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論語十則》的說課稿(通用3篇)

說課稿2.6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十則》的說課稿(通用3篇),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十則》的說課稿(通用3篇)

《論語》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1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你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六則》,着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兩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瞭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說出句意。

(2)能力目標:

a、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3)德育目標:

a、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懂得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二、說教法

1.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爲着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2.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據此,語文教學研究者總結出一條語文教學原則,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則,即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初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3.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透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4、採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採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1、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要充分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運用誦讀法學習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3、課文所選各則都蘊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至三節課的時間:

第一課時,我用論語中的道理接合學生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匯入,激起學生興趣,接下來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註釋,說譯文;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老師進行補充。由於學案上已有各個句子的解釋,所以,教學上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說案只詳細說明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這節課我是按“複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繫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複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上節課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着透過課件展示各個句子,請同學們發言,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釋。由於上節課,重點已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爲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複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可以分爲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課件)

教學方法:先展示課件,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後,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有利於理清課文知識點,便於積累、複習。

b、有利於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有利於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3、聯繫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透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透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爲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並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定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一:

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着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們呢?爲什麼?

討論之後,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並解釋意思。

例二:

有位同學當有人在課堂上回答錯問題或被老師點名批評時,就興災樂禍,取笑別人,也沒有思考自己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討論之後,回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並解釋。

例三:

還有位同學不喜歡別人開他的玩笑,自己卻喜歡捉弄同學,甚至對同學動手動腳的,面對這種情況,你們覺得他應該怎麼要求自己呢?

討論之後,回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解釋。

4、總結延伸

我們學習完《論語十則》這門課,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你們“任重而道遠”啊!

5、佈置作業

《論語》的說課稿2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學者覺得比較難掌握的一種文體。本文是本冊教材第二次學到文言文。學習本文,是對文言文的進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學好本文,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利於以後文言文的學習,對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較重要的指導作用。

2、教材介紹:本文均出自《論語》,這是過去蒙童教學的必讀書,對後世有着重要的影響。選錄的十章,作爲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其內容涉及學習方法,求知態度,修身做人三個方面,較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因而可聯繫學生實際進行教學。

3、教材的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其依據: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點,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積累文言詞彙;

(2)、流暢地朗讀並背誦本文;

(3)、理解每一則的含義;

(4)、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

(5)、進一步把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教學重點:文言文學習要點的掌握。

教學難點: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一、說教法:

“教無定法而又有法”,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面向全體而又注意個體差異,應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職責主要在於教學生學。”

朗讀法。“教學千法讀爲本”,本課教學較注重朗讀訓練,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學之前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論語》的語言特色:每節短小精悍,內容前後無聯繫。在點撥時讀,使學生加深對字詞和內容的理解。同時朗讀訓練避免單一,可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另外教師要注意朗讀技巧的指導,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音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讀出對稱的感受來。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再如:“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覆的吟誦中,品味語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對每一則內容的理解。

教法依據:“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本文是文言文,課文要求背誦,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主要是透過朗讀來實現;其次本文語言簡練,句式相似者較多,適宜朗讀,透過朗讀,從整體上感知語言,理解內容。

2、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啓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學生在討論“擇其善者而從之”與“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三句話中的“之”的用法時,讓學生複習回顧《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幾種用法,歸納總結本文中該詞的用法。教師的相機誘導,往往能撥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斷聯繫,補充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思維也得到訓練。

教法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廢止串講,突出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組合是現代課堂教學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互問互答,圍繞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透過與文字的交流,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用學生的互問互答,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把問題給學生,透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較開放的探究活動中對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組織學生探究“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告訴人們的道理,以及我們現在用的意思與之相近的俗語,探究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探究中,有的學生甚至對孔子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與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質疑,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時常有新發現。

教法依據:

(1)、因材施教,本文內容緊扣學生實際,下有註釋,利於組織討論、探究。

(2)、合作探究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出來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過程中必須觀測這一做法,這是語文適應新形式的需要。

(3)、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原則,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4)、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符合素質教育“以人爲本”的理念。

二、說學法

以學爲本,變教爲學,是葉聖陶先生“教是爲了不需要教”這一道學思想的理論基礎。爲學生設計教學,纔能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1、積累文言詞語。對於文言文而言,教師應重視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落實字、詞、句,而學生應注意融會貫通,歸納總結。

2、朗讀法:知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感知每一則的含義,加深理解。

3、整體感悟法。雖然每一則之間內容缺乏聯繫,然而就其內容的側重點而言,內容又可歸納爲學習和修身兩部分,整體感悟內容,以利於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認爲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的品德修養。

