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說課稿1.15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二、說教材:

“三角形的面積”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九冊中“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中的第二課時內容,新課標中把這一知識作爲小學階段學習幾何圖形的重要內容,是在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掌握了正方形,長方形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併爲以後學習圓形面積與複合圖形面積計算起到鋪墊的作用。

三、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及新課標中數學課程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教學理念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應用公式熟練正確地進行計算。

能力目標:透過圖形的拼擺,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轉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教學重點: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讓學生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關鍵:教學關鍵在於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五、課前準備:

爲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使學生人人蔘與其中,我讓學生課前準備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

六、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而進行教學,所以本節課中由老師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與空間,然後再從旁輔助與點撥,而由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合作交流。且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做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七、說教學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爲本節課安排瞭如下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新課的匯入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那麼我在開課時首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爲接下來的新課做好鋪墊。接着給出學生最常見的一種三角形的物品---紅領巾,提出疑問:如果我想知道這條紅領巾的面積該怎麼辦呢?設疑並引出課題:,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如何計算(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2)合作探究,推導公式

公式的推導過程也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此過程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分組合作,透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講述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① 操作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擺,怎樣才能把三角轉化成我們已知的能夠求出面積的圖形呢?在學生的分組合作過程中,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②小組合作拼擺過後,請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請同學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透過拼擺你發現了什麼?可能有學生會這樣回答: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四邊形。(這時教師給予鼓勵,真棒!)。然後就會有學生說:老師,老師,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一下子變得熱情高漲)(我接着鼓勵他們: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錯等等)。那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讓學生透過這種拼擺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擺得出相同的結論: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覺得三角形應該如何計算呢?

⑤讓學生總結得出:三角形的面積是與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應該這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低×高÷2。用字母表示爲s=ah÷2。

(3)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

⒈這裏我首先讓學生迴歸實踐應用,解決最初提出的疑問,求紅領巾的面積。

⒉然後給出下面的判斷題強化學生對公式的理解。

⒊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積,既考驗了學生動手測量能力又鞏固了新知。

⒋這兩題一題是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一題是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數學課堂中發散學生思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爲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鍛鍊我還設計了一道拓展延伸的思考題。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了嗎?都知道了,你們真棒!那你想知道我國古時候的人是怎麼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的嗎?讓學生開啟課本,閱讀下面的內容,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情感目標得到昇華。

(4)全課小結

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今天你有那些收穫?在選出小組代表說一說。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抓住要點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這節課,我透過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量一量,看一看等試驗,猜想,驗證,鞏固的方式使整節課善始善終。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內容教材透過例10先讓學生利用計算器獨立探索,發現規律,再利用規律來完成計算。在探索規律時,有時要根據計算結果尋找規律,但有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如小數除法,小數位數比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計算器計算省時省力又很準確,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計算負擔,便於把主要精力用於尋找規律。因此教材結合小數除法的學習,專門安排了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內容,讓學生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同時體會計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說教學目標:

1、能借助計算器探求簡單的數學規律。

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推理的數學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的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說教學重難點:

發現規律並運用規律進行計算。

二、說教法:

1、開課激趣,老師利用“缺8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如老師出示一個很有趣的數,讓學生想辦法很快地記住它?(板書:12345679)然後讓學生利用計算器計算這個數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後讓學生探索規律,體會發現的樂趣。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學生對規律的發現要經歷一個觀察、對比、分析等過程,所以教學中給學生留足發現規律的時間,先讓學生獨立發現,再小組交流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既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又能借鑑同伴的發現結果,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把發現的規律都說出來,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3、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注重探索過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爲自主學,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透過計算、猜測、驗證、總結歸納,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能借助計算器觀察、歸納、概括、推理、探索和數字想象等過程,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從“被動學會”自主轉變成“主動會學”。在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同時,力圖讓他們體驗到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這一課的內容,我安排的教學程序:提供材料,開課激趣—自主探索——總結歸納——獨立練習。

(一)開課激趣。

談話匯入:老師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數,你有什麼辦法很快地記住它?(板書:12345679)我們把它叫“缺8數”。

1、用這個數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計算器計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發現了什麼?(同桌討論)

4、考考你,下面的題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答案嗎?

