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彙編七篇

說課稿2.04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說課稿彙編七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談生命》,我說課的流程是: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開發。

一、教材分析

《談生命》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主題是“對生命本質和生命意義”的認識,意在對學生進行“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態度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冰心老人的《談生命》是一篇帶有哲理意蘊的散文。文章開篇引出話題,接下來描寫“一江春水”“一棵綠樹”的生命歷程。最後直抒胸臆,昇華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過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則,表達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文章文質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語言美兼具,是一篇很好的學習材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基於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知識目標: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能力目標:品析、探究含蓄深沉的語言,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生命的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樹立珍愛生命的觀念,認識生命的本質,培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難點:由於文中“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的比喻具有很強的隱喻性,哲理深邃的語句也十分豐富。因此,我把品味精美的語言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已有的生活體驗:初三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語言的積累較之低年級學生有較大的優勢。而且他們已經學習了七年級上冊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八年級下冊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九年級下冊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等文章,這些文章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告訴我們要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學生對於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已經有了初步理解。所以,他們對於本文的學習,對於“生命”的認知,應該更具有“可生成性”。而且,他們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對於這道人生的“考題”應該能有更多的興趣,更多的感悟,也有更多的話可說。

已有的知識基礎:

三、教學模式

本文是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要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和文字對話,品味優美的語言文字,從而達到領會文章主題的目的。本堂課我採用“四步讀書”法,這是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用的一種模式。即:朗讀——咬文嚼字通思路,精讀——融情於景明主旨,品讀——語言美妙動我心,拓讀——課堂延伸進生活。具體步驟是:

1、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2、朗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3、精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題;

4、美讀課文,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

5、拓展延伸,聯繫實際反思感悟。

這種模式意在加強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創造!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

四、教學設計

本文雖然篇幅不長,但哲理句較多,因此在讓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板塊:

(一)匯入——熱情洋溢激興趣(預設3分鐘)

讓學生欣賞鋼琴曲《生命》片段,同時展現一組關於生命的畫面。透過聽美妙的音樂,欣賞生機盎然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談出自己的感受,從而引出冰心的《談生命》。(板書題目)

設計意圖:教師藉助音樂和圖片讓學生對生命有鮮活的感受,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命體悟,使學生產生急於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的慾望。

(二)朗讀——咬文嚼字通思路

1、以讀課文第一句“我不敢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切入,請學生在背景音樂《生命》的伴隨下,自由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尋找:生命像什麼?透過這一個提綱挈領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導引下,迅速理清作者的思路。(板書層意) (預設8分鐘)

2、教師範讀課文最後一部分,範讀後與學生共同探討課文各部分的朗讀感情基調。如: “‘生命如一江春水’部分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生命如一棵小樹’部分又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指導學生學會基本的朗讀方法和技巧。(預設5分鐘)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透過反覆朗讀,強化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三)精讀——融情於景明主旨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研討課文。(先由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展示,不明瞭的地方老師和同學共同解決。)

預設問題:

1、“生命是什麼”與“生命像什麼”只有一字之差,作者爲什麼對前者“不敢說”而對

後者“能說”?根據文意說出你的理解。(預設5分鐘)

2、作者將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並充分展開,請聯繫思路,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預設5分鐘)

3、最後一層在全文結構和表達主旨方面起什麼作用? (預設3分鐘)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此環節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究,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本部分評價重點放在小組合作這一環節上。

(四)品讀——語言美妙動我心((預設8分鐘)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美文需要品讀鑑賞,方能領會其精妙。要求:從用詞、修辭、內涵等方面找出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並進行點評。可採用以下方式:

我最喜歡的一個詞是:

我最喜歡的一個句子是:

我最欣賞的一個段落是: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內容並說明理由,其他學生進行點評,老師適時給與中肯的評價。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學生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欣賞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

(五)拓讀——課堂延伸進生活

這一板塊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冰心用散文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大家願不願意尋找一種恰當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這一活動由課內而課外,由書本而人生,拓展學生的閱讀,讓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定向馳騁。(預設4分鐘)

活動二:多媒體投影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之羅陽的視頻片段,然後反思自己的生活,說一說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預設4分鐘)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感受,着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思維,充分發展學生個性,採用各種形式表現自己對生命內涵的感悟,同時進行德育滲透。

