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故鄉的榕樹》精品教學設計

《故鄉的榕樹》精品教學設計

《故鄉的榕樹》精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優秀品質。

2、讓學生掌握寫景抒情散文的基本技巧。

教學重點: 體會鄉土之情,學會借物抒情

教學難點: 解讀鄉土情結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匯入

“古詩十九首”有云:“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意爲“胡馬來自北方,它習慣依戀寒冷的北風,越鳥來自南疆,喜歡把窩做在朝南的枝條上”,鳥、獸都是如此留戀故土、不忘本源,更何況是有情感的人呢?

臺灣詩人余光中曾如此抒寫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是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在異鄉忍獨行?風一更、雪一更,故園鄉音可曾聽?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的眷戀。作家黃河浪離開家鄉,旅居香港長達30年多年,30年來凝聚的思鄉之情是怎樣的厚重呢。今天讓我們和黃河浪一起來品讀《故鄉的榕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

黃河浪,福建長樂人,香港作家。本文曾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被海內外十多家報刊轉載。

作者在七十年代中期,由於歷史原因,遠離鄉土,到香港居住,香港固然有繁華美麗的一面,但因初來乍到,人生地疏,不同的社會制度,緊張的工作競爭,擠迫的生活環境,冷漠的人際關係等都難以適應。往往不自主地回憶起小時在鄉下的日子,心中很懷念那美麗的自然景象、純樸的農村生活以及親切的鄉親們……

三、閱讀,整體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字詞:(略)

2、結構:

課文寫了幾個地方的榕樹?你認爲據此可以將文章分爲幾個層次?

(板書)香港住所榕樹…… 眼前

大陸故鄉榕樹…… 回憶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樹…… 眼前

文章很明顯以香港和故鄉兩地的榕樹將全文分爲三個層次,回憶性散文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過渡:

本文的三個部分銜接過渡自然,文章是怎樣過渡的?(是什麼引起了我對故鄉榕樹的懷念?)

①第三段是過渡段。其中,“我的心卻像一隻小鳥……”把眼前景物與思鄉情懷聯繫起來,過渡得巧妙、自然。(由小兒子吹着榕樹葉玩耍的場景,想到自己在故鄉榕樹下的童年生活。)

②“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一句,總結了上文,表明了回憶的結束。“我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寫承接,銜接自然、巧妙。

四、分析課文:

第一部分:

1、課文從第 3 節開始回憶,第1 、2 節的序幕裏突出的背景是什麼?

(明確:是香港住所榕樹——蒼老蓊鬱;)

2、本文第1段就透露了作者對榕樹的感情,是哪一句?找出來。第二段畫面中描寫了什麼細節,流動着怎樣的情?

——“也許是對榕樹有一份親切的感情罷”。第二段吹榕哨,父子之間流露着濃郁的幸福之情。寫狗是爲了烘托情。榕葉哨笛聲,勾起了作者綿綿的思鄉之情。)

(板書)香港住所榕樹——蒼老蓊鬱(親切) 景中有情

哨 笛濃深 勾起 鄉 思

第二部分:圍繞故鄉的榕樹,描述了有關的人和事,寄託着作者的思鄉之情。

1、作者從住所附近的榕樹上,從榕葉哨笛聲中,從兒子在榕樹下戲耍中,不由想起了故鄉的榕樹,想起了承載着作者童年歲月,悠悠往事的榕樹。既然這個榕樹令作者如此魂牽夢縈,那麼這棵榕樹究竟是怎樣的呢?

明確:高大魁梧的軀幹,捲曲飄拂的長鬚,濃的化不開的綠雲;

這一節裏“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羣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連對榕樹葉子的記憶都是那麼細膩真切!請齊讀 3 節末句。

2、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哪些內容?

榕樹周圍的景物樹船的樂趣 “駝背”的傳說

折枝祭祖先用汁液治癬 榕樹下納涼 愉快的夏夜

———(景和事)

3、榕樹周圍的景物有哪些?作者是怎樣來交待榕樹周圍景物?

板書:景:小溪……石橋、小石獅子、石板條……

以兩個“我懷念”的句子交待了榕樹四周的環境:溪畔的景物,橋上的景物。這一段故鄉景色的描寫,清晰地烘托出榕樹的背景:小溪、鵝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鴨子、石橋、石碑、欄杆上的小石獅子……寫出這閩東農村特有的風光,爲刻畫榕樹塗抹了一層底色。

爲什麼不說“記憶裏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說“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明確:就近取譬,扣題、新穎。

這句話起什麼作用?—— 明確:開啓下文回憶

4、在着力渲染了榕樹四周環境之後,作者馬上回到榕樹,寫“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

—— 具體而細緻地刻畫榕樹。

板書:兩棵老榕樹

一棵直立,枝葉茂盛,另一棵長成奇異的S 形,樹心中空,依然枝葉繁茂,稱爲“駝背”。一棵略寫,一棵詳寫。細緻描繪了那棵被稱爲“駝背”的老榕樹。 追問:這棵榕樹爲什麼會這樣呢?

明確:第6段,進一步敘述這棵老榕樹的傳說:玉皇大帝用雷火燒死藏在樹洞中的蛇精。因爲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說的,小時的作者深信不疑,字裏行間,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喚起了讀者的親切感。

再追問:作者爲什麼要寫這個傳說呢?

明確:傳說——增添了榕樹的神奇色彩。(板書)

5、圍繞這棵榕樹又有哪些事呢?

明確:事:劃“榕”船,求“榕”神,乘“榕”涼(板書)

6、劃“榕”船:寫了幾個夥伴把“駝背”當船“划着”,又寫“在兒時的夢裏,它順着溪流把我們帶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繞過燃燒着火紅杜鵑的山坡,穿過飄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桔樹林……”在這裏作者賦予了榕樹什麼深刻含義呢?

——明確:寄予了童年時代五彩繽紛的人生夢想。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寄託着作者無限的情思。

作業:練習冊第一大題第1小題,第二大題

第 三、四課 時

匯入:上一節課我們跟隨作者帶着對榕樹的回憶,來到了作者的故鄉閩東農村,看到了如詩如畫的故鄉山水,看到了高大魁梧、枝葉茂盛的故鄉榕樹,很自然地也回憶了故鄉有關榕樹的人和事。首先回憶了妙趣橫生的童年瑣事——以樹代船,也回味了誘人神奇的傳說。那麼今天作者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回憶呢!

一、繼續分析課文:

1、求“榕”神:

圍繞這個話題,作者回憶了哪些具體事情?

——明確:女人到榕樹下燒香拜佛:母親用榕樹汁治癬;爲祖母折榕枝祭祖。

爲什麼要寫這些封建迷信之類的事呢?

——明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在農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可謂習慣成俗,這裏是給我們展現古樸醇厚的民風鄉俗。

母親給孩子治癬,把榕樹的乳白液汁塗在患處,“過些日子,那癬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似乎”二字,用在這裏有什麼好處?

