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作爲**鎮**村的一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我嚴格按照要求,深入村組戶進行調查走訪,進一步掌握村情民情,結合其它村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走訪情況及全鎮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情況,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鎮地處兩市(昭通、曲靖)、兩縣(會澤、巧家)、五鄉鎮(爐房、大橋、迤車、老店、崇溪)結合部,俗有巧家“東南大門”之稱。最高海拔老黑箐樑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橋蟲源2080米。國土面積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148500畝,森林履蓋率達48%。全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23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139戶33027人,其中農業人口31313人,居住着漢、彝、苗等五個民族。20xx年全鎮人均純收入1814元,農村經濟總收入8956萬元。全鎮種植業主要以玉米、馬鈴薯爲主,養殖業以生豬爲主,經濟作物主產油菜籽,綠肥籽。20xx年和20xx年該鎮分別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村新灣自然村建設衛生文明村示範點及特色產業村示範點各一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設點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產業基礎得到夯實。

同時,自實施新農村建設以來,該鎮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建設點7個,修建村衛生室2個,新修進村公路23公里及客運站1個,建立仔豬基地2個,生豬養殖小區2個,扶持培養10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2戶,20頭以上生豬養殖大戶900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進一步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過各個指導員的調查走訪,雖然該鎮在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現出一些共性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基礎設施條件產,水利化程度低下,產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等,具體情況如下: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

20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村位居首位,分別爲1946.2萬元、2134元,而木橋村位居未位,僅645.8萬元和1046元。農村經濟總收入相關3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相差2倍多,導致了各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差異太大。並且我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生產屬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產業化經營。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忽視了品牌效應,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無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上級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20xx年,我鎮農業人口31313人,勞動力資源19333人,勞動力轉移7000人,轉移部分初中生僅佔30%,而小學或以下文化的達65%,未轉移部分初中生所佔比例僅爲15%左右。爲此,我鎮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轉移出去也只能乾重活、粗活。農民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四是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8個村都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三、幾點建議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結合調研走訪情況,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爲民辦好事實,解決羣衆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水、電、路的新建與改造,還是民間糾紛的調解;無論是 產業的發展,還是諸多紛繁複雜的信訪問題;無論是農民的那“一畝三分”地,還是羣衆碗裏的一口糧;無論是一個扶貧點的建設,還是整個集鎮的建設,都關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羣衆的切身利益。爲民辦好事實事,就發展方面來講無外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諧方面來講無外乎民間糾紛的調解、信訪問題的及時處理、社會救濟等。每一方面,從大劃到小,次生出許許多多,對於農民來講,也許某一件小事,就能讓他火燒眉毛;對一個社或一個村來講,某一條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礙這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爲民辦好事,可大可小,無論大小都是一個農民或一個集體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勿“勿以細小而不爲”,應盡力服務好、做好每一件關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面對當前農村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鎮、農村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建立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抓好統籌規劃,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鎮及農村社保制度的統籌發展,確保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三)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衆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透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援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儘快抓好落實招商引資項目肉聯廠、澱粉廠、採沙採石場的建設,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五)逐年規劃新農村建設,逐年完善新農村建設機制,逐年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有總體規劃,但有總體規劃還不行,總體規劃總是有缺點的,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會帶來諸多不便,每年都要對總體規劃進行修訂完善,每年都要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一次必要的規劃,根據其現有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對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管理辦法、鞏固提高辦法等都要進行逐年修訂完善,健全方案制度,嚴禁強迫百姓違背本意實施大規模的建新拆舊,給百姓增加負擔,新農村建設應該根據當地實際,進行逐年規劃,逐年建設,逐年推進。

(六)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透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七)加快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認真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執行好免收義務教育學雜費,加強中小學教師管理,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建立教師合理交流制度。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爲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爲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爲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