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說課稿1.56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說課內容】

《商中間有0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

【教材解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及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後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學好這部分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基本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據課標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間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應用意識;學會用估算判斷計算結果,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

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筆算。

【教學難點】

理解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不夠商1應在十位商0佔位的道理。

【教具及學具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學具:428根小棒每組一份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一)教法指導

數學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教學中將採用以下教法:

1、嘗試教學法 2、直觀教學法 3、啓發式教學法

(二)學法指導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滲透以下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學程序設計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由於教材中提供的參觀果品廠的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因此我創設了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情境。先播放畫面,深刻感受全運會火炬傳遞的盛況,然後教師出示情境並指出:全運會火炬也來到了我們濟寧,我們學校爲部分有幸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同學準備了太陽帽。引導學生找出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在分析題意後列出算式:428÷4。透過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

(二)自主探究,領悟算法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又分以下五個層次進行教學:

1、估算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列出除法算式並板書:

428÷4。先讓學生估一估商是多少,並彙報不同的估算方法,這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估算結果:大約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商中間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間的0,那麼商就不是三位數了,就比100小了。)

2、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基礎嘗試計算,可以獨立思考、同位討論,還可以藉助小棒擺一擺。在獨立探索後進行全班交流,我鼓勵學生彙報並展示不同的算法。學生可能會出現擺小棒或以下幾種算法(課件出示)。透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根據估算結果,得出第1、2種做法是錯誤的。

3、直觀演示,理解算理

對於第三種方法,我讓學生藉助擺小棒的過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小結,並採用直觀教學法,藉助課件演示分的過程,同時老師板書豎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個百除以4商1個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不夠分1個十,所以應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來變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個一除以4得7個一,把7商在個位上。在這裏重點使學生理解2個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夠分一個十,所以十位上應該商0的算理。爲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怎麼辦?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透過全班討論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當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時,應該在十位上商0佔位的道理。

4、明確豎式簡便寫法

對於學生的第四種做法,我重點讓學生明確:爲什麼2除以4不夠商1,在十位上商0後,0乘4得0爲什麼不寫呢?理解:因爲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所以這一步可以省略。同時板演規範的簡便豎式寫法。

5、靈活處理,掌握算法

當學生掌握了428÷4的正確算法後,我直接板書204÷2,引導學生獨立進行筆算。透過彙報交流學生會出現兩種寫法。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該怎麼辦?使學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佔位,由於0除以任何不爲0的數都得0,所以中間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寫。透過對比兩種寫法,使學生體會第二種寫法的簡便,同時教師板書簡便寫法。

總之,在新知建構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滿足了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練習,拓展應用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課的練習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拓展練習和能力提高題。

1、課本41頁第1題。先估算再筆算,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交流,說一說爲什麼商的中間商0?進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夠商1,應商0佔位”的算理,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

2、我當小老師。引導學生用手勢進行判斷,並說一說錯題的原因是什麼,以後再做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麼,你想提醒大傢什麼呢?透過此項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解決問題。本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達到了拓展昇華的目的。

這三組練習層次清晰,起到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四)課堂評價,總結昇華

本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後揭示並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然後讓學生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思考在計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麼,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最後透過自評、互評、師評來比較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此樹立信心,明確努力方向。

總之,

在全課的整體設計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力求做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確保了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四、板書設計

都說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重點突出,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學習時間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預知,即確定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爲了幫助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確定現象和隨機現象,《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新增了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可能性》。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透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設計思路:

1.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爲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元旦節快到了,東方超市爲了吸引顧客,準備舉行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裏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購物滿50元的顧客,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板書學生的方案: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爲更貼近學生、學生更熟悉、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爲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第一次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㈠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提問:根據你們的方案,會出現什麼結果呢?

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試驗結果記錄單)依次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4.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試驗結果記錄單:

⑴全放紅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⑶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

球的顏色

㈡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爲什麼?

根據學生的彙報完成板書:

可能性

一定

結果確定{

不可能

結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設計意圖]爲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學生沒有老師的限制,只有根據學習目標的自主學習活動,盒子裏放多少個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學生做主。教師的作用發揮在彙報過程中的引導學生反思上,讓學生透過第一次摸球活動,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裏放幾個球,也不管摸幾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紅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紅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如果既放紅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對比中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繫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繫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後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摺紙,並塗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着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並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爲今後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裏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並獲取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方面: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透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3、教學難點: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說教學策略