根據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用計算器解決問題。透過這個流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到發現規律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興趣。

然後老師揭示課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器的這種優點探索規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用計算器計算——觀察發現規律——用規律寫商”三部分。我先讓學生獨立操作,你發現了什麼?然後小組交流,說出你發現的規律,最後用發現的規律寫出下面一組題的商。其中商的規律都是循環小數;循環節都是被除數的9倍。

1÷11=0.090909……的循環節是09;2÷11=0.1818&

hellip;…的循環節18;

3÷11=0.2727……的循環節是27。根據這一規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組題的商。學生用發現的規律寫出商後,再透過“你是根據什麼來寫這些商”,使學生說出自己應用規律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規律的理解。

(三)鞏固拓展,內化規律。

1、獨立完成“做一做”,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出前4題,並觀察這一組算式的規律,寫出其他答案,在集體交流發現的規律。

2、課堂練習,讓學生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讓學生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

3、這樣透過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學生的感性認識舊會產生一個飛躍,藉助於數學語言,便能總結歸納出規律。並能體會到藉助於規律,不用計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數。

(四)總結歸納

讓學生談談收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體會到藉助於規律,不用計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數。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49頁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爲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於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着興趣,學生樂於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麼情況下,纔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蔘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係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麼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於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透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2、3、6、12

〔評析〕概念初步後,爲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瞭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麼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麼數?不包括什麼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並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根據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15是約數,爲什麼?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透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爲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1、2、6、12

③遊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

你們是我的什麼數?我又是你們的什麼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透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三、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穫。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麼收穫?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並談自己的收穫,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穫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反思〕:素質教育的重要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爲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採用了以問題爲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鋪地磚”。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將綜合應用圖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探索實踐中體會數學的價值與應用,是培養學生初步數學意識的好教材。能培養學生多動腦、勤思考的習慣,增強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把教學目標確定爲

教學目標:

1.透過活動,使大家能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

2.在討論、交流、猜測、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和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大家用數學的意識和創新精神,並在實踐中對大家進行美育滲透。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作用和價值。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和學法

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藉助直觀活動展開充分交流,併爲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深刻、靈活、紮實地掌握知識。在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形成智慧,着力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及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裝修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臥室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啓發學生思考:你從圖中獲得了哪些資訊?指名彙報。

3、出示兩種地磚(讓學生說說地磚的形狀及大小)

4、根據圖中的資訊你能提出哪問題?(用邊長爲40cm的正方形地磚鋪滿臥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塊磚?需要多少元?)

學生小組討論(四人一組),指名彙報。

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三、試一試

1、如果要用邊長爲50cm的正方形地磚,那麼鋪滿整小明臥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元?

2、買這兩種地磚大約各需要多少錢?選擇哪一種比較合適?

四、鞏固練習

小明爸爸、媽媽的房間地面的長和寬分別是6m和4m,用哪種地磚鋪更少錢?

(1)組內分工計算;

(2)交流

(3)彙報。

五、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麼收穫?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爲:

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三、 教學理念

透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爲: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探究,理清算理——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上個月,學校食堂對學生最愛吃的早餐進行了調查,請看這幅統計圖:

火腿稀粥:1/4 豆奶花捲:3/20 奶茶蛋糕:3/10 肉絲炒粉:3/10

師: 從圖中,你能獲得什麼數學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

【設計意圖: 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5個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另外4個是導分母的加減法,爲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的五個小環節。

1、獨立探險究每人獨立嘗試計算1/4+3/10,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2、小組合作,集體反饋

4人小組交流方法,再各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優化在多種算法中,討論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計算。

有的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當學生出現這幾種方法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體會並感悟出: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侷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到: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4、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透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讓學生透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5、歸納概括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教師將學習的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樣化、優化的過程,使他們在體驗中理解、掌握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同時既培養了良好的驗算習慣,又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拓展、創新,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1、算一算:課本“做一做”練習題。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2、 思考練習;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0 1/4-/7 1/5-/8

