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說課稿2.16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在弘揚本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習、理解其他國家民族音樂文化。所以,七年級上冊內容中設定了“外國民歌集錦”這一單元。《伏爾加船伕曲》是其中一首民歌。該歌曲是俄羅斯民歌,其音樂個性獨特,形象鮮明,表現了帝俄時代船工們的沉重勞動和苦難生活,也反映了他們的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嚮往光明的思想感情。是本單元重點欣賞曲目之一

所以,我結合樂曲內容特點確定教學目標爲:1、學會聆聽音樂,感受、體驗音樂情緒、特點和風格;能夠辨別三種男聲演唱類型及音色特點。2、 培養學生對歐洲民族音樂熱愛的興趣,並主動探究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及內涵。

教學重點: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基本情緒、風格和特點,理解歌曲主題思想。

二、說教法

1、提問發:透過提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積極參與思考問題。老師逐步引導,層層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學生用知己的方式來表達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3、聽唱法:透過聆聽、演唱歌曲來感知音樂,想象音樂意境,在美妙的歌聲中得到美的享受。

4、討論法:透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解決疑難

5、啓發開放式教學法:對學生有不確定性問題,老師給予方法和內容上的引導,幫助學生衝破難關。

三、說學法

根據這一學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好奇、好動、模仿能力強的身心特點,我將利用講授法、討論法、欣賞法等綜合手段進行。1、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調動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運用合作、比較、探究法。透過比較、合作,探究突破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學程序

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請跟我一同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裏,將呈現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

(一)新課匯入:1、以創設情景匯入,透過視聽結合,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慾望。

2、欣賞〈西部放歌〉、<我愛祖國的藍天>、《伏爾加船伕曲》,辨別三種男聲演唱類型及音色特點。

(二)新課教學:1、聆聽音樂,感知音樂基本情緒、音樂要素及體裁

2、分析、理解、聯想、聆聽音樂。把音樂要素、音樂意境、音樂相關文化及內涵相結合。

3、 分析作品的結構

A A1 A2 尾聲

(1-20小節) (21-36小節) (37-52小節) (53-64小節)

(三)表現、創造音樂:讓學生參與到創作、表現、評價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自主性和實踐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五、教學啓示

總之,本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爲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致力於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研究,淡化學科邊緣,透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依託音樂本身的魅力,影響學生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全面影響學生做人、做事的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意識、探究精神。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當然,措施付諸實施,還需要老師的愛心和慧心,教學研究永無止境,我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說課稿 篇2

一、說課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爲主要內容,並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裏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透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創設情境,誘發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遊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並在研究和“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認爲,知識源於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遊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麼?”(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複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裏面有什麼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裏摸出一個看看,並告訴大家盒子裏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麼呢?

(2)大家想知道這麼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

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裏的圖形拿完爲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爲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並啓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彙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透過剛纔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爲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着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裏,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彙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麼?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爲:“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裏的學習用品,寓知於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於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今天學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課後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爲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本課內容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3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了《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對軸對稱圖形已有初步認識。這節課承接前面的內容,是對軸對稱的性質進行探索。從本章教材的編排體系看,由豐富的現實情景中的軸對稱現象→簡單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本節探索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利用軸對稱性質進行圖形、圖案設計,它屬於中間環節,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節內容。本節知識的落實,爲後續學科知識的學習及計算機輔助平面設計打下基礎。

2、目標。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透過探索,理解軸對稱的兩條基本性質(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並會利用性質完成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2)過程目標:經歷探索軸對稱的性質的過程,並體驗探索過程中的成功感受;經歷圖形欣賞與相關數學思考;經歷資訊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活動過程。

這兩個目標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現有數學基礎確定的。

3、重點、難點。本課時教學重點是:對軸對稱的性質的理解。難點是運用幾何畫板探索軸對稱的性質。

二、教法探討

1、教學策略上,以資訊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思想爲指導,採用了:提出問題→自主探索→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方式。因爲這節課本身就是一節探究性課,這種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探索能力。

2、思維活動組織上,採取了:任務驅動→問題情景→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以及從個別到一般概括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來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3、教學資訊的呈現上,以學生熟悉的感知材料爲基礎,採用了大屏幕投影,把資訊清晰、準確地傳遞給每位學生。圖形圖象的呈現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圖形由靜到動的變化體現數據變化的過程中幾何關係的不變性,使學生加深對所研究對象的理解。這一點是傳統教學所不能實現的。

