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品】幼兒園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

說課稿2.89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幼兒園說課稿模板錦集10篇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是中班的一節社會活動,透過幼兒觀察交流分享,觀察討論,關注生活討論節水方法和師幼表演等活動,意識到節水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當初做起,承擔起節水義務宣傳員的責任。

(二)教學目標:《綱要》強調: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的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1、讓幼兒瞭解國家水資源的現狀,激發幼兒節省用水保護環境的責任心。

2、懂得節約用水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

3、從身邊小事做起,討論節約用水方法,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實現目標的有力保障,爲了到達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知識教訓準備:讓幼兒在家長的勾引下觀察記載生活中浪費水資源的不當舉動,並與家長一起商討一些節水的好辦法,製作節約的標誌與宣傳畫。

2、物質資料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節水的標誌、節水小天使的標記牌。

(四)說重難點

活動重點:使幼兒樹立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的意識。

活動難點:知道節約用水的幾種方法,並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如何去突破難點?透過幼兒觀察、討論、總結節水方法來實現。

二、說教法

《綱要》明確指出:要堅持幼兒是活動的主體。社會教育活動不是教師告知幼兒"你該怎樣",而是幼兒要"怎麼",教師只是對幼兒的取捨和行動起引導和幫助作用。

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有:

1、談話法:幫助幼兒提煉原有的社會知識經驗,使之系統化、明確化。

2、討論法。有利於幼兒自由發表看法和感受。

3、情景教學法:由教師展示一些缺水和糟蹋水的情景,讓幼兒對其中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讓幼兒理解節水的重要性。

其次還採用觀察法,記錄法,角色表演等方法。

三、說學法

《綱要》的社會領域中提出:必須使幼兒動手、積極主動地與別人交往、觀察、體驗、表現等,讓他們在活動中主動發展社會性。

重要學法有:

(1)討論法:讓幼兒彼此討論節水的方法;

(2)觀察法;透過對課件圖片的觀察,讓幼兒的心靈有所觸動,樹立節水的意識;

(3)合作式的學習方法:與家長一起製作節水宣傳畫與節水標誌。

四、說活動程序

《綱要》的社會領域中提出:社會教育活動要有"整體性"的觀點,教師要把知、情、意、行等方面有機地融會在教育活動中。

(一)觀察交流分享,匯入活動。

1、出示一些髒物和乾涸的花,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梳理了解水的重要性。

(二)觀察討論,激發情感――觀察多媒體課件,看看說說,瞭解水的寶貴,激發珍重水的願望。

(三)關注生活、積累方式。

1、幼兒分組討論在幼兒園 和我們的生活中節水的方法,老師演繹進行記錄,強化節水意識。

2、播放貼近幼兒生涯的節水圖片。

小結:勤儉用水,能夠從身邊的小事着手,從 節約一滴水開端,養成節水的好習慣。

五、師幼互動,進一步激發節約用水的責任心――透過歌曲表演和缺水的圖片引起大家 的共鳴。

六、師幼的獨特覺得和活動的可見成果展示――請小朋友來當節水宣傳員,並拿着節水標誌牌去向客人老師做宣傳。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雞蛋是幼兒比較熟悉的食物之一,他們基本上每天早晨都會吃一個水煮雞蛋,以補充身體的營養。幼兒都知道吃雞蛋可以補充我們身體的能量,會使我們的身體長的更加結實,更加棒。然而由於我們班的幼兒思維較活躍、求知慾強,平時對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凡事愛問:“爲什麼?”,對周圍事物喜歡探根究底,更樂意親手去嘗試一下。他們對雞蛋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爲此,我選擇此教材讓幼兒在探索遊戲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探索出使蛋站立的多種方法。

二、教學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讓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探索出讓雞蛋站立的多種方法。

2、發展幼兒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

3、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和難點定位於:探索雞蛋站立的多種方法,讓幼兒透過多次操作、比較、探索、發現,使活動得到深化。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準備:

1、物質準備:熟雞蛋50個、蠟筆、剪刀、塗色紙、瓶蓋、玻璃瓶、積木、沙包、舊手帕、碎布、小玩具、泥工……

2、經驗準備:讓家長和幼兒在家搞一次小實驗,看看怎樣能將雞蛋站起來。

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

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在本次活動中,我還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蛋寶寶可不可以站起來。第二次操作主要是探究如果不敲破蛋寶寶,藉助其他輔助材料蛋寶寶可不可以站起來,有哪些方法等等。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裝飾蛋寶寶,使蛋寶寶變成一位小小解放軍,使活動更加完整。

