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說課稿1.88W

作爲一名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說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立定跳遠》,主要包括:一、說教材分析;二、說學情分析;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四、說教學方法和學法的運用;五、說教學過程設計;六、說教學特點;七、說教學效果;八、說場地器材;九、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教材是立定跳遠和競技小遊戲,要求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基本掌握立定跳遠動作要領。立定跳遠是跳躍動作的重要內容,它是在跳躍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雙腳起跳的練習,是發展學生腿部力量和彈跳力量,以及提高學生協調靈敏素質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勇氣。教材要求學生學會兩腿用力蹬地跳起,上下肢的配合,平穩落地的動作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跳躍。立定跳遠又是體育中考項目之一。於是在課中我分別安排縱跳摸高,立定跳遠加衝刺跑,立定跳遠加俯臥撐的遊戲等教學,讓學生在樂中學、在樂中練、在學練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昇華。

二、學情分析:九年級級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4-16歲之間,正處在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黃金時期。這個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學內容枯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練習,他們就不怎麼樂意學了,不過如果是他們感興趣的活動(遊戲)就不一樣了,他們就很樂意去做,樂意去學,去鍛鍊。只有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才符合他們的年齡待徵和接受能力,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運動技能目標:掌握正確立定跳遠動作。

(2)身體健康目標:透過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增強下肢力量及爆發力,提高身體協調靈敏素質。並達到“跑跳結合及上下肢均衡發展”運動生理目標。

(3)社會適應目標:透過採用遊戲的方法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勇氣,以及相互合作團隊的精神。

2.教學重點爲:擺臂與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緩衝。蹬地有力,落地輕巧,動作乾淨利索,毫不猶豫並充滿自信。

3.教學難點則是:身體協調用力,起跳的角度,騰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時的收腹等。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的運用

1、教法:根據本課內容枯燥的特點,我首先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情緒激勵法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另外,還採用了示範法,以準確的動作示範激發學生“我要學習”的情感,以及採用講解法和練習法,透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練習,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領。

(1)講解示範法:透過精練適度語言講解,獲得正確的動作概念;以準確的示範,利於模仿正確技術。

(2)糾正錯誤法:由於學生間個體差異,完成練習的情況不同,透過糾正獲得正確的動作,提高學習信心。

(3)評價法:透過評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本課在學法上主要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讓學生嘗試想象跳躍動作,然後小組討論悟出動作要領、最後透過“小組協作探究”和“個人練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

五、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結構採用“收心熱身—育心強體、增智促技——穩定情緒、恢復心身”。

1、熱身:繞操場慢跑600m,關節操,徒手操。 (6分鐘)

規則: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跑並帶學生做操。

要求:秩序井然,做操認真。

2、小遊戲:叫號起跳(2分鐘)

規則:學生分男女各兩隊共4隊體操隊形站立,教師叫“1”時,1隊縱跳一次;叫“2”時,二隊縱跳一次;叫“3”時,三隊跳一次;叫“4”時四隊縱跳一次;叫“5”時,1和3隊縱跳一次;叫“6”時,2和4隊縱跳一次;叫“7”時,全體縱跳一次。反應不及時者或錯誤者罰高擡腿10個。

要求:遵守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

3、匯入啓發:夏季池塘荷葉上的青蛙在受到驚嚇時起跳落水的動作。(4分鐘)

規則:請學生代表發言並模仿動作,詢問其它學生意見並請其做動作。教師由此展開立定跳遠的概念。

4、教師講授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及注意事項:(3分鐘)

動作組成:預擺-蹬地起跳-騰空-落地

注意事項:擺臂與蹬地的配合、落地屈膝緩衝。蹬地有力,落地輕巧,動作乾淨利索,毫不猶豫並充滿自信。身體協調用力,起跳的角度,騰空中的展腹及落地時的收腹等。

5、教師示範,學生模仿練習。(2分鐘)

6、學生練習教師巡迴指導並糾錯。(5分鐘)