1、突出數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分數的概念是一個原發性概念,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須遵循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按照實例觀察、分析共性、抽象屬性、符號表示、具體運用的流程充分展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透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爲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着眼於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1)自主學習,着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半個蛋糕時,讓學生嘗試着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二分之一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張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透過“動的過程”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爲深刻和完善。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說說準備了哪些食品?怎樣分能讓兩人都滿意?(突出平均分)

2、學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彙報分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拓展到分數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1/2。

(1)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小圓片動手摺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師小結揭題,規範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並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

【設計意圖: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透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2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完成於意義建構。】

(3)透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摺紙遊戲:表示其他學具圖形的1/2,體驗不同折法,設問:大家看黑板上這幾幅作品,他們的折法不同,塗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來表示,那是爲什麼呢?並觀察發現:平均分的圖形大小相同,他們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圖形大小不同,他們的1/2也不同。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2”。[這裏爲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遊戲中發揮創造性,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中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也爲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相機板書:1/3、1/4、1/5……)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等材料透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貼上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並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3、在辨析中深化認識。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設計意圖:針對分數概念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的讓學生鑑別,以加深印象。】

4、辯論驗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談話引出辯論問題:媽媽買了兩個同樣的大餅,弟弟吃了一個餅的1/2,哥哥吃了一個餅的1/4,他們誰吃得多?引發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透過摺紙來加以直觀驗證,也允許學生進行單純數學思考,即從平均分的份數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媽媽吃了餅的1/8和兄弟倆比一比,是多還是少呢?

(3)整理本堂課上用圓片表示的分數,進行排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祕密。(同樣大小的圓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個全部塗滿顏色的圓,體會幾分之一與“1”的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這樣的主動辯論、驗證比較,一方面豐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三)鞏固新知:

1、聽寫分數的練習。(教師說分數的方式是多樣的,如A、八分之一;B、一個分數,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塊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這塊糖的幾分之幾。)

2、從身邊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數,並具體說明一下,老師可以先舉個實例作啓發。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設計意圖:透過多形式聽寫分數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透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迴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黑板報中“藝術園地”約佔版面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拓展。

1、全課總結。

2、發散練習:表示出每個小圖形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此題是課本上“想想做做”第6題的延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於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透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透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透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麼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羣能幹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幹、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爲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於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並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儘可能的取整釐米數。)並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釐米)

方法二:10×2+10×2=40(釐米)

方法三:10×4=40(釐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爲什麼?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釐米、30釐米、40釐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並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麼?4代表什麼?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麼?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透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匯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於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釐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釐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釐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爲100釐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並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爲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並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

一、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個資訊窗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整數的加減乘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冊教學有除法的的混合運算,爲以後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本課情境圖呈現的是兩位小記者在果品包裝車間,瞭解包裝情況的場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透過對話提供數學資訊。擬引導學生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引入對連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帶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引導學生先想,在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中。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在含有括號的算式中,應該怎樣計算,並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結合現實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發展。發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公平、公正的態度,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 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並理解有除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是運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這節課面對的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方式是以具體的、詳細的形象思維爲主,有意注意時間短,一些生活活潑、色彩鮮豔的刺激容易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成爲他們的注意對象。性格上好動愛玩,賦予想象,表現欲強是他們顯著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或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啓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因此我希望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和交流互補法進行學習。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組織學生人人蔘與,結合教材,緊密生活,讓學生帶着數學走入生活,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爲終身學習發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透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講解、演示操作,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培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去做了採訪,這是小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記錄下的一段畫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果凍和梨糕的製作過程,好嗎?請你仔細觀察,他們都帶來了那些資訊呢?

讓學生觀察進入情境圖,蒐集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合理性的數學問題都給出鼓勵性評價,教師有選擇的記錄資訊)

意圖: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聯繫,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解決第一個教學紅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個果凍,2個果凍裝一包,4包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你想怎樣做?先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透過交流理清思路,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可以列出分佈算式,也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先算裝多少包,再算裝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連除算式後,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意義。結合分佈算式理解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裝多少個,再算可以裝多少盒。

960÷(2×4)

引導學生重點說算式每步的意義,明確運算順序

意圖: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使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滿足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過程中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感。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質疑、解疑,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2、解決第二教學紅點: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裝一包,一共可以裝多少包?

請學生列式,獨立算出結果,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運算順序,先分組討論,全班彙報。老師實時總結。連初的混合算式從左向右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的。

意圖:學生透過第一個問題,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決問題的辦法,自主解決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混合運算順序,在不斷運用中發現規律,使運算規則的產生滿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數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相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運用意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自主練習1

學生獨立審題,弄清題目意思,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含義,做後集體訂正。

2. 自主練習2

(1)指名讀題,說說你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2)你想怎樣做?