2、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爲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可愛的蛋寶寶形象,結合深受幼兒喜愛的解放軍形象,引發幼兒融入到幫助蛋寶寶站起來,學會像解放軍一樣能夠立正,並幫助裝飾蛋寶寶,使蛋寶寶真正的像一個小小解放軍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探索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發展的統一。

說學法:

操作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引導幼兒多操作,多實驗。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透過觀察、操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讓蛋寶寶成功的站起來,他們不斷的選擇材料,重新嘗試,伴隨着一次次的嘗試,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方法。透過介紹性的小結,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大家的知識面。

教學程序:我採用了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韻律活動激發興趣——第一次自由探索——第二次自由探索——裝飾蛋寶寶並展示——以韻律活動結束活動

1、韻律活動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我就和幼兒一起做“這是小兵”的韻律活動,以蛋寶寶也想像解放軍一樣能夠站起來爲情節發展主線,引出下一個環節。

2、第一次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個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爲幼兒提供了充足的雞蛋,供幼兒嘗試。

這一環節中,孩子並沒有真正的瞭解蛋寶寶究竟可不可以站起來,爲此,教師進行小結,使幼兒懂得把蛋寶寶敲破纔可以使雞蛋站起來。這一環節落實了第三目標。

3、第二次自由探索

在第一次操作探索的基礎上,我們進行第二次操作探索,在這次探索過程中我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輔助材料。讓孩子自己選擇所需要的輔助材料,在操作過程中探索、嘗試,尋找各種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作爲老師的我,則是起到引導、鼓勵、支援、合作的作用。引導,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鼓勵,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思維來嘗試、操作;支援,老師支援孩子們的探索活動,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合作,老師能將自己與孩子們看作是合作伙伴,願意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幼兒經過多次選擇、嘗試,探索出了更多的方法。

在整個操作實驗的過程中,有一環節是不容忽視的,即實驗結束後的討論交流。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出:完整的探究過程應該包括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完成調查研究、回答該問題和向他人介紹成果。討論交流是我們經常進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在這個環節中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實驗的過程、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反駁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新的疑惑。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將大家零碎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大家的知識面。這一環節落實了第一目標。

4、裝飾蛋寶寶並展示

在這一環節中,讓幼兒練習了塗色、剪紙、粘貼,充分的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鍛鍊了手臂小肌肉羣的發展。充分的落實了第二目標。

5、韻律活動結束活動

活動結束,爲了滿足蛋寶寶的心願,我們讓蛋寶寶也排好隊,和我們一起表演“這是小兵”。爲此活動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活動反思:

本節課,其實總的來說,我覺得幼兒對雞蛋究竟能不能站起來還是蠻感興趣的,但是也許由於在課前做準備工作時,我讓家長回家已和幼兒一起進行了一次小實驗,所以幼兒基本都已經掌握了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就可以讓雞蛋站立起來,他們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很快的就都讓雞蛋站起來了,感覺沒有那種探索的過程,還有就是我在幼兒探索時沒有提要求,所以,導致後來幼兒的雞蛋都已摔破。而且還有個別幼兒表現的太過於興奮,導至幼兒常規有點混亂。但是幼兒在塗色和剪紙裝飾蛋寶寶的這一環節還是可以的,幼兒比較細心、認真。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本課程是以現代幼兒數學教學理論爲基礎,吸收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據《綱要》的教育要求。集成了我國傳統幼兒數學教育的經驗。本次活動主題是對幼兒幾何概念的發展,認識的探索。幾何圖形有平面和立體兩種,今天活動要講的是平面圖形:圓形

學情分析:這時期的幼兒的認識過程帶有很大的情緒性缺乏有意性的認識,學習方法以模仿爲主,思維方式主要是直接操作思維,因此教學過程中要以幼兒直接操作爲主,讓幼兒親身體驗。

二. 說教學目標

1. 認識圓形,能在生活中辨認出圓形。

2.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生活中包含圓形的物件。

3.透過對圓形的學習,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三. 說教學準備

1. 知識經驗準備:認識了幾種基本顏色,能區分大小。

2. 教具、學具準備

(1) 教具準備:神祕袋1個(布袋)(袋內有各種圓形的物體,如:圓鏡子,手 鐲,圓盤子等)

(2) 學具準備:“漂亮的向日葵”

四. 說教法學法

1.教法 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中我設計了幾個遊戲,目的 是給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標,又能更好地激