4、教具、媒體的使用,選擇了多媒體教室,這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1)基於教材。新教材倡導運用多種方式探索圖形的性質。課本透過對摺扎孔的辦法探索軸對稱的性質,這是從“形”的角度來理解的,能否透過度量從“數”的角度對軸對稱的性質進行定量分析呢?想到了使用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數學軟件──幾何畫板。(2)基於教法。教法中提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索(猜想、驗證)等手段來解決問題,而電腦正好爲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精確的實驗平臺,用它可以準確測量每一條線段的長度和角的大小,並自動呈現結果,方便我們利用數值來探究圖形性質。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是想透過“形”和“數”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問題的。對於從實際問題中測量出的“數值”,學生更認可它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分析對象的數量關係尤爲重要。基於這樣的考慮本節課採用了幾何畫板來探究圖形的性質。

教學中透過對兩種不同的圖形以及動態圖形的探索、驗證,強調了圖形性質的客觀性、真實性,從而突出重點。

練習設計中採取先示例,後學生操作的方法是爲了分散難點。

四、整節教學程序的設計

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出發,首先用一幅動態的軸對稱圖案展示給學生,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接着透過學生生活中熟知的材料,引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再透過反饋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最後歸納總結完成本節教學任務。

以上是自己對本節課的教學構思和理解,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畫水果》與下一節課《嬌豔的花》都屬於中國畫教學,透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

2、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畫水果》是一節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於一體的美術課,在三年級學生學習了《彩墨遊戲》這節課,淡淡的接觸了一下中國畫,而這節課要學生加深對國畫的認識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爲以後的國畫學習打下基礎, 所以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對作品的欣賞,分析,以及教師的演示和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感受,體驗中國畫用筆,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藝術特色。難點:如何用濃淡乾溼的畫法和油畫棒與國畫顏料相結合的畫法來表現事物以及畫面的構圖。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級學生好問好動好奇心強,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也曾接觸過國畫,但概念還是很模糊更別說對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兒童國畫教學都以臨摹爲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興味索然,作品也有明顯的程式化傾向。對此,我將靈活地理解表現方法的傳授,以無法生有法,循序漸進地啓發引導學生自然輕鬆地掌握領悟國畫的表現技法,並使之有創造的成就感,產生我要畫而非我不願意看到的要我畫的現象。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初步瞭解國畫的藝術形式,感受,體驗國畫用筆,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藝術特色。嘗試採用國畫的基本畫法和油畫棒與國畫顏料相結合的畫法來表現一組水果靜物。

四、教學法分析:

1、以做彩墨遊戲來激發學生興趣

2、以欣賞範畫來認識國畫

3、以教師做示範講解來了解國畫基本技法

4、分組對一組水果寫生並要求創設環境背景,激發創造潛能

五、教學過程設計

1、組織教學:以小魔術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用課前準備的一張用油了宣紙貼在黑板上,請一個同學用顏料來刷一便,立刻呈現出《畫水果》這一課題,這樣可以把學生自然輕鬆地引入課堂並出示了課題,也爲一會創作埋下伏筆>。

2、引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出不同表現方法的水果繪畫作品,提出問題:它們的相同點及不同點?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結合範畫歸納中國畫的基本概念。<透過欣賞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大概認識,引發他們的探究慾望>

3、新授課:

A、學生嘗試用筆在紙上隨意滴灑,畫線。小結髮現墨色有乾溼濃淡等萬般變化;生宣紙有遇水滲化的特點(這樣自主體驗式的嘗試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進行國畫學習)

B、讓學生從上下左右等方向觀察,對自己偶然畫成的圖形進行大膽想象並根據想象進行添畫。(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帶着遊戲的心情,以自娛表現的方式探尋,發現宣紙滲化的規律,在偶成的圖形中展開想象與創造。這種遊戲雖然簡單,卻能克服傳統國畫臨摹教學帶給學生的畏懼感,充分滿足小學生天生對線,形的表達慾望,激發他們學習國畫的興趣,爲釋放潛在的美術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C、初次嘗試後,請學生欣賞書上大師作品和其他學生作品,提出問題,看看中國畫表現水果應該如何表現。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向學生介紹如何用筆蘸水、調色、構圖,解決畫面濃淡乾溼的問題。

