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3.36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一部由歷史小說改編的課文《三顧茅廬》,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本課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細節描寫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方法的恰當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強化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學生們雖然對《三國演義》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畢竟不夠全面,所以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背景也瞭解得也不夠透徹,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體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聯繫,學習“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憑藉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感受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將目標3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4爲是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透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採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等多個層面的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爲學生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出示課題,在引導學生透過字典來理解“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的意思後,以“劉備三顧茅廬是爲了 ”這一填空,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接着,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着”、“塞”兩個多音字,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透過查詞典來理解“蜿蜒、茅塞頓開”;透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輔助、悠然”。在讀的過程中,可以採用指名讀、小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着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我還爲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堂作業,找到文中三個比喻句抄寫下來,想想句子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爲下節課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誠心誠意”爲品讀文字的切入點,透過“複習匯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字。

一、複習匯入,尋找切入點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劉備這個人物的印象,在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勵學生透過自讀、評讀感受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並由這一詞語引發疑問:劉備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劉備爲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讓學生以此爲切入點,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線索更清晰,更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精讀感悟 體會誠意

1、抓住人物對話,感悟人物品質

圍繞以上3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畫一畫,分別用_和﹍,找出人物對話及人物的動作,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品一品,體會其中的含義,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後指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彙報,教師適時點撥。例如:在學生彙報人物對話一部分時,我相機出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對話時的場面

,教師適時範讀,指導學生讀出張飛“嚷”時的語氣和神態,體會他嚷時不耐煩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讀出劉備責備兄弟時的內心的想法,體會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這時學生再讀時眼前的畫面更加真實,學生也更能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2、抓住人物動作,體會誠心誠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在學生彙報人物動作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侯。”中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等詞語體會劉備對諸葛先生的尊重,屆時,我還將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詮釋自己的理解,如透過朗讀再現當時的畫面,透過課文的插圖,感受劉備的謙卑。透過表演體現劉備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啓發學生想象:劉備就這樣等啊等啊?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這樣站了多久?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些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這句名言,此時,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這時再次引出課前的問題:劉備爲什麼對諸葛亮這樣“誠心誠意”?“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得到了哪些回報?”並引導學生自讀第四小節,透過“羣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結合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不難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劉備有了諸葛亮的指點更是撥開雲霧見青天。這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讀寫結合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回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三處比喻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的臥龍。”“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指導學生想一想,句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比喻有什麼好處,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幾句比喻句。在此處,我還將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結合文後第5題的要求,用來到……只見……進行仿寫,使讀寫結合落到了實處。

在課後,我將佈置這樣幾個供學生多項選擇的作業:1、讀讀《三國演義》,將精彩段落摘記下來。2、將《三國演義》的一個小故事改編爲小課本劇,在班會上進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8.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

劉備 —————→ 諸葛亮

←—————

輔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中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大獎的彩票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給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①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父親、母親的人格魅力,做一個誠實、有信用的人。

(三)教學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四)教學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二、說教法

本課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蘊含着一個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訓練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對比朗讀、自由讀、嘗試性讀、帶着疑問去讀、比較讀、互問互讀、分角色表演讀等多種方法,讓生在反覆讀,反覆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過程當中,從而領悟課文,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尤其是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因此,我決定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覆讀、體會、交流,感受父親的高尚品質,在感悟語言的同時受到崇高人格的薰陶和感染。

三、說學法

識字教學仍然是中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查字典自主識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學生預習生字新詞,爲讀好課文作好鋪墊。

教師不再用自己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去取代學生自身的主體感受,而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儘可能地讓學生自我活動,去讀書、去思考,參與議論,參與交流,使他們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觸課文,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只有讓他們多讀讀課文,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領悟父親前後兩次不同的心情。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討論,在讀中不斷去體會。而且,我設計這節課主要採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相宜的課堂學習“自由度”,給學生“自主感受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塊”,給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讀中思,思中悟,體會課文中父親高尚的品格。使課堂真正成爲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資訊交換場。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所展示的社會和人生畫卷,能啓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在讀、思、想、說的教學活動中受到思想教育,去體驗、去感受、去領悟人格美。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1、啓疑,導新課,初讀感知

