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雨說》鄭愁予

《雨說》鄭愁予1

萬物的歡笑,是一闕充滿快樂氣氛的“春雨交響曲”樂章。

《雨說》鄭愁予

春之聲

等待着,等待着,等待久了的四月到來了。樹葉開始閃出黃青,花苞輕輕地在風中擺動,似乎還帶着一種冬天的昏黃。田圃裏冷凍的種子還帶着晶瑩的露珠,枯黃的小草帶着絲絲懶惰埋在土堆裏,卻沒有什麼將它呼喚醒來。淺淺的魚塘裏沒有絲毫生氣,好像那些魚兒都躲在溫暖的河底。只聽得“嘩嘩”的微小的聲音,溪水緩緩帶動着生的氣息。只有我的到來,纔會有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

春之舞

此時,我睜着惺忪的雙眼來到這片大地。輕輕地,我飄到樹葉上,清洗着累積的灰塵。每一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着一層綠茵茵的波浪。我將小草從沙軟的土地裏叫出來,它們擺動着細嫩的葉子,有一種剛甦醒的懵懂。水珠子從花苞裏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魚兒在水中跳躍,時而躍出水面,輕吻着我嬌嫩的肌膚。半空中似乎總掛着透明的水霧的絲簾。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

我歡快地跑着,跳着。打在孩子們的臉上,滋潤着紅撲撲的小臉。他們在笑,放肆地笑着,我追隨者他們的笑,爲笑而笑。

春之祭

我心滿意足地看着孩子們的笑,聽着他們的聲。擡頭看了天空最後一眼,帶着滿心的祝福,砸向地面。我,雨珠,爲笑而生,亦爲笑而死。

春雨,留給人們一個洗去塵埃和浮華的重生的大地,卻帶着已完的使命安息在萬物的歡笑中……

《雨說》鄭愁予2

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詩人借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絃的愛之歌。

全詩分爲九節。其中五次以“雨說”爲提示語,是“雨”的訴說的內容變化和情感遞進的線索。

第一節,雨來探訪四月的大地。詩以“(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開始,請注意這一句是放在括號裏的,它彷彿是幕布開啓時的畫外音,預示了雨的“出場”,又使人感到某種久久的期待和強烈的願望。詩人描繪了春雨到來之前,“田圃跟牧場”“魚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機,田圃裏的種子、牧場裏的牛羊、魚塘裏的游魚以及會唱歌的小溪都沒有了活力。然而,度過嚴寒的冬天,經過料峭的春寒,蟄伏已久的四月就該顯現它的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開的時節。就在此時,“雨說,我來了,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雨”,儼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節,雨輕輕地來了,滿懷着愛心。雨“走得很輕”,並且“溫聲細語”。“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展示了雨對所有兒童的博大的愛心。“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表現了雨對每一個孩子的熟悉和親暱。“我來了,雷電不喧嚷,風也不擁擠”,雨是靜靜地來的,它關愛孩子們而生怕驚擾他們。

第三節,雨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它的到來。開啟油傘、關起門窗、放下簾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們“拒絕”雨的行爲。這裏連用三個“別”,是請孩子們千萬不要拒絕它。

第四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雨發出兩句“爲什麼不……”的親切反問,請孩子們與它親近,並隨它同行。

第五節,雨請孩子們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裏的泥土“將潤如油膏”,池塘裏魚兒跳躍,溪水丁冬像在“練習新編的洗衣謠”,這一切與第一節中提到的情景完全兩樣,大地因春雨降臨而煥發勃勃生機。

第六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笑着長大的。它來自很遙遠的地方,從小生活在山峯聳立、白雲滿天的童話般的仙境中,無憂無慮地玩耍,快樂地成長。

第七節和第八節,雨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給孩子們帶來歡笑,讓他們快樂地成長,這是雨的使命。柳條兒彎了腰,石獅子流了淚,小燕子在雨絲中“斜”着翅膀飛翔,旗子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這都是因爲雨給他們帶來了歡笑。末尾兩行詩意味深長:只有孩子們歡笑起來,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來臨,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節,雨交代它最終的歸宿。“我來了就不再回去”,當把歡笑帶給孩子們以後,“我就快樂地安息”。雨最終犧牲自己,將生命變成孩子們嘴裏的“那份甜”,並在“那份甜”中融入對孩子們的“祝福的.心意”。

這首詩運用擬人手法,讓“雨”對孩子們深情地傾訴,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摯愛之心,展現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勵孩子們自由歡笑、勇敢生活的愛的天使的形象。詩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種種的情景都具有象徵性。這首詩寫於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正值我國結束“文革”災難不久而開始新的歷史時期,詩人身在海外而關注中國大陸。經歷十年浩劫後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甦,而“要教你們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狀語,並對“笑”作擬人化的描寫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詩中的“雨說”,其實也就是詩人在說。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願。

問題研究

1.這首詩採用了擬人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裏?

這首詩採用了擬人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雨”在詩人筆下,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爲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僅如此,對詩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擬人化的生動描寫,如“繞着池塘跟跳躍的魚兒說聲好,去聽聽溪水練習新編的洗衣謠”,“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見了我笑得嘩啦啦地響”等等,俯拾皆是。這首詩是獻給兒童的。全詩出色的擬人化表現手法,使這首詩具有親切感人、活潑歡快、充滿情趣的風格,它切合兒童的心理,能打動孩子們稚嫩的童心。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首詩採用的擬人手法,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而不是一種修辭手法。二者的區別是:前者用於整體藝術形象的塑造,後者僅僅用於語句的修飾。

2.這首詩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鄭愁予的詩往往透出中國古典詩的修養和一種動人的江南文化氣息,這首詩也是這樣,它的一些用語和詩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見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詩人還善於針對詩的接受對象,運用一些特別適合少年兒童讀者的口語,例如“爲什麼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繞着池塘跟跳躍的魚兒說聲好”“你們吃着蘋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種動人的、令人感到無比親切的美。詩人除了成功地運用擬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種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於在事物之間進行一種奇特的詩意的轉化,例如“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僅把具體可感的“吃着蘋果”時“嘴裏的那份甜”,貼切地變爲“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這樣的詩句結尾,暗示了一種詩的祝福的力量。

《雨說》鄭愁予3

《雨說》是詩人鄭愁予借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絃的愛之歌。全詩以雨爲中心意象,開闔發展,形成從展示(第一節)到發展(第二至第七節)到概括(第八節)的充滿快樂氣氛的“春雨交響曲”。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爲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義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活潑歡快、充滿情趣。

這首詩清新明麗,節奏歡快,融典雅的詞句與活潑的口語於一體,適合於朗誦。教讀課文,要學生誦讀,以切合的語氣和語調,地“雨”的形象。學習的是學生把握詩中的關鍵語句,體會詩歌擬人化的藝術手法,“雨”的形象的象徵意味教學中運用評析欣賞法,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情境,把握詩的內涵和特點。活動探究內容可滲透單元性學習“雨的訴說”,以學生的心靈感悟,體驗大的韻味。

“雨”說她來了;她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她,靜悄悄地走來,孩子們不要拒絕她的來到;她,遙遠的地方;她曾在幸運的笑中長大。“雨”說她來了,就回去,當孩子們學會了自由地笑,她快樂地安息。話了的長者們讓兒童們能夠無憂無慮、健康幸福的長大,願意的努力、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