發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啓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慧,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2.學法 操作體驗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 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和幼兒透過遊戲操作,更直觀的學習,鞏固所學知識。

討論法:透過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討論、交流經驗,回答問題。從而鞏固所學知識。

五. 說教學過程

1. 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 走線,線上遊戲:拉個圈圈走走。在線上,教師與幼兒手拉手朝一個方向邊走邊說:“拉個圈圈走走,拉個圈圈走走,走呀走,走呀走,手拉手快站好。”第二遍玩時最後一句爲“快坐下”。(每次都引導幼兒看看是否組成一個大的圓圈。)

2. 師生共同尋找生活中的圓形。

(1) 遊戲“神祕袋”。幼兒坐好後,聽音樂依次傳“神祕袋”,音樂停時,口袋 在誰手裏誰就從裏面摸出一樣物品,說一說是什麼。然後把物品放好,遊戲繼續,進行三、四次後,遊戲結束。引導幼兒發現摸出的物品都是圓圓的。

(2) 請幼兒發言,說說生活中見到的含有圓形的物品。

(3) 找一找,說一說,幼兒自己或他人的身上含有圓形。如衣服上的圓形圖案,圓釦子等。

3. 遊戲:圓形娃娃找家 用粉筆在地上畫四個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綠色的圓圈,每位幼兒從“漂亮的向日葵”中任選一個圓形,拿在手裏,讓幼兒邊念兒歌邊走:“跑跑跑,找找找,紅的圓,黃的圓,藍的圓,綠的圓,快快跑進我的圓。”當最後一個“圓”字說完後,讓幼兒立即進入與自己手裏圓形相同顏色的圓圈裏。

4. 分組活動 第一組:圓形寶寶找朋友。幼兒拿出學具“漂亮的向日葵”,將裏面的圓形花心找出來放在一起,分出大小。 第二組:描圓形。教師給每個幼兒一個畫虛線的圓形,讓幼兒用彩筆瞄一瞄。

七. 說活動延伸

1. 完成《作業紙》中的活動。

2.在班級其他活動時也可讓幼兒找找什麼是圓形的。如瓶蓋,杯蓋等。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幼兒期是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如果在言語刺激的同時,輔以圖像刺激大腦,可以幫助兒童主動調節和規劃語言,提高語言表述力。

小班幼兒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爲主,他們易受主體形象大、色彩鮮豔的對象吸引。教材《袋鼠媽媽》畫面生動,語言簡潔連鎖,母子相親的場景富有情趣,對於“以自我爲中心”,缺乏關愛品質的小班幼兒來說,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本教材不僅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而且符合幼兒現實需要,實現語言與社會兩領域的整合。

二、說目標:

《綱要》提出:“發展幼兒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認知:初步學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2、能力:能安靜傾聽,並願意在集體面前響亮表達。

3、情感:體會圖片中“愛”的情感。

其中,體驗眼神傳遞、身體撫觸帶來的快樂是重點,完整連貫地講述圖片內容是難點。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爲此,本活動我採用了猜測法、模仿法、遊戲法等。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聽聽、玩玩的氛圍中融入學習,練習說話,正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語言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說活動流程:

1、激發幼兒感知圖片的興趣。

興趣是主動參與的關鍵。我局部出示圖片,讓幼兒猜測“哪個客人來了?”緊緊抓住幼兒眼球。並提出以下問題:袋鼠媽媽胸前有什麼?裏面裝着誰?袋鼠寶寶胸前有什麼?裏面裝着誰?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體會前後連鎖的特點。

2、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這一環節透過提問、觀察,讓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練習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也就是媽媽與寶寶是怎樣嬉戲表達關愛的。

3、透過示範,爲幼兒提供新的講述經驗。

這個環節重在爲幼兒展示一個連貫講述的範例,揭示“愛”的主題。幼兒在模仿中學會觀察前後畫面的關係,從而自然地將情節連貫起來,知道後一副畫面是前一幅畫面的繼續。

4、遷移新的講述經驗。

這一環節教師用顯形的示範,“我也有一個口袋,口袋裏裝着××,我愛××。”並創設遊戲情境,找找自己的口袋,與小動物玩耍,等待幼兒新的發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的說課還很粗糙,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一、 設計意圖。

小班的年齡都處於3~4歲之間,這個時期,幼兒的有意注意有了明顯改善,感知覺也逐漸趨向完善,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識,其思維也是在直接感知和具體行動中進行的,較多依賴於生動、鮮明的形象去認識和理解事物。這個教學內容是透過對兒歌的感知和理解,讓幼兒來感受詩歌中天真活潑的情趣,從而激發幼兒有朗誦兒歌的興趣。

