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

說課稿1.25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雨霖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必修四第二單元編選的是宋詞,在人教版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著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傑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透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字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鑑賞詞的方法。透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爲必修五模組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鑑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爲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組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以“離情”爲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捨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鬱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爲千古名句。

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瞭解婉約派的主要特徵;2、瞭解柳永及“雨霖鈴”詞牌。

能力目標:1、初步掌握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3、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教學重點爲: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2、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爲:名句的鑑賞方法。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對詞這種體裁併不算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必修一學過《沁園春·長沙》,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孔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師應善於啓發,相機誘導,教學才能獲得成功。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式教學法;

2、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葉聖陶說:“‘講’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講’,‘教’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授之於魚”,更要“授之於漁”。據此,學習這篇課文,教會學生1種學習方法:學習名句鑑賞法——易詞造意法。

此外還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四、學法指導

整體把握察內容,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語

宋詞作爲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這是一首飽含了千種風情的別離詩,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着一個主題:分別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

(二)、介紹柳永及寫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早年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抱着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浪蕩自由、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爲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1.播放配樂朗讀磁帶。

2.誦讀點評。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要求:讀準字音,熟悉內容,把握感情,注意語調、節奏,熟讀成誦。

4.指名誦讀,感受本詞的情感氛圍。

(四)、探究賞析

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淒涼急促第叫着,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點,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醞釀出足以出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悽切的叫聲裏,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例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1、情人的離別,照我們當下的情形,一般採取怎樣的方式?爲什麼作者在這裏用“執手”?爲什麼不用“吻別”“擁別”“話別”或是“揮手告別”甚至是“揮着手絹”等方式。

學生可能只會注意到作者當時沒有現在開放,不可能“吻別”“擁別”。但這種理解是淺層次的,教師要誘導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執子之手,與君偕老”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牽手”,此處“執手”一方面寫出其“不捨”,另一方面,“執手”這一動作大膽直接,充分體現了柳詞“俗”與“直”的一面。

此處用人物的動作表情來揭示內心活動,大膽率直,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問1、將“去去”改爲“此去”如何?

問2、“千里煙波”改爲“千里波濤”如何?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爲什麼“楚天”卻會“闊”呢?這不矛盾嗎?

採用討論的方式,可由學生先提出可供置換的意象或詞語,再進行比較,品評。

此詞不是簡單的寫離情別意,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這一點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

學習下闋,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問1: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柳永此詞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問2: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爲“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問3:改爲“楊柳岸,悽風冷月”如何?

問4:改爲“今霄夢醒何處”如何?

如學生有困難可稍作解釋“名句”的特徵,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類比。

此環節需要相機點拔,學生很有可能出現“有所感卻說不出”的情況。要透過誘導讓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誦讀本文,爭取背誦

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爲主;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爲主。

建議由學生討論,找意象。學生對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對學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師可適當提示補充。

(六)、小結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了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想必也會有某種特別的感受,寫下來吧。

(七)、作業(任選一題)

1、將此詞改寫成現代詩。

2、比較《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兩首詞的不同風格。

3、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場景,不少於100字。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特點與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

本冊第二單元是一個詩歌單元,教材主要內容爲唐詩宋詞。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是希望透過本單元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我國古典詩詞的感悟、品味、以及評價、鑑賞的能力。

(二)課文特點以及課文在單元中的地位

雨霖鈴是本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兩個教讀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詞代表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而雨霖鈴則是婉約詞風的傑出代表。該詞以“離情”爲線索,描繪了情人之間難捨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透過對這首柳詞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柳永其人及其詞作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並理解,掌握柳詞“虛實結合,點染相彰”的藝術手法(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此基礎上,關鍵是要提高學生解讀意象,品味語言的能力,進而提高對作品的評價鑑賞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當然,同時也希望透過對本詞的教學,提升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教學方法:

爲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採用誦讀法,討論法,以及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嘗試着設計了“誦讀感知——講解品味——評價鑑賞”三位一體的教學流程。結合授課對象已經是高二學生這一具體學情,再加之柳詞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不再對字詞作重點講解,而是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走入文字,親臨美的現場。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僅讓他們參與課堂討論,而且還將把詞的下闋交給學生自己來解讀,讓他們親自體驗“細讀文字,品味語言”的樂趣。希望透過這樣的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並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說課。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爲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爲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透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爲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透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着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透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爲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透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透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爲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爲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

