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

說課稿3.24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五單元“圖形的周長”中“認識周長”這部分知識。本課指導學生透過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他們的周長,能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多種方法。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說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盡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透過“森林運動會”——小螞蟻圍着樹葉作運動,初步感知小螞蟻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對游泳池池口和籃球場周圍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裏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透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怎樣可以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此外,還要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於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年齡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瞭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週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數學思考能力,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由於三年級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再加之本課內容是由面到邊線,學習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觀察,操作和測量,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聯繫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建立周長的概念,透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並學會計算。

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爲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習題,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並有目的地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鐘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六、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

。爲了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基於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

課件展示小螞蟻作運動的場景,並讓學生舉起手來跟小螞蟻一起運動,然後抽象出小螞蟻的運動路線,提出問題:小螞蟻運動的這條紅色路線是樹葉的什麼?你知道這條路線在數學上叫什麼嗎?讓小螞蟻來告訴我們。(課件:我爬過的一週是樹葉的周長。)

由此激發學生認識周長的慾望。

(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節:“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定了3個活動。

活動一:先是讓學生指一指圖上游泳池和籃球場的一週,感知這一週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活動二:然後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着,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請學生從1號信封裏拿出畫有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來,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形狀,描出它們的周長,透過短短几分鐘描的過程,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透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透過剛纔的活動,現在你能說說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後教師總結並在黑板上板書:圍成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周長。

(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現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學探究活動。”荷蘭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俗話說: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在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環節:“引導探究,計算周長”中,我準備這樣設計:

1、設疑激趣,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我分別出示一個“△”和“”,讓學生估一估,哪個圖形的周長長?

學生們各執己見,想法不一,師適時引導:同學們的意見不統一,誰的答案正確呢?怎麼辦?

學生馬上想到:可以驗證一下。

師追問: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

學生回答:量一量。

這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處於一種探究的衝動之中。

2、小組合作測量周長。

(1)明確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個圖形的周長,再量一量,填寫活動記錄表。

②小組分工要明確,合作完成。

(2)測量周長。

同學們從信封中各自挑選出自己需要的測量工具,如細線、直尺,量出周長。學生可能想到:

①用細線繞圖形一週圍一圈,然後測量出細線的長度。

②用直尺把每條邊的長度測量出來,然後把各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③測出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長邊×2+短邊×2”或“(長邊+短邊)×2”。

(3)彙報交流。

每組選2名代表彙報,說說填寫結果,介紹測量的方法,其他小組可隨時補充

,並提出不同意見。

(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探索的過程中,總結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內化:像“△”和“”一些直線圖形的周長,要先測量出邊長,再計算出所有邊長的總和,能根據周長的含義來計算簡單的平面圖形的周長,一些圖形還可以採用“變曲爲直”的方法。)

這樣,透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方式,學生經歷由“疑問——討論——解釋——疑問”在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動探究的慾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不但能在操作中學會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學會操作。

(4)鞏固練習。

師:咱們研究了周長的計算方法,下面的圖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們的周長嗎?誰來口答?

(在這個環節,學生可能結合平面圖形的特徵,在計算時採用簡便算法,從而爲後續的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數學理念。)

(四)拓展延伸,運用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練習的設計必須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所以,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①農民伯伯要給花圃圍上籬笆,這圈籬笆有多長?

②媽媽的腰圍是70釐米,這條褲子媽媽穿合適嗎?

這樣設計可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總結評價

回顧這節課,評價一下自己: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學習的快樂嗎?你覺得小組裏誰在哪方面比較出色或者你有什麼建議想對他說的?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2

一、教材說明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第一課時:認識周長。

2、教材簡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同時也將爲後面學習圓的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奠定基礎。理解周長的概念則是本單元的學習基礎。這裏的周長概念不僅侷限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也包含所有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這樣編寫的目的一是因爲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規則圖形,另一方面學生只侷限於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也不利於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認識周長單列爲一個教學內容是西師版教材編寫的一個創新。教材透過讓學生摸、描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幫助學生對周長的理解,組織學生測量圖形的周長,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力求讓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我們應當明確教材編寫的意圖。

二、說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透過數一數、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於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另外,呈現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週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此教師要注意啓發、指導學生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認爲本課的教學目標應爲:

1、結合實物或圖形認識周長的意義,並能指出和測量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經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驗現實生活與周長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與探究能力。

以上教學目標是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要求擬定的具體目標。第一個是本課的認知目標,第二個則是體現數學思考的能力目標,第三個目標的確定主要是以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方面來思考的。如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學習有好奇心與求知慾等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都應當注意培養。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圖形的周長。因爲不管是從教材改編的意圖,還是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來看,都是爲了讓學生能真正理解周長的意義。只有知道了什麼是周長後,學生纔會理解計算圖形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建立周長的觀念,因爲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是:教具(多媒體課件、一些幾何圖形的圖片)

學具:(圖片: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形、心型;一個籃子裏面有毛線,軟尺,40釐米刻度尺)

四、教法與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繫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揭題

該環節設計動畫展示的兩隻小螞蟻爭論誰爬得快,然後約定沿樹葉的邊沿爬行一週,看誰先到達終點,評出冠軍。學生十分喜歡看動畫,情景展現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和興趣。接着讓學生來當裁判,你認爲誰應該是冠軍?啓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1、是沿樹葉的邊沿,2是要爬一週(雖然紅螞蟻先到終點,但它沒有沿樹葉的邊沿爬,黑螞蟻沿樹葉的邊沿爬了一週,所以冠軍應是黑螞蟻),讓學生初步認識周長,感知周長的意義。根據圖示教師激勵學生給這一週的長度取個名字,然後自然揭示課題,認識周長。

