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

說課稿1.01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

《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秋興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下來的以想望長安爲主題的一組七言律詩,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在四聲應讀去聲)。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於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後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

這八首律詩是組詩,它從夔州的秋天景物說起,抒寫了對長安想望的種種心情。而以第一首爲全詩綱領。它的開頭四句:“玉露彫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這正和宋玉《九辯》所說的“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感嘆相同而沉深鬱勃過之。接着寫詩人留滯峽中的悽緊情狀。而“孤舟一系故園心”句,就已經隱約地說出對長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雖然仍舊是寫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華”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說是爲整組詩點出了主題。“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對詩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憶和傷嘆。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轉入長安,是這組詩的大轉捩。“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等句,表明了對“安史之亂”後局勢的無限感慨。這以下數首都是着重對長安想望的描寫

詩人想望長安,當然首先要回憶起往年疏救房琯①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事。因爲詩人在這次政治鬥爭中所遭受的打擊是他生命史上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所以在詩裏用匡衡、劉向②自比,而發出了“功名薄”和“心事違”的感嘆。匡衡、劉向都是以直諫而遭到當時統治集團排斥,這裏用來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義的。

一提到長安,也不能不使詩人想到大唐的宮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諸名勝。特別是曲江,它給予詩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難忘。“花萼隔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把“通御氣”和“入邊愁”③聯繫起來說,這就可以想見詩人對時事的感慨是多麼深長!天寶禍亂的爆發不是沒有原因的。前人曾經認爲杜甫的《秋興八首》可以當得庾信的《哀江南賦》(王夢樓語)。而其實,《秋興》這組詩也正可以與屈原的《哀郢》相比擬。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對祖國的懷念和對戰亂的憂傷,確有其胎息相同之處。

無可諱言,生活在封建時代的詩人,他們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侷限。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興八首》雖然描寫的着重在當時政治中心的長安,顯示了作者憂時傷亂的情緒,但是他的眼光總是超越不出那個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畫省④香爐違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幾回青瑣⑤點朝班”,都表示着對自己的過去經歷和現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懷。而“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⑥,更不免眷戀着那個封建統治者——皇帝的尊嚴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這組詩從夔州寫到長安,又從長安寫到夔州,迴環往復而章法井然。從表面上看,每首詩都是獨立的,而實際上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確具有了前人所說的“脈絡相承”,“首尾相應”等特點(陳子端語)。作者善於把那種錯綜複雜的思想情感在這個有約制性的格律形式裏完美地藝術表現出來。這和他同時代的詩人比較起來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齊名的大詩人李白,他的詩長於歌行而不長於律句,在他的現存詩集中,七言律則寫得更少。向來被人所傳誦的《登鳳凰臺》這首七律,它的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聯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體,還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與杜甫《秋興》這些精深而又嚴整的律詩等量齊觀。其它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們所寫的七律,也沒有象杜甫《秋興》這樣精心獨創的作品。

在《秋興八首》裏,也表現了作者藝術手法的多樣化。用《秋興》作爲詩題,原是要抒寫一種悽愴悲涼的情緒的。但作者卻偏在對長安的回憶中運用了不少輝煌華美的句子來烘托這種情緒,迸射出了既沉鬱而又絢爛的藝術色彩。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第六首的“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第八首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所描繪的長安景色,正和前面幾首詩裏所敘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聽猿實下三聲淚”那種悽愴情景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對雨》裏也有同樣的描寫手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溼,水荇牽風翠帶長”等華麗句子來反襯出曲江的悽清情景。凡此,都顯示了詩人在律句方面所獨創的多樣化的藝術特色。

此外,《秋興八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還表現在句子的對仗上。七律和五律一樣,都是唐代的新體詩,有一定的格式。它們當中的兩聯——即頷聯和頸聯,需要講究對仗。開頭兩句和結尾二句則可以不拘。而《秋興八首》除了當中兩聯講究對仗外,如第二首的“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第七首的“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就是連末尾兩句也都用對仗作結。又《秋興》這組詩在當中兩聯的對仗上也還很有變化。例如第一首頸聯的“叢菊兩開”和“孤舟一系”是頓句,而它們緊接着的三個字則是“他日淚”和“故園心”,這就使句子有了轉折而增加了一層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餘”、“碧梧棲老”一聯,是倒裝句,意思是說香稻是鸚鵡啄餘之粒,碧梧是鳳凰棲老之枝。因爲描寫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裝的句法。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獨運,爲後來的律句創作開了法門。