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八課《詞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品位,並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羣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便是其中爲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爲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捨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鬱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爲千古名句。《雨霖鈴》是課內自讀課文,但也可以做教讀課文,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作爲課內自讀課文來處理,主要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餘。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瞭。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爲觀止。

(三)鑑於以上兩點,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初步掌握鑑賞古代詩詞的方法;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透過詞中意象,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和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透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3)情感態度: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作者當時的理想;藉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重點:學習名句鑑賞的方法:易詞造意法;

3.難點: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因爲這是從鑑賞評價的層次來要求)。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詩詞作品,因爲詩詞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爲什麼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詩詞,對詩詞的一般性鑑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個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爲同學們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二)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覆吟

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

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

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新

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註法、發現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

1.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3.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IV第二單元7首宋詞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詞婉約派的名篇。本詞無論在文學史中還是在教材中都佔有重要地位。該詞上片寫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片是詞人想象別後羈旅生活的情狀。全詞透過虛實相濟、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詞人複雜的內心情感,學習本詞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掌握品賞詩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透過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來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提高詩詞鑑賞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根據本文感情細膩,情景相融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徵,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對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鈴》的感情和意境,體會詞中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提高詩詞鑑賞的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透過美讀、美賞、美說,品味局部語言,整體把握意境,掌握賞析詩詞的方法。

⑶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體會短暫與永恆的辨證關係。

【教學重難點】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詩詞,對於詩詞鑑賞的方法和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瞭解本文融情於景的手法並不難,重點就在於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鈴》中的意境和感情。而品賞這首宋詞的真摯感情和淒涼的意境,相對困難在於瞭解本詞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方法

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採取以下教學方法:啓發誘導式教學法;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

詩詞鑑賞歷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但在之前的詩歌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並且對詩詞有了一定的領悟能力,已經基本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可是學生在對詩詞寫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體會還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所以教師應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儘量補充必要的知識和背景,加以引導,並構建一個合理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詩詞鑑賞能力。

四、教學過程

匯入 學生列舉幾句離別主題的詩句,教師補充匯入:別離是一種常事,文人筆下的離情或深沉、或豁達、或豪放、或婉約,當然,將離情寫得最纏綿的當推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

作者與背景

學生回答自己所瞭解的柳永,教師補充。教師介紹本文寫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後,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情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以忍受

明確:婉約詞共同的特點:哀婉、無奈、悽清。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上闋寫實,秋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闋寫虛,詞人想象別後羈旅生活的情狀。景是“清秋節”,情是“傷離別”;以清秋之蕭索,寫離別之悽惻。詞人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最終情景交融,後人稱之爲“離人心上秋”

品賞: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從意象、情景和色彩等角度入手進行欣賞,明確情景交融之妙,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本詞人美、景美、情美的特點,展開豐富想象,形成一幅別離之圖:

人物:柳永與心上人

背景: 長亭、蘭舟、流水、千里煙波、寒蟬

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感情:哀婉傷感

小結:柳詞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萬物美麗;惟有物,才使萬物豐富;惟有人,才使萬物生靈;而惟有情,才使萬物富有神韻。作者筆下的情景是有機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將眼前之景與未知之景相融(虛實相濟),如此這般,纔有了這份悽楚哀婉。

拓展延伸

賞析柳永的《蝶戀花》

點撥:這是一首懷之作。作者把流落異鄉的落魄感受與懷念情人的纏綿結合起來,上片登高望遠,“愁生天際”,把無形的愁寫得形象而具體。“無言誰會憑闌意”表現出一種相思,萬般愁怨而無法訴說的情態。下片寫想放縱一下自己,喝個一醉方休。然而對酒當歌仍然難解愁。苦中作樂,更覺無味。儘管這般苦悶有傷身體,可是“衣帶漸寬”“人憔悴”,都不算什麼,絕不後悔。後兩句是全詞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背誦練習背誦

課堂教師總結: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景景交融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

六、板書

《雨霖鈴》高中語文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後,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歎爲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有助於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爲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透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爲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透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一)匯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匯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然後聽配樂示範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定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着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定,是讓學生透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爲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透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透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爲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定,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爲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定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七、說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後作業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