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傾聽聲音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96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傾聽聲音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傾聽聲音說課稿範文

傾聽聲音說課稿1

一、教材依據

本課是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聲》單元《傾聽聲音》一課的第二課時內容。透過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髮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透過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再經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思考,找出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徵,進而概括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

二、設計思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於探究性實驗,本課在本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尋找聲音,提出有關聲音的有關問題”之後,進一步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爲後面的“物體傳聲”作充分的知識準備。在進行本課前,作爲三年級學生對聲音已有了一定的瞭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着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同學還透過不同的資訊渠道獲得一些聲音的知識,但熟悉的現象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並不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最有價值的地方。本課透過多種方法在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聽聲音猜事物;猜測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用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設計實驗再次驗證結論;得用遊戲再次感知結論等活動,讓學生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建立起“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初步認識。

(1)探究式學習以孩子們的興趣爲前提,以探究爲核心。

小學科學是在呵護孩子們有竹具來的好奇心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引起他們體驗科學活動過程並從中得到學習方法而學到知識。本課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聽聲猜物來創設情境,引起孩子們探究聲音的興趣,並透過動手實驗、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2)探究學習和活動以學生爲主。

從聽聲音猜物到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各種實驗中把動手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儘量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師儘可能的給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鼓勵學生選擇材料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突出體現學生的參與性的主體性。

(3)探究學習方法的理念和指導。

讓學生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引導學生以多個物體發聲的原因進行解釋,從探究活動中概括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假設不是憑空想象,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建立假設後要用實驗證實的概念,最後再次驗證鄉結論。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得來是需要反覆推敲的。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透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和結論。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祕,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四、教學重點:透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創新能力。

五、教學難點:透過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及創新能力,透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六、說過程:

小學科學是在呵護孩子們好奇心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引起他們體驗科學活動過程並從中得到學習方法而學到知識。本課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聽聲猜物來創設情境,引起孩子們探究聲音的興趣,並透過動手實驗、遊戲等活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從聽聲音猜物到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各種實驗中把動手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儘量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師儘可能的給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鼓勵學生選擇材料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突出體現學生的參與性的主體性。

新課標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讓學生先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想,然後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從而瞭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一精神。

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

1.實驗材料取材於學生的生活,體現探究材料的結構性。

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提高實驗的實效。在實驗中,我爲學生提供了他們十分熟悉的材料:鋼尺、橡皮筋、水、紙片、小鼓、鑔、音叉等。材料結構豐富,數量充足,使人人動手落到實處。而且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習熱情。在觀察實驗,提出假設過程中,選擇了鋼尺、橡皮筋等爲典型的物體,幫助學生髮現“振動”,理解“振動”;在進一步研究物體振動與音量、音調的關係時,又提供了小鼓、豆子、音叉等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除了用觸覺感受到物體的振動,還能用視覺看到物體振動是怎麼樣的。如:使學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動時會發出聲音,不振動時就不會發出聲音,更能體現物體振動與發聲的關係。

2、循序漸進,注重學生探究過程的引導。

研究物體爲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探究活動逐步推進。

(1)在聽聲音、猜物體環節中,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激起學生認識聲音的興趣。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及思維方式來猜物。這樣,爲學生學習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心理狀態,又爲後面的交流打下基礎。

2)假設驗證,觀察發聲物體。學生在“猜聲音”活動的基礎上,再讓他們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樣使他們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們的認知基礎上的。

(3)透過實驗,感知發聲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後,讓學生利用實驗材料來驗證猜想,在“放”的基礎上集中思維,把觀察的焦點放在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與變化上,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物體發聲時的規律,初步感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實驗後仍然有部分學生有人認爲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作的本身,而不針對這一問題,我加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用一個比較科學的詞來概括總結這些現象。透過小組討論交流後得出一個詞“振動”。統一意見後我又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讓學生討論交流,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在班上彙報小組結果。最終得出一個統一公認的結論“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4)設計實驗,驗證結論。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接着教師敲了一下振動不明顯的水槽,讓學生聽並看,學生髮現水槽並沒有動,這時教師趁熱打鐵,“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讓我們既能聽到聲音又能看到或感覺到物體在振動嗎”?學生設計實驗,進一步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時,學生在教師提供自助餐式觀察材料中選擇材料,進一步探究嘗試,學生在實驗中不僅藉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體的振動,而且還發現物體振動與音調、音量的關係。

(5)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利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人能發聲是因爲聲帶在振動”。一個簡單的活動旨在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透過教學實踐,我感到本課的教學還是比較成功的,在學習中力求讓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當然這個探究過程不是體現在教學的結構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自身探究過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身份,是組織者、參與者,把自己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在開放中去組織,在參與中去指導。

同時在備課、教學中我注重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思維過程、研究學生可能產生的思維結果、研究學生可能出現的實驗情況、研究學生的興趣如何持續一節課,在此基礎上才產生了自己的教學行爲和課堂教學的應急措施,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案。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就要求課前要考慮的面面具到,老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基礎,和發現捕捉教學時機的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樣的課纔會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傾聽聲音說課稿2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傾聽聲音》。

我的說課從以下七個方面展開: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式分析、設計理念、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程序設計、教學反思和自我評價。

(一)、教材分析

《傾聽聲音》選自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有四課,本課爲第一課,是初步瞭解聲音的產生情況的一課,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孩子們對聲音產生興趣,從而激起他們探究聲音的願望,爲以後幾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任務是完成兩個實驗。實驗一,啓發孩子們提出探究的問題,用周圍的材料製造聲音。並幫助孩子們發現傾聽聲音。實驗二,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我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把這節課分爲4個部分:

1、創設情景、製造聲音

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

最後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二)、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爲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瞭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着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透過不同的資訊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瞭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三)、教學方式的分析

“傾聽聲音”屬於探索性實驗,我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活動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設計理念

基於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並不這麼認爲,有人認爲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爲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爲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五)、具體的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科學探究:

1.透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資訊的基礎上,透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祕,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

透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六)、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爲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遊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遊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透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祕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裏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着。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製造聲音呢?在製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裏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傾聽聲音》。

(2)、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着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a)、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b)、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髮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爲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裏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製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後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麼,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並做記錄,提出假設。

(a)、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b)、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後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c)、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並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並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爲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透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爲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a)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透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b)而後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c)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裏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透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3)、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並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於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爲什麼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七)教學反思和自我評價

課程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讓科學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這節課中,按新課標的要求主要體現在:

1.以發現和提出問題作爲科學探究的起點,這節課我鼓勵孩子們發現和提出問題,並以此作爲教學的資源。教學中注意創設問題情境,讓孩子們意識到他們能提問,可以提問,有權提問。另外,我還注意了對孩子們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並讓孩子們透過比較,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並最終確立本節課的“研究焦點”。

2.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這一節課是透過孩子們動手“做科學”的方式來進行的。透過了“提出問題——上網查詢——初步實驗——提出質疑——深入實驗——驗證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次實實在在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了科學探究能力。

3.爲了培養孩子們的探究能力,我嘗試了小學科學與資訊技術教育的整和,上課伊始,出現聲像並茂的課件,以及各種聲音素材,激起了孩子們極大的探究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