這裏還需要指出,寫律詩一般的都脫不了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這一聯運用轉筆;《秋興八首》對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這組詩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兩句運用轉筆外,其餘的幾首都在末後兩句才用了轉筆。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寫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頭吟望苦低垂”才用轉筆作結。這種寫法,在唐宋詩人所作絕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金殿,只今唯有鷓鴣飛”;陸游的“細傾西國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烏絲寫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僅在七言絕句的末句用轉筆作結。但是在律詩裏則很少見。從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興八首》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化。他能週轉馳驟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爲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現了七律創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經說他自己:“晚節漸於詩律細”(《見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所謂“詩律細”,並不是專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說詩律達到了一種“從心所欲”、“不煩繩削”的熟練境地。《秋興八首》就是“詩律細”的很好範例。

二、說教學過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爲四個層次。

首聯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悽苦落寞的情懷。頷聯緊承首聯“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盪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雲匝地,又象徵着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鬱悶。頸聯傾訴思鄉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特徵,“孤舟一系”則由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涌”生髮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則一畝的秋風裏,一片搗衣聲的環境、氣氛,含茹遊子無家可歸之惆悵淒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釦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爲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爲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內容述評]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爲氣也”以來,悲秋成爲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爲深厚。

[藝術特色]

在<戲爲六絕句>中,杜甫曾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其實,此言移來評論他晚年所作的律詩,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時所作的《登高》、《諸將五首》、《詠懷古蹟五首》、《又呈吳郎》等篇章,向來被認爲是律詩中的傑作。而《秋興》則更被譽爲是他七律中的“裘領”,是“一生心神結聚之作”(見《唐宋詩醇》)。大致說來,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構,前文“層次結構”中已經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聯繫,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爲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二、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衆口一致所強調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範。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爲依託、互相生髮,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楓樹爲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悽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於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於詩人心頭的鬱悶的象徵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雲,作者既生動的表現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徵,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盪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書寫思鄉之情,同樣是藉託“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後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彷彿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鍊,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願。他後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爲練達而傳神。尾聯在“白帝城高”之後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着含蘊無窮的深長餘韻。最爲傑出的是頸聯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啓“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後痛定思痛,爲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繫於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啓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

《秋興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六課的第一首詩,是高中語文教材選上杜甫的三首詩之一,緊接在第五課李白《蜀道難》之後。該單元以詩歌爲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詩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創作背景,學好這首詩,對於領會感悟其它幾首詩也有啓發作用。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杜甫詩歌的藝術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二)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誦讀詩歌,進入詩境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反覆地讀,熟練到脫口而出,自然成誦。突出詩歌誦讀的意義,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語言和韻律美,並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吟誦詩歌,抑揚頓挫,韻味無窮,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音律的美,詩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和感染。與朗讀相比,誦讀更強調個人體驗,更強調內化。誦讀應該是古代詩歌教學的貫穿始終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杜甫詩歌的藝術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在我國許多優秀的古典詩詞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詩、名詞、名句,情和景確實是“妙合無垠”的。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巔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在杜甫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秋興八首就是其中典範的代表之作。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畫面素描,用細膩的語言再現情景;第二,情景交融,體會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之中的。

3,教學方法:

誦讀------鑑賞-------寫作

4,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5,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播放歌曲《春天裏》,由學生感興趣的歌曲匯入杜甫寫的一首“秋天裏”——《秋興八首》(其一)。

2.指導學生初讀詩歌,並掌握理解詩歌的基本方法----四讀法,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註釋。