7、競技遊戲:立定跳遠加衝刺跑,立定跳遠加俯臥撐。(要求:遵守遊戲規則。目的:符合跑跳結合,上下肢均衡發展的鍛鍊原則及運動生理)(9分鐘)

8、個人練習,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生生互助(結對子)。(9分鐘)

9、學生放鬆,教師表彰學習優秀者,小結、作業,師生道別。(5分鐘)

六、教學特點:本課圍繞《立定跳遠》的主題,在課堂教學中創造—種自然、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的氛圍中,建立—種真誠、信任、友好、融洽的人際關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掌握學習”教學模式、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技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既重視羣體教學,又注意學生個體化,限度的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真正體現教學的平等,讓每個學生享受體育成功的快樂。

七、教學效果:

1、運動技能:學生基本掌握立定跳遠動作和遊戲的方法、規則。

2、運動量:達到鍛鍊效果。

3、心育意向:基本上能達到真誠,友好、相互合作的鍛鍊、有較好的團隊精神及集體榮譽感。樹立自信,發揚勇於克服障礙,戰勝困難的精神。

八、場地器材:運動場 粉筆 捲尺。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遵循精講多練,以學生爲主體,講究課堂效率的原則,儘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練習與提高,在課堂上加入遊戲和競賽讓學生在樂中學、在樂中練、在學練中使技能得以接受、使情感得以昇華。

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注重發揮能力較強學生的作用,讓學生學有榜樣,趕有方向。

不足之處:競賽的組織嚴密性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對於體質偏胖及能力偏弱的學生多采用鼓勵的方法,關注過程與發展,使他們樹立信心,增強興趣;部分學生依賴性依然存在。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十五章第四節——《動能和勢能》。本節教材在學生學過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學生對能量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本課內容爲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

(2)讓學生掌握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瞭解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透過對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1) 理解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探究決定動能、勢能的因素。

(四)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斜面、帶孔的小車、木塊、鉤碼、直尺、不同質量的小球、一盆鬆軟的泥砂等。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求知慾更強,認識事物的興趣更濃,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新課程理念認爲: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法:實例教學法和實驗探究相結合。

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的方法 。

教學手段:以實驗教學爲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環節安排中注重了知識點的條理性和層次性。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聯繫實際,從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結論的出現,都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實驗探究爲主線,具有一定的啓發性。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視頻(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生看完後會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飛鳥爲什麼會撞傷堅硬的飛機?”由此引出課題:《動能和勢能》。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兩幅圖(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分析:風、汽車是否做了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能量的單位: 焦耳, 簡稱:焦, 符號是: J

2、動能

(1)在講解動能的概念時,先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圖一: 風吹着帆船航行, 流動的空氣對帆船做功。圖二:流水推動水輪轉動,水對水輪做功)。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他們具有能量”,引出動能的概念。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動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一: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老師提出問題:狂風能撼動大樹,而微風只能搖動樹葉,說明動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先讓學生猜想(鼓勵學生,敢於猜想纔會有發明創造),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此時,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然後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展示本人在教學中的片斷)。記錄數據,分析思考,得出結論,最後進行交流評估。(整個探究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重力勢能

(1)“重力勢能”的概念難以理解,我讓兩個學生做以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被舉高的鉤碼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勢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在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讓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實驗器材,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再讓兩個學生上講臺進行演示實驗(學生邊演示邊講解)。然後記錄數據,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4、彈性勢能

(1)啓發歸納:多媒體出示一幅射箭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彈性勢能的概念: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加深理解:你能舉出物體具有彈性勢能的例子嗎?(張開的弓、拉開的彈弓、彎曲的撐竿、壓彎的跳板、形變的網球及網球拍等。)

(2)老師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實例得出決定彈性勢能的大小的因素:彈性勢能的大小與材料及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 與其他形式的能一樣,動能和勢能的單位也是焦耳,符號是J。

(學習這一內容,始終是尊重學生的想法和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得出相關知識)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有什麼收穫?老師加以歸納總結。 (學生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回憶和概括,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堂反饋:

