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二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說課稿1.21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二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詠柳》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千古佳作,詩人用獨特的筆觸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歌頌和讚美了春天的創造力。依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從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確定本課。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本課的5個會寫字。

2。透過理解詩歌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並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詩歌。

三、說教法

語文教學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之瑰寶,如何順應新課程理念,使學生愉快輕鬆的學習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審美情趣呢,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將以讀爲主旋律,以讀促讀思,讀中悟情,讓學生在讀讀,吟吟,唱唱,演演,畫畫中輕鬆領悟詩歌魅力。

1。初讀,文通字順。即一看見詩後,要求學生先大聲朗讀,讀準字音,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讀的通暢,既是學生的興趣所致,也是爲以後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礎。

2。再讀,領悟詩意。即在讀順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藉助插圖讀動詩句。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不一定能全讀懂詩中每詞每句的含義,可透過小組或全班交流詩句的含義。當然,在最疑惑時還需老師精當的點撥。

3。聽讀,體會感情。古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之而入情”,在瞭解了詩的大意後再反覆朗讀就能體會到詩中情感,這裏我們可以借用多媒體手段把學生帶到春的意境,加強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會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提高。

4。誦讀,熟讀成誦。在悟情的基礎上熟讀,指導有感情的讀,以達到成誦的目的。

5。演讀,唱唱,畫畫,演演。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詩再現,讓詩豐富的內涵再現,讓學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一)匯入課題。

1。課前以一首《春天在哪裏》爲引子,並播放幾幅春景圖,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引入正題:同學們,春天來了,自然界的景物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談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溫暖的,是充滿生機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許多歌頌讚美春天的詩文,今天,我們學習的《詠柳》,就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透過描寫柳樹來讚美春天的詩。

2。解題:“詠”,歌頌、讚美。詠柳,讚美柳樹。那麼,詩人在詩中是怎樣讚美柳樹的呢?

(二)朗讀全詩,初知大意——領略美

透過初讀課文後,我會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請大家自由來說說,有的可能會說柳樹真美,我會趁熱打鐵問:你認爲最美德地方是什麼,

有的會說樹很高,有的會說葉很綠,我會順勢引導這柳樹的確很美惹人喜愛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呢?學生一定會說讚美的語氣,這時,我讓學生齊讀古詩進一步體會它的美。

(三)質疑問難,想象意境熟讀成頌——欣賞美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適時進行引導:現在你們面對的就是美麗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詩人也來吟頌一下這首詩呢,接着,我會放上音樂,讓學生大膽的去表現把詩中豐富的內涵大聲的朗讀出來。

(四)自主作業,遷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學生的情緒高漲時,我會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詩再現可以畫可以演把詩中豐富的內涵變爲簡單的形象畫面,再現詩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總之,這一節課我以讀爲本,以讀促思重在感悟爲教學方式,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爲學習方法,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陶冶了情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真正從朗讀課文中感受到閱讀的興趣。

六、說板書

板書力求簡潔,便於學生記憶和背誦,又能讓學生體會比喻的妙處以及讚頌春天的主題。

碧玉 —— 青翠

詠——讚美

絲絛 —— 柔順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小馬過河》是第三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文章篇幅長,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課文情節美、事物美、構圖美,我們可以利用課文自身的美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生動活潑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

這課是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河,老牛說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說水很深,他的夥伴剛被淹死。小馬沒了主意,只好跑回去問媽媽,媽媽要他親自去試一試。小馬又回到了河邊,自己過了河。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說明遇事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找到答案。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說一段話。依據大綱要求,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教材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 能按事情發展順序說出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過不了河的經過。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 學習課文內容,懂得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光聽別人說,要自己動腦筋去想,從實踐中去尋求答案。

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理清,一段話的先後順序,按順序複述小馬第一次來到河邊的情況是本問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在這節課中將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薰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採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我利用筆記本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根據本組課文的訓練要求,我以學生爲主體,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3)以讀促悟法。透過朗讀,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文字的內涵。

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學法: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讀自悟法。

三、說教學流程。

1、圖片匯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開場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本課我用主人公小馬的圖片來提問,讓學生馬上進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小馬過河》。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裏我安排了一次聽課文錄音,“聽說讀寫”最首要的是聽,學生學會聽是非常重要的。邊聽邊思考:故事裏都有誰?講了一件什麼事?聽完之後和同桌討論。在這裏安排討論是因爲問題較簡單,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農村的學生較少用到討論,還不太習慣這種學習方法,所以簡單的問題他們比較會發表想法。

