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聽易中天講課後的感想作文

聽易中天講課後的感想作文

聽易中天講課後的感想作文

今天晚上,朋友邀請我一同赴武漢大學聽易中天教授講授《西周的政治智慧》。易中天幽默詼諧,生動活潑,引來陣陣掌聲。

易中天認爲,西周的政治智慧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西周的君權天授;二是以人爲本;三是依德治國;四是以禮維護秩序;五是以樂構建和諧。這五個方面形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

易中天因時間關係,沒有展開論述。不過他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讓聽衆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我置身其中,也彷彿回到了學生年代。

易中天先生雖然只是標題式的敘述,但他的演講倒激發了我對西周的一些感嘆。

西周對我們來說,可謂是遠古之時了。然而,西周時代留給我們的,不愧爲中華文明史上的第一個高峯。

周之先祖爲棄。帝堯之時,舉棄爲農師,號曰后稷,別姓姬氏。棄之後,經過公劉、古公、文王的勵精圖治,周族日益強大。到周武王時,商朝已風雨飄搖。在商紂王的統治下,民怨四起,政治矛盾日益尖銳。周武王抓住歷史機遇,聯合西南衆多方國、諸侯,給商王朝以最後的一擊。公元1046年,在牧野周武王一舉打敗紂王,建立了周朝。周朝從此興盛二百七十餘年。

周朝在中華文明史上,可圈可點之處頗多。

我最感興趣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度。這個制度對中國的影響至爲深遠。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封建制度,其實就是源於西周。西周的宗法制度主要體現在君統宗法化,王權專制化、封國宗親化。在中央實行國王制,在地方實行分封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個重大的政治進步。中華民族能夠在長期歷經戰亂的情況下最終歸於統一,在某種意義上講,西周的宗法制度應該是功不可沒。

西周最令人感嘆的是青銅文化。當我從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館親眼目睹西周那精美絕倫的青銅器,我每每感嘆西周王朝的王者之風。西周的青銅禮器在工藝上的爐火純青,在造型上得雍容華貴,在藝術上得美輪美奐,都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特別是西周在鑄銅工藝上發明的分鑄法、鑲嵌法和附件焊接方法,至今仍然成爲現代工業廣泛運用的生產工藝。如果我們放眼歷史的長河去審視,西周青銅文化實在可以稱之爲中華文明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西周五遷其都,爲中華民族營造了城市發展的先例。西周早期的都城鎬京,遺址面積達到4平方公里。宮殿遺址面積達到1357平方米。這在現代,只能算一個小鄉鎮,但在遠古時代,這確實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啊。都城的興建,不僅帶動了百工的興起,而且推動了商業的繁榮。最爲影響深遠的是西周遵循禮制而進行的城市規劃理念,至今仍然影響着我們的城市佈局思路。

西周的千古絕唱是《周易》。西周人在與天地交會之中,所探索的周易思想,對中華文明的影響無與倫比,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舉世無雙。如果從精神層面去考察,《周易》作爲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周易》對宇宙的探索,對人生的解碼,對人與自然的哲學思考,成爲中華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當西方哲學沉浸在解構方法而陷入迷茫時,他們回首發現,千年前中國《周易》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早已展現出超越時空的大智慧。

周禮、周樂,不僅體現了西周統治者的政治智慧,而且也展現了西周的大國情懷。春秋時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每次談到周禮、周樂,便讚不絕口。孔子對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深惡痛絕,一心向往“克己復禮”。他認爲,一個英明的君王,在治國時應該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曾經與子路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在他看來,恢復西周的禮樂,其實就是恢復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西周離我們已越來越遙遠了。今天,聽了易中天先生的講課,讓我突發思古之幽情。感慨良多,夜不能寐,乃爲之記。

2012年12月12日晚1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