五、板書設計

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說,注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和反思是我這節課設計的出發點。讓更多的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驗是我這堂課的追求。因此,板書設計簡單,主要是突出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朗讀的感情基調,幫助學生分析課文,感悟課文。

六、課堂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的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朗讀、理解和表達。朗讀分三個層次: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出感情。理解要注重學生生命的個性化,拒絕“唯一標準”,提供多把“尺”,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自我理解,讚賞學生獨特的見解。表達分三個層次:

1.語言基本通順,條理較清楚。2. 語言流暢,條理清楚。3. 語言優美,有創意的表達。在對學生評價時,要對學生及時鼓勵,給與肯定,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評價方式多元化,淡化教師評價,採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

七、課程資源開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爲語文課程的資源。基於此,本節課中我重點進行以下資源開發:

1.在匯入新課時,我運用網絡資源:優美的音樂和富有生命力的圖片,讓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談自己的感受,以此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在拓展延伸這一板塊中我設計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積累的資源,比如背名人名言、誦名家詩文、展示生命圖片、唱關於生命的歌曲、講珍愛生命的故事等等,感動中國的人物片段直觀形象,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課後佈置學生上網搜尋關於生命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並對其中的名言警句進行積累背誦,以擴大學生的積累面,開拓學生的視野。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的內容是《三袋麥子》的第二課時。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三袋麥子》在西師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三課。上承《一隻梅花鹿》,下承《竹石》。這篇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一共有九個自然段,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儲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種下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個人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濃厚的興趣,因爲文中有他們喜歡的動物形象。

2、學情分析:

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富於充分的想象力,善於發表個人意見。因此,在教學中採用看動畫片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學習,爲他們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課文內容故事性強,線索比較清晰,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讓學生講故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表演。

3、教學目標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新課標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知道小豬、小牛、小猴誰做得好,體會三個動物的美好的品格。

情感目標:能正確的評價三個小動物,明白不同的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4、教學重難點:

教學時,我根據課文字身的特點,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爲教學的重點,“能正確的評價三個小動物,明白不同的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作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這堂課中,我採用了情景匯入法,討論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去誘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學法: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爲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透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議、演等去實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動畫匯入,激發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匯入往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三袋麥子》引入,學生被這鮮活的畫面所吸引,頓時思維活躍、精神振作,爲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欣賞後讓學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引入課題,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觀看動畫,理解感悟

看動畫片是孩子們最感興趣、最樂於做的事情,針對這一特點,我把整堂課的教學以看動畫片的方式來完成。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先後播放土地爺爺分別到小猴、小豬、小牛家的情景,在學生欣賞動畫之後引導學生交流,同時指導學生朗讀。現就以土地爺爺拜訪小猴爲例談談我的具體做法:我先播放土地爺爺到小猴家這一部分內容,並讓學生邊看邊想,讓學生看後說說小猴家的麥囤裏怎麼會堆得滿滿的呀?同時指導學生讀好小猴的話。接着讓學生交流:看着小猴家豐收的情景,聽着小猴自豪的話,你準備怎麼來誇誇小猴呀?最後,老師扮演土地爺爺和學生一起表演這部分內容,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自由組合表演。教學拜訪小豬、小牛的思路與拜訪小猴這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問題有所不同。透過學生的看、想、說、讀、演,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對三部分內容學完之後,引導學生交流:小朋友,看了動畫片之後,你最喜歡哪種小動物的做法呀?爲什麼呢?在此活動中,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同時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感受快樂,得到收穫,學會相互接納,傾聽、分享、互助,交流與合作的技能。

(三)、拓展延伸,活躍思維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當學完本課後此時學生腦中一定會想假如現在土地爺爺真的從小猴那裏拿回了些麥子送給我,我該怎麼處理呢?這時就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開闢了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創新能力。

複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記憶能力,還能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句,提高閱讀和寫話能力。中年級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時期,作爲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切實地把複述訓練落到實處。因此,我再次播放這部動畫片,讓學生邊看邊跟着一起說說這個故事。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課文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主要採用帖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簡潔、概括,是文章結構的簡縮,展現了文章的重點內容,加強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袋麥子