3.指導學生誦讀詩歌,掌握詩歌誦讀的方法技巧。

4.賞析詩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

5.遷移擴展。古詩和現代的歌詞,有很多的相似點,好的歌詞就是一首好詩,方文山作詞的歌曲《菊花臺》很好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鑑《秋興八首》(其一)和《菊花臺》中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引導學生寫幾句情景交融的歌詞。

6.小結課堂。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所掌握的方法、所產生的感悟進行及時的反思小結。

《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3

今天我要說課的篇目是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首唐詩,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

本單元的設計主要是知道學生學習唐詩。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巔峯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唐代詩歌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在本單元透過第一篇《蜀道難》體會了李白的浪漫激情後,《秋興八首》(其一)則要觸摸到的是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和對國家深沉的愛。《秋興八首》是公園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做的一組七言律詩,我們教材選的是第一首,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從命意上看,有領起的作用,可以說給全組詩歌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二、學情

高一下學期了,同學們透過這前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能夠初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但這是較爲淺顯的層面。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待進一步的提高。所以對這一課的學習應該注意在兩方面引導學生:

一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本課情感的抒發是含蓄的,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所押寫的情境中細細體會。

二是啓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說詩歌有“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透過鑑賞最終要讓學生從內心感悟到杜甫在極其困窘的環境中發出的愛國強音。

三是教學理念

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理念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我這一課的教學我將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誦讀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引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題作用,在學生已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

四、教學設計

(一)總體設計方向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景,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詩,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知識與能力

⒈瞭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⒉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把握詩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機聯繫,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透過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薰陶而有所感悟,引發審美興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走進古典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們的前人會從一張張薄薄的書頁中立起,踏着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飄飄地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今天,向我們走來的這位詩人我們並不陌生,他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的人被稱爲“詩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創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層艱苦生活的詩篇。聞一多先生認爲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現在,讓我們透過《秋興八首(其一)》,走近這“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背景介紹

公元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個時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與薰陶,是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裏,它時刻關心着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可是,事與願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於763年一度攻佔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爲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裏,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鐵”(《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過懶從衣結,頻遊任屐穿”(《春日江遊》)、“牙齒半落左耳聾”(《復陰》)、“緩步仍須竹杖扶”(《寒雨朝行視園樹》)、“窮愁但有骨”(《王閬州筵酬十一舅》)等詩句,即是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悽慘的真實寫照。他日夜想回歸故鄉,卻始終無法實現願望。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爲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三、吟誦感知

(1)教師範讀。聽清讀音,把握停頓、重音。

師:注意這節課是鑑賞課,所以你們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躍發言,因爲古人說“詩無達詁”。首先,由我來朗誦,這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

同學自己帶着感情,帶着你對這首詩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誦一下本詩。朗誦的同時請你結合註釋,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麼?或者說你有哪些感受。接下來大家開始自由地朗誦。

(2)自由朗讀。

(3)指生朗讀。校正讀音,明確節奏。

(4)齊讀全詩。

(5)合作譯詩。結合註釋,疏通詩意;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四、涵詠賞析

提問:接下來就請同學來談談你的初步感受是什麼?或者你在朗誦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明確: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淒涼、悲傷、悽苦等等。這些情感可以從玉露、楓樹林、波浪、風雲、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體現出來。

提問:也就是說,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詩歌的一個要素,是什麼呢?

明確:意象。

過渡:所以說,我們在讀詩歌時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來,讓我們齊聲誦讀一下這首詩,讀完以後,選取意象進行思考、交流,這些意象帶給你怎樣的聯想?接下來就一起朗讀一下。

提問:請發表看法與見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做補充。

㈠玉露凋傷楓樹林

⒈提問:“玉露”用在這裏合適麼?

明確:白露(white dews)——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羣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節,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覺。

⒉提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凋傷”中的這個“傷”字。把“傷”換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這兩個字換一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出來?

