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說課稿

說課稿2.86W

一、說教材:

《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說課稿

設計意圖:大班幼兒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逐漸增強,對身邊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樂意親自動手去探索。玩水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而沉與浮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所以我設計了《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本次活動意在用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去挖掘物體在水裏的沉浮規律。《新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活動提供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學情分析: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幼兒的想象思維快速發展,生活經驗有所豐富,所以活動的內容設計可以更豐富些,不能僅僅侷限於玩水的活動,而應適當的加入反映物體性質的探究和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根據知識經驗、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一個三維目標:

(1)、初步瞭解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發現其規律。

這是從幼兒的知識經驗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目標。大班幼兒的好奇心比較重,所以要培養幼兒對周圍科學現象感興趣,讓幼兒親身去觀察,從而感受到科學的奇妙。

(2)、積極思考的能力,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實驗結果並用語言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這是從幼兒的能力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目標,是對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重點鍛鍊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邏輯能力和表現能力。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體驗動手探索帶來的快樂。

這是從情感培養角度設定的目標,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感興趣,願意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嘗試,是他們長大以後在科學世界中進行探索,不斷進取的動力。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動手操作體驗各種物體在水裏的沉浮並用正確的方式記錄和用規範的語言表達探索沉與浮的規律。

(2)、教學難點:尋求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五、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軟木塞、木塊、橡皮泥、海綿、乒乓球、彈球、棉花、茶葉、貼有標籤的分類籃子、礦泉水瓶子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5個人一組一份材料。

(2)、記錄材料:標有“上浮、下沉”標記的記錄卡、記錄表、記號筆。

記錄表

六、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提問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體驗到的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3、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透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七、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

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物體的特徵以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3、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4、討論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八、教學過程:

(一)、匯入環節:2分鐘

1、匯入部分:以故事“掉進樹洞的皮球”形式匯入課題。

內容:小明在樹林裏踢皮球,不小心皮球掉到樹洞裏。樹洞很深,小明夠不着,他很着急,誰能幫他想想辦法?(激發幼兒的思考)老師:爲什麼往樹洞裏倒水能把球拿出來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找出其中的原因吧。 分析: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故事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做鋪墊,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體驗。

(二)、認識活動:2分鐘

出示沉浮標記和記錄卡(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

在這裏,教師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三)、操作活動:共18分鐘

環節1:6分鐘

初步認識沉浮規律:不同的材質,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

(讓幼兒自主探索軟木塞、木頭、彈球、橡皮泥的沉浮)

內容:(1)實驗前: 教師先讓幼兒預測這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並在記錄表寫下。老師: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爲大家準備了四樣東西,大家猜猜他們放在水裏是沉還是浮?將你們的想法寫在記錄表上。沉下去的用沉記號表示,浮上來的用浮記號表示。

(2)實驗時,教師引導幼兒關注“什麼樣的東西沉,什麼樣的東西浮”並讓幼兒將觀察到的結果進行記錄,幫助幼兒總結結論並提醒幼兒將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不同的籃子。

分析:透過猜測可以讓幼兒建立一定的觀點,爲後來的實踐操作奠定基礎。透過實驗記錄幼兒逐漸發現重的東西沉,輕的東西浮。

環節2:6分鐘

知道有些東西透過改變其形狀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

內容:向幼兒介紹新增的材料,一塊比軟木塞和木頭都輕的橡皮泥,一個乒乓球、同樣大小的泥球,一團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紙。同樣讓幼兒先猜測所給的物體的沉浮,再進行操作實驗記錄。

分析:介紹材料的目的在於讓幼兒集中注意力,明確老師的提出的要求。教師引導幼兒關注材料的共同性特徵“材質相同”讓幼兒透過想辦法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材質相同的東西,可以透過改變其形狀而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 環節3:6分鐘

讓幼兒認識有空氣的東西會浮,當水把空氣趕走後物體會沉。

內容:此環節爲幼兒提供既會沉又會浮的東西,如:海綿、棉花、茶葉,還提供了要它沉就沉浮就浮的東西,如:有蓋子的透明小瓶子,開口的乒乓球。

分析:對先前的沉浮規律有一個新的認識,有空氣的物體的沉浮狀態是可以改變的。

以上這3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啓發提問的辦法。

(四)、討論總結活動:3分鐘

(指導語:①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你發現了什麼。②那你們現在知道小明爲什麼能撿回皮球了嗎?)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根據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在討論中可以讓每個幼兒動口,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還拓寬了幼兒思維。最後教師總結:物體的沉浮規律。

1、不同的材質,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

2、有些的物體透過改變其形狀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

3、有空氣的東西會浮,當水把空氣趕走後就會沉。

(五)、延伸活動:1分鐘

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九、教學反思

以上教學設計均是我個人的教學預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幼兒的具體反饋做出相應的調整,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實現以幼兒爲中心的教學,爲幼兒的長遠發展負責,使科學教學更好的爲祖國的未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