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錯過》課程教案設計

《錯過》課程教案設計

《錯過》課程教案設計

一、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嚴謹的結構。2、理解"錯過"產生的原因,體會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3、品味本文鮮明、生動、含蓄的語言,學會辯證地對待人生中的"錯過",獲取人生的體驗。

二、學習重點:

學習本文清晰的思路,嚴謹的結構,學會辯證地對待人生中的"錯過"。

三、學習難點:

學生有"錯過"的經歷,但缺乏對"錯過"的深刻體驗。

四、教學設想:

1、預習要求:(1)利用工具書,掃除生字詞障礙,能正確而流利地朗讀課文。(2)收集整理作者劉心武的相關資料(生平及作品)(3)以小組爲單位,課前交流自身"錯過"的經歷,談自己的體驗。

2、教學設想: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雜文。教學中,要結合議論文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分析作者所運用的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指導學生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安排學生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並結合自身對"錯過"的'體驗,與作者的體驗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

3、學法設想:熟讀課文,從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聯繫生活實際,談自己對人生中"錯過"的認識和態度。學習方法上,採取整體感知,重點研讀、聯繫生活、自由討論的模式進行。

4、課時安排:一課時。

5、教具準備:投影儀、小黑板。

五、學習過程:

(一)名言欣賞 結合實際 匯入新課1、有一名人說過:當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2、聯繫實際暢談:你在學習和生活中經過"錯過"嗎?(要求:用簡潔的語言談談)3、結合學生的回答,匯入新課(板書課題及作者)明確:是否錯過並不重要,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

(二)走近作者--劉心武1、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2、師稍作補充。

(三)聯繫舊知,熟悉課文,理清結構。1、介紹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知識: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可以議論;可以敘事。本文以議論爲主,可作爲文藝性政論文學習,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2、師生討論文章的結構,明確並板書: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3、速讀課文,思考劃分層次,交流明確:引論:1--2段本論:3--6段結論:7--15段5、提問:各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板書內容)6、學生討論後回答。(可以藉助原文中相關語句)7、文中運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麼?(先回顧學過的論證方法,後組織學生討論明確)板:第2、5段:事實論證第7、8段和第9、10段:對比論證第14、15段:比喻論證。

(四)、精要段落研讀,品味其哲理。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應怎樣去理解?(提示:"錯過"能否避免呢?你能從文中找出理由嗎?既然不能避免,我們當然只能"習慣"它,"錯過"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或價值?)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語句,誦讀品味。(此題開放性較強,只要學生能找出句子,並言之有理即可)。如:第14段的比喻句。明確:"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過錯";"預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關鍵、最美好的追求。反覆誦讀找出的語句,進一步領會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動。文章中說:"錯過,即'有所失',我們要習慣它。""錯過,也往往構成另一種得,我們要品味它。"爲什麼要"習慣"和"品味""錯過"?試結合閱讀課文並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不求統一答案)

(六)、結合實際,體驗人生。從文章來看,"錯過"可以轉化爲"掌握",也幾近於"過錯"。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你當時是怎樣做的?學習了本文以後,你覺得如何做纔是正確的?(學生回顧自己遭遇的種種"錯過"),合作探究,自由討論,相互交流,在這一活動中,樹立起正確對待人生中的"錯過"的品質,獲取人生的體驗。)

(七)、梳理鞏固。這是一篇教育意義很強的文藝性議論文,即雜文。學習本文,不僅要了解文章內容,分析篇章結構,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面對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錯過",在"錯過"中,體會人生的真諦,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八)、練習設計在你的記憶中,哪些"錯過"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以"錯過"爲題,將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寫下來,附:板書設計: 提出問題:大小錯過之多把握關鍵機會 分析問題:產生錯過原因 含笑到達終點 解決問題:怎樣對待錯過。

標籤: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