學生思考並回答引入課題時提出的問題:“小小的飛鳥爲什麼會撞傷飛機?”(使課堂首尾呼應)。

練一練:

1、下列物體具有何種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長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鐵軌上行駛的火車___________ ;

被起重機吊在空中靜止的貨物 _________。

2、 唐詩中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這動人的詩句生動、形象地反映

了這條大河蘊藏了大量的 能。

3、一物體沿斜面勻速下滑,物體的( )

A.動能增加,勢能減小 B.動能、勢能都減小

C.動能不變,勢能減小 D.動能、勢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塊石頭靜靜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透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資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駛速度v(km/h)

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的喜悅)

五、板書設計

爲了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15.4 動能和勢能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能量的單位:焦(J)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動能影響因素:質量、速度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

影響因素:質量、舉高的高度

3、

彈性勢能

4、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轉化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層次性,注意了密切聯繫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研究新課標,深層次挖掘教材,虛心向同行學習,提高教學水平。我深刻地領會到“教無定法,學無止境”。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3

活動目標:

1、 會合理佈置有關花園內容的畫面,能大膽構圖並具有一定的情節性。

2、 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想象力,大膽表述花園裏所發生的故事。

3、 對繪畫塗色感興趣,具有較好的表現美和欣賞美的能力。

活動準備:

1、 花朵、昆蟲圖片若干。

2、 記號筆、油畫棒、作業紙。

活動過程:

1、 情景匯入。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些朋友,想知道他們是誰嗎?(分別出示:花朵、昆蟲……)

提問:小瓢蟲飛到花園裏來幹什麼呢?

聽瓢蟲自我介紹的錄音:我是小瓢蟲,昨天我看見花蝴蝶在花園裏快樂地飛來飛去,高興極了,所以我也想來看看美麗的花園,順便找些好朋友和我一起玩耍。

師:原來小瓢蟲是來找朋友的,花園裏真美麗,還有哪些動物也會到花園裏來玩呢?花園裏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2、 提出繪畫要求。

(1)小朋友想把花園裏發生的故事畫下來嗎?

(2)要求:畫時先想好花園裏有那些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花朵,哪些小動物在花園裏快樂的玩耍,注意畫面的佈置要合理,塗色要均勻,畫完後編個好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3、 幼兒作畫。

(1)老師巡視指導。

(2)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構圖、選色。

4、 評價作品。

(1)你覺得哪個花園最美麗?爲什麼?

(2)你的花園裏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

5、活動延伸。

把孩子的作品訂成一本大書,封面寫上“花園裏的故事”供幼兒日後翻閱、欣賞和講述。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講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17、18頁《位置與方向》中的例1。

二、學情分析:

本課“確定位置”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能夠根據上、下、左、右、前、後和東、南、西、北等方向描繪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學生空間觀念的新發展階段。

三、設計理念:

這節課的設計以“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爲理念,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透過自己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課堂上結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體參與,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應用意識,體現“人人學數學、用數學,人人在數學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四、教學流程: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以“問題解決”爲主線,其一般模式爲:情境——問題——探索——交流——結論。圍繞這根主線,我設定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此環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情境圖匯入課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瞭解公園定向運動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公園定向運動圖”,從圖上發現問題————如何確定1號點的位置?這樣設計,就充分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

2、探究1號點的位置。

學生透過思考根據已有經驗,自己就能找到初步的確定方法,即找到觀測點,建立方向標,接着學生會從實踐中發現,用以前學過的方位,不能描述1號點的位置,怎麼辦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這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出不能只用方向或距離來確定物體位置的認知衝突,也體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繫。接着引導學生探究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其中,探究1號點的方向,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此處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透過合作交流,學生找到了確定物體方向的方法,再加上教師的多媒體課件示範,突破了難點,學生學會了用偏角度來描述一個物體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很容易探究出了起點到1號點的距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然後讓學生多次描述1號點的位置,既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掌握了新知。

(三)、實踐運用、內化提高。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全體學生都主動參與到知識的運用當中,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透過不同層次的練習,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獲得不同層次的能力提升。