D、着重示範葡萄的畫法。

提出問題:這種表現方法還可以試用表現哪些水果(在教師的示範引導和學生間的相互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總結經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

E、教學拓展:我們還可以給這張畫添上背景嗎?是否還記得剛纔老師的小魔術,可以用這種“油水分離法”來處理我們的背景。(教師示範,透過利用油畫棒的特點拓展他們的思維,激起他們更濃厚的興趣。)

六、學生作業

1、學生分組,每組擺放水果靜物。

2、播放優美音樂。

3、以小組爲單位,創作完成作品,教師巡視輔導。

七、課堂評價

每組推薦一至兩件作品,選出學生代表,把他介紹給大家,對於表現大膽,畫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請作者詳細的介紹和講解。(透過展示、介紹、互相學生拓展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說課稿 篇5

一、說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主要透過對漁人、鸕鶿、湖面的描寫來反映漁民生活和漁民村優美的水鄉景色。讓學生透過誦讀抓住重點詞語(如“一抹”)來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從而感受到水鄉的優美和漁人捕魚的樂趣。

二、說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的樂趣,體會漁人和鸕鶿之間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復”等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復”、“像……似的……”造句。

三、說教學重點:

能抓住“一抹”這個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的意思。

四、說教學難點:

體會漁人和鸕鶿默契。

五、說教學準備:

輕音樂的磁帶。配套幻燈片等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放鬆心情,談話引入,學習“恢復”一詞)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鸕鶿(出示幻燈片),學習了課文第一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2、藉助重點詞語(配樂)齊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學了這一段後你對這個景色有什麼感受?

4、提問:我們知道鸕鶿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個什麼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舊知的複習,又是新知的點撥和啓迪。)

二、深入閱讀,品析詞句

(一)閱讀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據“一抹”自由體會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請學生根據剛纔的問題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個詞語來。(一抹)

(2)、“一抹”是什麼意思?在課文中指什麼?

(3)、學生模仿抹的動作,思考:

你覺得漁人的動作怎樣?(快、輕、熟練)

B、體會爲什麼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還可以用什麼動詞?(揮、掃、敲、拍等)

(2)、提問:課文爲什麼用“抹”,而不用其他詞語,你覺得一抹好在哪裏?(小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饋板書。(可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正確的給予板書。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敢於大膽理解和表達。)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錯。誰能把這一抹中蘊含的情和意讀出來?(個別讀——齊讀)

C、研究“一抹”後的變化

(1)、提問:漁人這輕輕一抹到底能抹出什麼,什麼發生了變化?你在課文的哪些句子中發現的?(小組合作研究)

(2)、反饋板書。(可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自由的暢談,理由正確的給予板書。)

(3)、合上書本,請同學們研究想象:漁人這一抹還能抹出什麼?

(4)、學生再次反饋,教師板書。

(5)、請大家自由讀2-4自然段,讀出漁人捕魚時的忙碌和喜悅。(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二)閱讀第三段(第5-7自然段),體會忙碌後的平靜

1、鸕鶿經過一陣忙碌之後,得到了什麼?

2、自由讀課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寫漁人和鸕鶿動作的詞語。學生從中選些個詞語說說可以看出什麼?

3、捕完魚,鸕鶿飽餐一頓後,漁人划着小船回去後湖面又——(學生答)漸漸恢復了平靜。

(1、爲什麼要用上“恢復”這個詞?(可找出文中幾個句子說明)

(2、划着船回去的時候,漁人心裏會想些什麼呢?你認爲鸕鶿會怎麼想?(指名說,給予鼓勵)

4、請大家帶着漁人和鸕鶿的喜悅歸來的心情品讀第5—7自然段。(齊讀)

三、課堂小結

1、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抓住了“一抹”一詞,一起學習了課文,也分享了漁人捕魚的忙碌和喜悅。讀懂了湖面的靜和動不同美的情趣。

2、齊讀全文,體驗情感。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專題3第二單元第一課時內容。該部分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以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爲線索,引導學生學習了乙醇組成與性質,瞭解了乙醇的結構特點。結合乙醇的結構認識了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乙醇的催化氧化,並且在此基礎上拓展了醛的相關知識,以此帶領學生認識到乙醇在日常飲食中的重要性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有機物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逐步建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學習方法,同時拓展了視野,認識了化學與STSE之間的關聯。