一開課,教師便出示一個模型,透過識字比賽的方式獎勵給一位同學,並讓他談談得到這份獎品的心情。隨後,教師便引出“我們中獎了都會很高興。可是有一個人,他雖然中獎了,但是他神情嚴肅,沒有一絲喜悅,這到底是爲什麼呢?”從而揭示課題《中彩那天》。接下來,讓學生帶着疑問去讀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初讀中感知了課文內容。隨後再採用多種識字方法檢查學生預習的生字新詞的情況,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尊重他們的勞動的。

2、解疑,看插圖,細讀理解

本文共有兩幅插圖,一幅畫的是父親中彩後卻神情嚴肅,看不出一點高興。另一幅畫的是父親打電話給庫伯,要把車子還給他,臉上洋溢着笑容。這兩幅圖其實也就是表現了父親中獎後的思想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讀一讀,邊讀邊想。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覆讀,並把自己讀後的體會、想法與周圍的小夥伴進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實現了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學習。

3、爭論,抓重點,精讀欣賞

爲了激發學習的參與興趣,我將安排一個“小小辯論會”,讓認爲車子應該還給庫伯的同學作爲正方坐在右邊,認爲可以留下車子的同學作爲反方坐在左邊。先讓他們在組內討論,準備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課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爭辯過程中,當覺得對方言之有理時,可以改變選擇,變動座位。讓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在爭辯中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

4、表演,看動畫,分角色讀

學生在自由爭辯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父親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時,教師播放課文內容的動畫,讓學生爲其中的人物配音。這樣,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貼近人物的心靈,入境動情,獲得了思想啓迪,而且有助於創造力的培養。

5、想象,解難點,暢談體會

課文語言有一些未定點,教師應憑藉這些未定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如庫伯派人把汽車開走後,“我”和爸爸、媽媽是怎樣的心情,可能有些什麼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摹擬對話,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從而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3

《雅魯藏布大峽谷》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工作室全體成員:

大家好!

今天是我們工作室新學期開展的第一次研討活動,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頭工作與家庭事務來參加今天的活動。今天的活動主要有兩項,一是我執教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聽課活動和研討交流,二是朱際紅老師的講座。下面我就《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談談教學設計思路與反思: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峽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長的峽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觀,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本課教學分兩課時,今天教學的是第一課時。課前,我播放了優美的歌曲《珠穆朗瑪》,營造出***的神祕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很自然地匯入新課,併爲後面課文的學習作好情感鋪墊。在研讀文字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神奇”這條主線組織教學,從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形、傳說、祕境等方面,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反覆品讀,感悟大峽谷獨特迷人之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時,透過播放雅魯藏布大峽谷迷人風光的短片,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與大自然融爲一體,情感得以昇華,真正感受到了作爲中國人的自豪。並順勢提了一個問題:作爲一名遊客,我們應該怎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這裏的環境永遠美好?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感想,課堂上掀起了一個小高潮。總結課文時,我對照板書,結合課後“金鑰匙”,傳授給學生“用一個詞語給課文主要部分列提綱”的方法。第二課時,主要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另一奇觀——自然博物館;讀文、總結學習方法;學生當導遊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等內容。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感覺課堂上學生的交流還不夠充分,朗讀指導也不夠到位,不足的地方還很多。懇請各位領導、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今天的研討課,我只是起了個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後這樣的活動還要常開展,期盼我們在一次次的研討中,不斷地反思,共同地進步!