(四)、課堂小結、整理提升。

在小結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穫,學生透過感悟內化、合作交流,自己總結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與學到的方法,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體現了以學論教的教學思想。

(五)、佈置作業。

這一環節主要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另外,板書的設計,我力求語言完整,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思維,滲透要完整思維的數學思想。

五、教學反思:

從課堂整體效果來看,學生的課堂生成比我預設的要好,能借助情境圖找準本課的重點問題,透過深入觀察、大膽嘗試、精心操作、互動交流,自主解決了難點問題,加上有效的講練結合,呈現出了高效的數學課堂。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安排在第六章細胞生命歷程的細胞增殖之後,體現了生命活動的規律。

個體發育中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量,而後細胞分化使細胞功能專門化,增加了細胞的種類,再則纔有細胞的衰老凋亡和異常的癌變內容。因此該節內容在教材中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節的重點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一個環節——細胞分化,以及與細胞分化相對的細胞的全能性。而且這些內容都是和現代的生物發展前沿密切聯繫的,也是和生活社會相關聯的。

如何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幹細胞和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組織培養等” 新名稱,同時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實例、探究生活及科學中的問題,這些都是是教學中需要重點突破的。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對“細胞分化”、克隆羊的形成都有初步的認識,在本冊書的第一二章對生命系統的層次和細胞的多樣性有一定了解,同時在第三章對細胞核的功能的探究實驗中明確了細胞核的功能,也瞭解了核移植的操作。在第五章的一些實驗探究中應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此基礎上,該節課中學生應該透過合作學習一起完成對“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療的探究,從而獲得對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的深刻理解和對探究方法的應用能力。

三、說教學方法

1、STS的教育理念滲透在教材中,正是需要我們以此教學方法來讓學生學以致用。本節課教學中用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從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中來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持久力。

2、科學探究的一般模式方法:透過“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療的探究,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一般過程,從而有能力來探究其他問題。

3、問題教學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探究過程的同時,又能完成書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如何讓探究中的難題得以突破,都可在適當環節透過老師的分層問題來達成。

4、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透過合作學習來提高效率,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

四、說教學目標

1、理解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幹細胞、植物組織培養等知識(相關概念和特點等)

2、學會蒐集資料、分享自己的觀點 3、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4、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樂於探究的精神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小組合作蒐集資料——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發放合作小組學習過程記錄表(見附件1)

(二)、課堂:

1、科學探究“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案”。

小組協作科學探究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發現問題

資料分享1:白血病的發病率升高,危害大

先表揚各個小組的資料蒐集工作,讓小組自願發言說說白血病的發病率

2、分析問題

資料分享2:白血病的病理原因

讓學生對這些資料中的新名詞提出疑問,若學生沒有提出,可以老師作爲好問者提出

造血幹細胞

提出問題:1、正常人的血液是怎樣的?2、造血幹細胞是什麼?和白細胞紅細胞的關係怎樣?3、白血病的血液有什麼變化?

讓有準備的其他學生幫助回答這些問題,如果無法達成則提示學生學習書本知識P119.完成造血幹細胞分裂分化爲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學習。

資料分享3:白血病的治療方法

細胞分裂與分化

問題4、白血病的治療是該輸入紅細胞還是輸入造血幹細胞,爲什麼?

透過問題探討的結論來完成板書。

分析細胞分化的穩定性、不可逆性。

動物細胞核的的全能性

問題

5、輸入細胞的來源有要求嗎?

6、輸入他人的細胞會有什麼要求?

7、你願意捐獻骨髓嗎?

8、最好是要輸入的自身原來好的細胞,可是哪裏來?