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寫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規律,鍛鍊思維能力,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請學生談談,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的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理念。在學習方式上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理念,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在教學評價上:我不僅關注計算法則的得出,更關注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知識的學習過程。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

2.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分一分、塗一塗等體驗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並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透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3.教學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採用啓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透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透過例題說一說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在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讓學生進行2次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件展示,回顧舊知

透過談話自然引入,讓學生說出對分數的瞭解。使學生有滿足感,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透過說一說理解單位“1”的含義。

(1)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接着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透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並嘗試說說各個分數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爲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2)重點、難點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予以突破。引導歸納,透過比較相同與不同,讓學生親自去發現,去學習,去探究,體會、理解單位“1”並結合實際談單位“1”,體會生活中的單位“1”。

(3)透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2.動手操作,領悟分數意義。

(1)先透過說一說一步步的揭示分數的意義。

(2)練習結合具體實例說說分數的意義。

五年級一班的三好學生佔全班認數的9分之1。適當引導學生把全班人數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學生有這樣的2份,像這樣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爲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3)再次操作,讓學生用學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在操作中讓學生體會到同樣是這些學具卻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數,從而得出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分數也就不同,爲概括分數的意義作準備。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爲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爲什麼?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在數軸上表示各分數。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例題,另一部分是做一做及練習。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組有關分數單位的複習題,爲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做好準備,然後透過三個例題來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例1是加法應用題,例2是減法應用題,例3是着重爲說明計算結果而編排的。

做一做及練習中的1、2題是分別練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第3題進行混合練習,主要是強化計算結果的,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題目要求先計算再根據要求填方框,以加深學生對約分的認識。第4題是應用題,選擇了學生喜歡的興趣小組爲內容,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教學目標

(一)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熟練正確的進行計算;

(二)利用所學的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三)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探索,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教學重點

(一)分數加減法的意義;

(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設想: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教學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用“吃蛋糕”這個現實情景引入學習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親切、活潑的學習氛圍,爲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設計時,要努力以問題爲主線來組織教學活動,努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意識。本課在設計簡單的分數加減法計算的例題時,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作爲教學題材,從學生熟悉的過生日分吃蛋糕的情境出發,讓學生從中提煉出與分數有關的數學資訊,並且從這些數學資訊中,主動地提出數學問題,明確了本堂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老師則順水推舟地引領學生去主動探索自己提出的問題。本節課我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努力給學生提供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補充、完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力求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的題儘量讓學生說,一些例子讓學生舉,一些問題讓學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實現轉變,做一回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解決自己提出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與成功的樂趣,有效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邊學邊練,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髮展的有無,都要透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散練習邊學邊練,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逐步深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過生日時高興麼?那你們過生日時是怎麼過的?

(生回答)

師:同學們,今天是小紅的生日,大家看爸媽爲他準備了什麼禮物?

(課件出示蛋糕圖及吃法)

師:他們是怎麼吃的呢?

(生讀:一塊大蛋糕,首先媽媽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小紅吃了3塊,爸爸吃了一塊,媽媽吃了1塊。)

(課件出示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的示意圖)

設計理念:用現實情景引入學習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中來。

師提問:1/8表示什麼?3/8的分數單位是什麼?它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生回答)

師問:根據這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

1、小紅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個蛋糕?

2、爸爸和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個蛋糕?

3、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個蛋糕?

4、小紅比爸爸多吃了多少個蛋糕?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這些問題能不能自己解決呢?

[設計理念]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後按自己的意見探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從中解決一些困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放手探索,自主交流。

學生自己解答以上問題,做完後小組交流。

三、收集資訊,總結規律

1、學生代表性作業展示:

(1)求小紅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樣列式的?(3/8+1/8)爲什麼用加法計算?(引出:整數加法的意義對於分數同樣適用,都是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你能講一講你的計算算理嗎?