謝謝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爬山》的第二課時,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大方面進行展示。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課文重在說理,都是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於具體事例之中。本課主要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時,父親教育兒子要努力征服自己,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還啓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這篇課文具體體現了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讓他們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針對學生及課文特點,我確定了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

1、我能講出父親說的話的含義,從中受到教育和啓發。(重點)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體會“青山的沉靜”和“父親的智慧”指什麼。(此條預設不呈現在學案的目標一欄中)

二、說教法、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這節課,我利用導學案的“漁場”功能,在每個環節中充分挖掘適合學生嘗試的學習方法,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合作、交流和反饋能力。藉助導學案採用了“三大導學方式”,即:目標導學、學法導學和問題導學,再加上穿插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適時點撥,它們構成了我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統稱爲“導學法”。那麼,新課改主張的“獨學、對學、羣學”就必然成爲了本節課的主要學法。

在本節課的重點問題處理上,爲了改進閱讀教學結構,我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體裁和寫作思路,準備嘗試運用列表助閱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預習、講練和小結。

三、說教學過程

在“高效課堂”背景下,我將教學流程設計爲:定向——導學——合作——點撥——檢測——評析六個環節。具體如下:

第一步:定向(時間大約爲5分鐘)

課堂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鋪墊”這個環節,主要有兩道習題。第一道是複習題“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回憶法來統領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題,考查的是課文第一句話“父親愛 ,愛 ,也愛 ,——尤其是 。”用來引出下文,順勢設問“作者爲什麼這樣說呢?”引入新課,來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5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八冊《21、鄉下人家》

教材分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本課的教學目標,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讀文感悟,學習寫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因爲我們的孩子住在農村,文中描繪的景與物大多是學生熟悉的,而文章的語言看似平淡,那如何從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從平淡的文字中讀出美感,是本課的難點。爲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學時,我以讀代講,透過 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展開教學。

二、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不能以教師的思維而取代學生思維,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強調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自讀自悟,說一說感興趣的景色,抄一抄優美的句子。關注他們情感的生成、個性的體驗和生活的聯繫。

閱讀不僅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視的是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課標提出這一學段的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語段等要求。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詞語的運用,朗讀的訓練,寫法的提煉,使人文性與工具性融爲一體。

三、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意圖。

根據課文任務量,我將用兩節課完成教學。第一節課的任務是通讀課文及精讀課文第1~4自然段。第二節課的任務是品讀5~7自然段及識字。下面我說說第一節課的安排與意圖。

1、激趣導題。透過教師語言描繪,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讓學生對鄉下生活有初步的感受,再引入課題,這樣過渡比較自然,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2、中心引領,品讀佳句。抓住“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學習。首先(品讀第一自然段)直奔“構成了一幅別有風趣的裝飾”這一要點,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美景,在比較中享受鄉村生活。接着(品讀第二自然段)透過讀一讀句子,圖文結合,拓寬學生想象花的`顏色、香味及“雨後春筍”的畫面,引領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其次(品讀第三自然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邊讀邊演,並用“有的…有的…有的”想象說話,享受鄉下人家的生活樂趣。最後(品讀第四自然段)透過小練筆,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3、渲染詩意,總結全文。根據板書設計總結課文,再出示詩歌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激發學生對鄉下生活的熱愛。

板書設計:

屋前搭瓜架

鄉下人家 門前種鮮花

(迷人、獨特) 屋後春筍冒

院裏雞覓食

河中鴨嬉戲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一碗水》是語文A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第3篇課文,該單元以"人與自然和諧"爲主題展開。《一碗水》是軍旅作家吳然發表在《兒童文學》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體裁)。他講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頭都不幹涸,總是滿滿的一碗,爲人和動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帶來了生活的歡樂,(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對“一碗水”的喜愛、讚美(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是:文章生動流暢,充滿情趣,特別是描寫小動物來泉水邊喝水的那段,寫得很有感染力。課文字裏行間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方便和樂趣。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會用“雖然……可是……”、“那麼……那麼……那麼……”造句;

能根據課文進行片段仿寫。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說教學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依據這一理念,設計本課教學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學習課文內容,掌握技能,進行能力訓練,切實體現了“以學定教,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確定爲:爲什麼說“一碗水”是一眼靈泉。

說教法和學法(教學重點、難點突破的設計)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很重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來突破本文的教學重點。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兒如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導遊帶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樹林裏,陽光透過樹葉,照亮了爬滿石壁的過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溼的苔蘚。在密林深處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們給它取了一個獨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題,使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回顧課文,找準中心

過渡:這一碗水人們不但名字獨特,老人們還給了它很高的讚譽呢!讀讀課文,看看人們是怎麼稱讚他的?用書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設計意圖】將教學的切入口放在此處,由它爲起因創設一個個生動的解讀情境,抓住了脈絡清晰地教學主線,以便於講解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細讀研討,理解課文

過渡:“靈泉”中的“靈”你是怎麼理解的?(靈性)一碗水靈性體現在哪?它有有什麼特點?