(二)嘗試操作,理解周長

1、首先讓學生從學具中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摸一摸它的周長,讓學生感知一週的長度,安排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透過這項活動,讓學生感悟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

2、然後組織學生在白紙上用水彩筆把這個圖形的一週描下來。教師選取幾個學生的作品上臺展示,讓學生觀察描出來的圖形周長,並適時評價。爲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課件出示五個圖形(與學生學具中的圖形是一樣的),動畫再描出剛纔展示過的圖形的周長,並啓發學生思考,剛纔你們用水彩筆描出了圖形的一週,圍圖形的一週的長度是圖形的什麼?設計讓學生在紙上描出圖形的周長,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從物體平面抽象出圖形周長的過程,也是爲了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數學模型的過程。

3、當學生感知周長的意義後安排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幾個圖形周長的圖像的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長,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長。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4、因爲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所以讓學生聯繫生活,指出實物或圖形的周長,有助於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教師啓發學生邊指邊說,並適時引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來描述生活中見到的實物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5、引導學生概括出周長的意義

接着學生的若干舉例後教師提問:你知道什麼是周長?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對周長的理解,教師結合圖形引導學生概括出;圍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並板書出來。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長的意義

1、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周長後再組織學生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的周長(完成教材98頁第3體測量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透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並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測量圖形周長的不同方法,爲後面學習周長的計算作一些過渡性準備,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可能有的同學每條邊都量,也可能長方形只量長、寬,正方形量一條邊)。

2、測量圓的周長

教師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測量工具,想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什麼辦法?再同桌交流啓發思維,然後合作測量圓的周長。本環節的設計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意圖不是要求學生準確地測出圓的周長,而是學會思考用什麼樣的工具,用什麼方法去量出這個圓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接着組織學生彙報並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反饋交流拓寬學生的思路,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可能用毛線圍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軟尺測量出周長,還有可能有學生採用把圓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這應當是學生想到的最進階的方法,他反映了學生的智力水平)。

(四)聯繫實際,應用周長

1、先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用到周長的事例?(教師適時啓發引導:這塊黑板給它鑲邊……)

2、學生舉例後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周長的應用,增長學生的見識,如用廣告牌的邊框、柵欄、裝修房屋、地圖的邊界等等,最後一個場景是商場裏一個叔叔因買褲子,正在量腰圍。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去互相量出腰圍,並對學生量的情況進修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3、教師小結

學生對腰圍的興趣正濃,教師隨機啓發學生回家去測量爸爸、媽媽的腰圍,去量一下家中書桌的周長等,把課內學習引伸到課外,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是 認識周長

圍圖形一週的長度

根據本課設計的需要,我們只把周長的概念板書了下來。簡明扼要,又突出重點。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3

肖寒的這節課我們一共聽了3次試講,到今天聽第四次了。可以說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從這次校級教研活動中我也看到了年輕教師身上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對學生的負責任。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爲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透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透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爲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小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透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透過小組操作、說一說,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爲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透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爲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爲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爲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透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說說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數學三年級認識周長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56—59頁.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圖形的基礎上,聯繫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教材沒有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透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數一數,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本課的教學將爲下節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透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難點: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本節課設計的思路是:

1,創設情境:爲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於學生掌握數學與客觀規律的聯繫。

2,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分爲2人一組,在合作中認知,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

3,注重實踐:讓學生透過觀察和測量,認識周長的含義,能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三、教學材料:課件,學生準備線、一元硬幣、學習紙、直尺等用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螞蟻賽跑的動畫,請學生說一說哪隻螞蟻跑的快爲什麼?

原來,紅螞蟻從起點出發又回到了起點,圍着樹葉的邊線爬了一週,而黑螞蟻沒有爬滿一週,引出一週的概念.那像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有沒有呢. 接着,請他們描一描平面圖形的邊線.這一環節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描一描等活動,充分感知物體和圖形的邊線,爲認識周長做好準備。

2認識周長.

剛纔我們描的一週的長度叫什麼呢?揭示課題,周長。你是怎麼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呢?一週的長度。就是說三角形一週的長度就叫三角形的周長.圓形一週的長度就叫圓形的周長.最後歸納總結出:繞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就叫周長。在認識周長後再回到剛纔所描的圖形,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爲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數數量量,理解周長.

1,出示透明方格紙,學會數一數書本58頁竹園和菜園的周長,加深感知:周長是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和麪積相區別.

2,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圖形.由三角形的周長是三條邊長度的和,引導學生求三角形的周長要知道它的三條邊的長度,需要量三次,回憶周長的概念。那麼長方形的周長呢,它是四條邊長度的和,需要量四次嗎?激發矛盾,回顧長方形特點對邊相等,所以只需要量兩次.再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周長該怎麼計算.

3,當學生已經知道透過數一數,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來計算周長,此時,拋出問題:硬幣的周長該怎麼求?剛纔的辦法行嗎?滲透變曲爲直的”轉化”思想,並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買褲子時量腰圍的活動,透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總結歸納

這節課裏,大家不僅知道了什麼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