——明確:既表現了作者對樹汁治癬的不信,又表現了作者對淳樸而愚味的故鄉人的“衛護”。都是出於對故鄉的愛。

2、乘“榕”涼:寫榕樹給農人帶來的好處。(白天,傍晚,晚上)(第8、10段)。尤其是第10段寫得很生動有趣,寫自己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這一段描寫富有生活情趣。那簡陋的臥具、神祕而恬靜的氣氛,似夢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夢鄉那美妙的感覺……都着意鋪陳,創造出一個輕盈、靜謐的意境。兒時的夏夜如此美麗、迷人,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生活的無限眷戀。

第10段段中的疊字,如“悄悄”、“輕輕”等在表達上能起什麼作用?

——明確:“悄悄”、“輕輕、”靜靜”、“慢慢”等形容詞的疊用,能表現出音韻美;同時把動作表現得輕柔,襯托出環境的靜謐,準確地刻畫出“似仙境”、“似夢境”的境界。

3、追問:那麼這棵榕樹究竟有什麼魅力使得村民們都喜歡到榕樹下呢?

——明確:第9段,榕樹默默奉獻,爲村民遮風檔雨,給村民們陰涼,以無私的愛來庇佑村民。作者緣物生情,直接抒懷,透過擬人的手法,讚頌榕樹的崇高品格。對榕樹的讚美,其實是表達了作者對勞苦而純樸的鄉親們的關切之情。

追問:在我們心裏,誰也是這般爲我們遮風擋雨,無怨無悔不計回報的默默付出,時刻關心我們呢?

——明確:母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榕樹正如慈母般無私愛護村民,作者寫榕樹下的物、事、傳說,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友情、親情、鄉情。

這些不同的景物與故事都是圍繞榕樹而發生的,榕樹給了作者一個愉悅美好而難忘的童年生活,作者很自然地懷念榕樹,對榕樹的懷念,也就是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懷念。===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對榕樹的記憶聯繫着對親人的記憶。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卻生動感人。那躡着小腳“篤篤篤”地走到石橋,“嘮嘮叨叨”的神態,慈愛善良,使人難以忘懷。

板書:事人 情

划船——夥伴——友情(天真無邪)

治癬——母親——親情

祈福——祖母——親情(細膩深厚)

乘涼——農人——鄉情(淳樸悠閒)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了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第11段寫從美好的回憶中回到現實中來。

板書:結束回憶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懷念。

請找出過渡句:“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暗示離童年生活已過了三十載。儘管如此,作者身在異鄉仍掛念着故鄉榕樹的遭遇,惦念着把樹幹當船劃的小夥伴們。往事如煙,世事變遷,只有遊子的心依然繫着故鄉。

第12段,哨音:呼應開頭。(板書)

小兒子的話打斷沉思,再寫葉笛的哨音“瀰漫成一片濃濃的鄉愁,籠罩在我的周圍”,把聽覺感受到的當着視覺感受到的,更爲形象。最後以深情的呼告,擬人的手法,設問的的語氣結尾,把思鄉之情引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昇華了文章的主旨:不忘故鄉養育之恩,永做故鄉兒子的一片誠摯之心,以“故鄉的榕樹呀……”幾個字獨立成段作結,也寓含了不盡的情思。

板書:昇華主旨:不忘故鄉養育之恩,永做故鄉兒子

二、總結:

這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許多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細膩的親情、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斷的故鄉情結。榕樹,成了作者回憶友情、親情、鄉情的載體,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本文的藝術特色——寄情於物。

(一)作者既然是寫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那麼爲什麼不以“憶故鄉”爲題而要以“故鄉的榕樹”爲題呢,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從寫作的角度來談。

明確:故鄉要寫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以“憶故鄉”爲題,題材內容都很寬泛,沒有特點,但是如果以“故鄉的榕樹”爲題,將所寫的事,物都緊緊圍繞在榕樹身邊,從一個小的角度出發,以榕樹寄託鄉思,寄情於物,反映出作者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富有感染力。

(二)本文是怎樣運用情以物興、寄情於物的寫法的?

分析:這篇散文寫久居異鄉的“我”,帶着小兒子在大榕樹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鄉情,這眼前景和故鄉情的觸發點、聯繫點就是榕樹,作者把對故鄉和鄉親們的深情厚意都寄託在榕樹上,透過對榕樹的描寫抒發思鄉之情。

情以物興,寄情於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實感,“不精不誠,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摯的、熱烈的、蓄積在胸,不得不發。榕樹寫得愈美,愛鄉,思鄉之情就愈加躍然紙上。雖是寫景,卻“句句是情、字字關情”。無論是寫景、寫物、寫人、寫事無不滲透着濃郁的思鄉之情,從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調,以情爲經緯把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串起來。

(三)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分析:作者是詩人,擅長用詩一般的語言描摹事物、抒發感情。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善於繪聲繪色,飽含感情,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

如,第10段寫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有畫面,有音響,有動作,有感情。寫那睡意朦朧的感情,尤爲精彩。又如,第4段,用“我懷念……我懷念……”等詩歌的語言,盡情鋪敘故鄉的景象,選取感情色彩濃郁,形象優美、能牽動情思的事物寫景抒情,是景語,又是情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作者還善於運用詩歌的句式和多樣的修辭手法寫景抒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喚起讀者的共鳴和聯想。如文章最後抒情部分。

(四)本文創造的意境有何特點?

分析:意境深邃,是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散文貴有意境,有無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優劣的首要標準。《故鄉的榕樹》開頭描繪了一幅“我”的小兒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動感的畫面,接着寫“我的心卻像一隻小鳥,從哨音裏展翅飛出去”,奇思泉涌,妙緒紛披,向我們展示了故鄉的風物土地。作品氤氳着幽婉清麗的藝術境界,與所要抒發的思戀之情極其和諧地照應,也把讀者引入那不絕如縷的思緒之中。作品描寫“我”在榕樹下度夏夜的那一段,從兒童的眼中顯現出那個神祕而恬靜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環境蒙上瞭如詩如畫的色彩。故鄉的榕樹下“似夢境,似仙境”,多麼引人神往啊!作品這裏用的筆墨越多,越見得作者思鄉情之濃,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這篇散文洋溢着一種詩美,一種含蓄的美。這篇散文無論從思路結構,過渡語言都獨具匠心,真摯的情感中滲透着作者深厚的功力和流暢的文思,所以纔會在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中獲散文組冠軍。這篇散文無論從思路結構,過渡語言都獨具匠心,真摯的情感中滲透着作者深厚的功力和流暢的文思,所以纔會在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中獲散文組冠軍。

三、習得:學習過本文後,你有什麼作文方面的收穫?