圖(小豬)——吃光——憨厚

圖(小牛)——儲存——節儉

圖(小猴)——播種——聰明能幹

以上設計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在你們的指導和幫助下得到提高!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類型課。把書封設計的學習與裝飾學生自己喜愛的書結合,透過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我喜愛的書》,掌握書籍封面設計的基本技巧,培養其設計意識。編者沒有沿襲傳統的以具象圖形爲主的設計形式,而是強化了藉助文字圖形這個相對抽象的設計元素進行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組合,變化,構成爲主的設計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變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組合圖形等方面來考慮設計,試圖把文字作爲一種獨立的視覺圖形進行設計處理,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封面設計的一般性規律及表現要領。這種設計元素的單純化,抽象化處理,可以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與掌握封面設計的規律性知識。在學習封面設計的同時,本課側重於提高學生字型設計的能力。

教材以學生作市場調查的圖片匯入,讓學生到書店選購書籍,觀摩書籍封面,並將自己喜愛的書籍封面介紹給大家。透過調查,交流豐富學生對書籍封面的認識,在交流不同表現形式的書封設計資料的同時,教材提供了相關圖例,使學生討論時根據類別有所對照。教材還提供了書籍封面的展開圖片,使學生了解到完整的書封設計是封面,書脊,封底的統一設計,在設計時要認真綜合考慮。文字的主次,疏密,虛實關係,以及文字的其他各種設計處理都直接關係到整個設計的效果,分析時應加以強調。教材對文字的版式組織布局也給予了重點關注。把學習內容分爲兩個部分,其一是採用對稱或均衡的佈局形式設計書籍封面,其二是利用非均衡的佈局形式設計具有個性的書籍封面,並提示可設計系列書封,教材提供了相對應的圖例,還對圖例進行了簡要分析,使學生獲得更多資訊。教材主體部分提供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關照片,對設計製作時運用的材料,手法給予一定提示,用作學生參考。

教材設定的"活動一"是一個爲其後續活動開展設定的教學準備活動,教師應當在課前提示學生更爲明確的活動要求與方法引導,幫助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獲得書籍封面設計優劣與市場銷售狀況之間某種內在聯繫的調查結果。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書籍封面對於書籍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考慮到封面設計均衡與否不宜成爲前後兩個活動最爲重要的區分點,教材"活動二"與"活動三"的設定在實際教學中或許會遇到一些操作上的困難。因爲兩種版式佈局都屬於同一知識層面,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知識側重與難度上的明顯變化,如果調整爲"活動一"側重封面版式形式美的學習,"活動二"注重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的封面設計,則更能體現教學的梯度和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與知識昇華,也更易於明確兩個活動的不同教學側重點。

"評價建議"一欄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狀況靈活設計,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資料庫"中對"封面設計"給予瞭解釋,同時提供一些印刷字型資料,給學生設計帶來幫助。如果能有一些作爲圖形處理的字型設計,或許更能體現對教材主體的支援與呼應。"學習大空間"中針對封面設計的一些相關知識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書籍裝訂的形式。並提供特殊效果的書籍封面設計圖片,開闊了學生視野。在現代設計中,許多的招貼設計比書籍封面設計更多運用了把文字作爲圖形設計的表現方法。如果能夠在此展示幾件此類作品,進行提示,不但可以直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開闊學生學習視野,還可以爲課堂教學引入新的教學資源指明方向。

二,教學目標

能夠在調查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提高對書籍封面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能夠初步掌握書籍封面版式設計的要求與方法。

能夠把文字圖形作爲一種獨立的設計元素,設計自己喜愛書籍的封面。

三,教學思路

新學年伊始,學生接觸到很多新的教學書籍,教師透過對書籍封面作用的提示,引發學生對書籍封面設計的思考,並安排學生參與課前市場調查,到書店觀摩各具特色的書籍封面,建議學生把喜愛的書籍封面記錄下來,以便交流。

教師對文字設計,處理手法要作相應提示,重在文字外形的設計,而不要過分強調複雜與難辨的裝飾。另外,顏色的恰當使用也是設計成功的關鍵,提示根據書籍的內容聯繫色彩的象徵意義來把握色彩,引發學生對以前所學的色彩知識進行回顧,在設計時綜合考慮。依據活動設定把文字的組織布局作爲學習重點予以關注,安排圖示分析,並把不同佈局效果的書封進行比較,重點分析與總結,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動手設計。