4、討論、合作探究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討論探究面越是深廣,就越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潛能,有利於學習的深入;學會發現問題,並能圍繞某個問題探究,解決,在積極採育中使自己的話語、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學到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論語〉十則一文的教學安排,主要分兩課時,前一課時學習前五則。由<論語>的影響地位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論語>的興趣,層層推進,在設計中突出學生主動的合作探究,充分讓學生活起來,注重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字詞的教學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強化。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齊讀全文,整體感知。

2、說說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論語》及孔子的介紹。學生說,教師補充,強調《論語》及孔子的文學地位。

教學一開始就透過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把握《論語》的內容、結構、表述的特色,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對《論語》及孔子地位的瞭解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外主動深入地研讀《論語》。

(二)、教師引導,學法探討。

在學習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學習的要點,整理歸納。學習要點包括:

(1)讀準字音;

(2)注意句讀;

(3)把握句意;

(4)提出疑問;

(5)朗讀背誦;

(6)聯繫實際,把握主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明確學習文言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該怎麼學。

(三)、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在明確學習要點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明確要求,然後學生分四人小組,逐一討論,合作探究,互相質疑釋疑。教師適時點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

(四)、師生對話,解答疑難。

對於一些在小組討論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在班中進行交流、解答。同時交流學習體會。

(五)、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說一說你最喜歡文中哪句格言,爲什麼?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夠,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體會,介紹一下。

2、這一環節設計旨在讓學生聯繫實際,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其進行思想教育。

(六)、佈置作業,複習鞏固。

1、摘抄文中的成語、格言、警句。

2、說說下列字與它們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親、反省)(誠信、書信,信用)(可以)。

3、課外有選擇的閱讀《論語》。

《論語》的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論語十則》是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作爲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作爲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本篇課文《論語十則》,從內容上看,有別於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六則》,側重於闡釋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學習本文意在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讓學生了解,我們現在所講的,所遵循的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古代哲人講的是一脈相承的,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受到薰陶。

二、說學情

學生已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文言功底都還比較薄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及方法、習慣還不成熟,比如:學生在翻譯過程中還是不能準確的抓住重點字詞來翻譯。我們一再強調要抓住重點字詞來直譯,多數學生卻只能做到意譯,特別是見到句子中的虛詞更是束手無策,像本文的“而”字用法,大多數學生能知道它的用法有“錶轉折、表承接、表並列、表修飾”常用的四種,但在原文中翻譯時卻不知道如何翻譯。本班學生共55人,學生心理髮展、個性發展參差不齊。爲此,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孔子、《論語》的有關知識,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③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理解句意。

④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方法和習慣。

⑤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採用讀——譯——析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課文思想內容反省自己的言行。

②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學會做一個“三省吾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

三、說教法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闡釋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

2、評點、質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字詞、譯文、分析的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啓發學生探究、質疑、積累,調動學習積極性。

3、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利用語文課文中教人做人的成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4、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5、小組討論法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說學法

1、這是九年級的學生學習文言文,所以應充分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自己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運用誦讀法學習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3、課文所選各則都蘊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繫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五、說教學過程

1、說教學設想

基於學生文言基礎薄弱,接受能力不高,和害怕文言文的心理,因此課時準備我預計是3課時。在具體教學操作過程中,儘量使用多種學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2、說課前準備

教師佈置了課前的預習,內容包括“蒐集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整理複習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嘗試翻譯課文。”這樣的設計是爲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樹立自我學習意識,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說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由“同學自由發言,說出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來匯入,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藉此轉入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引出本文的學習。

4、說重點字音、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

學習字音、字詞的解釋需要靠平時的積累,而句子的翻譯除了要有功底之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我稱它爲“文言文九字翻譯法”——①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②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③刪(刪去不譯的詞語)④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⑤調(調整倒裝句句序)⑥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⑦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及通假字⑧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⑨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此外翻譯過程中還應講究“信”“達”“雅”。

5、說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透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感知配樂朗讀時該選怎麼樣的背靜音樂,怎麼樣配合音韻節奏來讀。

6、說文章的解析

先整體感知《論語》十則主要講了什麼道理?然後重點賞析文字(一)至(三)則。每一則都從“實詞、虛詞、譯文、分析”這幾個重點入手,特別是每一則在分析過程中不能忽視了成語的積累與應用。

7、說拓展延伸

在這部分所設計的兩個例子都是來自於學生的生活經歷,對於學生來說能引發共鳴,便於理解,能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確確實實的做到學以致用。

8、說佈置作業

作業共有三題:①課外收集《論語》中的其它有名的句子。②用我們今天所學的成語各造一個句子,或用這三個成語寫一段話。③整理筆記,做好複習。這三個題目既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蒐集資料的能力、以及歸納整理能力,同時佈置複習作業也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