1、回憶散文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以物—事—情的方式抒發情感。

2、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具深意或故鄉的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四、作業:1、完成練習冊 2、小作文:故鄉的*****

板書設計 故 鄉 的 榕 樹 (借物抒情)

香港住所榕樹——蒼老蓊鬱 (親切) 景中有情

哨 笛濃深 勾起 鄉 思 景物:景:小溪……石橋、小石獅子、石板條……

兩棵老榕樹傳說 增添了榕樹的神奇色彩。

故鄉榕樹事件:劃“榕”船,求“榕”神,乘“榕”涼 情 中有景事 人 情

划船—— ——夥伴——————友情(天真無邪)

治癬———— 母親——————親情

祈福———— 祖母——————親情(細膩深厚)

乘涼————農人——————鄉情(淳樸悠閒)

香港住所榕樹結束回憶 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懷念。

哨音:呼應開頭

昇華主旨:不忘故鄉養育之恩,永做故鄉兒子

《故鄉的榕樹》教案教學設計9

《故鄉的榕樹》教學設計

鄭念美

教學目標:

1. 體會文中濃郁的思鄉之情

2. 品鑑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品鑑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濃郁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 匯入(師朗誦帶動學生背誦)(出示幻燈片①②)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作家余光中的鄉愁,如果把鄉愁從臺灣移至香港又如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香港作家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看看他又是如何書寫自己濃得化不開的思鄉之情。

二. 作者簡介 (由學生講,師補充)(結合導學P14 二文學常識)

(學生讀)黃河浪,原名黃世連,曾用筆名洪荒等。

(師補充)1941年3月27日出生於福建省長樂縣。

(學生讀)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

1979年,黃河浪的散文《故鄉的榕樹》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散文文學獎組冠軍。

(出示幻燈片②)

三.整體感知

1.結合預習,讀準字音(出示幻燈片③) 請一位同學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讀準加點字。

鬈曲 兀立 汩汩 鐫刻 蒼虯 凹槽 皮癬 飯甑 戰戰兢兢

涼颼颼 庇廕 安然無恙

3. 默讀課文,思考問題:一看題目《故鄉的榕樹》可以推測出本文的重點應該是寫→故鄉的榕樹,僅僅寫了故鄉的榕樹嗎?課文還寫了哪些地方的榕樹?

明確:

香港住所的榕樹

大陸故鄉的榕樹

香港住所的榕樹

哪些段落分別寫了這三個地方的榕樹?

香港住所的榕樹(1-3)

大陸故鄉的榕樹(4-10)

香港住所的榕樹(11-13)

香港住所、大陸故鄉、香港住所→這是按什麼順序來寫榕樹?明確:空間順序

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文僅僅爲了寫榕樹嗎?→不是

目的是什麼?→爲了表達思鄉之情

教師小結:透過不同時地的榕樹寄託思鄉之情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四.具體研讀

(一)研習第二部分

默讀第二部分(4-10),思考:作者透過哪些事件來表達思鄉之情(出示幻燈片③)

(提到哪些人物?哪些事?)

(第5段)→兒時“我”和夥伴把老榕樹當作船劃的樂趣。→樹船的樂趣→體現什麼情?→友情

(第6段)講了什麼?→駝背老榕樹的傳說( 板書:駝背的傳說)

課文不是主要爲抒發思鄉之情嗎?此處爲何插入駝背老榕樹的傳說?有何作用?→使文章富有傳奇色彩,增添神祕感,使內容更充實。

(第7段)“不知什麼日子,我們還看到一些女人到這榕樹頭虔誠地燒一疊紙錢,點幾炷香,她們懷着怎樣的心願來祈求這榕樹之神呢?( 板書:燒香求樹神)

“我只記得有的小孩面上長了皮癬,母親就會把他帶到這裏,在榕樹幹上砍幾刀,用滲流出來的乳白的液汁塗在患處,過些日子,那癬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母親用汁液幫小孩治癬→用汁液治癬

“而我最難忘的是”什麼?(文中如何表達)

“每當過年的時候,老祖母都會叫我順着那‘駝背’爬到樹上,折幾枝四季常清的榕樹樹用來插在飯甑炊熟的米飯四周,祭祀祖先的神靈。”→折枝祭祖先

從老祖母“慈愛的老祖母”“一邊看着我爬樹,一邊嘮嘮叨叨地囑咐我小心”體會出什麼情?→親情

“……唯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護逼人的酷熱,灑落一地的陰涼,讓曬得黝黑的農人們踏着發燙的石板路過這裏透一口氣) 樹下乘涼

(第10段)誰在哪裏幹什麼?→ “我”樹下度夏夜

透過“農人樹下乘涼”、“我”樹下度夏夜表現鄉間特有的生活,這是什麼情?

明確:濃濃的鄉情(出示幻燈片③)

小結:榕樹下彙集着友情、親情、鄉情等美好的情感,怎不令作者魂牽夢繞?

(二)研習第一部分:本文不僅透過事件,還透過優美的語言表達思鄉之情。

1.分組(全班分兩大組)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2.問題找出自己認爲寫得優美的句子,並講出其好在哪裏,可以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

提問三位同學,師適當點評

(老師也找了一些比較優美的句子,我們一起來欣賞)

3. 幻燈片出示優美句子,師生共同品鑑

(1) 而我的心卻像一隻小鳥,從哨音裏展翅飛出去,飛過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羣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

問題:出示幻燈片④:此句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妙處?

明確:比喻(回憶必修一《荷塘月色》時分析比喻句的一般方法)

妙處:本體?喻體?相似點?

比喻句妙處的固定表述:生動形象地突出本體的特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體:我的心 喻體:一隻小鳥

相似點:(同學展開聯想,思考:)飛翔的小鳥特點?(速度之迅速;體形小→輕快)輕快、迅速

結合具體句子,如何表述?→“小鳥”之喻,生動形象地突出“我”心情的輕快愉悅;聯想的迅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問題(出示幻燈片④)動詞“飛”、“停落”用得好不好?有何妙處?

明確:緊扣具體句子、聯繫上下文體會妙處

“飛”、“停落”的動作是由誰發出?→“小鳥” →動詞“飛”、“停落”緊承上文“小鳥”之喻而來。

(結合“飛”、“停落”搭配的詞語進行品鑑)

A“小鳥”飛,飛過什麼地方?→“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羣山” →爲什麼“煙水”是“迷濛的”、“羣山”是“蒼茫”的“小鳥要飛向哪呢?→飛向家鄉,作者身居香港,家鄉→福建,隔着千山萬水,因此用“飛”字。因此“煙水”是“迷濛的”,“羣山”是“蒼茫的”。

B“停落”的對象是什麼?→故鄉熟悉的大榕樹→巧妙地引出故鄉的榕樹,十分自然

(出示幻燈片④)明確:“飛”、“停落”緊承上文“小鳥”之喻而來,照應自己遠離故鄉的實際,並藉助飛鳥的“飛”與“停”,巧妙地引出了故鄉的榕樹,文筆自然,不露痕跡。

(出示幻燈片④)看到新長的嫩葉,迎着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嫋嫋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仿照上一句的方法分析這一句話(生動的比喻,準確的動詞)

1> 本句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妙處?

明確:比喻。妙處→本體?喻體?相似點?(出示幻燈片⑤)

本體:春天新長的嫩葉→(兩種情形) A迎着金黃的陽光的嫩葉

B在嫋嫋的風中晃動的嫩葉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寫出嫩葉的什麼特點呢?)

碧玉 抓住“透明” →色澤鮮亮(色)

→喻體 →相似點:

耳墜 抓住“晃動” →形狀優美(形)

(結合比喻句妙處的固定表述)

(出示幻燈片⑤)生動形象地表現沐浴在金黃的陽光裏色澤鮮亮的嫩葉,搖擺在嫋嫋風中形狀優美的嫩葉,寫出春天新長的嫩葉的可愛至極(美麗動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 運用哪些準確的動詞?