接着過渡到下一個教學內容,以不均衡的佈局爲主,強調形式設計與書籍內容的有機結合,然後學生嘗試設計。在條件允許時可以鼓勵學生考慮設計系列書籍封面。

學生作業可鼓勵其嘗試多種工具,手法設計製作,如水彩筆,鋼筆,水粉顏料等都能達到好的效果,手繪,剪貼,電腦繪製等形式也都可以。系列書封設計可以以小組爲單位,選擇出其中最好的一個草圖或構想進行討論修改,然後集體協作設計製作完成。

評價環節提倡以學生自評,互評爲主,教師把握評價運用,可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四,教學選擇

如果學校硬件條件允許,"活動二"可以設爲藉助電腦,直接利用已有印刷字型作爲主體設計元素,嘗試書籍封面版式的設計。文字設計中所指的文字應當包括漢字,外文字母及各種數字,字元等語言符號。教學中可以從漢字設計入手,也可從外文字母設計入手,甚至也可從阿拉伯數字或者數學,物理,化學等公式符號設計入手。學生如果附近沒有書店進行市場調查,可以新學期發的各種書籍在同學之間進行調查瞭解,收集大家對不同教科書封面設計的喜好程度的意見,並透過簡單列表的方式發現大家喜好的緣由。

五,教學建議

請在以下幾個方面填寫你認可書籍封面設計的理由。

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可以嘗試初步總結大家普遍喜好的書籍封面在設計上有何特點。思考爲何獲得大家認可的理由。

教學內容中有字型的多種因素的處理問題,建議利用電腦課件展示一些變化的效果,會給學生更多資訊與視覺衝擊。

教學過程可靈活把握,例如:

1、市場調查——交流討論——注重版式形式美的設計——形式與內容統一的設計;

2、市場調查——交流討論——字型設計——書封設計(任選佈局形式)——系列書封設計。

教學情境設定可有多種思考,例如教師可建議學生將自己最喜愛的書送給好朋友或捐給希望工程,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建議不必要求學生在書寫美術字上面下功夫,透過方塊替代文字在封面設計中的基本變化特點,引導學生更多關注文字在版式設計中的處理技巧。

第二課時的教學引導及練習要求都務必突出形式與內容的內在聯繫,因爲文字設計與圖形設計一樣,同樣可以表達書籍的主題與情感。

在整個單元教學的學生作業完成後,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提供一個適當的展示機會將十分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升。以小組爲學習單位進行作品展示,將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競爭意識的有效教學手段。

由於一般常見的封面都是以圖形爲主的設計,教師在"活動三"的展示介紹中引導學生對比書籍原有封面設計來介紹自己重新設計後封面的特點,有利於學生鞏固,昇華藉助文字圖形設計封面的方法,深刻理解封面設計中各種設計元素的運用技巧。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數學活動的內容具有生活性,這是指數學教育活動內容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些內容是幼兒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所能理解的,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數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透過觀察、發現周圍環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體上有數字,這些數字表示什麼。例如:房屋上的門牌號碼、書上的頁碼、汽車和汽車站上的數字、日曆上的日期等等,它們分別表示着不同的意義。若能透過與幼兒生活實際相聯繫數學活動,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內容是熟悉的,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能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是很有用的,並能激發幼兒更加註意,發現周圍與數學有關的事務和現象。大班數學活動《設計門牌號碼》就是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引導幼兒體驗生活中數字的作用。

二、動目標:

1)、感受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學習用數字表示。

2)、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爲動物樓房設計門牌號碼。

3)體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難點分析: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運用生活中的序數經驗,感受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這也是此次活動的主要目標,透過觀看錄像、及在生活中觀察記錄門牌號碼,幼兒討論等形式讓幼兒明確門牌號與樓層、房間位置之間的關係。即:前面一個數字表示樓層,後面一個數字表示樓層中的第幾間房。難點是幼兒嘗試給小動物家設計門牌號碼。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門牌號並不陌生,透過幼兒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以故事的形式貫穿活動始終,激發幼兒那種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情感意識。

四、活動準備:

課前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親屬家的門牌號碼。爲給幼兒以視覺方面的直覺感知,準備錄像或課件。教學掛圖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個。幼兒人手一份的設計門牌號碼材料紙、鉛筆等。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例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折圓紙片、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圓的一些特徵。這樣的組織教學,使整節課充滿了“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現代資訊技術是爲教學服務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學生學習背景,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課例的教學設計還着力利用資訊技術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P55—58頁的內容。

本單元教材教學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一些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以及在低年級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圓的認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是這一單元中較爲重要的教學內容。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三、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對於本節課教學的圓學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觸,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同時學生具備了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較強的交流與表達的願望,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爲可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合作、探究、遊戲等活動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透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圓的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瞭解數學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圓的美、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同圓或等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六、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創設一個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師生關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七、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圓規,三角板,課件。

學生準備:圓規,尺子,白紙,圓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賽車比賽嗎?當你們看着運動員騎着自行車在賽道上飛奔的時候,什麼感覺?老師也準備參加賽車比賽,還專門設計了三款自行車,可是選擇其中哪輛車去參加自行車比賽呢?出示三輛自行車圖(第一輛橢圓形輪子、第二輛正方形輪子、第三輛圓形輪子)

學生討論回答:選擇第三輛車

師:爲什麼大家都選擇了第三輛車子呢?

生:因爲第三輛車子的輪子是圓形的,騎得快。

師:爲什麼車子的輪子都做成圓形的?透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圓的世界,去探索有關圓的知識。

(板書課題——認識圓)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認知材料,爲探究新知打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獲得新知

1.感知圓。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車輪是圓的以外,在周圍的物體上哪裏還有圓?

學生舉例: ①硬幣的邊是圓的;②圓桌的.邊也是圓的;③有些鐘錶的外形象也是圓的……

師:(出示課件)如果我們沿着這些物體的外沿畫下來,就得到了一個圓,圓和咱們原來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由什麼圍成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平面上的直線圖形。而圓是什麼圍成的?(曲線)所以,我們就把圓叫做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採取讓學生舉實例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表象認識。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了學生的思維特點,爲進一步認識圓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初步感知圓的特徵。】

2.探究圓。

(1)認識圓心

先把圓對摺、開啟,換個方向,再對摺,再開啟……這樣反覆折幾次,折過若干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摺痕)

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摺痕總在圓的什麼地方相交?(圓的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板書:圓心O

【教學設計】藉助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認識半徑

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並板書:半徑r)

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

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3)認識直徑

我們把圓對摺時,每條摺痕都從圓的什麼地方透過?兩端都在圓的什麼地方?

指出:我們把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並板書:直徑d)

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裏的幾條直徑,看一看,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4)小結: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

(5)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的長度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1: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我們是透過量來的。

生2: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我們是這樣想出來的:

圓心把直徑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徑,所以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

師:你們回答都對。(板書:d=2r或r= d/2)

練習:對口令,看看誰的反應快。(已知直徑求半徑,以及已知半徑求直徑。)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深刻、準確地理解有關圓的數學名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透過讓學生操作的形式來突出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喜悅的情感過程。

3.畫圓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看這幾個圓一樣大嗎?他們各自在什麼位置?爲什麼?(發現半徑不一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發現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1).學生畫圓(要求:先用瓶蓋畫圓,但要畫比其大的和小的圓就不行了,不方便)

(2).畫各種大小的圓怎麼辦(思考用圓規怎麼畫,學生先說,然後小組探索用圓規畫圓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師示範畫圓.

①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什麼? ② 針尖固定的這一點也就是什麼?③ 注意旋轉的技巧。 強調: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有針尖的一腳.

概括三點: ① 按要求確定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定半徑。 ② 把裝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也就是定圓心。 ③ 最後按一定的技巧旋轉一週。 這樣就可畫出一個圓。

(4).歸納板書:1.定半徑;2.定圓心;3.旋轉一週.

