銷活動,拓擴市場銷售渠道。精選有特色農產品,參加各級政府部門、行業組織舉辦的評獎活動,提高農產品知名度。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重點農戶赴消費市場大的城市、配套協作企業進行農產品推介活動。利用各種媒介宣傳我縣特色農產品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和重點農產品。

8、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一是開發農業優良品種。引進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適合我縣種養殖的優良新品種。建立種子種苗基地,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研究開發中藥材、森林食品、花卉種苗等優勢資源。二是健全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鄉鎮農技服務體制,健全農技服務機構,完善農技服務網絡,不斷充實專業對口的農技人員,建立一支專業業務精、服務意識強、富有創新精神的農技隊伍。建立農業莊稼、畜牧醫院的特色門診,完善農業病蟲害預報網絡,進一步健全農技服務體系。三是開展共性技術攻關。加強同相關農業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良種母本園,組織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改進特色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開發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及設備,發展加工原料基地和深加工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

9、農業投入推進工程。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縣財政要逐步加大對農業投入,並把各部門、鄉鎮的扶農資金集中起來統一使用。積極向上級相關部門申報農業項目計劃,爭取上級資金支援,提高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貸款擔保機構。建立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增加財政的投入,爲農業企業、農戶貸款提供擔保服務。三是鼓勵銀行增加貸款。引導各銀行、信用社增加對農業的貸款額度,爲農業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四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要建立重要農產品風險補償機制,實施自然災害政策保險計劃和市場風險收入穩定計劃,建立由自然風險基金和市場風險基金組成的重點農產品風險基金。12

標籤:調研 農業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