→迎着、晃動、搖落→生動的比喻加上準確的動詞,描寫更加傳神

這一段主要寫故鄉熟悉的大榕樹,是現實描寫嗎?→不是,是作者的→聯想

從何處可以看出?→“我彷彿又看到……又看到……”

雖是聯想,是否給人生硬造作之感?→不會

爲何有此表達效果?→生動的比喻,準確的動詞的運用,描繪形象生動的榕樹形象,使人身臨其境,聯想可謂豐富

師:生動的比喻,準確的動詞,豐富的聯想,使本文語言十分優美,分別找出文中相同用法的句子,抄寫在積累本上,並體會其妙處。

全班齊讀第三自然段,再次體會優美的語言

(三)研讀第三部分

問題:文中哪一部分直接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明確:第三部分

齊讀第三部分,思考課後題二:(品鑑語言→句式的選用)

課文倒數第二段連用兩個問句,這樣寫對錶達情感有什麼好處?

(出示幻燈片⑤)“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陰的懷抱中長大,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這遙遠的異鄉懷念着你麼?如果你有思想,你會像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的遊子麼?”

1> 既是問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設問句

設問句有何特點?→自問自答,答案就在語句之中

2> 而且連用幾個問句,不斷追問,對錶達思鄉之情有何效果?

明確:使思鄉的感情表達更加連貫,更加強烈

用幾個設問句把思鄉之情推向高峯。 (板書:句式的運用)

拓展:仿照這樣的句式(即連用幾個設問句抒發強烈感情)寫一個句子

小結:生動的比喻,準確的用詞,豐富的聯想,句式的運用,使文章極有文采→這些是本文在語言上的顯著特點,值得我們在寫作上借鑑。

五.總結:一枝一葉總關情,“故鄉的榕樹”牽動着遊子無盡的思鄉情緒。

優美的語言將作者的思鄉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六.佈置作業

1.摘抄課文中的優美句子並體會其妙處

2.閱讀《潮汕文學讀本》(第一冊)P2秦牧《故鄉的紅頭船》→體會澄海作家秦牧又是如何透過“故鄉的紅頭船”抒寫自己的思鄉之情。

附板書設計:

主板書:

香港住所的榕樹(1-3) 眼前

大陸故鄉的榕樹(4-10) 回憶 思鄉之情

香港住所的榕樹(11-13) 眼前

副板書:

語言特色:

1. 生動的比喻

2. 準確的用詞

3. 豐富的聯想

4. 句式的運用

樹船的樂趣 →友情

“駝背”的傳說

燒香求樹神

用汁液治癬 思鄉之情

折枝祭祖先 →親情

農人樹下乘涼 →鄉情

“我”樹下度夏夜

拓展: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笛音嫋嫋,鄉愁不絕)

《故鄉的榕樹》教案教學設計8

《故鄉的榕樹》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理解本文透過對榕樹及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的敘寫及回憶性散文的思維特點

2、過程與方法 注意眼前景和故鄉情的聯結點,掌握文章情以物興、寄情於物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作品感情基調,解讀作者的的鄉思、鄉戀、鄉情、鄉愁

[教學重點]

榕樹及與榕樹有關的人和事的敘寫所體現的鄉思、鄉戀、鄉情、鄉愁

[教學難點]

掌握文章情以物興、寄情於物的寫法

[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 合作探究法 語感教學法

[ 教學安排]

三課時[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走近作者:

原名黃世連,曾用筆名洪荒等, 1941 年 3 月 27 日生於福建省長樂縣中學時代,酷愛文藝,擅長丹青1960 年考入福建師院中文系,便從詩歌起步,走上文學道路1975 年 9 月黃河浪香港定居,從事繪畫工作1979 年,黃河浪的散文《故鄉的榕樹》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故鄉的榕樹》獲獎後,被海內外十多家報刊轉載

二、認識榕樹:

榕樹是世界上樹冠最大的樹

榕樹是一種的樹種,其主幹一般難以存活200年以上,但其身上不斷萌生的氣根入地後會長成新的枝幹,以取代老朽的主幹,因而在歷經滄桑後仍能顯出勃勃生機

榕樹屬桑科椿屬常綠大喬木,生命力旺盛,高2025米,生氣根葉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0釐米,寬24釐米生長於村邊或山林中分佈於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南部、雲南、貴州

福建早在唐代就有大量榕樹自然繁衍,“榕城”雅號由此而來宋代時,福州開始大規模人工植榕,著名書法家蔡襄曾組織在福州至漳泉的驛道旁種植榕樹,開創了官府植榕的先河,而緊隨其後到福州任太守的張伯玉又進一步推行了“編戶植榕”,3年間共植榕上萬株,使城區呈現出“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觀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本作文的家黃河浪,因爲生於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託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麼獨特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動,寫下本文呢?

三、整體感知,思緒輕揚

分組,四人一組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寫了哪些地方的榕樹?你認爲據此可以將文章分爲幾個層次?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大陸故鄉榕樹 …… 回憶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對從前故鄉榕樹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圍繞從前故鄉的榕樹,描述有關的人和事,寄託作者的思鄉之情;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四、佈置作業

進一步熟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課文層次梳理

二、質疑思考,互動合作

1、作者回憶往事舊景,爲什麼要圍繞榕樹這個中心?

這是因爲故鄉的榕樹給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憶

2、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話概括)

小時候在“駝背”之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榕樹”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以及用榕樹汁治病

祖母對作者的疼愛

農人們酷熱時在榕樹下的納蔭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3、這些事件和傳說本身並無多少關聯,那麼是什麼使這些事件和傳說能融到一起來,而且讓人覺得融合得很自然?

(參考)“一切景語皆情語”,成爲這些事件和傳說聯結點的是榕樹,而作者是把對故鄉和鄉親們的深情厚誼都寄託在了榕樹上,透過榕樹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榕樹既是作者感情的依託、也是作者思鄉的線索,正是榕樹把現實和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穿了起來因此可以說貫穿這些事件和傳說使始終的是一“情”字,即濃濃的思鄉之情把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串起來體現了散文的特點:“形散神不散”

4、本文由現在寫到過去,又由過去寫到現在,其間是怎樣巧妙過渡的?

①第三段是過渡段其中,“我的心卻像一隻小鳥,從哨音裏展翅飛出去……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彷彿又看到……看到……”這些詞句,像一座橋,把眼前景物與思想情懷聯繫起來,過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一句,總結了上文,表明了回憶的結束“我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身上還留有榕樹葉隙漏下的清涼”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寫承接,銜接自然、巧妙

5、在文章的第11自然段,作者將寫作重心放在對現實的敘述,分別寫了哪些事情?

第 11 段寫從美好的回憶中回到現實中來“彷彿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

,“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暗示離童年生活已過了三十載作者身在異鄉仍掛念着故鄉榕樹的遭遇,惦念着把樹幹當船劃的小夥伴們,抒發了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三、拓展探究,討論分享

你認爲本文一定要以《故鄉的榕樹》爲題麼?如果換成《憶故鄉》或《故鄉的懷念》爲題,你覺得怎樣?如果你認爲不可以換,請說說你認爲不可換的原因:

(1)寄情於物

(2)榕樹是本文的線索

(3)榕樹下的回憶

(4)情感表達更加含蓄

四、深層感悟,體味語言

1、同樣事吹着用榕葉捲起的哨笛,“我”與兒子卻有着不同的心裏感受想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參考)差別在於“我”有着濃濃的思鄉之情,眼前的榕樹和悠悠的哨音,勾起了“我”對故鄉的回憶,激發起“我”內心連綿不斷的思鄉之情而兒子尚年幼,只是覺得哨笛很好玩

2、作者是詩人,擅長用詩一般的語言描摹事物,抒發感情文中的哪一段最能引起你的共鳴,或者是給你的印象最深? 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段,任選一個角度說說你的理由,與大家共享

學生可能出現的參考角度:修辭手法的運用,想象的運用,華麗的詞語,句式的選用和變化

五、佈置作業

練習冊相關練習

第三課時

一、檢查複習

指明同學回答課文寫了和榕樹相關的哪幾件事,哪件事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課文和余光中的《鄉愁》在寫法上、情感的表達上有什麼異同?