此教材富有形象性、趣味性和啓發性。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和知識經驗,而小班幼兒已經能說一些簡單的句子,並對小動物有一定的認識,因此本內容在小班教學是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 ,所以我選了這個內容,以促進幼兒具體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二、活動目標及其重難點解決策略。

1. 感知小鴨、小魚、小鳥的行走方式,樂意學習兒歌。

2. 學習兒歌《誰最羞》,體驗小袋鼠的羞的心理。

3、知道要自己走路,不要大人抱。

重點:感知小鴨、小魚、小鳥的行走方式,樂意學習兒歌。

解決策略:結構圖能幫助幼兒直觀的感知兒歌中的動物形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

難點:瞭解小袋鼠的羞是難爲情。

解決策略:小班的幼兒也有自己的是非觀念,能簡單判斷生活中哪些行爲是好的,哪些行爲是不好的。在出示圖片袋鼠媽媽抱着小袋鼠的.時候,自然而然想到要媽媽抱石難爲情的,並在理解難爲情的情況下,教師再說一個好聽的字“羞”,讓幼兒對羞產生的深刻的理解。

活動準備:根據兒歌內容繪製的教學結構圖,PPT(一些自己走路的乖孩子),音樂《乖孩子》

三、 活動流程:

1、 感知圖譜,認識動物。

出示小鴨、小魚、小鳥,使幼兒對這些小動物產生興趣。

2、 分析圖譜,理解兒歌。

觀察小鴨和鴨媽媽;觀察小魚和魚媽媽;觀察小鳥和鳥媽媽;最後出示小袋鼠和袋鼠媽媽。圖譜的出示,教師引導幼兒理解整個圖譜說的是什麼事。

3、 學念兒歌,深化情感體驗。

(1)看圖完整欣賞兒歌。

教師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2.看圖完整學念兒歌。

幼兒跟着教師一起念兒歌並做動作。

(3)小結:鼓勵小袋鼠自己獨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以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勸解小袋鼠自己行走,不要媽媽抱。

4、 再次深化情感體驗。

最後以PPT的形式播放一些平時幼兒園放學回家自己走,不要大人抱的乖孩子,並用背景音樂《乖孩子》。

幼兒園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正逢春天萬物復甦的時節,無論是從氣候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還是人們自身,都能使幼兒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徵。

二、說幼兒:

透過對本班幼兒經驗的梳理我發現他們所關注的春天的事物更多指向春天的植物(如:草、花、柳樹等),春天的動物(如:燕子、蝴蝶、小蝌蚪等),春天人們的活動(如:郊遊、放風箏等)。

三、說教學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幼兒對植物角飼養的小蝌蚪非常感興趣,在一系列的活動中他們對青蛙的成長過程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從中提取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預設了這一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池塘裏的小青蛙",力求打破傳統的音樂教育注重"成品"的灌輸,以功利性的追求爲目標,希望見到立竿見影的、即時的效果,而改爲追求藝術多樣表達爲手段,音樂活動的價值則定位於幼兒認知經驗與藝術表現的整合,是以幼兒自主的表達及真切的體驗爲目標,追求的是長遠的效應。

四、說目標:

追隨二期課改的理念預設以下目標:樂意模仿池塘裏的小動物,能圍繞小青蛙的叫聲想象小青蛙的開心事;感受並熟悉歌曲 "小青蛙"。

本次音樂活動目標是在多種教育形式交互作用感受樂曲旋律的基礎上,調動幼兒已有的相關青蛙的認知經驗,體驗樂曲所表達的快樂氛圍。

五、說活動流程:

活動分爲三個環節:玩玩跳跳,熟悉旋律--欣賞感受,想象表達--播放課件,進一步感受--唱唱跳跳,學做"快樂的小青蛙"。

六、說活動過程:

第一個環節幼兒跟着樂曲的旋律模仿池塘裏各種小動物的動作,透過肢體動作的表現感受樂曲旋律,教師在觀察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個別幼兒進行肢體動作示範,並用舞蹈語彙鼓勵幼兒誇張大膽的表現,

重點:觀察並發現個別幼兒的"形似"動作,進行集體模仿,教師在與幼兒互動中扮演天鵝,給予幼兒第一次舞蹈欣賞。

第二個環節在欣賞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幼兒大膽想象並遷移已有的認知經驗,難點是幫助幼兒學着聽歌曲的節奏說唱,並配以相應的動作。