在討論結束後,我安排他們自由讀課文,朗讀時思考:小馬爲什麼要過河?小馬幾次來到河邊?小馬過去了嗎?透過初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節。

3、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透過初讀課文,學生已經瞭解了小馬爲什麼要過河,幾次來到河邊。接着我按課文順序分段進行教學。第一自然段主要訓練用用“什麼地方”“住着”“誰”說一句話。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導學生用高興的語氣來朗讀小馬的話。三至五自然段對話較多,我注意指導學生以不同的語氣去讀不同“人物”的話。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說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來。指導朗讀時,這些都要向學生說清楚。根據事物出現的先後,用課件展示事物,邊展示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這樣訓練朗讀,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蘊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馬與老馬之間的對話,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覺,。第八段主要訓練用”既不像……也不像”說話。在細讀課文時,我主要用不同朗讀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齊讀、指名讀、自由讀、默讀等。

4、課堂小結,突出主題。

四、說板書。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編排意圖

《坐井觀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三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爭論,故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爲是,是不對的,要像小鳥站得高,看問題,認識事物才全面。十三課之前,我們已經學過兩篇寓言,因此學習《坐井觀天》這一課,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這一課的銜接作用顯而易見。

教學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材料,積澱語感經驗的基本認識和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新一輪課改精神,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着重理解“坐井觀天”、“大話”、“無邊無際”等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充分發揮想象,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寓意。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引導學生看事物要全面,不要象青蛙那樣自以爲是,學習小鳥的誠懇勸告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創新點

爲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可採用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圖文結合,利用簡筆畫找“井沿”,找黑板或是體會位置不同。課桌的“邊際”,學生模仿動作(“井口大”和“無邊無際大”),理解詞意;

(2)做實驗,體驗“觀天”。站在視窗看“天”體會青蛙之所以認爲“天只有井口大”,是因爲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從而引出目光短淺,所見自然有限來揭示寓意;

(3)藉助情境,動畫演示小鳥漫遊,體會小鳥見識廣;

(4)初步體會出寓意後,將知識轉化,學習遷移,設計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麼,會說什麼,啓迪學生創造性地想象,深化認識。

二、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爲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

(一)動畫匯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一半,小學生認知很直觀,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一幅圖(文中插圖,會動,但沒有聲音)讓學生觀察畫面,說說畫上都畫了些什麼?並啓發學生猜一猜兩個小動物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在交流中對課文產生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自然進入學習。

(二)初讀課文,略知文意,引導自主識字

一堂成功的語言課必然充滿朗朗的讀書聲,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小精靈兒童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剛剛開啟課本,我鼓勵學生自己嘗試着讀課文,爭取讀正確,讀順暢。具體要求是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來幫忙多讀幾遍,這樣體現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個人情況;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鍛鍊勇於面對主動解決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2、再讀課文,畫出生字。

給學生兩分鐘時間完成任務,邊作記號,老師邊巡視,指導認讀。

3、藉助拼音,把生字和生字所在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語境中識字)

4、指導識字,出示卡片,先帶音節出示,再去掉音節出示。讀準“信”、“青”。

(三)研讀

在能夠流利讀懂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有感情朗讀。

1、錄音範讀課文。

2、找生嘗試有感情朗讀課文。

學生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讀後思考時間兩分鐘。先小組內交流讀書收穫,老師適時點撥,傾聽學生的討論。這裏給學生充足時間(5分鐘)。

3、再讓學生自由閱讀,讀後自由表達。

打好自主學習語言的基礎,《語言課程標準》強調“在語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於學生的發言只要言之有理,就應予以表揚,對不當之處及時點撥,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四)精讀(多樣讀法,達到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效果。)

1、個別讀,想象故事情境。(讀重點段落——三次對話)

2、齊讀本課詞語(圖文結合理解生字、詞)。

3、範讀,語氣感悟,瞭解青蛙和小鳥的不同心態。

4、對話讀,聽中感悟。(師讀小鳥,生讀青蛙)。

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爲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引讀法、美讀法(把自己當小鳥、青蛙,體會他們所在的不同位置朗讀感悟他們的語言)、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讀中學生自己評價,透過不同形式的讀,進一步理解;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鳥的理解纔是正確的。

(五)理解寓意,開拓延伸

1、在上面透過多形式、多方法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交流讀書收穫,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適時引出課文寓意。

2、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故事,延伸課文內涵,培養形式創造性思維。

三、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爲“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爲“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解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呈現,而不是老師單方面效應的體現。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