9、如果沒有臍帶血,又怎樣獲得有自己正常遺傳資訊的造血幹細胞?(着重討論678,提示臍帶血、克隆)

透過問題探討的結論來完成板書。透過問題解決法明確

1、同一個體的不同細胞的細胞核基因是相同的,而結構功能不同是因爲基因有的休眠有的表達——基因的執行情況不同;

2、不同個體的同類細胞(造血幹細胞)都會不同是因爲本身的基因不同。

3、白血病患者現在的造血幹細胞已經發生了癌變,基因不同了。所以要自體細胞移植必須選用以前的沒病變的細胞——如臍帶血。

4、克隆的內容適當補充知識。5、肯定關心社會樂於奉獻的精神

3、提出假設

形成白血病可行的治療方案,學生討論後彙報,記錄在記錄表上。

肯定學生成就,同時進一步提出可能的質疑:假設是否一定可行?

4、實驗驗證

如何在人體展開實驗?如果不能,該怎樣操作?

親緣關係近的哺乳動物實驗,小鼠。

5、修正完善

實踐中的問題進一步再按照這個思路來完善。

2、學以致用:

案例1、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血紅細胞呈鐮刀型,從而運輸氧氣能力低。該病患者在我國廣東的發病率較高,危害嚴重(略),你分析下可以有哪些方法來治療該疾病?

案例2、瀕危植物紅杉,(具體作用略)如何來保護呢?

提示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實際應用。

透過案例2 完成植物細胞分化、植物細胞全能性、植物細胞的組織培養的教學。

更多由學生自主學習,同時提醒學生充分應用書本提供的資料。教師透過觀察引導來協助探究,同時板書彙總相關知識。

3、小結

4、習題鞏固

5、課後拓展:你能用你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幫助科學家探究治療帕金森綜合症的方法嗎?

(可以寫成論文、科學探究流程圖等形式)

附件1

合作小組學習過程記錄表第二節細胞分化

小組成員(標好序號,後面可用序號或簡稱):

預習:收集資料(可以用附件)

白血病發病率

白血病的病理原因

白血病的治療

課堂探究過程

過程

問題

討論結果

1、

甲:

乙:

小結匯總(也可以是疑問反饋)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課文按照遊覽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爲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作者按照觀察順序,抓住每處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學生細讀、精讀,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欣賞、品讀中培養學生賞美、愛美情趣,激發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美,陶冶愛美情趣,培養民族自豪感。難點是學習作者按照觀察順序,抓住每處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優美的特點,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再現這一副美麗的畫卷,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語言感受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問同學們知道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哪兒嗎?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課件播放頤和園的風景圖,激發學生想了解課文的興趣。

 (二)自讀課文,回憶文章的敘述順序。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

2、回憶上節課瞭解的課文的敘述順序,然後問學生從哪些方面寫了頤和園的美,使學生對上節課所學內容有個回顧。

 (三)課文賞析。

1、學習長廊部分。

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瞭解長廊的特點,知道作者是抓住長廊的哪些方面來寫的。然後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爲好的句子,說說好在哪裏,並隨機播放課件,進一步體會長廊的特點。最後再透過播放長廊的橫檻圖片,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到長廊的文化美。

2、學習萬壽山部分。

在這一環節,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都描寫了萬壽山的哪些景物,適時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佛香閣高、金光閃閃的特點以及排雲殿金碧輝煌的樣子,這些都是學生自行感受,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透過朗讀,感受到皇家園林的雄偉。

最後,透過感受“滑”字的用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3、欣賞昆明湖。

讓學生自主學習,品讀、悟情。這一環節,以直觀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融進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讀中體會。同時,也積累了語言。

4、最後一段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首尾呼應的寫法。同時,透過齊讀全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堂課我採用了圖片、背景音樂爲工具,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再現頤和園美麗的畫卷,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語言感受力,最終攻破教學難點。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着羊羣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全文共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草原在黎明的鞭聲中醒來。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寫牧羊人在遠處放羊的情景。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是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現語文素養、音樂素養、審美情趣等多種能力的整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自由練讀、教師範讀、指導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讀本課的生字詞,能在田字格中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打、動、牧。

(3)透過朗讀、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藉助視頻、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

三,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打、動、牧”;能抓住關鍵詞句,在腦海中展現大草原的樣子及草原早晨熱鬧、歡快的場面,去感受牧民們的勤勞、歡樂,並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四,設計思路