(3)指名說說表格中的每個數字的含義後,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體訂正

培養學生的良好做題習慣

3、自主練習3:

先說運算順序,再計算 ,集體訂正

意圖:透過由易到難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昇華知識,使知識得到延伸,並且運用與生活實際,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總結,反思昇華。

談話: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爲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學知識?

意圖: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讓數學回到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是生活中去的奧妙。

最後,請允許我以幾句在實際教學中感悟頗深的話語來作爲我今天說課的結束語:教育是探究和啓蒙,不是宣傳和灌輸

教育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豐富知識,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範。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和老師!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翻開《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的具體目標中赫然呈現着對計算教學的要求,這些目標是分學段來制定的,但具體到每一節課的目標,還需要我們來理解細化。

我在參加希望杯比賽的時候,選擇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起始課——《分桃子》,本課屬於“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範疇,主要內容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選擇這樣一節有挑戰性的計算課,源於自己的好奇和好勝,都說計算課難講,都說算理講不清,我就是要試一試。熱情是有的,但接下來的探尋之路卻讓我感慨萬千卻也收穫頗豐。

一、讀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導學生探索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掌握其豎式的寫法。“例1”中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主要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寫法的問題;之後“試一試”中的3道豎式除法題目旨在對“例1”的內容特別是豎式的寫法進行鞏固練習;“例2”中除到被除數十位上時有餘數,主要解決除法的基本運算思路問題;之後的“試一試”中首先呈現了4道豎式題目且要求估算,前兩道是對例題的鞏固練習,後兩道則是要求學生在探索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遷移,獨立嘗試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試一試第2題”重在應用,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讀懂學生。

學生雖然已有除法豎式的基礎,但現狀是他們對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存在很大困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層樓”的形式,那其實並不是筆算,而是在口算出結果後改寫成筆算的一種形式,在運算思路上與筆算完全脫離。

因此教學時重在從筆算除法的運算思路上入手,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語言表述、課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體驗基礎上建立表象,並逐步抽象成筆算除法的模型,從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兩個“讀懂”,結合課標中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探索並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②結合情境,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透過分一分等活動,親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算理的探索發現過程;

②將具體的實踐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結合起來,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探索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難點是理解算理,正確規範地書寫豎式。

四、讀懂課堂

總的來說,關鍵在“算理”,這是計算教學的本質,也是大家都衆所周知的。

但卻總是在實踐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試講這節課前,先聽其它老師講了一節,她的整個課堂是這樣的:“複習口算——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呈現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展示計算方法——教師講解算理——學生練習計算並演板——再次講解算理——再次練習反饋”。

我注意到學生們都準備了小棒,看來老師是有意識讓學生動手實踐的,但整節課中小棒形同虛設,學生根本沒有碰一下。在課後研討的時候,該教師的解釋是由於一名學生出現的錯誤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所以打亂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結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樣一節較爲失敗的課讓我對自己來講這節課有了更大的心理負擔,眼見爲實,原來算理這麼難講啊。

之後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試講,我很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旨在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算理,但課上起來也並不順利,操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練習時發現有學生不理解算理,教師便開始“走回頭路”,結果整節課結束教學內容只進行了60%多,這讓我很是鬱悶,曾一度想放棄“分小棒”的環節。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爲聽了師兄的這節課,他的課堂就沒有讓學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來遷移講解了筆算的“算理”,這樣的計算教學節省了時間,學生似乎也理解了。還有一位師姐是這樣講的,她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後,並沒有讓學生彙報展示,而是用電腦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列豎式。和我的不太一樣,我是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後請了一名學生到前面演示分的過程,讓下面的學生說過程,同時教師板演豎式的呈現過程。我這樣的方法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亂。課後研討時我們總結了3種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師兄的方法——結合口算;②師姐的方法——先分再列豎式;③我的方法——動手實踐、語言描述、抽象豎式三者相結合。從大家的反應來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援者甚少,但是沒有做課堂後測,我無法看到到底哪種方法對學生的理解最有幫助,但是在我的內心還是傾向於自己“三結合”的方法。

之後我又進行了一次校內的試講,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學習了師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豎式,因爲這樣課堂看起來不亂,但課後研討時同事們的批評之詞鋪天蓋地。爲此我翻閱了人教版的相關教學內容,也是藉助“分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現的很清楚,這讓我對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組又組織了兩位師姐再來講這節課,她們倆的方法正好一個是“藉助口算”,一個是“先分再計算”。課後我們進行了後測,結果是觸目驚心的,完全正確率還不到30%,這讓我們陷入了深思:究竟什麼是“算理”,怎麼這麼難講?