參考:

同: 1、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 2、都有能夠觸發作者思鄉的物

異: 1、《鄉愁》用“郵票”、“船票” 等一組意象構成了鄉愁的豐富內涵,使“鄉愁”有了更明確的寄託《故鄉的榕樹》以榕樹爲思鄉之情的觸發點,引發作者對往事的回憶 2、 《鄉愁》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故鄉的榕樹》由榕樹引發一組童年的生活畫面,表達對故鄉的熱愛、思念 三、拓展延伸,課內練筆:

1、仿寫例句:

我懷念家鄉那並不挺拔的山峯,上面高聳的高壓電線架,山坡上奼紫嫣紅的杜鵑,山腰上碧波粼粼的人工湖;我懷念家鄉秋季的天朗氣清,晴空下浩浩蕩蕩的東江水,十里綠堤的濱江路,岸邊開懷暢談的人們那江對岸茂密的竹林裏散落着的童年的歡笑,那淡淡的桂花清香,飄灑在我這遠行的遊子心頭,釀成的思念卻比天空的秋雨還要密,還要稠……

參考:

我懷念家鄉新鮮的玉米香味,甜甜的板栗、噴香的核桃、綠油油的白菜、蘿蔔、像枕頭的大冬瓜;我懷念柿子樹上的紅燈籠,在綠葉的映襯下,閃着金光,棗樹上的紅棗高高掛起,輕輕一搖,便像一陣紅雨似的刷刷落下,串串晶瑩剔透的五味子,惹人嘴饞,一個個又酸又甜的獼猴桃,等待人們去採摘那豐收的田野裏漫天的歡歌笑語,那金燦燦的累累碩果釀成的果酒比商店櫃檯裏標價虛高的名酒還要讓人心醉,還要令人嚮往

2、創造美——這人、這事、這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誰不愛生養自己的家鄉呢?身在異地求學,思鄉之情也格外濃厚,不免常想起家鄉的人、事、景、物,那麼,你心中的故鄉是什麼樣子?故鄉值得你留戀的又是什麼呢?

請以某一人、物或景爲載體,從記憶深處尋找一份曾經的感動

四、課文小結:

文章寄情於物,以榕樹爲線索,貫穿全文,語言優美,敘述了很多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靜的環境、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故鄉情結體現了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五、佈置作業

1、回想一下自己的兒時生活中有哪些和故鄉記憶深刻的人和事,選擇一些把它用趣味的筆法寫下來,和同學們交流分享

2、收集和積累有關思鄉的詩句

板書設計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大陸故鄉榕樹 …… 回憶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樹 …… 眼前

現實(親切)哨笛 深 濃

∣ ∣ 深 濃

回憶 (懷念)(景物、事件、傳說) 的 的

∣ ∣ 思 鄉

現實 (哨音) 念 情

《故鄉的榕樹》說課稿2

《故鄉的榕樹》說課稿

枝江三中 張 華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故鄉的榕樹》。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及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展開。

一、說教材

《故鄉的榕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讀本“綿綿鄉情”板塊中的第一課。本板塊是體驗鄉情板塊。“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要求。在學習《故鄉的榕樹》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關於思鄉之情的《故都的秋》,這爲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故鄉的榕樹》是一篇觸景生情、思鄉懷舊的散文。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謂“形”是指散文選材自由、靈活,材料是“散”的;所謂“神”是指主題明確、集中。怎樣迅速準確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從抓中心句、關鍵句入手,比如課文最後三段,它們是理解這篇散文主旨的關鍵。

我認爲《故鄉的榕樹》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樹,想起故鄉的榕樹及當時的人和事,抒發了對故鄉深情的思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文體特徵及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閱讀方法。

2、過程與方法:瞭解散文的文體特徵“形散而神不散”及本文寄情於物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品味語言感受文章表現出來的人性美、情感美,體會作者的濃濃鄉思。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我認爲,本文的教學重點有二:一是抓住文章線索,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瞭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徵;二是找出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與事,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學習作者寄情於物的寫作手法。

本文的難點是品味本文優美流暢的語言,探究榕樹的深層內涵。

四、說教法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任何一節課的教學都不可能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對於《故鄉的榕樹》這篇優美的散文,我選擇採用引導法,提問法,誦讀法,點撥法,探究拓展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我將本課設計爲九個步驟,一個課時完成。

1、匯入新課:

我先播放歌曲《故鄉的雲》創設情景,然後由以往學過的古詩詞匯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2、釋題環節:介紹作者、榕樹、榕城。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3、整體感知階段:

這部分我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本文重要的兩處過渡段、表達情感的主旨句,引導學生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4、理解內容階段: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文章開頭作者沒有直接寫思鄉,而是以哪幾個圍繞榕樹的小片段來引出對故鄉的思念?(學生概括)第二,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景、人和事?第二,這些景、人和事本身並無多少關聯,那麼是什麼使這些事情融到一起來,而且讓人覺得融得很自然?

透過三個問題的回答,我再引導學生總結本文兩個重要的寫作特色,一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榕樹是情感的載體,借物抒情,情景交融。二是作者回憶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所有這一切由榕樹貫穿起來,體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5、揣摩語言、情感共鳴階段

這也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我讓學生從修辭手法、用詞、句式、內容與情感等角度任選一方面自由鑑賞最能引起情感共鳴或是印象最深的語句。透過此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又能透過品味語言喚起學生的共鳴,更好地品味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還能讓學生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

6、合作探究階段

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析榕樹形象,把握其深沉內涵。透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由榕樹的自身形象深入探究內涵,師生合作就能很容易得出結論。

7、拓展延伸、比較閱讀階段

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將余光中的《鄉愁》從內容、情感和表現手法等不同方面與課文作比較,說說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透過對比閱讀,強化學生對本文寄情於物的寫法的認識。

8、交流學習心得階段

學生自由發言,讓學生養成每節課學有所獲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9、課堂小結

播放背景音樂《彎彎的月亮》,強化學生對作者鄉愁情思的感悟。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略)

《故鄉的榕樹》課堂教學實錄2

《故鄉的榕樹》教學案例

作者:蕭山第十一進階中學 童桂香 陸明麗

金秋十月,蕭山區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會議在我校舉行,區教研室要求我們開設兩堂文學作品鑑賞教學的觀摩課,本案例的教學組織者是陸明麗老師。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學鑑賞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的要求,陸明麗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注重了知能人文並重,希望透過文學作品鑑賞教學關注學生個體的精神生活,賦予教材以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案例陳述