1、字詞上圖文結合,插圖上找“井沿”、找“邊際”。指導書寫,讓學生自己觀察“沿”應該注意什麼筆畫,“信”字、“際”字。寫一寫,認一認。

2、指導學生讀中發現問題,問一問,探究問題,辯一辯,解決問題,論一論,以讀悟法、想象情境、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直

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3、設計科學啓發性的習題:

(1)用“因爲……所以……”說一說,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的理由,小鳥說……;

(2)青蛙和小鳥各自笑的含義;

(3)用簡筆畫設計板書,讓學生一目瞭然理解寓意。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揠苗助長》位於本冊教材的第七單元,本單元教材圍繞着“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內容豐富,意在引導學生透過學習,懂得做事要善於動腦思考,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節鮮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體會這個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能急於求成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

根據新課程標準,課文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焦、喘、截”3個生字,會寫“焦、望、費、算”4個字,理解並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盡”等詞語。掌握由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能急於求成。

3、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教法學法

1、自主識字法

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教師不以零爲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打破以往傳統的老師教讀學生跟讀的做法,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情境教學法

我除了充分運用課文中的精美插圖外,還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爲學生提供一種氛圍,一個場景,從而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內心體驗,

3、朗讀感悟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

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 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以上課伊始,我先播放《揠苗助長》的動畫視頻)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引出課題:同學們,我們剛纔看的動畫片有個名字叫《揠苗助長》,是一個寓言故事。接着在學生討論什麼是寓言的基礎上我簡單介紹:寓言是一種文章的體裁。“寓”是寄託的意思。“言”是話,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啓發。那麼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包含這什麼道理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吧。以此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順利地帶學生進入文字的學習中。

(二)自學字詞,整體感知

1、自主識字,交流方法。《課標》指出“要讓兒童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就必須先幫助學生掃除文字的障礙,這樣,他們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才能引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不過本課生字並不多,而且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識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導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透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互教互評,教師點撥等方式,鼓勵學生採用多樣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區別比較法、部件分析法,動作演示法、自編兒歌法等。

2.學生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同時體現尊重學生選擇,以生爲本,體現個性化閱讀。

3、出示古時候有個人,因爲想讓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用這個句式,說說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這樣學生對課文會有一個整體上的感知,有了這個淺層次的理解。爲下面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品讀課文,悟出寓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準備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和種田人心情變化兩個方面展開學習與討論。抓住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交流討論,同時以讀貫穿始終。如:“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畫出有關的詞語”,再如“此時,農夫的心情如何?請帶着這種着急的心情讀一下”如:課文的最後提出“兒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趕回家,他會怎樣對他的父親說”“而農夫聽了兒子的話,看見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麼辛苦,他會說些什麼呢?”。就這樣透過品詞析句、透過朗讀指導、透過想象補白等方法,逐步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的急切、興奮、得意、後悔;從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規律,不能急於求成的道理。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激發情感、培養語感。這樣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字內容;在想象創造中加深對文字內容的感悟;將較深刻的寓意層層推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學生對故事情節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分小組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紀的`小學生,對錶演的慾望很強烈,他們非常想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使學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同時也再現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爲學生複述課文降低了難度,三全其美。

(五)文字延伸,訓練語言

在課末,透過“複述故事”、“運用詞語”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點突出,又便於學生複述。

說效果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認爲我的這課時設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能力,突出了四個亮點:1、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識字,提高了認字能力。2.注重書寫指導,培養了良好書寫習慣 3.以讀爲本,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4.注重語文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表達能力。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蠶姑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裏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閱讀把握。特別是文章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圖,傳達了有如孩子般的喜愛之情。如此充滿情趣的課文,孩子們樂學、愛學。課文以蠶姑娘爲題,以擬人的手法來寫蠶,可以看出作者對蠶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爲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講春暖時節,蠶從卵裏孵化出來。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體描寫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第一次蛻皮,從又黑又小變成黃姑娘。

第二次蛻皮,從又黃又瘦變成白姑娘。

第三次蛻皮,從又白又嫩變成胖姑娘。

第四次蛻皮,從又白又胖變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講蠶吐絲結繭,最後變成蛾姑娘的情況。

由於低段教學以識字爲主,因此本課的重點:①掌握9個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會認識5個二類識字。透過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②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後能進行背誦。

本課的難點:我認爲是要學生透過學習課文,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因爲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過蠶,多數學生缺乏對蠶的感性認識。但由於童心,他們會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激發學生對昆蟲強烈的研究興趣,應作爲本課的難點。

對於本文我安排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主要做到: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故事內容。

