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衚衕文化》——汪曾祺

《衚衕文化》——汪曾祺1

 一、品內涵

《衚衕文化》——汪曾祺

乍看題目,學生不免疑惑:衚衕”怎麼會和文化”連在一起? 衚衕文化”是種什麼文化?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能反映生活全部的概念,它是無形的,抽象的,它依附於一個個有形的具象得以存在,如建築、器皿、飲食、民俗風情等,這些是一個地域獨特文化的載體,要想認識一個地域獨特的文化,就先得打量這種文化依附的載體。汪曾祺想要表現的是北京市民文化,他爲之選擇的是什麼載體呢?決定北京市民文化的因素不只四合院、衚衕這種居住方式,但居住方式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因此,汪曾祺選擇了北京胡同作爲表現市民文化的載體。

北京胡同到底有什麼特點?學生很快會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發現,作者繪聲繪色、饒有興味地介紹了衚衕的方位特點、產生、形成等,這些不但給人以知識,而且爲下文闡釋由衚衕形成的衚衕文化作了鋪墊。衚衕連接起一個個盒子似的四合院,四臺院裏的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而且一住幾十年,捨不得“挪窩”;講究處街坊,但過往不多;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身爲民主運動的民”,卻對學生運動冷限旁觀,路見不平也是“忍”字當頭…… 在作者對一樁樁一件件的北京人生活細節的形象描繪中,學生很快就會領會衚衕文化的深刻內涵:封閉、自足、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審視、剖析使學生緊蹙的眉頭舒展開來,他們明白了,每一種抽象文化都依附於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存在,而生活中許多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也許都蘊含着某種深厚的地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裝文化、旅遊文化等等,只要我們細細觀察,認真體會,就會發現平淡的生活實際上常常充滿着濃厚的文化氣息。

二、品感情

作者對衚衕文化的那份感情是複雜的。汪曾祺出生書香門弟,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他雖是江蘇高郵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滿目染北京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熟悉瞭解之深和喜愛之情。比如,談到衚衕取名的來源如數家珍,大啞巴衚衕,羊皮衚衕……每一個親切的名字裏似乎都隱藏着一個動人的故事;又如寫衚衕裏那些熟悉的聲音,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剪子磨刀的驚閨”,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響在耳旁;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生活,更是津津有味:有窩頭,就知足了…… 一蝦米皮熬白菜,嘿!”但是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自己所熟悉並鍾愛的一切都將隨着四合院、衚衕的消逝而消逝。當作者走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的時候,他還會想起石老孃衚衕裏的故事嗎?還能聽到那時遠時近的算命盲人的幽遠笛聲嗎? 閒暇的時候,他還能拉棋友“殺上一盤,找酒友喝上“兩盅嗎?— —不能夠了,這一切都將隨着四合院上一個個大大的“拆”字而永遠的成爲了過去,他只能撫摸着《衚衕之沒》裏的一張張照片回憶往事,這怎能不讓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老人油然而生無奈、惆悵之情!所以在文章的束、末尾作者不無感傷的寫到“有些四臺院門外還儲存着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着失去的榮華…… 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但稍微細心點,我們就會發現.作者對衚衕文化喜愛但並不迷戀,對其消亡感傷但並不悲惜。封閉保守的衚衕文化在迅速發展的商品社會裏,已不適應開放進取的現今時代,它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懷舊也好,傷感也好,無奈也好,都不能阻擋這一趨勢。作者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表達自己的悵望低迴之餘,也豁達樂觀地對着將逝的衚衕文化道一聲“再見吧,衚衕!”

汪曾祺就是帶着這樣一種複雜的心情爲正在消失的老胡同、已經枯朽的舊文化唱了一首哀而不傷的輓歌。

三、品語言

本文是汪曾棋爲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言,所以他用平淡樸素、韻味十足的.北京口語來表現鄉土文化,更富表現力,比如,蝦米皮熬自菜,嘿!”一個“嘿”字,用的是地道的北京人的口氣。換成其它的任何一句都不能傳達出北京人那種特有的滿足與欣賞,再如“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咪着”又道出了北京人凡事都“忍”的性格。加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流露出局外人的佩服與調侃。還有寫衚衕的衰敗:“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更有一般撲面的感傷。把這些富表現力的句子挑出來讓學生反覆誦讀,才能品出個中辣味。