課前利用多媒體投影榕樹的圖片、榕樹的植物屬性及福建、臺灣一帶的“崇榕”習俗。

一、匯入環節

師:同學們在早自修進行了預習,讀了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1:文章的語言很美,作者對故鄉榕樹的描寫充滿了靈氣。

生2:題目是《故鄉的榕樹》,但我感覺到了其中蘊涵着很深的思鄉之情。

生3:榕樹是作者的故鄉的一個典型的物,寫榕樹就是寫家鄉。

師:三位同學說出了他們閱讀之後的感受,那麼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受再來讀一讀《故鄉的榕樹。

二、那山那水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朗讀品味你最喜歡的一段文字,要求:1、有感情的朗讀;2、進行評價(用一句話概括你的評價,再陳述具體理由)

生: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語段,並寫下評價的提綱。

師:好,現在請同學來說說你喜歡的語段。

生4:我最喜歡第3段,我認爲這一段文字優美,比如“春天新長的嫩葉,迎着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嫋嫋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繪形繪色,從這樣精細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縷陽光都懷着深深的情感。

師:評得很好,你讀的一定也不錯。

生4:朗讀(感情投入較充分)。

生5:我也喜歡第3段,因爲這段文字感情細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那榕樹“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雲”,正是作者濃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

生6:我最欣賞第10段,故鄉的夏夜“似夢境,似仙境”,撫摸着我“慢慢沉入夢鄉”。這一段的描寫突出了美的意境,現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已經沒有機會再享受這一切了,這已經成了“我”的一個夢,一種懷念,一個理想。

生7:(深情地朗讀第11段)老師,我讀得怎麼樣?

(笑,鼓掌)

生7:作者的感情很細膩,“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故鄉的一切已經改變,而“我”仍懷念着故鄉的榕樹、小橋、流水。在物改人非的淡淡的悲哀中,是一杯濃濃的思鄉的酒。

(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淡淡的悲哀,濃濃的鄉情。

生8:第4段寫得很樸實,用“我懷念”領起自己對老榕樹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而且這種懷念是訴諸於視覺的、聽覺的,最主要的是引出了全文“愛家鄉,懷念家鄉”的主題。

師:是啊,故鄉之於我們是什麼呢?是那榕樹、小橋、流水,是那夏夜,是那嬉水的鴨子……

三、故鄉的榕樹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圈畫出文中描寫榕樹的詞語或短語,概括作者筆下榕樹的特點。

師:請圈畫出文中描寫榕樹的詞語或短語,並概括作者筆下榕樹的特點。

生(全體):閱讀圈畫。

師:說說你找的。

生9:青翠、樹葉茂盛、頑強、蒼老、依然頑強的活着。

生10:蒼老、蓊鬱、清涼、青翠、遮風當雨、親切、默默的、有無限愛心、溫柔、高大、魁梧、捲曲。

師:同學們有沒有聽出來,這兩位同學找出來的“榕樹”的特點分成了兩類。哪兩類啊?

生(全體):外在的形狀和內在的精神。

師:對了,作者筆下的榕樹形神兼備。請看屏幕(屏幕投影寫榕樹特點的詞語)。爲什麼由榕樹會想到故鄉呢?

生11:榕樹是那樣的溫柔,富有愛心,庇護着小村莊裏的人們,榕樹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是故鄉的象徵。

生12:榕樹頑強、默默地精神正是故鄉人的品質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樹,就會想起故鄉。

師:是啊,故鄉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會引發我們無限的鄉愁,你體會到的作者的“鄉愁”有什麼特點呢?

生13:鄉愁是一種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鄉愁是一種自豪感,爲家鄉的精神而自豪。

生15:鄉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濃濃的心情。

師:淡淡的回憶,濃濃的鄉愁。鄉愁是遊子心中永恆的主題,是詩人歌者永遠的吟詠。我們來聽聽羅大佑是如何吟唱余光中的“鄉愁”的。

四、名家筆下的鄉愁

播放羅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血一樣的海棠紅/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生:聽,沉思。

師:鄉愁也許是一些小小的東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是一方雪花白,是窗前的臘梅香。我們雖然還沒有真正離開過家鄉,沒有親身經歷過作家筆下的鄉愁,但我們對家鄉也一定有過一份曾經的感動。

五、這山這水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請以某一景、物或細節作爲載體,從記憶深處尋找一份曾經的感動。

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16:(舉手)我們家前面有一條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時侯我和同伴們會赤着腳在上面走,石板涼涼的,柔柔的,象母親的撫摸。現在,所謂的成長使我失去了那份體驗,那份來自心靈的體驗。

(似乎點燃了學生的情感,躍躍欲試者很多。)

生17:我們家在雲石,原來有很多老房子,舊是舊的,但整體的感覺很好,特別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會到場院上吃飯,左鄰右舍,展現出一種融洽的氛圍,彷彿我們是一個大家庭。也許當時,沒有覺得有多少感動,讀了《故鄉的榕樹》後,我發覺,當我回憶起這個情景的時候,我想流淚。

生18:家鄉的小路,家鄉的老屋是我們永遠的依戀,家鄉的方言更是我們心靈深處的感動。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雖然我現在沒有離開蕭山,但在回家的汽車上,當我聽到我們那個地方的方言的時候,感覺是那麼的親切,撲面而來的是家鄉溫暖的風。我想,當有一天,我身處異地他鄉,我聽到鄉音時,我會怎樣呢?各位想象一下,你們會怎樣呢?

師:的確,家鄉,有許多讓我們感動的點點滴滴,讓我們銘記這點點滴滴,因爲愛這點點滴滴,就是愛家鄉。

案例分析

關於文學作品鑑賞教學的體驗和生成性問題,本案例給了我們如下啓示:

啓示一:文學鑑賞的審美生活與學生內心道德情感需要建立共鳴。審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動基礎上的感受美、識別美、鑑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進而發展到高層次的樹立美。《故鄉的榕樹》是一篇聲情並茂的美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充分利用文字的特點,讓學生首先自主地去感受文字的景美、人美和情美。比如“那山那水”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朗讀品味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文字並進行評價。從具體的教學效果看,學生感受體驗了文字的語言美、情感美。然後透過層層鋪墊,在“這山這水”環節中,從學生的表現看,明顯地體現出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共鳴,而這種共鳴因爲有了生命主體參與,又可以進一步激發主體的生命體驗,使他們在本質上產生道德情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有過這樣的審美和道德情感體驗的主體一定比那些缺乏體驗的主體,更能生成有價值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爲。這是一切牽強附會的德育滲透無法做到的。

