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四季交響曲》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3.27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四季交響曲》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四季交響曲》說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榮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師做教學上的交流,因爲我們一直接觸的是人教版的課本,對河大版的課本只是在評優課時接觸到一些,所以在這裏,只是就《四季交響曲》一課,把我備課時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彙報,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課程設計指導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對於語文素養課標解釋道:“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所以作爲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着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每一課就要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課標》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作爲新課程的實驗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閱讀、寫作方面的安排體現了新的語文教育觀。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於從三維目標上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後,發現其中的確有不少新的東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來上就很難體現實驗教材的價值。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爲這堂課的設計思想應該是從文字出發,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充分的感受文字,調動積累,聯繫生活,生成並交流對文字的獨到的感悟。此外,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朗朗讀書聲、熱烈的討論聲,有思考和積極發言的時間和機會。

二、內容分析

第四單元屬於散文單元,其中有兩篇著名的散文《春》與《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更多的是透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對自然的喜愛和抒發人生的感悟,《四季交響曲》是第四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選自作者的散文集《心靈的筆記》。這是一篇歌詠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努力發現大自然四季容顏的變化,並用深刻的筆觸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無論在語言形式,還是思想意境,都稱得上一篇賞心悅目的佳作。但與以上兩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寫重點並沒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節特徵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創作談中說她寫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發現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細微變化,並用自己的心靈與自然對話。”其對話的目的也就是“託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課文內容的關鍵。作者一向“崇尚真誠、善良、勇敢的品質崇尚拼搏、奉獻的精神,對現實生活中的投機鑽營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種鄙棄的態度”。而七年級學生由於生活閱歷、思想認識等諸多方面的侷限,對於本文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麼,先讓學生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基礎,也就不難理解作品中透視出的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更不難理解其間蘊含的作者對人生及生命價值的特有感悟。解決了上述問題,學生就能理解本文頌揚美德,抨擊陋習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這樣確定該課文的'學習目標的: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景物描寫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學習將景觀人格化、形象化的詩一般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鑑賞能力、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自主探究,賞析詩一般的語言;透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社會陋習的批判,對公平、公正、無私、善良、坦誠、拼搏等美德的熱烈追求。

三、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剛由小學升入初中,朗讀能力、閱讀能力都不是很強,對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對所謂“託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主要從朗讀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不斷的“讀”中逐步加深對“美”的體驗,逐步感受四季中蘊含的哲理。在調動起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美,品味寫景的方法,以期讓學生有所收穫。

這樣一番分析之後,就形成了《四季交響曲》一課的具體教學方案,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匯入、鋪墊、品析、總結等環節。下面就其中重點的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人說,季節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春是一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個熱情率直的小夥子,秋是穩重的中年人,成熟豐厚,冬則是親善長者,端莊肅穆。女作家楊林勃用她清新優美的筆調向我們抒寫了她對四季獨特的感受,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導語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爲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鋪墊;二是使學生感受到四季不僅僅是自然現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導語形式很簡單。在這裏我想說的是,有的老師很看重匯入語的設計,的確,精美的匯入除了具有引入過渡的工具的作用外,還應該承載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將之與課文內容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和思維。但相對於一篇課文而言,匯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爲導語的效果而把相當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對文字的研讀。其實,乾淨簡潔的匯入開門見山,既能順利過渡,又能節省時間,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可能更爲實用。

(二)教學結構的處理安排

整個課程的安排採用了“板塊式”的形式。

第一板塊:教學鋪墊——字詞積累

饕餮 蟄伏 濫竽

情愫 請柬 桑葚

思路:這些是學生容易讀錯和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文意,理解詞義是關鍵,還要會讀。所以字詞的積累是賞析文章的前提,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省略。我覺得,在課堂上,不但讓學生會識字,還要大聲的朗讀出來,這樣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第二板塊

品讀——整體感知、細節賞析

思路:這是課堂講授的主體部分,目的是透過反覆的朗讀,針對性的賞析,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的。這個大板塊中又分爲三個小板塊

四季向我們走來——整體感知

我們感悟了四季——美文賞析

用心發現生活——拓展練習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讀——品——悟”的模式,以讀帶品,拓展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訓練。“讀”貫穿於始終。這個目的在講課時基本達到了。

第三板塊

總結

思路:關於文中內容及知識點的總結實際已在第二板塊中得到了解決,在這裏是表達教師自己對大家的期望,爲情感教育作結。

關於“板塊式”教學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對“板塊式”教學的一點想法。

什麼是“板塊式”呢?板塊式教學法是針對一節課,一篇課文而言的。把課文按照各個不同部分,分成幾個“塊”狀的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這是爲了授課時靈活使用而設定的。換種說法,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模式,或者說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手法。

我之所以採用它是因爲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幾個優點,

1.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其課堂教學結構清晰的表現爲“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課堂教學內容明顯的表現爲“一塊一塊的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2.由於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着眼於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於是每個板塊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小課”或叫“微型課”,這就需要精心地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

3.由於“板塊”的出現,就需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之間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就改變了常規的備課思路,讓學生充分的佔有時間,真正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爲實踐活動的主體。

板塊式的教學思路由於有“板塊”的劃分有時會顯得過於齊整、過於剛勁而不夠柔和,也可以採用一些方法對其進行改進,可以淡化板塊意識而操作手法大致不變,如運用藝術的穿插手法來自然的形成板塊,如用文學性、情景性的語言來美化板塊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塊設計爲:積累、品讀、感悟,也可以設計爲學習活動一、學習活動二等等,比如我識字的板塊的名稱爲“教學鋪墊”,而從整篇文章來講,文章語言優美含蓄,猶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我在設計時,就把自己的整堂課看作一首樂章,所以板塊就命名爲“樂章”,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細緻的體會全文流暢的結構,以美的眼光來欣賞本文。

這種形式也是餘映潮老師的一個獨創。給各位老師再舉一個例子。

課文:《紫藤蘿瀑布》

設計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大致過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