(三)、鞏固練習

我們就用剛纔的發現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說一說車輪爲什麼都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樁上拴了一頭小牛,想一想,這頭小牛吃草的最大範圍會是一個什麼形狀呢?(圓)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還沒有吃飽呢,你能幫幫它嗎?(把繩子放長一點)

同學們想想,繩子在這裏相當於圓的什麼?(半徑)

繩子變長了,圓也變大了,你能說說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嗎?(半徑)

如果這頭小牛還沒有吃飽,除了放長繩子外,你還可以怎麼樣幫它?學生思考,回答:移動木樁

同學們想想,木樁在這裏相當於什麼?(圓心)

木樁移動了,圓的位置也變化了,看來圓的位置是由什麼決定的?(圓心)

4.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趣味性練習,有利於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收穫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表揚激勵,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九.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 d/2

板書設計簡明,力求突出重點,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十、教學評價

圓的認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感知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特徵,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設計這節課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生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例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3、以學生爲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認爲的:概念能透過定義,也可以透過直接觀察得到。當一個人能區別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時,就學會了概念。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訂出的這一切實可行的目標正是新課標中人本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教科書第31~33頁的內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七的第4~7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來源,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透過學生聯繫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習在今後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透過學習體積的計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習空間觀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應當讓學習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透過學習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材編排特點:

本節教材的編排可分兩部分,即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長方體體積計算的教學,採用直觀教學法。要求學生用若干個體積單位(1立方厘米)擺成一個長方體,透過這樣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的認識過程,讓學生認識到一個長方體可以看作若干個體積單位組成的。再啓發學生觀察思考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得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文字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後是指導運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利用長方體體積計算的過渡得來的。透過讓學生複習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長的知識,直接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同時講解a3表示的意義。最後指導運用,解答例2。本課知識結構的編排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5。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兩部分內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爲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是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並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是理解公式的意義。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關鍵是透過反覆操作,瞭解公式的來源,從感性認識出發,經過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的選擇

教法和學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教師的“教”應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學方法應當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要附合知識的科學性,還要適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才能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知識。

1。要有充分的直觀操作。

學生思維的特點一般的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形成表象,透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本課的教學採用直觀操作法,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2。啓發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組討論: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是長方體的什麼?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是總結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徑。

3。講練結合。

本節課教學內容分爲兩部分,學完長方體的體積,做完例1,可以出一組練習題,讓學生熟練掌握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然後教

學正方體的體積,做完例2以後再出示一組練習題,讓學生熟練掌握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最後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總結,再讓學生進行綜合練習。

4。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舊引新,創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原有知識係爲依託,因此在複習中我設計的習題是爲本課做好鋪墊。

1。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

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爲這一節課做好鋪墊。

2。有了體積單位,我們就可以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投影出示)

問:①這個長方體你能算出它的體積是多少嗎?

②將它切成棱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數一數這個長方體是由多少個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結:把長方體切成棱長1釐米的小長方體,可以數出它的體積。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有關,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繫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要生產電視機、電冰箱的包裝箱,必須知道電視機、電冰箱的體積。如果要計量一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嗎?“切開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麼怎麼辦?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導公式。

1。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並且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體的過程是:

師用投影出示長方體

(1)請同學們拿出棱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出這個長方體,擺的時候思考,①每排擺了幾個?②每層擺了幾排?③擺了幾層?④一共擺了多少個?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2)學生操作思考,教師出示表格,如下

長方體總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3)學生口答結果,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4)前面說過,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體積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體積”代替“總個數”(教師在“總個數”下板書“體積”)

(5)想一想,怎樣才能很快知道總個數?

2。教師出示長方體。

請同學們還用剛纔的小正方體擺出這個長方體,擺的時候思考,每排擺幾個?每層擺了幾排?擺了幾層?一共擺了多少個?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很快算出總個數?

3。透過以上兩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與總個數間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總結出:總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②如果每排擺6,每層擺4排,排5層,擺成的長方體含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讓學生口答,透過學生動手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啓迪思維,提高興趣,也是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程。

四、依據規律,歸納公式。

爲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①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是長方體的什麼?(長、寬、高)②透過上面的實驗,你發現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學生各抒已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總結出:總個數=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寫成V=abh。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麼條件?透過引導學生得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讓學生計算例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透過計算使學生正確熟練地掌握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最後把例1

填完整。

五、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教學的成功與否從反饋資訊中去判斷,透過練習及時反饋,進行矯正,有效的調控以改善學生的學習,優化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下表,要求學生口算長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長(釐米)寬(釐米)高(釐米)體積(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讓學生口答後,提問:3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麼?它的體積怎樣計算?爲什麼這樣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如果用V表示正方體的體積,用字母“a”表示棱長,求正方體的體積的公式應該是什麼?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不要誤認爲а與3相乘。寫“а3”時,3寫在a的右上角。要寫小些,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

