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山裏的桃花開的遲》說課稿

說課稿1.13W

一、說教材。

《山裏的桃花開的遲》說課稿

《山裏的桃花開得遲》講述的是沈括讀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後產生疑問,動腦探索,尋找答案的故事。沈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學習,告訴學生要養成遇到問題積極動腦,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二、說“學情”。

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夠運用拼音、筆畫、筆順和字典等識字工具自主識記生字。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能夠透過輕聲讀文了解主要內容,並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要求圈劃詞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見教學設計)。

四、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遵循“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教學此課時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調動各種感官接受知識,在圖、聲、樂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產生共鳴,同時,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讀自悟法:閱讀教學讀是關鍵。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邊讀邊思,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實現語感積澱。

(三)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祕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根據本課的教學特點,我以學生爲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五、說學法。

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方法。結合本課的教學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誦讀感悟、體驗學習、合作探究”的學法,理解課文內容,明白道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六、說實施。

(一)欣賞古詩,引入新課

課伊始,由白居易的`名篇《大林寺桃花》,配以濃濃的古韻聲將學生帶入,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瞭解這首古詩。然後出示重點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學習生字“芳寺”,幫助他們理解句意。這樣的設計,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凸現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文中兩句古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出沈括,告訴小朋友沈括讀了詩句,對“四月百花都凋謝了,而山寺裏的桃花纔剛剛盛開?”這一問題產生了疑問,“那麼究竟爲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呢?讓我們一起自學課文”順理成章地揭示了課題,進入課文學習。其間還插入了簡短的課外閱讀材料,目的是讓小朋友對沈括先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二)自學課文,瞭解內容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小朋友自己輕聲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在自學爲主的讀文識字活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檢查,使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同時培養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也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運用“邊讀邊想,邊讀邊記”的方法,感知課文內容,然後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透過動口、動腦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印象和初步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邊讀邊記,邊讀邊思的好習慣。

(三)精讀課文,體驗感悟

“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多讀是悟的基本方法。圍繞“沈括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透過讀,以點帶面展開學習。

一讀,概括出沈括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引出兩句沈括動腦思考的句子:同樣是桃花,爲什麼開的時間不一樣呢?

爲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呢?然後進行聽寫訓練,朗讀指導。聽寫訓練時,學生可以選擇其一,目的是降低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練習。朗讀指導時,重在引導學生讀出認真思考的感覺。

二讀,聯繫上下文知道沈括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這樣的疑問的。這裏採用師生接讀的形式,將課文內容重新組合,透過文中兩處語句:“自家院子裏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果然,那裏的桃花開得正茂盛”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詩句所敘述的是客觀事實,“山裏的桃花的確開得遲”,這其實也是兩句詩在文中的譯文,“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文中兩句古詩的意思”這一教學難點由此被擊破。

三讀,透過接讀,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爲什麼開得遲”上,下面就請學生再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讓學生在讀中尋找答案,在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同時培養他們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四讀,讓學生感受到沈括不僅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還是一個遇到問題能夠自己想法解決的孩子。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到相關的句子,知道沈括是透過問、看、細心觀察,最後找到答案的,使學生懂得遇事要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同時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

(四)說話訓練

根據課後練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對哪些自然現象產生過疑問。在鼓勵學生運用語言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