2、認識生字,學寫其中6個左右結構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注意指導讀好“姑娘”中的輕聲,二類字中的“卵”不要讀成“軟”“裳”是輕聲。

3、在教學生字詞時,可以用上猜謎法:15天是半個月“胖”;24小時是1天“舊”;上面的羊沒尾,下面的血沒撇“蓋”。再用部件法學習“蠶”天蟲;“姑”女古;“娘”女良;“牀”廣木;“響”口向,“桑”三“又”加一“木”。這些內容安排在第一課時完成。這樣學生不僅知道學習生字的方法,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下面我說說第二課時的預設:

1、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後能進行背誦。

2、透過學習課文,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課文中那些形象、生動的語句,蠶的有趣的生長變化過程,以及相似的、前後貫通的文章結構,是學生學習本課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發出學生對學習本課的極大興趣。

一、複習匯入: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教學是重點目標,出示課文後的一組詞語正好可以複習詞語的同時回顧課文內容.

衣裳 蠶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暖洋洋又黃又瘦 又白又胖

二、自學探疑

因爲是科普性的文章,我認爲教學這樣的文章,應該有意地培養孩子探究的意識和提問的意識.在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把孩子們的問題集中後篩選,選出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1、如蠶的一生要睡幾次?

2、是怎樣進行變化的?

3、蠶最後是變成了什麼樣的?

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麼?

接下來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讓學生讀讀、想想、劃劃、寫寫,在文中尋找滿意的答案。整堂課圍繞這幾個問題,進行教學,問題都由孩子們自己來解答,把課堂還給孩子老師只是聽衆,必要時做補充或者提示,這樣能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出課文中有關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聽了別人的解答後,也有了明確的認識。這種解問的方法,可以使多數的學生都動腦想想。

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孩子的閱讀,讀和理解課文內容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上,重點指導學生的閱讀情感,語氣。如“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裏鑽出蠶姑娘。”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把春天來了和小蠶出生時的喜悅語氣讀出來。在讀“睡了四回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就爬到蠶山上,吐出絲來,要蓋新的房。”這是蠶姑娘的最後變化,要把蠶快要完成它一生的歷史使命和就要結束蠶姑娘的日子,那種充滿激情的語氣讀出來。這樣讀,能加深同學們對句子的理解,特別是老師對閱讀情感與語氣的指導,能使學生融情於文中。

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我採用劃的方法,把一些重點詞語勾畫下來。如脫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絲兒、繭子、開了窗、蛾姑娘,學生們能記住這些詞,也就基本記住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對背誦這篇課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我讓學生邊理解內容,邊勾畫詞語。

在對課文理解後我抓住一些擬人化的詞語,把爲什麼叫蠶姑娘的問題揭示出來。特別是透過對課文中反覆出現的“變成”,黑姑娘變成黃姑娘,變成白姑娘,變成胖姑娘,變成蛾姑娘這些活潑生動的句子,讓學生掌握了蠶的生長知識。明確爲什麼把蠶當作人來寫。

三、拓寬訓練

學了這篇課文後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關於蠶的資料,正好是養蠶的時節,可以讓孩子自己養幾天蠶,觀察蠶的生長過程。寫觀察日記。有興趣的可以瞭解更多關於昆蟲的知識。

四、板書

爲了幫助學生熟記住蠶的生長過程,我採用瞭如下的板書。

2、蠶姑娘

春(暖洋洋) 蠶卵 鑽

又黑又小 (不吃不動) 變 黃

又黃又瘦 變 白

又白又嫩 變 胖

又白又胖 變 亮

吐絲結繭 開窗 變 蛾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長版教材第四冊《老師的手》一課。

翻開第四冊教材,我們可以看到一共有39課,除此之外還有5課綜合實踐活動,5課表達,教材不僅教學內容多,而且每一課的識字量寫字量都很大,《老師的手》一課就是這樣一篇典型的文章。它隸屬於第十二版塊“愛在我們中間”,講述了母親節這天,從小失去母愛的小道格拉斯在獻給母親的畫中畫上了老師的手,讚美了師愛的偉大和孩子心靈的質樸,因爲真情的流露,文章感人至深,可以說爲學生自主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結合文章特點,我將此課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着重處理讀文與字的識寫,第二課時着重處理鞏固識字與閱讀訓練。