這是一篇序言,作者卻沒有寫成一篇關於照片的說明文字或是衚衕回憶錄,而是寫成了一篇聲情並茂的文化散文。普普通通的衚衕在作者的筆下卻洋溢着濃厚的文化氣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在作者看來,都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表現,留心體察、留心積累,心中久有和積蓄,寫起來才能左右逢源。

《衚衕文化》——汪曾祺2

衚衕,一聽這個字眼,讓我們不由的想起了北京,在我的印象裏,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是現代文化中心。北京城裏有大大小小的衚衕,人家說起北京胡同多,有名的三千多個,沒名的數不清。衚衕原來的意思是水井,衚衕的名字也千奇百態,有按計數起的',有按名人起的,還有按行業起的,各樣的都有。衚衕見證的時代的變遷!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在那裏居住的人大都不願搬家,就是我們說的捨不得挪窩。衚衕和四舍院是一體的,是他們居住的一種方式。北京人的理想住處是獨門獨院。生活在衚衕的老北京人也很有自己的特點:

一、講究,好面子,誰家有個事啊,相互問候一下這個禮數是不會少的。但是平時不愛來往。

二、容易滿足,對於物質要求不高,大白菜情節特高,有人說北京人一輩子吃的白菜摞起來比北海白塔還高!

三、好熱鬧、不愛管閒事。

四、安分守已、逆來順受。有句話最形象:睡不着眯着!

衚衕文化是一種小市民文化,隨着社會的變遷,這種文化和衚衕正在消失。作者是在衚衕長大的,他對正在消失的衚衕和衚衕文化有一種惆悵和留戀!但是他又清楚的認識到這種文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只能表示無奈!但是在最後,他說再見吧!衚衕。又表現出了作者的灑脫!

北京現在成了一個快節奏的都市,我覺得在建築上保留一些衚衕還是比較好的,畢竟衚衕也是北京的一時代標誌!

《衚衕文化》——汪曾祺3

教學目標:

1、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並能對衚衕文化談出自己的看法,《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2、學會抓住關鍵語句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教學重點:

概括、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

教學設想:

1、1課時完成。

2、突出學生的讀書、思考與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3、重點在課文後半部分,並向課外延伸。

課前準備:

印發《北京的衚衕》、馮驥才《文化眼光》。

學生預習:1、熟悉課文。2、閱讀印發的材料。

教學程序:

一、匯入:

我們班同學的研究課題中有一個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課前印發的材料中馮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談到)其實“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處不在”,衣食住行無不具有文化內涵。我們單來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性格、行爲,我們稱之爲一種文化。

我們來一起學習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衚衕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對老北京市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 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先來看幾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圖片)

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呢?

請同學們開啟書瀏覽課文1--5段,勾畫出關鍵詞語。

交流。(兩生髮言)

(重點詞語: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靜、和四合院一體)

三、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一)、衚衕到底對北京市民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也就是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呢?還是再來看看汪老先生怎麼寫的吧!

自由朗讀6--12段,勾畫重點語句,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學生讀自己勾畫的語句。(兩生讀,其他補充)

提示:我們找的語句大多在文段什麼位置?(段首)

因此我們把握文章內容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語句,又特別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閉、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二)、給你印象最深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讀品味兩處語句。(根據具體情況,融在其中或單獨提出來品味。)

1、8段:“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極其滿足的心態。

指名讀。(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

齊讀。

這個地方如果改成:“……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讀一讀,體會一下。

2、12段:“‘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指名讀,齊讀。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我的意見是有調侃,更有無奈。)

四、對衚衕文化的態度、認識

(一)、衚衕在經濟大潮衝擊下呈現怎樣的景象?隨着北京現代化推進,衚衕逐漸衰敗、沒落,爲高樓大廈所代替。請看幾幅圖片。

衚衕文化將何去何從呢?

對衚衕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態度如何呢?

齊讀後3段,找相關詞句,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

“毫無生氣”、“懷舊”、“傷感”、“無可奈何”、“總有一天會消失”、“悵望低徊”、“再見吧”……

(二)、課堂小結:課文思路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感情、態度

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句概括內容

(三)、對衚衕文化,你怎麼看?

學生交流,發表各自意見,教師適當引導。

請課外練筆的時候,寫篇文章,闡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標題,觀點明確,論據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