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月光下的鳳尾竹》說課稿

說課稿1.67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光下的鳳尾竹》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光下的鳳尾竹》說課稿

[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側第五單元《青青竹海》中的《月光下的鳳尾竹》一課。

[教材分析]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原是一首節奏舒緩、優美纏綿、富有傣族風情的歌曲,表現傣族青年男女之間互相傾慕、純潔真摯的感情。用葫蘆絲獨奏形式演繹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張顯,民族特色也越發濃郁。不一定要求學生對樂曲的內涵有多麼深刻的理解,可以從音樂情緒和和音色特點的感受、體驗上做要求。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情感目標:瞭解竹的特性,感悟竹的精神,領會竹與人類的關係,加深學生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知識目標:瞭解葫蘆絲的音色,能跟着音樂哼唱旋律,感受每段旋律的不同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和力度,並能積極參與到音樂中旋律線條和力度。

3方法目標:

用對比的方法比較每一段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和力度。

[教學重點]

在分段欣賞時,能跟着音樂哼唱出每一段的旋律,並能說出每一段旋律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和力度。

[教學難點]

學生能聽辯每段音樂的情緒並能做出不同的律動。

[教師教法]

富有情感的藝術,有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他們能誘發兒童天然的審美衝擊與興趣,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促使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美感。具體的教法有:

1、情景匯入法

2、預設懸念法

3、談話匯入法

4、節奏律動法

5、圖譜示意法

6、對比演示法

[學生學法]

學生的學習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節課,孩子們在聽,唱,動,創造中反覆感受歌曲的情緒,色彩,旋律線條,力度和意境的美。他們將透過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視覺圖象法

2、聯想想象法

3、完整聽賞法

4、分段聽賞法

5、對比聽賞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筷子

[教學過程]

合理的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爲四個環節:

一、認識竹的作用

二、瞭解葫蘆絲及它的音色

三、完整和分段欣賞樂曲

四、認識各種竹子做的樂器及音色

下面我將結合教法和學法具體的闡述這節課的主要流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彩的匯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使我們的教學得心應手。

(一)激趣匯入

1、首先我運用情景匯入法,以《月光下的鳳尾竹》做爲背景音樂,展示一組竹海的圖片,讓學生透過直觀的視覺衝擊感受,同時讓學生帶着兩個問題觀看,(1)畫面聲出現的是什麼?(2)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隨後出現竹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做成的工藝品:手,老鷹,茶壺,扇子,房子等引出葫蘆絲,並讓學生觀察葫蘆絲的哪部分是竹子做的,並聽一聽,說一說葫蘆絲的音色(師範奏),在學生回答後,老師點題,剛纔我們欣賞的就是《月光下的鳳尾竹》中的一段。

[設計意圖:主要讓學生了解竹的特性,讓學生知道竹子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拉進竹子我們的距離]

(二)完整欣賞

1.讓學生選擇個最舒服的姿勢來欣賞,可以把眼睛閉起來聆聽音響,運用聯想想象法,享受音畫結合帶來的美感。

在課件上出示三個問題:(!)樂曲給你帶來了情緒是怎樣的?(3)聽了這段曲子,你聯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1)三四拍的(2)情緒是優美的(3)彷彿眼前看見一隻美麗的金孔雀在竹林中跳舞。我順着他們的回答引出問題:“你們知道孔雀是哪個民族的吉祥物,學生說是傣族的,接着我在音畫中讓學生欣賞傣族的竹林,竹樓,傣族姑娘和她跳舞的姿態等圖片,爲分段欣賞的情景做鋪墊。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有一個整體感受,爲下面的分段學習歌曲做鋪墊]

(三)分段欣賞

在此環節主要解決歌曲的重難點:我把四段旋律設計成了一個情景,分別是:聽音樂模仿鳳尾竹的搖擺,學傣族姑娘做孔雀點頭的手形,竹樓的小夥子用竹竿爲姑娘伴奏和孔雀在熱鬧的竹竿聲中開屏的情景。

欣賞A段時,我用葫蘆絲範奏了樂曲,主要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欣賞樂曲後,我引導學生模仿鳳尾竹的擺動把三四拍的這種強弱弱的節奏表現出來,啓發學生說出這段旋律的情緒是怎樣的(優美的),適合用什麼顏色來表示(蘭色),學生可以任意說,最後我選擇他們其中的一種顏色,,接着我讓學生跟我用LU哼唱了這段旋律,並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說出這段旋律適合用大波浪還是小波浪(小波浪)來表示和力度是強還是弱的(MP)。(下面幾段也同樣用這樣的方法)

欣賞B段時,我設計的情節是傣族的姑娘聽到A段的優美旋律跳孔雀舞,我讓學生模仿孔雀點頭的手形,並指導學生,然後我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這段的情緒是歡快的,色彩是粉紅色,旋律線條用點狀來表示跳躍,和力度是MF。

欣賞C段時,我用筷子跟着音樂的節奏模仿了竹竿的聲音,並要求學生聽出我加入的什麼聲音,在第拍上加入的,待學生回答我是在第二拍,第三拍加入的時候,我讓學生用我事先爲他們準備好的筷子跟着我一起來徒手敲一敲,然後再跟着音樂敲一敲,從中指導學生聽好音樂的節奏,不要搶節奏,最後還是引導學生說出這段的情緒是熱烈的,色彩用紅色表示,旋律線條用大波浪表示,力度用F

最後欣賞D段時,我讓學生學一學孔雀開屏的動作,比一比哪隻小孔雀最漂亮,並跟音樂做一做,隨後我讓學生觀察這一段由幾句構成,他們有什麼特點,學生會說有四句構成,並且每一句的開頭一樣,結尾不一樣,然後我就告訴學生這樣的作曲手法叫做同頭換尾並跟琴感受一下,最後我再讓學生分析這段的情緒是優美的,色彩用黃色,旋律線條是大波浪,力度是MP。

[設計意圖:透過聽一聽,唱一唱,做一做,,感受不同樂曲帶來的不同的感受,讓學生自主的感受樂曲,而不是老師一味的灌輸,體現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

(四)完整欣賞

學生再次完整欣賞時,分成A、B、C、D四大組,每一組在聽到自己相應段的音樂時做出不同的動作,其他沒有輪到的組看大歌譜哼唱旋律

[設計意圖:更進一步的感受歌曲,培養學生的聽辯能力]

(五)拓展:

讓學生說一說其他用竹子做的樂器,老師介紹三種樂器:巴烏,笙,和竹笛並聽一聽和說一說他們的音色

讓巴烏的音色:低沉,渾厚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音質純正

竹笛的音色:清脆,明亮

請學生總結一下這三種樂器的共同點:

共同點:

1都是竹子做的

2都有孔

3都是吹管樂器

最後我再給學生介紹一下來自印度尼西亞的民族樂器安格隆和演奏方式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竹子做的樂器以及他們的音色。]

最後在《月光下的鳳尾竹》音樂聲中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