第三個環節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幼兒完整欣賞歌曲,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歡快旋律,重點是感受歌曲的快樂,欣賞歌詞內容。在觀看課件的基礎上教師完整表演歌曲,給予幼兒第二次舞蹈欣賞。第四個環節作爲活動的延伸在唱唱跳跳的過程中引發幼兒進一步學唱歌曲的興趣。

幼兒園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着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爲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說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法:

1、 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糉子的材料。

3、 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 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說學法: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糉子、香袋、鹹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糉子活動。

五、說過程:

活動一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着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着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 艾草和菖蒲

目標:

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瞭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

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麼,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於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於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矇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於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着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 糉子香袋

目標:

1、 感受糉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 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糉子大吧。”

幼:“我包的糉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糉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糉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麼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樑上的一串串糉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 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着大人蔘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 長命縷

目標:

1、 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瞭解。

2、 學習搓線的技巧。

幼兒反映:

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製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着跳起了舞。

六、活動效果與反思

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透過談話“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摺紙“糉子香袋”、毛線編制“長命縷”、積塑搭建“龍舟”以及家長們共同參加的包糉子等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其次,家長們在活動中也非常的配合,紛紛拿來了香袋、菖蒲等端午節特有的物品,還特地請假來參加包糉子的活動,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幼兒園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選了蘋果、梨和香蕉作爲主體,因爲這三種水果都是秋天常見的,孩子們也比較熟悉,我利用幼兒喜歡玩的捉迷藏遊戲,引導他們對常見水果從整體到局部地進行認知梳理,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爲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整個活動巧妙地運用閱讀大書的形式引導幼兒從蘋果、梨、香蕉的外形、顏色和從局部觀察整體來區分三種水果的不同。讓幼兒對三種水果從直觀形象到影子形象逐步昇華。整個活動讓幼兒在輕鬆的遊戲中渡過,並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慾望。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

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他們喜歡直觀的、真實存在的東西,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齡的幼兒對吃的、玩的東西很感興趣。爲此,我們常常以他們的興趣爲出發點,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巧妙地將教育目標蘊含其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親身體驗的。

4、目標爲:

(1)嘗試從整體到局部觀察常見的水果,提高觀察能力。

(2)樂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5、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及美術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觀察想象、判斷及語言領域的表達爲主,主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運用語言表達想象結果。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從水果的輪廓——>影子——>顏色——>局部,去觀察、判斷,從而得出水果的整體。

對於突破重點所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6、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爲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1)自制大圖書;2)用紙盒做成“蘋果的家”,裏面裝入紅、黃、綠蘋果;3)用多張大圖書的頁面遮擋蘋果、梨、香蕉的圖片,在遮擋的頁面上挖洞,越往後洞越大,露出的水果面積越大。4)幼兒操作材料:①用黑色手工紙做成蘋果、梨、香蕉的影子,放於幼兒身邊的桌子上;②用透明塑封紙做成的蘋果、梨、香蕉,藏於大圖書內的信封裏,多種顏色的底板紙。③活動室一角佈置成“水果樂園”

二、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援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觀察法

在整個活動中一直都利用捉迷藏的遊戲讓幼兒去認真仔細地觀察,在幼兒觀察的同時教師不斷地用語言幫助幼兒去完成任務,並把觀察與判斷更好地結合起來。

2、直觀法

在活動中有兩處用到了直觀法。在第一環節中出示三種水果目的讓幼兒更有效地建構有關水果形狀的認知經驗;第二環節中出示“蘋果的家”請出三種不同顏色的實物蘋果,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教師出示實物進行小結,既讓幼兒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也起到了小結的作用。

3、談話法

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啓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4、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始終以水果寶寶和我們捉迷藏爲主線,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5、操作體驗法

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用捉迷藏的方法讓幼兒把找到的影子與相對應的水果聯繫起來,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主要是讓幼兒從直觀形象轉變成影子形象,並大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次是讓幼兒尋找三種水果的顏色,爲水果寶寶找衣服的顏色,從而提升了對顏色的鞏固;透過展示“蘋果的家”拓展了幼兒對水果顏色的認知,並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究水果與顏色之間關係的願望。第三次透過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讓幼兒從局部到大體再到整體來提高幼兒的觀察、判斷能力。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啓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

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動一動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判斷,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爲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

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共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尋找蘋果、梨、香蕉的影子。幼兒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尋找水果影子的環節爲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找一找的過程中將影子形狀與水果形狀一一對應,以外形特徵爲依據區分蘋果、梨、香蕉。