啓示二: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本案例從教學設計上看,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都有獨立的空間,讓我們的學生有選擇的權利。教師善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教師並沒有把眼光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着眼與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精神品質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創設的“那山那水”和“這山這水”兩個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與教師對話,與自我的心靈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在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真正做到了學科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再如“名家筆下的鄉愁”這一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效果,創設了富有詩意的,有着濃濃的鄉愁氛圍的音樂情境,在這個空間中,余光中的詩和羅大佑的音樂中的那種鄉愁、鄉情和鄉思,隨着音樂符號,流過學生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是更深層面的心靈對話。任何的道德說教都無法起到這樣的效果。 啓示三:學科德育是在學科教學中生成的,而不是灌輸的。學生課堂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認知、體驗和感悟。審美活動需要體驗和感悟,理性活動、道德活動也需要體驗和感悟,學科德育的滲透需要在體驗和感悟中生成。在本案裏中教師並沒有講述很多“愛家鄉”的大道理,而是在開放的、自主的教學環境中,在學生對文字的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生長出德育的因子。在具體的操作上,透過感知和評析語言、感知和體驗形象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感悟意象的象徵意義、體驗和領悟生活中的感動等環節,讓學生體驗和感悟作者對“故鄉”的依戀和懷念之情,進而遷移文字中的情感,在結尾讓學生走進自我的生活中,說說自己對家鄉有過的那一份感動,而這份“感動”生長的土壤正是我們對文字的體驗和感悟。教學生成知識是必要的。那麼,教學生成情感呢?生成德育體驗呢?本案例給了我們一個圓滿的答案。

黃河浪《故鄉的榕樹》賞析

《故鄉的榕樹》賞析

賞析:麗句佳構寓真情

一、筆酣墨飽抒真情

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是寫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動人的。“情動於衷,始能爲文”(劉勰)寫文章的人, 都明白這個道理。

《故鄉的榕樹》是作者透過回憶故鄉榕樹下的童年生活而抒發思鄉之情的散文,作者寫此文時“已離鄉千 裏萬里外了”,而且時間已過了“三十年”,但故鄉、故物、故人、故事時時在腦海中浮現,離鄉愈遠愈久, 思念愈切愈深。這是一種遊子對於母親的思念。這種思念之情是真切濃郁的,是崇高純粹的,刻骨銘心,揮之不去。

只有真情,並不一定會寫出好文章。《故鄉的榕樹》的作者運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筆酣墨飽地抒寫了思鄉的滿腔真情。正是這種真情打動了讀者,引起共鳴,提高了文章的美學價值。

首先是緣物生情。劉勰說:“物以貌求,心以理應。”意思是說物象用它的形貌來打動作家,作家心裏產生情理來作爲反映。本文創作就是如此。作者住所附近的兩棵榕樹,引起作者回憶故鄉的兩棵老榕樹:“我彷彿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軀幹,捲曲飄拂的長鬚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雲;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着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嫋嫋的晨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這傳神的描繪反映了作者濃郁 的思鄉之情。

其次是繪景傳情。作者進入回憶的第一段,用概舉的方法描繪了家鄉榕樹的四周景色:“流過榕樹旁的清 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鵝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歡笑的鴨子”,還有“潔白的石橋”,“刻 字的石碑”,“欄杆上的小石獅子”。懷念這些景物,是因爲作者對它們充滿了喜愛之情。作者童年的歲月, 正是在這樣的景物、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再如描寫夏日中午農人在榕樹下納涼的情景:“每當中午,亞熱帶 強烈的陽光會令屋內如焚,土地冒煙,惟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拒迫人的酷熱,灑落一地陰涼,讓曬得黝黑的農人們踏着發燙的石板路到這裏透一口氣。”這裏不僅寫出了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同情,也表達了對老榕樹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憶事抒情。這篇散文回憶了幾件與老榕樹有關的童年趣事,透過“憶事”抒發了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使人讀了心旌搖盪,浮想聯翩。如寫“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樹折枝的事,寫得有聲有色:“慈愛的老祖母往往會躡着纏得很小的‘三寸金蓮’,篤篤篤地走到石橋上,一邊看着我爬樹,一邊嘮嘮叨叨地囑咐我小心。” 老祖母臉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態,腳的形狀,說話的特點,都在這寥寥數語中描繪出來了。“而我雖然心裏有 點戰戰兢兢的,卻總是裝出毫不在乎的樣子,把折到的樹枝得意地朝着她揮舞。”一個頑皮可愛的少年穎脫而出。這裏描繪出祖孫間其樂融融的親情,是感人至深的。

最後是直吐深情。作者在回憶故鄉景物和故鄉趣事時,有時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採取直接傾吐的方法說出來,情感逼人。如對故鄉的景物概括描寫後,作者情不自禁地寫着:“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歲月, 那古老的石橋鐫刻着我深深的記憶,記憶裏的故事有榕樹葉子一樣多……”這分明告訴我們,童年的歲月一去不返,多麼惋惜!童年的記憶銘刻心頭,多麼珍貴!這深沉的情感是動人心魄的。文章的最後三段更是直抒胸 臆,對故鄉的懷念與眷戀之情如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特別是臨近結尾那幾句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的句子:“故 鄉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這遙遠的異鄉懷念着你麼?如果你有 思想,你也會像慈母一樣,思念我這飄泊天涯的遊子麼?”這如泣如訴的語句,彷彿一張大網,把讀者完全籠罩其中了。

二、佈局謀篇具匠心

《故鄉的榕樹》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作者在佈局謀篇上慘淡經營,頗居匠心。這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出。

開篇層層鋪墊。文章開篇寫“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兩棵蒼老蓊鬱的榕樹,以廣闊的綠蔭遮蔽着地面。” 作者由眼前的榕樹想到故鄉的榕樹,由眼前景引出故鄉情。榕樹是思鄉懷舊的聯繫物,又是繪景敘事的線索。 透過對眼前榕樹的描寫,可以直接聯繫故鄉的榕樹,從而迅速進入回憶,這也是可取的。但作者沒有這樣做, 而是接着描寫榕樹周圍的景物,滑梯、亭子、蒲葵和花朵,“居然成了小小的兒童世界”。於是“我常在清晨 或黃昏帶着小兒子到這裏散步”,享受“悠然自得的味道”。首段的後半段宕開筆墨,從榕樹寫開去,如果不 看標題是料不到要鄉思的。第二段寫“我”有一天動了未泯的童心,摘下一片榕樹葉“製成一支小小的哨笛” ,放在口邊吹,“小兒子歡跳着搶過去,使勁吹着”,並引來一隻小黑狗。這一段也沒有明寫鄉思,而是繼續 鋪墊,並且完成了鋪墊。具體說已有了引憶之物——兩棵榕樹,如故鄉的一般;引憶之景——兒童世界,如故 鄉榕樹下的“我”和小夥伴的樂園;引憶之人——小兒子,如同當年的我;尤其又有了引憶之聲——哨笛,作 者雖然沒有明寫“我”小時候吹葉笛的情景,但那是不言而喻的,若寫出來反爲蛇足了。(小黑狗的描寫也不 是閒筆,而是爲了烘托哨音的美妙和“小兒子”的樂態)至此,作者選笛音爲切入點,開始了回憶:“而我的 心卻像一隻小鳥,從哨音裏展翅飛出去”,把讀者緩緩帶入“我”的故鄉,溶進榕樹下美好的生活。透過這些鋪墊,使鄉思更爲自然,使鄉情更爲濃郁,也使讀者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感受鄉思的渴盼和鄉情的真摯。