⊙點撥:注意語音語調,速度要慢些,韻腳要拖長,聲音要響亮,要讀得抑揚頓挫。 聽朗讀,初步感受,在此基礎上反覆吟誦,整體感受。 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透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五、反覆誦讀,加深體會

指導學生朗讀,在反覆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反覆誦讀,加深體會,引導學生在詩歌鑑賞中注重朗讀吟誦。

六、作業

今天我們這節課是讀《秋興八首(其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點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們就把“《秋興八首(其一)》有感”當作副標題,請大家給它一個正標題,要求能體現你對整首詩的感悟,或者說是你從這首詩中感覺出來的思想感情。請大家用散文性的語言描繪一下首詩,數不少於200字,同時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秋興八首(其一)

自然之秋

意悲 人生之秋

國運衰落之秋

玉露 楓樹林

巫山巫峽

秋景

波浪 風雲

叢菊 孤舟 高城

《秋興八首》優秀說課稿4

《秋興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第一、說教材,其中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進行闡述;

第二、說教法和學法;

第三、說教學過程;

第四、說教學反思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課文章節: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

課文背景:這首詩在以前的中學教材中從未選過,這樣一首全新的詩歌在教學中承載起新課改的任務與要求。《秋興八首(其一)》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對於很多教師來說也是全新的。在各類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最難鑑賞的,尤其是靠情感化意象取勝的詩歌,而《秋興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範之作,且鑑賞這類的古典詩詞又是歷年來的高考熱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詩歌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同時學會從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鑑賞詩歌。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杜甫的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體會詩人深沉的感情。

3、過程與方法:透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借景抒情的寫法。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

2、難點: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憂思。

3、教學課時設計:一課時

第二部分: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朗讀討論法

(2)提問點撥法

(3)自主探究法

二、學法

(1)探究式學習法: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多讀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深入,啓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自主探究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及時引導學生真正走入詩歌的意境。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一、匯入詩歌(作者及其創作背景匯入)

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關於杜甫的動畫短片(四分鐘),讓學生自己全面的瞭解杜甫的生活背景和此詩的創作背景。古人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爲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這一匯入的設定不但是爲了激發學生鑑賞這首詩歌的興趣,更是爲了讓學生“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詩歌的詩意,體會感情。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詩歌是精煉的語言,一句話乃至一個字裏面都蘊藏着豐富的旨趣,只有反覆的誦讀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據此,我設定了“三讀”這個環節來讓學生整體感知這首詩歌,)

1、聽範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於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此爲音讀。

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朗讀。此教學設計本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爲意讀。

(中間穿插學生個別誦讀,齊讀等,透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意境美)

3、引導學生揣摩作者情感,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秋興八首(其一)》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此爲情讀。

三、具體賞析

1、設定問題

(1)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景物)?這些意象有怎樣的特點?

意象:楓樹林 巫山巫峽 波浪 風雲 叢菊 舟 (意象淒涼)

特點:凋傷 蕭森 洶涌 陰沉 淚 孤獨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透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字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

根據新大綱關於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髮揮聯繫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爲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也就是讓學生把這些意象構成意境。(在分析出意境的特點之後,緊接着讓學生分析這樣的意境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2)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羈旅之愁、思鄉之情、憂國憂民

(3)總結:藉助描寫景物來表達情感的抒情方式是什麼?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賞析的內容。

(4)背誦:在完成詩歌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目的:提高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四、補充:我們平時在鑑賞詩歌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某聯(某句)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類的問題要怎樣回答呢?請看答題格式(幻燈片展示)

答題步驟:

(1)根據詩句描述內容,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具體寫了什麼。

(2)揭示情感。採用的作答形式是“透過描寫……(景物、場景)抒發了(流露出)……的感情”

作過明確要求後,學生明白如何答題,就可以嘗試答題了。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的學以致用—爲強化學生從借景抒情角度鑑賞詩歌的掌握。)

試賞析第三聯,做一個鞏固練習。事實證明,只要指導到位,學生可以掌握的很好。

(五)課外作業

“教是爲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如下:

寫作練習,用散文化的語言將這首詩描繪出來,不少於200字

第四部分:教學反思

課後我將根據課堂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認真的完成教學反思,以便爲後面的教學做好準備。

1、反思教學目標是否真正落實。

2、反思教學策略的選擇是否真正優良。

3、反思學生是否真正處於最佳的投入狀態。

4、反思課堂管理是否真正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