根據資訊時代的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現代資訊技術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是:

(1)以基於多媒體條件下的學習環境爲依託;

(2)以課內外聯繫,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觀爲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爲主要學習方法;

(4)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語文素養 爲歸宿;

(5)以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爲情感目標。

五,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緊緊圍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這一主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圖”,生動地刻畫出了大草原寧靜、悠遠的意境,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遼闊美麗的大草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了。基於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感體驗較貧乏,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當學生談到“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時,學生對草原醒來了,難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聲,響亮、震撼,透過這些形象的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然後課件出示“鋪滿新綠的草原圖”,讓學生說說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讓學生明白“春天來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處都是,像給草原鋪上了一層綠絨絨的地毯。”這就是課文中“鋪滿新綠”這個詞語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用朗讀喚醒同學們的耳朵,讓大家感受到草原醒來了。同時,注重了知識的復現與整合,結合之前學過的《小池塘》一課中“醒來了”的理解,初步體會“擬人”這種方法的有趣、生動,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的歡樂場面,在學習這一段時,學生對“涌”的理解可能會不到位,因爲從沒有到過草原的小學生,頭腦中對羊兒爭先恐後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門這一景象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教師透過引導學生想象、語言描述,生動地再現了很多羊兒歡快的“涌”出圈門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假設自己就是那一隻只歡樂的羊羣,體會草原的快樂、自由,再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習“牧民們跨上駿馬,趕着那歡樂的羊羣。”這句話時,我引導學生透過動作表演來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趕着”時動作的瀟灑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自然段寫了遠處的羊羣和牧羊人的歌聲。我設計了過渡語——“羊兒奔向無邊的草原,牧民們追趕着羊羣漸漸遠去了。我們向遠處望去,又會看到些什麼呢?遠處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着透過欣賞藍天上白雲飄,藍天下羊羣散佈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動吃草,牧羊人悠閒地躺在草地上的畫面,學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麗和牧羊人的快樂。講解“迴盪”一詞時,不是照搬詞典裏的解釋,而是透過欣賞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去“意會”。學生在老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詞語,豐富了情感,拓寬了詞彙。其中,還要穿插一個比喻句的小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數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數的概念是抽象的,對於幼兒來說,數的認識應強調多感官參與。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透過觀察、數數、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以及靈活運用周圍環境讓幼兒在完中學、動中學,促進他們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認爲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應歸結爲:在活動中認識數字"10",理解數字的意義,且不受物體的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會用數字"10"表示物體的數量。

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提高幼兒對認數的興趣。

2、認識數字"10",理解其實際意義。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要讓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發現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採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爲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開始部分我設定了"去公園"參觀,出示電腦課件,利用畫面,讓幼兒彷彿身臨其境,使孩子們興趣盎然。

2、觀察法:讓孩子先自由觀察,再由教師帶領逐一觀察,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發現周圍環境與數的關係。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

3、操作法:爲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幼兒印象,在第四環節,我讓幼兒分組操作,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自己動手,並且體驗到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快樂。

4、遊戲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化教學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我用了"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作動作"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三、學法指導: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遊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

感知數量(包括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覺感知等)。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態度之中,透過遊戲和動手操作,使幼兒正確地認識數字"10"並理解其實際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教學流程:

1、首先,設定"去公園"參觀的情景,帶幼兒到"公園",讓幼兒自由觀看,這樣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把幼兒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提出問題後,幼兒透過觀察發現問題,即數量都是"10"的蝴蝶、荷葉、小魚等,同時發現周圍環境中數量是"10"的物體。

3、遊戲"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做動作",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取出相應的實物以及做出相應數量的動作。以此來理解數字"10"的實際意義。

4、動手操作、大膽創造。我們不光要讓幼兒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幼兒對認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設計了三組小組活動,第一組:誰的氣球:第二組:春天真美麗;第三組:數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談,這一部分讓孩子情緒回到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暢所欲言,即鞏固複習本節課的知識,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