中間時時縫合。若想使文章渾然天成,就要注意材料的聯綴。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回憶故鄉的景物、人事, 爲避免材料的散亂,作者特別注意過渡句、過渡段的安排,進行巧妙地縫合。第四段用概舉的方法寫出對故鄉多種景物的懷念,這些景物是老榕樹的襯景,不是主要的,這是一個過渡段。特別是結尾一句:“記憶裏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更具承上啓下的作用,暗示接下去要寫榕樹和榕樹下的故事了。第六段用設問揭示:“有時我們會問,這棵駝背的老榕樹爲什麼會被燒成這樣呢?”接着寫關於“駝背”的傳說。第八段描寫夏日農人在榕樹下的石板上納涼的情景,開頭也有一個過渡句:“使人留戀的還有鋪在榕樹下的長長的石板條 ,夏日裏那是農人的‘寶座’和‘涼牀’”。第十段描寫夏夜在石橋上露宿的有趣情景,開頭仍有一個過渡句 :“我深深懷念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不但爲下面的敘事作了揭示,“深深地懷念”也爲情感定了基調。第十一段開頭一句就是:“那樣的日子不會回來了。”這也是承上啓下的句子,揭示回憶已結束,將要集中抒發情思了。由於作者工於縫合,使材料緊密勾連,文思承接貫通,情感流瀉無阻,取得了極好的表達效果 。

結尾處處呼應。後面三段是結尾部分,重在抒發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戀之情。這一部分的特點是處處呼應前文,使文章敘事抒情連爲一體。第十一段是對中間部分的呼應,這裏有的是對前文的交代,如關於兩棵老榕樹的交代:“聽說那棵‘駝背’在一次颱風猛烈的襲擊中掙扎着倒下去了……”“幸好另一棵安然無恙 ,仍以它濃蔚的綠葉蔭庇着鄉人。”還有對講故事老人的交代:“那像榕樹一樣垂着長長鬍子的講故事老人已 經去世了。”對老祖母的交代:“過年時常叱我攀折榕樹枝葉的老祖母也已離人間許久了。”有的是對現狀的推想:“當年把駝背的樹幹當船劃的小夥伴們,都已成長。有的像我一樣,把生命的船劃到遙遠的異鄉,卻仍 然懷念着故土的榕樹麼?有的還坐在樹下的石板上,講着那世世代代講不完的傳說麼?”這種呼應不僅使文章結構完善,也使抒情更深沉、更濃郁,有催人淚下的效果。

第十二段呼應開頭部分。開頭從哨音切入,結尾從哨音折出,葉笛的哨音“彌慢成一片濃濃的鄉愁,籠罩在我的周圍。”接着以設問抒情把思鄉之情引入高潮。尾段只有一句“故鄉的榕樹呀……”既呼應了文題,又寓含了無盡的情思,收到言盡意不盡的效果。

《故鄉的榕樹》課堂實錄

(課前利用多媒體投影榕樹的圖片、榕樹的植物屬性及福建、臺灣一帶的“崇榕”習俗。)

常言道,獨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樹能“獨木成林”。榕樹是屬於桑科的常綠大喬木,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的樹冠之大,令人驚歎不已。

榕樹雖然沒有鮮花那樣燦爛和芳香,卻一向是文人墨客抒情寫意的對象。特別在福建、臺灣一帶,人們在愛榕、崇榕的活動中充滿着人情味和神聖感。(課件)在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心目中,榕樹最有靈氣,最富情感,最能庇廕造福鄉人,鄉村內外,必有一株以上的大榕樹。

一、匯入環節

師:同學們在早自修進行了預習,讀了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1:文章的語言很美,作者對故鄉榕樹的描寫充滿了靈氣。

生2:題目是《故鄉的榕樹》,但我感覺到了其中蘊涵着很深的思鄉之情。

生3:榕樹是作者的故鄉的一個典型的物,寫榕樹就是寫家鄉。

師:三位同學說出了他們閱讀之後的感受,那麼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受再來讀一讀《故鄉的榕樹》。

二、那山那水

《故鄉的榕樹》一文語言質樸生動,文筆綺麗多姿,把作者對家鄉深厚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入人心。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每位同學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並且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從修辭、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該句是否運用想象,作用是什麼;還可以從藝術手法上來分析。要求每位同學在小組記錄本上做記錄。

三、故鄉的榕樹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圈畫出文中描寫榕樹的詞語或短語,概括作者筆下榕樹的特點。

師:請圈畫出文中描寫榕樹的詞語或短語,並概括作者筆下榕樹的特點。

生9:青翠、樹葉茂盛、頑強、蒼老、依然頑強的活着。

生10:蒼老、蓊鬱、清涼、青翠、遮風當雨、親切、默默的、有無限愛心、溫柔、高大、魁梧、捲曲。

師:同學們有沒有聽出來,這兩位同學找出來的“榕樹”的特點分成了兩類。哪兩類啊?

生(全體):外在的形狀和內在的精神。

師:對了,作者筆下的榕樹形神兼備。請看屏幕(屏幕投影寫榕樹特點的詞語)。爲什麼由榕樹會想到故鄉呢?

生11:榕樹是那樣的溫柔,富有愛心,庇護着小村莊裏的人們,榕樹可以說是一種象徵,是故鄉的象徵。

生12:榕樹頑強、默默地精神正是故鄉人的品質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樹,就會想起故鄉。

師:是啊,故鄉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會引發我們無限的鄉愁,你體會到的作者的“鄉愁”有什麼特點呢?

生13:鄉愁是一種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鄉愁是一種自豪感,爲家鄉的精神而自豪。

生15:鄉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濃濃的心情。

師:淡淡的回憶,濃濃的鄉愁。鄉愁是遊子心中永恆的主題,是詩人歌者永遠的吟詠。關於思鄉的話題歷來就是文人筆下永恆不變的主題,古詩中就有許多描寫思鄉的名句,說說知道那些?(出示課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相思》 李覯)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懷遠》張久齡

回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我們一起來感受余光中的“鄉愁”,細細品味鄉愁的滋味。(放音樂)

師:鄉愁也許是一些小小的東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我們雖然還沒有真正離開過家鄉,沒有親身經歷過作家筆下的鄉愁,但我們對家鄉也一定有過一份曾經的感動。

四、這山這水

多媒體投影這一環節的要求:請以某一景、物或細節作爲載體,從記憶深處尋找一份曾經的感動。

生:我們家前面有一條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時侯我和同伴們會赤着腳在上面走,石板涼涼的,柔柔的,象母親的撫摸。現在,所謂的成長使我失去了那份體驗,那份來自心靈的體驗。

生:我們家在雲石,原來有很多老房子,舊是舊的,但整體的感覺很好,特別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會到場院上吃飯,左鄰右舍,展現出一種融洽的氛圍,彷彿我們是一個大家庭。也許當時,沒有覺得有多少感動,讀了《故鄉的榕樹》後,我發覺,當我回憶起這個情景的時候,我想流淚。

生18:家鄉的小路,家鄉的老屋是我們永遠的依戀,家鄉的方言更是我們心靈深處的感動。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雖然我現在沒有離開蕭山,但在回家的汽車上,當我聽到我們那個地方的方言的時候,感覺是那麼的親切,撲面而來的是家鄉溫暖的風。我想,當有一天,我身處異地他鄉,我聽到鄉音時,我會怎樣呢?各位想象一下,你們會怎樣呢?

師:的確,家鄉,有許多讓我們感動的點點滴滴,讓我們銘記這點點滴滴,因爲愛這點點滴滴,就是愛家鄉。

五、課後訓練:品味文章,仿照課文寫作方式,選取一典型事物,寫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