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暑期支教調查總結

暑期支教調查總結

暑期支教調查總結

篇一:暑期支教

這個問題問得好。

我和幾個同學在上個暑假專門做了一個社會實踐,就是去調查暑期支教,反思這種方式的利弊並探索雙贏模式的。

我們做了問卷調查,寫了報告,我給我們組拍了紀錄片,報告和視頻我會在近期上傳並把連結更新在本答案裏。報告連結:

我們兵分三路,跟着三個支教隊伍到了三個不同的地方,其中我所在的組經歷是最特殊的。

我先說一下我們整體的調查結果再談談我自己的感受。

首先看一下統計數據及分析(全部摘自我們的報告,有部分字詞、標點改動。標數字的地方表示我會在後面具體說):

志願者方面:我們調研了12個支教團隊,其中實地調研5支,共收回有效志願者問卷107份。在大學生參加支教的動機中,有51.4%選擇了豐富閱歷鍛鍊自己;問卷中選擇爲農村教育做貢獻的有16.82%,居第二位,比例較低。這在實地觀察中也得到證實。

在志願者中,有約 25%未接受過培訓,約80%沒有支教經驗,約 45%對當地學校的教育情況不瞭解,儘管這樣,仍有 95%的支教者認爲自己會做好。

我們認爲,這與現階段支教活動的水平息息相關,由於現在支教活動的主體是大一大二學生,這也就決定了,大多數支教者不可能擁有較爲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大多數執教者的支教目的是豐富社會閱歷,這也就決定,支教活動的後期持續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參與持續性不強。雖然自己的經驗和對當地的瞭解不夠充足,但是仍然認爲自己能夠將支教活動做好,這顯示出志願者盲目樂觀,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有些志願者雖然備課很詳細,上課前信心百倍,但是在授課中仍然不能把握課堂,導致積極心受挫。[1]約 28%的志願者反映學校不重視支教,這很容易影響志願者的支教效果。

約 40%的志願者認爲遇到的最大困難時自己講授的東西由於語言、思維、知識等方面的障礙,學生聽不懂不配合;約20%的志願者認爲最大的困難是學校教學條件太差,開展教學很不順利;約10%認爲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堂紀律差。

這說明我們在上一題中的擔憂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志願者都是帶着熱情和奉獻精神參與到支教中去的,但是前期準備的不足,自我期望的過高,對支教活動的盲目預期使得他們在實際接觸到支教活動之後,極容易產生對於支教活動的困惑,影響到支教活動的效果,同時,這種結果也不理支教活動的長期展開。超過三分之一的志願者進行過家訪,瞭解到絕大多數村民希望孩子繼續學業。在支教中,志願者應該經常與當地老師交流,向他們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請教教學問題。

但是實際上,志願者與老師接觸的時間少之又少。在調研時,我們的調研人員有時候會成爲志願者與老師溝通的橋樑。由於老師對課程有自己的安排,不希望志願者打亂他們的教學計劃,故而只留很少的時間讓志願者授課,但志願者由於準備了很多要講授的東西,經常拖課。這樣志願者和老師分歧越來越大,導致支教效果大大弱化。[2]在支教給志願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的調研中,45%的人選擇了“支教團隊或支教隊員”,這部分人在支教中可能鍛鍊了自己的交際能力、組織領導能力。

27%選擇了 “支教生活的艱辛”,他們可能提高了自己獨立生活吃苦耐勞的精神。20%選擇了“某個感人的支教或家訪場景”,他們真正以支教爲中心,體會到了支教的苦與樂。19%選擇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們可能被淳樸的民風民俗所感染,還可能他們的重心是旅遊而不是支教。

受援學生方面:調查得到的有效樣本共321份,且男生女生比例大概是1:1,88.16%的學生爲農村戶口,其中小學,初中,高中分別佔到15%,29%,56%,考慮到小學生問卷評價能力有限,這樣的比例也較適當。超過95%的學生表示非常願意或願意接受支教活動。