(2)幻燈展示學生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並說一說你爲什麼那樣計算。如:爲什麼18+1/8=2/8=1/4?(強調計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分數)

2、老師也有一個問題:從圖上我們知道了小紅和爸爸一共吃了4/8個蛋糕,假設我告訴你們爸爸吃了1/8個蛋糕,如何求小紅吃了多少個蛋糕?(學生分析,從而得出整數減法的意義對於分數減法同樣使用及4/8—1/8=3/8算理)

你能根據剛纔做的題概括出計算方法麼?(引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自己歸納、補充、完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另一方面從學生總結的規律中來發現學生思維的漏洞,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

3、你還有什麼問題?

四、反饋練習

1、課本105頁和106頁的“做一做”。

2、解決問題

小麗計劃一天練習30個毛筆字,實際上午完成了計劃的7/15,下午完成了計劃的11/15,你能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出來嗎?

五、佈置作業。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爲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含義,爲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透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爲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匯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透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爲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爲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匯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透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繫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爲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透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爲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複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裏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麼圖形。並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爲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爲的圖形爲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爲一名探索者,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係,並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啓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後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爲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爲的圖形爲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爲一名探索者,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纔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啓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爲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分析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公倍數和公因數》中的內容。在四年級(下冊)教材裏,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爲以後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教材的特點,我力求達到下面的教學目標:

1、經歷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過程,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結合具體實例,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不重複、不遺漏、不重複的思考習慣。

3、培養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善於發現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會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發揮“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點: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3、充分利用原有的認知經驗,在遷移中學。

教學過程

依據教材特點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四個環節:

一、 活動探究,認識公因數

分爲五個步驟:

1、動手操作:在教學公因數的概念時,讓學生經歷操作思考的過程,認識公因數。首先讓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長方形紙片,分別用邊長6釐米和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紙片鋪滿一個長18釐米、寬12浪漫的的長方形操作活動。透過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看看正方形每條邊各鋪了幾次?怎樣用算式表示?,來說明爲什麼?

2、想象延伸:接下來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學生思考後,回答邊長是1釐米,2釐米,3釐米的正方形也能鋪滿大長方形。引導學生說出只要邊長“既是”18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就能鋪滿大長方形。從而引出公倍數的概念,再強調因爲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所以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公因數的概念的過程。

3、歸納總結:只要正方形的邊長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這樣的正方形就能鋪滿大長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就是12和18的公因數。

4、根據 學生的總結我及時板書課題,讓學生的形象思維轉變成抽象思維。

5、反例教學:讓學生說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爲什麼?

學生透過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學總結出:公因數要同時是兩個數的因數。

爲了及時鞏固,完成練一練:先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因數,填寫在書上。

(設計目的:透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公因數,使知識不在枯燥無。讓學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數:

學生在已經掌握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學以致用。教學例4時,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小組交流。透過具體的運用,鞏固公因數的概念。讓學生說說怎樣找12和18的公因數,學生可能說三種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數,從12的因數中找18的因數;二是先找18的因數,再從中找出12 的因數,三是分別找出12和18的因數,再找出相同的因數。透過比較三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哪種方法比較簡捷。在此基礎上,揭示最大公因數的含義,並介紹用集合圈的形式來表示12和18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明確集合圖中省略號的作用。

(設計目的: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弄清怎樣用集合圖來表示兩個數的公因數。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概念,感受數學方法的嚴謹性。)

三、 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爲了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用與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設計關於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判斷題,進一步讓學生對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認識。做到知識和技能融爲一體。

接着讓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然後分別完成2、3題。小組交流。

(練習的設計是從認識到理解,再到拓展應用,逐層加深,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學由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運用實踐機會。)

四、全課小結、過程回顧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說說你掌握的方法。

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學生透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索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一個數除以小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個內容。小數除法是繼整數除法、分數除法之後數的除法的又一次擴展,分爲一個數除以整數和一個數除以小數兩種情況。“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又是難點,它在計算教學中處於關鍵地位。它是綜合性最強的計算,包含了商不變的性質、小數的基本性質、試商的方法,還有商中間有零的除法、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爲以後的小數四則運算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透過設定生活情境,引出問題,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興趣。教材在編排時重點突出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將新知轉化爲舊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算理和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被除數的小數點位置的移動要隨着除數的變化而變化”。