1.學習第1、2自然段,瞭解一碗水的神奇。

輕聲讀課文,畫出描寫一碗水特點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讀。

2.默讀學習3-6自然段,感受這一碗水給人們、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並標畫出相關詞句。學生自讀標畫。

3、品讀、感悟。

(1)一碗水給小夥伴帶來那些快樂?(課文第3自然段)

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及時評價。

(2)讀第5、6自然段,體會小松鼠、山喜鵲的快樂。

抓住動作和叫聲體會一碗水給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指導朗讀。

(3)指導寫片段。

4.還有誰會到這一碗水邊喝水?它又是怎樣表現自己的快樂的?

5.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

看到這一幕,我們都不忍心去打擾他們,只好躲得遠遠的,和他們共同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6、探究:爲什麼老人們說他是一眼靈泉?

7、想想說,你喜歡的動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會怎麼樣?

四、總結昇華,激發情感

五、拓展訓練,解說文字

一碗水出名了,許多的遊客都要到這兒來觀光。請你以小導遊的身份把這一碗水介紹給遊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有許多人也想前來看看一碗水,請你給他們介紹介紹!試着寫導遊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7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第八冊教材中的一篇講讀課文。作家袁鷹在文中寫了自己在黃河上所見到的有關景象:艄公在滾滾的黃河上,憑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鎮靜地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頓生讚美之情,用抒情的筆法着力讚頌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鎮靜、機敏。作者運用語言老道、氣勢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運用一種反襯烘托的手法,從不同的側面來讚頌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讚頌艄公的偉大。

根據文章的特點,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體現作者的意思,表達文章的主體意思:

一、 建構聯繫,多角度、多側面來了解說明有關內容。

文章對於黃河的介紹不是很多,但語言精煉,學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難,學生對黃河的情況也會有許多的疑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調動學生從多角度,從課外去全面地瞭解黃河,建構多學科的課內外相聯繫的一個大課堂,鼓勵學生從社會、地理、文學等方面全面地瞭解黃河,教學時適時引導學生想像,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了自己的滾滾黃河。

二、讀、思相結合,深入地有層次地讀懂文章。

本文文筆優美,以讚頌艄公爲主線,教學中我始終緊扣讚頌艄公這條主線,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表層逐漸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淺入深,逐層深入,讀是理解內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最終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終體現在讀的表現上,讀得好了,理解勢必到位,也就是在讀中求感悟。開始從讀通文章開始,到精讀文章的第一段聯繫文章的主線,引導學生思,體會黃河的壯觀,而艄公更偉大,感受深入一層,又細讀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對比、思考,體會艄公更加偉大,又激起一層浪,情到深處。以讀來讓學生展示內心的真情,頌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緊扣內在的“語言”,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語言”。

學生學語文學什麼,僅僅是一兩個好詞,兩三句佳句嗎?更重要的作者的語言,作者的文學語言和作者的寫作方法,這些一定要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領悟,因爲這些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是終生受益的知識,而不僅是一兩個死板的詞條。用語言是學語文的宗旨目的。對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動的文字語言,在寫作上,這篇文章採用對比、反襯的方法來烘托艄公的偉大,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去透過各種方式體會到,也許不需要直接用語言表達叫什麼方法,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方法的好處,有何優點。教學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幾組對比朗讀:

1、黃河的壯觀與讚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輕小與讚美艄公,透過反覆的對比朗讀,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寫黃河的壯觀,羊皮筏子的輕小不是浪費筆墨,不是廢話連篇,而是作者匠心獨運,高明之處。

學生從領會開始,也許就在他的以後的文章中不自覺的運用了進來,這樣不是錦上添花、學以致用,學活語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