在白村中學有同學放假後專程又回到學校;在輟學率高達70%紅門寺鄉武進中學,我們驚訝地看到了許多回到校園旁聽的輟學孩子,更有許多已經從學校畢業或尚未升入初中“準初中生”慕名前來,由此可見支教所受歡迎度之高。部分學校會對接受的學生進行“篩選”,老師們傾向於選“乖巧聽話”的孩子們前來,這樣雖然幫助了志願者的教學,卻刻意造成了支教課堂與普通課堂的差異,使得支教無法惠及一些“調皮”的孩子,從而容易造成他們對支教的牴觸情緒。

學生非常渴望心理方面的輔導,學校又沒有條件因此大學生的前來是個非常好的彌補。[3]60%的志願者相信不到兩週的支教生活便足以達到很好的支教效果;而這一點,顯然與孩子們的想法有所出入,與他們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受援學生希望支教在三週左右爲好。無論是校方還是志願者,都對心理健康的輔導更加重視。而心理課也是在短期支教中最容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的課程之一,志願者偏重這一方面的課程,能使有限的支教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幫助。勵志故事和個人經歷交流是志願者認爲對孩子們最有意義的部分。

中學支教的各個團隊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文科學方面,比如文學,閱讀,書法,戲劇等涵蓋很全面,但是自然科學方面(數學,物理,醫學,天文,計算機等)涉及確實很少,在所有課程中,佔的比例大概只有 10-20%(如一星期的53節課中,自然科學方面課程只有不到 10節),甚至有的支教團隊根本沒有自然科學課程。

超過80%的學生表示大學生支教中“條理清楚,通俗易懂”,這是對大學生的肯定和讚許,也基本與我們調研團實地瞭解情況相符。

超過80%的志願者沒有相關支教經驗,這對於教學效果是有一定影響的。

缺乏經驗的大學生們對於課堂的管理能力很不足,課堂的紀律常常不佳。這不僅給志願者的教學造成影響,也影響其他同學學習熱情。有同學抱怨:“課堂上太吵了,再這樣下去我就不和他們(搗亂的學生)一起在這裏上課了。” [4]志願者在短期支教中大體能保證支教熱情的飽滿如一,沒有讓生活困難,語言不通,支教效果不明顯等負面情緒動搖自己愛心付出的初衷,88%的同學的肯定評價,便是最好的例證。

我們也注意到,西安臨潼組有許多學生反映說”志願者初期到後期態度逐漸變化,顯出不耐煩的傾向”,爲了探究原因,我們同時調出了該校志願者的問卷統計,發現志願者普遍反映“支教中最大的困難”是“感覺短期支教效果不大,沒有熱情繼續下去”;我們也發現該校超過35%的學生在肯定志願者愛心的同時,對於志願者的綜合評價中這樣說:“老師們教學水平一般,但樂於奉獻”。曾有一個白村中學的學生,在看過支教中開闊課幻燈片中關於世博會、奧運會的內容後,小聲對我說:“這些我從前都是沒有機會見到的,謝謝你們,我要努力考上(西安)交大,親自出去看看。”94%的受援孩子是希望與志願者保持長期聯繫的,然而仍然有相當部分的同學不願與志願者聯繫,我們針對這個問題向一個學生進行了詢問,他反映由於之前接受過支教,支教中與志願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支教結束後卻無法依志願者留下的聯繫方式與他們取得聯繫,抑或是他們不接電話,這讓孩子們很受傷害。

對普通大學生的調查(略)

最後,我們把支教中的問題可以歸爲以下六類: 支教組織管理方面的問題。體現在:高校缺乏規範的管理制度,對支教活動缺乏宏觀統籌,沒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對支教的必要的激勵機制。支教社團、組織的管理問題,如沒有嚴格進行支教志願者的選拔與培訓,支教前與受援學校的聯繫溝通不當,沒有做好志願者與受援學校的橋樑工作;支教社團新老成員之間缺乏支教經驗的傳遞。缺少對支教工作的組織管理跟蹤評估,以及基於此的對支教工作調整。

短期支教時間短與輪換制的問題。體現在:支教時間短,人員更換頻繁,蜻蜓點水式的短期支教缺乏效果,反而導致受援學校的不配合。輪換製造成教學不穩定,加大了學生的適應困難。只能簡單的解決受援方一時的困難,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一次性支教等支教嚴重缺乏連續性。

支教教學方面的問題。體現在:志願者缺乏必要的教學技巧、沒有完善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沒有連貫性。教學中忽略細節。擾亂正常的教學進度。不能掌控課堂。缺乏對自己和他人授課方式的思考總結。