V=а3

這樣的教學是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讓學生獨立完成例2,教師巡視,注意學生把“53”是否寫正確,解答後集體訂正。

六、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爲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透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先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是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教師出示火柴盒,計算出它的體積。

問:這個火柴盒沒有數量該怎樣計算?學生明確應量出它的長、寬、高後,讓學生動手量一量並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七、全課總結。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教師總結。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㈦作業。練習七的第5題。

附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長方體總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體積長寬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bhV=a·a·a

V=a3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有趣的馬夾袋》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一個生成活動。一日,我發現班上兩名調皮的男孩在你追我趕,一名幼兒將娃娃家中買菜的馬夾袋紮成一個氣球系在身上跑,另一名幼兒在追。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紙袋,在孩子們的豐富想象和巧手製作之下,變成了有趣的遊戲道具。

《綱要》中曾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我便決定利用孩子們這次用馬甲袋當氣球玩的偶發事件,組織一次“有趣的馬夾袋”活動,讓孩子樂意嘗試馬夾袋的多種玩法,發展他們跑、跳、投等動作和萌發運動遊戲的規則意識,體驗遊戲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啓蒙性的,可以相對的,各個領域的內容又可以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1、樂意嘗試馬夾袋的多種玩法,發展跑、跳、投等動作。

2、萌發運動遊戲的規則意識,體驗遊戲的快樂。

三、重點,難點

1、幼兒年齡較小,運動遊戲的規則的遵守方面不是很好,所以,我把這作爲本教學活動的難點。

2、中班孩子揮臂上肢動作能力還比較差,要訓練上肢力量和手腕的協調性,這是本活動的重點。

四、教學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本次活動準備的材料較爲簡單,是生活中易於收集的馬夾袋,輔助材料則是提供了廢舊報紙,兩種平日生活中經常看見的材料引發幼兒無限的想象,看似簡單的材料能玩出不簡單的玩法,對幼兒來說極具挑戰,除了馬夾袋和報紙,我還藉助幼兒園現有的大型器械”滑滑梯“,在發現尋找馬夾袋時發展幼兒攀爬的動作技能。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種感知通道,比只開一個感知通道更能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談話引導法,示範法等。

①談話引導法將單一,回憶式的提問改成多樣性,啓發性,開放式的提問,既能啓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②示範法給幼兒正確,直觀的感觸,容易在幼兒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幼兒的學法:

(1)自主探索法

(2)觀察法

(3)遊戲法

五、說過程

第一個環節:透過熱身運動,拉開本次運動的序幕。

第二個環節:發現尋找馬夾袋,利用大型器械”滑滑梯“,讓幼兒在找尋馬夾袋的過程中發展攀爬的能力。

第三個環節:神奇的馬夾袋本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所在之處。它又分爲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爲:自由玩馬夾袋。教師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與馬夾袋充分互動,並沒有介入其中,只是作爲一個旁觀者觀察着幼兒的不同玩法,之後的集中交流,促動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幼兒從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得到了啓發。第二環節爲製作泡泡、玩跑跑。此環節是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孩子們用馬夾袋製作泡泡,探索泡泡的玩法。第三環節:集體遊戲”看誰投得遠“,這是本活動的重點所在。教師出示了輔助材料”廢舊報紙“,引發幼兒思考:馬夾袋和報紙飯放在一起怎麼玩?幼兒想到了將報紙團成球放進馬夾袋可以做成”流星球“。在製作”流星球“的過程中,提醒孩子:做一個硬硬的、重重的球。爲接下去投擲做好鋪墊。在集體遊戲”看誰扔得遠“,透過自由練習、分組、集體比賽,鍛鍊了幼兒投擲的動作技能。也完成了本次活動的重點。

第四個環節:整理、放鬆。透過整理活動,讓孩子們在高強度的運動之後,有所放鬆。

整個活動可以看到孩子們對馬夾袋的玩法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只是,在集體遊戲的時候,孩子們都很想分辨出誰投擲的更遠些,可是,因爲人數較多,風較大,孩子們都分辨不出是誰的球,教師可以在競賽這個環節開始時,給每位幼兒一個小標示,這樣就能輕鬆解決這個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