第二個環節:

尋找蘋果、梨、香蕉的顏色。小班幼兒在思考問題時缺乏全面性,這一環節讓幼兒在爲蘋果、梨、香蕉尋找顏色的過程中喚醒已有經驗,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使他們在充分互動中產生認知衝突。

第三個環節:

尋找躲在門後的水果。這個遊戲是在幼兒對水果的形狀、顏色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後進行的,具有挑戰性。三扇門中分別出示三種水果的局部,讓幼兒透過推理猜測是什麼水果,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

幼兒園說課稿 篇9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知道紙的來歷,萌發節約用紙的意識。

2、 初步瞭解節約用紙的方法,做環保小衛士。

活動準備:

ppt課件、作畫用的紙和筆、幼兒每人一個自己平常用的本子、收集幼兒一天扔掉的廢紙、

活動過程:

一、 瞭解紙的來歷

師:這是什麼地方?樹有什麼作用呢?(引出造紙)

幼兒觀看“造紙”視頻短片。

小結:原來我們用的紙也是用樹造出來的。

設疑:這幾天,大樹爺爺傷心得直落淚,這是爲什麼呢?

二、 瞭解浪費紙張的行爲,萌發節約用紙的意識。

1、觀看“浪費紙”的視頻,提問:視頻中的這兩個人是怎麼用紙的?看了他們的行爲你心裏感覺怎麼樣?

2、談話:你還見過哪些浪費紙的行爲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3、幼兒自我檢查:檢查一下自己平常用的本子,看看有沒有被浪費掉的地方。

(教師出示幼兒一天扔掉的廢紙)看來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浪費紙的行爲。看,這是咱們班小朋友一天扔掉的紙,一天就扔這麼多,那一年下來得扔多少啊!這麼多紙得砍多少大樹啊!浪費紙就是在砍樹。

4、大樹爺爺就是因爲看見有些人浪費紙,害得它身邊的親人白白付出

生命,所以傷心得哭起來。咱們想辦法幫幫大樹爺爺吧。

三、初步瞭解節約用紙的方法

1、分組討論,再選一個代表畫下來,教師展示、評價幼兒想到的辦法。

2、判斷對錯:哪些是節約用紙的做法。

四、總結,提出希望。

大樹爺爺終於笑了,它還有話對小朋友說呢:小朋友們,節約用紙就是在保護森林,希望你們說到做到,從節約用紙開始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吧!

幼兒園說課稿 篇10

一、說幼兒:

1、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探究、分析、觀察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能主動地去探究周圍和環境的變化。

無意記憶較多,較少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記憶。能根據自己的表達方式將感知到的加以表現。

語言表達能力及審美能力有一定發展,能夠比較連貫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已能清晰地談話,詞彙開始豐富。

2、大班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幼兒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達與創造的空間幼兒具體形象性的思維,需要具體的活動情境與活動形式。幼兒進一步發展的自主性與主動性,需要寬鬆、安全的探索環境。

二、說教材:

《布娃娃》,是一節語言活動。孩子與布娃娃有着天然之緣,他們喜歡與他們爲伍。他們聆聽故事,觸目所見。孩子們對布娃娃的世界充滿着興趣和好奇,布娃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親密夥伴。布娃娃是幼兒所熟悉喜愛的,而且有着鮮明的外形特徵,較易引發幼兒的多種聯想。綱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大班語言活動《布娃娃》恰恰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生活,讓幼兒在講述中懂得每個人各有優點,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因此,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情境,成爲他們觀察的對象,遊戲、表達、表現的主角。孩子不但熟悉布娃娃,親近布娃娃,而且有目的、有意識地認識、瞭解布娃娃走進布娃娃的生活世界。

三、說目標《幼兒園教育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指導小朋友正確朗誦兒歌。

2、引導小朋友認識布娃娃的優點。

四、材料的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內容,我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圖片 音樂

五、教學方法設計

1、談話、遊戲引出主題

2、觀察、討論法提高幼兒理解兒歌的能力

六、效果預測:

整個活動我以孩子的興趣爲出發點,在活動設計中,我既給予孩子技法上的幫助,又給予孩子充分的創造空間。活動中我始終作爲幼兒的支援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兒的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幼兒在特別寬鬆、開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根據對本次活動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與教學程序的設計,估計活動的重難點將會得到突破。但是由於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我在活動中還將根據孩子的基礎和能力水平,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