二、說學情。

小數除法是小學數與代數當中的一個重難點。五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維,但是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對這一內容學習比較困難。但是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數的運算方法,特別是這之前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運算,對除法的運算法則和小數點的移動規則已基本掌握,對商不變的性質也有所瞭解。這些都爲小數除法奠定了基礎。而且在前幾個課時已經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這將更有利於一個數除以小數的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

2、經歷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推導過程,能正確運用豎式進行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

3、培養學生分析、轉化和歸納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法,而且爲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複習了商不變的性質。

(2)觀察發現法。學生透過觀察算式發現其與新知識的不同之處,進而因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3)合作探究法。教師透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啓發學生利用遷移,明確轉化原理來解決問題,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

(4)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六、說學法。

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觀察分析:讓學生要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探究歸納:讓學生透過探究歸納出如何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明確應用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以及商不變的規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3)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七、說教學過程。

我將這節課的教學分爲六個環節

1、匯入。

這節課我採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匯入,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法,而且爲新知做了很好的鋪墊,複習了商不變的性質。

2、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我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圖(編中國結),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拋出問題“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你可以得到哪些數學資訊?”,“你從這些數學資訊當中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總共可以做多少箇中國結?”,要求學生解決這個問題。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現實出發,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定這個情景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備感熟悉和親切,併產生要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衝動,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

3、合作探討,發現算理,歸納方法。

當學生列出“7.65÷0.85”這個算式時,學生髮現這個式子是新知識,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將設問引導學生把這個新知轉換成舊知,並讓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小組彙報討論結果。

(1)利用換單位將除數轉化成整數來算。

(2)根據商不變性質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來進行計算。之前的複習匯入爲這裏的學習埋下伏筆,學生很容易聯想到這個方法,所以在學生自主發現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要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目的是爲了把除數0.85轉化成整數,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爲什麼被除數和除數要擴大相同的倍數,目的是爲了不改變原題的商。在學生理解算理後,我將向學生講解豎式的書寫格式並且引導學生照樣試一試把豎式補充完整,使學生不僅明白轉化過程;又掌握了規範的豎式書寫格式。最後,讓學生總結歸納算理及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避免了灌輸式的教學,在探究新知時,先給學生提供思維方向,即能否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然後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聯繫舊知,適時點撥,不斷嘗試不同的數學活動,將“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放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算法多樣化中細細體會這一數學思想,從而總結歸納出計算方法:一看、二移、三算。

4、鞏固練習。

例題講解之後,我將安排學生做練習題,並及時糾正。以此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讓學生鞏固強化算理,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5、達標測評。

由基礎訓練和拓展應用兩部分組成,全體學生必須完成基礎訓練部分,優生完成拓展應用。

當堂測評。

6、結課。

在將要結束課時我問學生“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由學生進行總結和互相補充,教師只做適當點撥。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從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情感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接着問學生你還有疑問嗎?透過學生的回答全面的瞭解了學情。

八、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設計應該是簡潔明瞭、整潔美觀,突出重難點,能夠對學生理解知識有一點的強化作用。因此,我設計的板書爲在黑板中央出示課題,下方出示“7.65÷0.85”這個算式,在這個算式的下面爲計算這個算式的豎式。

九、說教學得失。

一堂好的課不在於設計的多麼新穎另類,而在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可能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讓學生在快樂中能夠掌握知識。我設計的這堂課雖然不夠新穎,但是透過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新觀念。

透過教學我認爲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都能正確的掌握除數是小數計算方法。

2、做到了遷移、類比的數學學習方法,讓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學習新知。

有以下兩方面沒有做好:

1、在教學時對學生現有知識掌握度估計過高,導致課堂鬆懈。

2、應該注意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的實際來輔助學生學習,使所有學生學有所獲。

3、時間把握不夠好,後面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