透過研討和尋找理論幫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於成立的數學原理。算理的缺失,難以支撐算法的牢固。《課標》在計算教學上提出了“計算教學時,應透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見,計算教學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計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機械的算法,對計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我大膽的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又一次嘗試了“分、說、寫”三合一的方法,效果顯示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有所進步的。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算法要總結嗎?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又要再次尋求幫助:輕算理重算法會使教學失去計算所賦予的教學功能,重算理輕算法又無法達成紮實的計算技能。《課標》將課程目標分成了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兩大類,如果片面理解課程目標,那必定是在兩個誤區間來回走動。因此,算理與算法兩者不可偏頗。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初次感知知識時,進入大腦的資訊可以不受干擾,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那麼造成的不良後果在短期內是難以清除的。在計算教學時,只有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計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本質聯繫(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本質聯繫),才能真正掌握計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頗,但要先算理後算法。

有了這樣的理論引領,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試講,以及最後的現場比賽,就越來越得心應手,雖然還不夠完美,但是我目前爲止所行走的最遠的地方。

五、反思昇華

回想和學生一起研究算理的過程,我深感:計算教學,特別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學生的切身體驗。因爲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邏輯性導致計算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學生學起來枯燥必將引發學生失去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張力。這就要求計算教學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構建有利於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徑,幫助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經歷計算過程、體驗算理、感悟算法。

1、在語言描述中體驗算理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妨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用數學語言綜合描述,把具體的感知透過語言的加工描述最後概括形成算法。這個抽象描述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算理的過程,從而達到感悟算法。

2、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算理

數學的抽象性和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動手操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計算教學中,可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提供的定向指導,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來探究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繫、理解算理。現代教學論的認爲,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新課標雖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但重視學生的數感發展,計算教學時須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動促思,自主體驗算理、理解算法。

“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蘇霍姆林基語)闡明瞭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維的起點。“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不能怕操作費時,只有讓學生 “做數學”,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理解新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爲直觀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發現,最終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幫助學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動作發端”(皮亞傑),動手操作是最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學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時機。

這就是我的計算教學之路,基於自己的實踐、思考、學習、反思的過程,在過程中成長進步,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八單元第一節課的內容,在本課中滲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測------實踐------驗證”,經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對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進行進行描述,並和同伴交換看法。

3、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到事件發生存在可能性,並能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據已知條件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進行比較。

說設計思路:

本課設計的主線是: 摸球實驗-------機智問答-------解釋生活現象-------描述生活現象。 從摸球實驗入手使學生理解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透過摸球遊戲引入可能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採用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並找到其中的規律。學生經歷了猜測,實驗,驗證的過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透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遊戲,學會簡單的推理方法,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遊戲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學習態度。

機智問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課重點,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拓寬學生的思路。 幫小明解釋生活現象,將知識從紙上延伸到生活中,學生明確學習了可能性之後有什麼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學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學生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聯繫實際,闡述生活現象,進行簡單的推理,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來解決問題。

在如何突破重難點時,注重學生的體驗,提出問題後,先猜測結果是什麼?再實踐驗證,看看實際和猜測是否一致。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全過程,從而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開始,又摸球遊戲引入新課,使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透過自身的親身體驗,來樹立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從而會進行簡單的推理。在練習時又創設了小明這個小朋友的一些活動,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如天氣,上街等情境,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非常濃厚。最後,你能用今天所學的詞語說一句話,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嗎?因爲學生學習了知識就可以用,所以學生參與的特別積極,也就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的。

二、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

本課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遊戲,從一開始的個別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組爲單位進行遊戲,從學生摸到黃球和白球次數的不同,來猜測盒中的黃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驗證猜測是否準確,從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這個結論。學生全員參與,讓學生親歷知識探索的過程,真正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的感受,從而真正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學生獲得了直觀的感受後,結合自己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有特定的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視組織學生對於學習結果的交流。

在重視學生進行充分的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進行獨立思考,並用特殊的語言來描述,再引導學生針對事件的可能性和對事件的推測結果先與同伴交流,促進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兩次交流,一次是將摸球結果,猜測的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發現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並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機密聯繫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體現了“學習有用的數學”這個教育教學新理念。 四、重視小組合作,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本課中的小組合作有兩次,一次是摸球遊戲是以6---8人小組爲單位進行,第二次是最後用所學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組爲單位。我的學生已經三年級了,小組活動已經可以很有序地進行了,明確了問題後,孩子們自行選出組長,在組長的統一安排下進行活動或是討論、交流,或是遊戲。雖說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動都可以進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活動還是無所適從,沒有什麼有效的結果。如何使小組活動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組真正成爲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幾個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