識字是我們低年級學習的重點,下面我就談一下對本課會認的字的認識:課文中會認的字有13個,其中“表、腰、課”三個字學生在學文之前就已大量地接觸過,應該會認;“庭、猜、訝”這三個字簡單易記,相信透過預習、讀文的過程中孩子們就可以自行掌握,像這樣的兩部分,我的定位就是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識字;而“勃、握、賜、測、怯”的讀音容易讀錯,“餚”和“恆”二字在生活中也不太常見,那麼這樣七個難讀難記的字則是第一課時識字教學的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本班學情,堅持以課標對第一學段提出的教學目標爲指導思想,本着科學性、有效性的原則,我爲第一課時確立了四個教學目標:

1、 在課文及其它的語境裏能夠正確認讀13個會認的字和8個會寫的字。

2、學生能夠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給會寫的8個生字正確擴詞,並進行詞語積累。

3、指導學生書寫難寫的生字,書寫時做到姿勢正確、結構合理、乾淨整潔。

4、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大意,能夠簡單地複述。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我的教學流程主要分爲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反饋預習,強調難讀字音”。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啓發、引導、輔導及促進作用。於是在課前我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了有效的預習,透過預習中的“三讀一查”學生自己就完成了對會認、會寫字的初步認識,熟悉了課文,帶着問題進課堂,有備而來。我的這節課就是在這樣的學情下設計切入的。於是在第一課時的開課,圍繞着預習就提出“透過預習,你知道了什麼”,在課堂的一開始,孩子們就成爲了學習的主人,結合預習談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及對生字的認識,提煉出了讀音難讀和不常見的字。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這七個重點學習的字按順序出示了帶有拼音的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引導學生開火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來讀、當小老師帶讀,透過多種活潑有趣的讀,使學生掌握了難讀難記生字的讀音。有效的預習是課堂省時高效的源泉,不但可以有效地化解了識字的重難點,而且在對預習的交流中,教師也瞭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問題所在,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設計,使得自己的教學更具指導性與針對性,更好地“以學定教”,真正地實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理念。[

第二個環節是“認讀生字,正音、記憶字形”。

《課標》對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目標首先的定位就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結合本班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穩定,但他們喜歡幫老師找錯這一特點,在教學完重點生字後,我說“一定要記住這些字的讀音,纔可以準確地讀文,下面老師讀課文,大家注意聽老師讀的對嗎?”一個問題拋出孩子們像偵察兵一樣個個睜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專心地開始聽讀課文。雖然沒有找到錯誤,但他們懷着想和老師比一比的心理依然興趣高漲地自讀起課文。在自讀的感悟中正音之後,孩子們進入了他們最喜歡的小組合作交流的環節,在小組中他們自已做主人,暢快淋漓地在小夥伴中交流自己識字的方法,共同感悟識字的樂趣。這樣學生就將會認、會寫字的初步識認基本完成了。

如何進行進一步鞏固識記呢?就是在課文、詞語這些學生熟悉的語境裏反覆復現中識記,這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鞏固識記”階段。

在這節課中,識記生字這部分,我按照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設計了三個環節,分別是讀文章、讀詞語、讀生字。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檢測讀文中,我引導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每人選擇一個自然段讀,提出的要求是“請你準確讀文,其他的小朋友注意聽,他讀得是否正確?”孩子們自主地在學習中體驗着、交流着;接着由文及詞,我又向孩子們提出了挑戰,“老師將帶有生字的詞從課文中請出來,你還能正確認讀嗎?”最後由詞到字,開火車讀生字。相信大家不難看出落實識記生字這一重點,在課堂中是有梯度的呈現的。

字都會認了,會寫的字還有一點就是結合字義,能夠正確擴詞,這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積累應用,複習鞏固生字”。

遵循着“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的原則,落實這一目標有三步,第一步是學生在小組交流字形的同時交流自己在預習中所查的詞語,第二步在全班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老師將更多的帶有生字的詞出現在屏幕上引導學生認讀感悟。這樣呢,透過集體的交流豐富了學生的詞彙,積累了詞語,同時學生又在一個新的詞語環境中,對生字進行了複習鞏固,達到了一舉兩得的目的。第三步,教師出示一段帶有生字的段落提出“在這段文字中藏着我們今天新學的生字,來,讓我們讀一讀、試一試!”學生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學習熱情也高漲的同時。完成了課堂既定的教學目標。

低年級的語文課堂除了識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正確書寫。在第五個環節指導書寫中,我主要抓筆順難、結構難、細微變化難三方面字來進行指導,力圖做到省時高效。在這節課中,筆順難抓“級”字指導;結構難抓“表”字;細微變化上指導了“班”。其餘的字則學生自己觀察書寫,這樣的書寫指導完全可以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最後再讓學生跟着課件書空,在課本上描紅。做到了《課標》要求的“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