志願者的支教認知問題。體現在:缺少對支教的全面認識,盲目樂觀或擔憂。缺乏與當地老師的聯繫溝通,對當地教育情況不瞭解。缺乏一定的領導能力,容易被突發事件影響整體的教學計劃。部分的志願者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部分志願者支教動機(如學分、旅遊、簡歷)不純,缺乏社會責任感,將支教形式主義化、功利主義化。志願者的某些不良行爲甚至可能影響到學生。

受援學校的問題。體現在:學校不重視、不配合,有戒心。不想讓志願者佔用課堂時間。受援學校學生瞎起鬨,一味的追求娛樂新奇而忘記了支教的意義。

支教經費問題。體現在:志願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經費,影響支教熱情。解決方案(略)

我們組最特殊,因爲我們支教對象是高二升高三的學生(暑期補課)

[1] 我們組的一名志願者到了後期不願再去上課了,因爲他的熱情受到了打擊。並且與另一位志願者發生了意見的衝突。“另一位志願者”認爲他沉浸在了學生們的歡迎和擁護中。

[2] 我們的隊伍遭遇了學校兩次開會一再壓縮授課時間。更嚴重的是,我們的到來加重了學校和學生的對立,有同學在 QQ 空間上發帖借讚揚志願者批評學校,並製造、傳播謠言(說學校收志願者食宿費,實際上沒收)。

[3] 我們意外捲進了一位心裏有問題的學生的“發作”,差點影響整個支教。

[4] 嚴重影響了某些學生的學習節奏,優秀的學生基本不受影響,但有的學生整天和志願者在一起不去上課和自習。

以上都不想展開了,感興趣的在評論裏問我吧。

我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暑期支教和平時支教不矛盾,除了我們組的高考暑期補課,一般暑假學生是不上課的,所以暑期支教基本不影響正常教學,教學內容也不會是課程內容。這一點和長期支教有本質區別,長期支教是直接去做老師,假期支教是課堂的一個補充。因此這兩者沒有什麼絕對優劣之分。

暑期支教最大的硬傷就是不連續,其實我們不需要指望具體的支教者有多麼大的恆心,我們更需要的是相關的組織、社團的可持續性。因爲如果採用暑期支教這種方式,人肯定是一茬一茬地換;但是如果組織、社團有良好的管理、培訓和繼承性,換人根本不是問題。我們這一組的志願者已經該組織第二次去了,而且是當地學校邀請的,但是該社團沒有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準備,所有志願者來了之後都表示反差非常大。這是絕對應該避免的。

我們這幾個同學基本上都是憤青,本來都是帶着成見去的。你看我也說了很多支教中不靠譜的事,但是到了那個地方我們才發現學生們需求之強烈,他們連我們這些調查者都不放過,逼着我們給他們講題。這給我們的觸動很大。

我們覺得,只要去了,(客觀上)就有貢獻。只有貢獻大小的問題,絕對沒有弊大於利的說法。至於你是就去一次,還是每年一次,還是一週一次,沒有本質區別。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改善方式,把這個事情做專業,做好。“把事做好比做好事重要”這句話我很同意!

問題出在社團、組織上。因爲他們只關心做了好事,不關心怎樣把事情做好。因爲:他們根本不想把事情做好,因爲做了好事就已經足夠他們的目的了(你懂的);他們不會把事情做好,他們缺乏這方面的探索;他們不知道自己原來做得不好,缺乏反饋與總結。最後,個人態度也很重要,就如我們組,有的人受到學生們的歡迎於擁護,盲目樂觀,導致到後期很容易受打擊。還有,要保持低調,不要試圖挑戰老師和學校。有的人說道“來去基本匆匆,過後基本空空”的問題,這個不是必然的。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志願者走前後反差太大,志願者需要想一想:當地的老師真的那麼差嗎?其實我認爲不是。志願者需要的不是在支教期間做一個“更好的老師”,而是要讓孩子們對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促進他們與老師、學校的交流,讓學生們在自己離開後可以再原有的條件下獲得學習的進步。這纔是志願者應該留下的,至於什麼聯繫方式,沒那麼重要,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