(過渡:一堂好課不僅要熟悉教材,而且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所瞭解,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酒精製品,對於酒精的物理性質很熟悉,但是對其化學性質並不瞭解。考慮到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正在發展當中,並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針對乙醇化學性質的學習,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到乙醇化學性質的探究過程當中,營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能夠書寫乙醇和鈉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以此推斷乙醇分子的結構;能夠書寫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透過對比鈉與水、乙醇的反應,鍛鍊對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實驗探究乙醇的分子結構,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3.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和鈉的反應及其催化氧化。

【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

(過渡:爲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

(過渡:教學是重點是教學過程,因此重點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在授課伊始,我會透過教材出示多種食物的圖片,比如麪包、雞蛋、牛奶、水果等,並且說明日常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機化合物,比如葡萄糖、蔗糖、澱粉、纖維素、油脂和蛋白質等。接着會出示一張有關酒精飲料的圖片,提問這些物品中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從而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乙醇。

透過從日常生活出發引入本節新課,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現當代教育學的新要求。

(二)新課講授

1.乙醇的結構

首先我會透過多媒體出示乙醇的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說明乙醇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羥基(—OH)。接着向學生介紹有關乙醇的用途,比如酒精飲料、消毒殺菌等。

2.乙醇的性質

這一部分需要重點呈現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乙醇的催化氧化,我都採用了實驗的方式來進行。

(1)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我會採用多媒體播放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視頻,請學生自行觀察實驗現象並且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透過觀察現象即可得出乙醇與金屬鈉反應可以生成氫氣,並且產物呈鹼性。

接下來請學生結合金屬鈉可以儲存在煤油中不與煤油發生反應,但是可以與無水乙醇發生反應,思考能夠得到什麼啓示。學生透過思考可以得出:煤油屬於多種烴類的混合物,所有的氫原子都是與碳原子直接相連的,但是乙醇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的連接方式與其他氫原子、烷烴中的氫原子連接方式不同,由此判斷金屬鈉是與羥基(—OH)上的氫發生反應,置換出氫氣。我也會順勢引導學生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回憶金屬鈉與水發生反應的現象,說明金屬鈉與水、乙醇反應現象的不同點。學生可以得出下面兩點結論:①金屬鈉與水反應,金屬鈉漂浮在水面上,與無水乙醇反應時,則是沉在底部,由此說明密度關係ρ水>ρ鈉>ρ乙醇;②金屬鈉與無水乙醇反應不如與水反應劇烈。在這裏我也會結合乙醇、水的結構式說明是因爲水分子中的氫比乙醇分子羥基上的氫更加容易電離。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在這裏,我會請學生觀察,銅絲反覆在酒精燈上灼燒之後伸入乙醇中的現象,需要注意觀察銅絲顏色的變化、氣味的變化等。接下來請學生結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說明銅絲在反應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思考乙醇在反應中是被氧化還是被還原?學生結合銅絲在空氣中灼燒變黑,伸入乙醇中顏色變紅的現象即可猜測得出,乙醇實際上是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銅絲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在整個過程中,乙醇是被氧化。結合學生的回答,我也會順勢寫出乙醇在銅催化作用下與氧氣發生反應的方程式。之後我會說明乙醇被氧化生成的乙醛繼續被氧化可以生成乙酸,乙醇遇到強氧化劑(酸性高錳酸鉀、酸性重鉻酸鉀)也會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3.醛的認識

有關醛的認識我會請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上的“資料卡——乙醛和甲醛”,概括甲醛、乙醛的物理性質及其用途的相關內容,並且說明醛類的相關性質,認識到醛類物質可以發生銀鏡反應,可以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

(三)拓展提升

我會請學生思考決定乙醇、乙醛化學性質的是什麼基團?學生透過觀察不難得出:決定乙醇化學性質的是羥基(—OH),決定乙醛化學性質的基團是醛基(—CHO)。在此基礎上,我會說明有機物的性質與其結構有關,這也是有機物學習中重要的學習方法。

(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要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在這裏我會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或者學習的感受。

最後佈置開放性的作業,課下查找資料,說明能夠透過催化氧化生成醛的醇結構特點是怎樣的。

七、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簡潔明瞭,展示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乙醇的化學性質,以便於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